正文

序: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黃河畫卷

我引黃河心上流 作者:王守國 編


序: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黃河畫卷

程遂營

2020歲初,當國人持續(xù)在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疾疫艱苦斗爭之際,當大部分人宅在家里靜待春暖花開之時,中原出版?zhèn)髅郊瘓F所屬河南文藝出版社的同志,卻在“閑中偷忙”地謀劃一本歷代有關(guān)黃河詩歌辭賦《我引黃河心上流》的出版,并熱情地邀我作序。

20年以前,我曾以《唐宋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為題,在博士論文里部分涉及了黃河生態(tài)文明的問題。2016年,我又應(yīng)邀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15集系列節(jié)目《黃河上的古都》。其間,還寫過一些關(guān)于黃河生態(tài)、文化和旅游的論文。

客觀而言,有關(guān)黃河辭賦的問題我還只停留在簡單認知層面,真正研讀過的相關(guān)辭賦并不多。好在王守國、王國欽兩位先生對黃河辭賦有較為長期和深入的研究。他們此前已做了大量工作,整部書稿業(yè)已形成較為詳細的體系。詳閱他們提供的《我引黃河心上流》編輯大綱、目錄及部分辭賦作品,令我難抑心潮澎湃!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高度概括了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之間的關(guān)系。

比希羅多德更早,生活在中國的兩位圣哲也曾有過一段被歷史銘記的對話??鬃又苡瘟袊鴷r,專門慕名到東周的都城洛陽,向老子請教為政治國之道。臨別的時候,老子指著奔騰咆哮的黃河對孔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此乃謙下之德也。這就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影響深遠的“上善若水”觀念的來歷。

中外圣哲跨越萬里時空,不約而同地高度評價了水之于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

黃河發(fā)源于我國的青海省,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在山東注入渤海。全長約5464公里,是僅次于長江的第二長河。中國地大物博,全國的江河有數(shù)千條,大江大河也有數(shù)十條。不過,在如此眾多的河流里,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像黃河一樣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如此至深且遠!

比老子、孔子更早的“大禹治水”時期,黃河在我們祖先的眼里是一條桀驁不馴的巨龍、猛獸。人們不了解黃河的規(guī)律,對黃河懷著敬畏乃至懼怕的心理。鯀、禹父子,一開始也不知道是堵還是疏,如何堵,又如何疏?甚至,商周時期的帝王每年都要舉行大禮,祭拜黃河以求得天下平安。

據(jù)歷史記載,禹的兒子夏啟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以后,都城頻繁遷徙。在夏朝延續(xù)500多年的統(tǒng)治時間里,遷都達10次以上,平均不到50年就遷都一次。商朝在“盤庚遷殷”以前300年的時間里,也至少遷了五次都,平均60年左右就遷都一次。夏、商兩朝的頻繁遷都,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不過與黃河頻繁泛濫也有脫不了的干系。

到了比老子、孔子稍晚的戰(zhàn)國時代,人們逐漸把握了黃河安流與泛濫的規(guī)律,開始把黃河水害變?yōu)辄S河水利。魏惠王開鑿了鴻溝,引黃河水作為水源,在中原地區(qū)構(gòu)建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wǎng)絡(luò)。隋煬帝則在鴻溝的基礎(chǔ)上開鑿了通濟渠,第一次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連為一體,形成了縱貫?zāi)媳钡乃辖煌ù髣用}——大運河。此后直到清朝末期,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大運河如同今日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始終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連通南北、互通有無的巨大航運作用。

我們的先祖?zhèn)儯峭ㄟ^治理黃河認識了大自然,通過親近黃河真正讀懂了人類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原是黃河的贈禮”,“關(guān)中平原是黃河的贈禮”,“河套平原是黃河的贈禮”……

在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上,大江、大河、大湖,各自哺育不同的城市和文明;而中小型江河、湖泊,則哺育中小城鎮(zhèn)、鄉(xiāng)村及其文明。在所有大江、大河哺育城市的文明過程中,黃河是最慷慨的。它不僅哺育了河湟谷地、銀川平原、河套平原、關(guān)中平原、黃淮大平原,還哺育了西寧、蘭州、銀川、太原、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安陽等沿河發(fā)展繁榮起來的大都市。在現(xiàn)代流行的“八大古都”中,由黃河哺育的大古都就有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五座。而歷史上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為中心出現(xiàn)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則代表了中國歷史上的燦爛盛世,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都愿意“北漂”或“南漂”,希望到北京或者南方的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去淘金,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而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前四千年左右的時間里,特別是漢唐盛世,大多數(shù)人卻會不約而同地“西漂”長安、“中漂”洛陽、“東漂”汴京。那何嘗不是一個典型的“黃漂”時代呢!

這一切,也許是后人把黃河稱作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然而,水火也有最無情的一面!

黃河在內(nèi)蒙古的河口鎮(zhèn)以上為上游,在河南的桃花峪以下為下游。上游以山地為主,因洪水泛濫造成的災(zāi)害較少。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中段流經(jīng)黃土高原并夾帶了大量的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據(jù)統(tǒng)計,每年都有數(shù)億噸泥沙淤積在下游河段,以至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地上懸河,從而為黃河的大規(guī)模泛濫埋下了禍根。

在有歷史記載的兩千多年中,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面對如此頻繁的河患,“治黃”“保運”成為元、明、清時期的國家要務(wù),河清與河晏成為人們的美好夢想與期盼!

也正是在黃河水患肆虐和近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依托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繁榮的黃河流域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開始逐步滯后于東南地區(qū),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大潮中漸次落伍。于是,黃河流域的人們不禁發(fā)出了“成也黃河,敗也黃河”的沉重嘆息!

當然,黃河是自在的、無辜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曾清醒地表達過他的歷史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黃河的?今人又將如何對待黃河,給后代子孫留下一條什么樣的黃河呢?

這本由歷代詩歌辭賦作品匯集而成的《我引黃河心上流》,就給我們展示了古人和今人眼里黃河的模樣及愿景。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韻文體,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嚴格來說,“賦”在本意上并不包括詩歌和散文。但從字義上來講,“賦”又有創(chuàng)作、吟詠之意。所以,廣義的“賦”又可以是包括詩歌、文賦、詞曲在內(nèi)的多種文學作品。而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我引黃河心上流》,就是一部歷代詩人詞家抑或政治家的“賦黃河”之作。

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賦黃河”的作品歷朝歷代都有不少,《我引黃河心上流》就精心篩選了不同時期與黃河有關(guān)的148首(篇)文學性作品。包括古代詩詞、古今辭賦、白話新詩三個主要部分。在我看來,這種編選布局具備如下幾個明顯特點:

一是取舍得當,較為全面。涵蓋了古今詩詞、辭賦等歌詠黃河的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作者群體涵蓋了上至帝王、貴族,下至文人士子和當代作家。其中,既有《詩經(jīng)》及唐宋詩詞佳作,有漢武帝親臨黃河決口處即興所作的《瓠子歌》,西晉成公綏由衷贊美黃河的《大河賦》,有李祁、周光鎬、劉咸、薛瑄以及當代詩賦家王國欽等不同時代的《黃河賦》,也有艾青、郭小川、賀敬之、流沙河、楊志學以及香港作家劉濟昆等著名詩人歌詠黃河的現(xiàn)當代詩篇。鑒于光未然先生的《黃河大合唱》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也選錄了他的《黃河頌》《黃水謠》《保衛(wèi)黃河》等三段歌詞,可見編選者用心之獨到。

二是縱貫歷史,古今結(jié)合。全書從《詩經(jīng)》、魏晉辭賦、唐詩宋詞,到元、明、清以及當代詩歌、歌曲歌詞,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不同作者、不同心態(tài)下歌詠黃河的千百樣貌,構(gòu)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黃河畫卷。吟詠之余,往往令人口齒生香,慨嘆不已!

三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是一面鏡子,中華兒女在黃河流域的大規(guī)?;顒右堰_五千年左右,黃河流域的土壤肥力在減退、黃河流域的植被在減少、黃河流域的水質(zhì)污染在加劇,黃河母親已不堪重負。未來,我們將如何理性對待黃河和黃河文明,如何按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jīng)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我相信,這也是《我引黃河心上流》帶給讀者的關(guān)于黃河現(xiàn)狀和未來的深層次思考。

此為序。

2020年2月20日 于開封仁和小區(q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