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1】。
念天地之悠悠【2】,獨愴然而涕下【3】。
【注釋】
【1】“前不”兩句:沒有見到先代的圣主,也看不到后世的明軍了。古人、來者,此處指圣主、明君?!?】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然:悲傷的樣子。
【譯文】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我也見不到了。想到天地?zé)o限邈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賞析】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多次針對時弊一再上書,直陳自己的政見。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的身份前往。武攸宜是外戚,不懂軍事,陳子昂屢次上策建言,其皆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詩人眼看“奮身報國”的理想成為泡影,心情頗為抑郁悲憤,因而登上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的薊北樓遠望,面對遼闊無垠的錦繡河山,眺望茫茫宇宙,想到燕昭王在此筑黃金臺(又名賢士臺),以招納賢才的故事,不禁思緒萬千,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這首《登幽州臺歌》用了僅僅二十二個字,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篇中前兩句用兩個“不見”,置身于古今綿長的時間里,感嘆前賢已去而后賢未及,自己卻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后二句轉(zhuǎn)入廣闊的空間,登樓眺望,天地一片蒼茫,一個“獨”字點出詩人深刻的孤獨感,故不期然地灑下英雄熱淚。
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抑揚變化,格調(diào)慷慨悲涼,意境蒼茫遒勁,十分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明人楊慎在其《升庵詩話》卷六評價“其辭簡直,有漢魏之風(fēng)”。
⊙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曾任右拾遺,后人稱之為“陳拾遺”。武后光宅元年(684)登進士第。初任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696),從武攸宜東征契丹,為武攸宜所惡,受到降職處分。辭官回鄉(xiāng)后,武三思指示縣令段簡陷害他,其被下獄,憂憤而死。陳子昂提倡“漢魏風(fēng)骨”,以改革六朝以來纖弱靡麗的詩風(fēng),是唐代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qū)?!度圃姟反嫫湓姸?。有《陳伯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