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死觀

生生死死 作者:魯迅,周作人,梁實秋 等著,陳平原 編


人死觀

梁遇春

恍惚前二三年有許多學者熱烈地討論人生觀這個問題,后來忽然又都擱筆不說,大概是因為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罷!到底他們的判決詞是怎么樣,我當時也有些概念,可惜近來心中總是給一個莫名其妙不可思議的煩悶罩著,把學者們拼命爭得的真理也忘記了。這么一來,我對于學者們只可面紅耳熱地認做不足教的蠢貨;可是對于我自己也要找些安慰的話,使這彷徨無依黑云包著的空虛的心不至于再加些追悔的負擔。人生觀中間的一個重要問題不是人生的目的么?可是我們生下來并不是自己情愿的,或者還是萬不得已的,所以小孩一落地免不了嬌啼幾下。既然不是出自我們自己意志要生下來的,我們又怎么能夠知道人生的目的呢?湘鄂的土豪劣紳給人拿去游街,他自己是毫無目的,并且他也未必想去明白游街的意義。小河是不得不流自然而然地流著,它自身卻什么意義都沒有,雖然它也曾帶瓣落花到汪洋無邊的海里,也曾帶愛人的眼淚到他的愛人的眼前。勃浪寧把我們比做大匠輪上滾成的花瓶。我客廳里有一個假康熙彩的大花瓶,我對它發(fā)呆地問它的意義幾百回,它總是呆呆地站著,說不出一句話來。但是我卻知道花瓶的目的同用處。人生的意義,或者只有上帝才曉得吧!還有些半瘋不瘋的哲學家高唱“人生本無意義,讓我們自己做些意義。”夢是隨人愛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不過我想夢最終脫不了是一個夢罷,黃粱不會老煮不熟的。

生不是由我們自己發(fā)動的,死卻常常是我們自己去找的。自然在世界上多數(shù)人是“壽終正寢”的,可是自殺的也不少,或者是因為生活的壓迫,也有是怕現(xiàn)在的快樂不能夠繼續(xù)下去而想借死來消滅將來的不幸,像一對夫婦感情極好卻雙雙服毒同盡的(在嫖客娼妓中間更多),這些人都是以口問心,以心問口商量好去找死的。所以死對他們是有意義的,而且他們是看出些死的意義的人。我們既然在人生觀這個迷園里走了許多,何妨到人死觀來瞧一瞧呢??上А熬右娖渖蝗桃娖渌馈保詫W者既不搖旗吶喊在前,高唱各種人死觀的論調(diào),青年們也無從追隨奔走在后?!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因此我做這部人死觀,無非出自拋磚引玉的野心,希望能夠動學者的心,對人死觀也在切實研究之后,下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判斷。

若使生同死是我們的父母——不,我們不這樣說,我們要征服自然——若使生同死是我們的子女,那么死一定會努著嘴抱怨我們偏心,只知道“生”不管“死”,一心一意都花在生上面。真的,不止我們平常時都是想著生。Hazlitt死時候說“好吧!我有過快樂的一生?!保╳ell,I've had a happy life,)他并沒想死是怎么一回事。Charlotte Bronte臨終時候還對她的丈夫說:“呵,我現(xiàn)在是不會死的,我會不會嗎?上帝不至于分開我們,我們是這么快樂?!保∣h!I am not going to die,am I?He will not separate us,we have been so happy.)這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為什么我們這么留戀著生,不肯把死的神秘想一下呢?并且有時就是正在冥想死的偉大,何曾是確實把死的實質拿來咀嚼,無非還是向生方面著想,看一下死對于生的權威。做官做不大,發(fā)財發(fā)不多,打戰(zhàn)打敗仗,于是乎嘆一口氣說:“千古英雄同一死!”和“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任他生前何等威風赫赫,死后也是一樣的寂寞”。這些話并不是真的對于死有什么了解,實在是懷著嫉妒,心惦著生,說風涼話,解一解怨氣。在這里生對死,是借他人之紙筆,發(fā)自己之牢騷。死是在那里給人利用做抓爆栗子的貓腳爪,生卻嬉皮涎臉地站在旁邊受用。讓我翻一段Sir W.Raleigh在《世界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里的話來代表普通人對于死的觀念罷。

“只有死才能夠使人了解自己,指示給驕傲人看他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使他厭惡過去的快樂;他證明富人是個窮光蛋,除擁塞在他口里的沙礫外,什么東西對他都沒有意義;當他舉起他的鏡在絕色美人面前,她們看見承認自己的毛病同腐朽。呵!能夠動人,公平同有力的死呀,誰也不能勸服的你能夠說服;誰也不敢想做的事,你做了;全世界所諂媚的人,你把他擲在世界以外,看不起他:你曾把人們的一切偉大,驕傲,殘忍,雄心集在一塊,用小小兩個字‘躺在這里’蓋盡一切?!?/p>

這里所說的是平常人對于死的意見,不過用伊利沙伯時代文體來寫壯麗點,但是我們?nèi)羰拱阉毧匆环椭览镱^只含了對生之無常同生之無意義的感慨,而對著死國里的消息并沒有絲毫透露出來。所以倒不如叫做生之哀辭,比死之冥想還好些。一般人口頭里所說關于死的思想,剝蕉抽繭看起來,中間只包了生的意志,那里是老老實實的人死觀呢。

庸人不足論,讓我們來看一看沉著聲音,兩眼渺茫地望著青天的宗教家的話。他們在生之后編了一本《續(xù)編》,天堂地獄也不過如此如此。生與死給他們看來好似河岸的風景同水中反映的影景一樣,不過映在水中的經(jīng)過綠水特別具一種縹緲空靈之美。不管他們說的來生是不是鏡花水月,但是他們所說死后的情形太似生時,使我們心中有些疑惑。因為若使死真是不過一種演不斷的劇中一會的閉幕,等會笛鳴幕開,仍然續(xù)演,那么死對于我們絕對不會有這么神秘似的,而幽明之隔,也不至于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線的消息??茖W家對死這問題,含糊說了兩句不負責任的話,而科學家卻常常仍舊安身立命于宗教上面。而宗教家對死又是不敢正視,只用著生的現(xiàn)象反映在他們西洋鏡,做成八寶樓臺。說來說去還在執(zhí)著人生觀,用遁辭來敷衍人死觀。

還有好多人一說到死就只想將死時候的苦痛。George Gissing在他的《草堂隨筆》(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rcroft.)說生之停止不能夠使他恐怖,在床上久病卻使他想起會害怕。當該薩Caesar被暗殺前一夕,有人問那種死法最好,他說“要最倉猝迅速的?!保═hat which should be most sudden!)疾病苦痛是生的一部分,同死的實質滿不相干。以上這兩位小竊軍閥說的話還是人生觀,并不能對死有什么真了解。

為什么人死觀老是不能成立呢?為什么誰一說到死就想起生,由是眼睛注著生嚕嚕說一陣遁辭,而不抓著死來考究一下呢?約翰生(Johnson)曾對(Beswell)說:“我們一生只在想離開死的思想。”(The whole of life is but keeping away the thought of death.)死是這么一個可怕著摸不到的東西,我們總是設法回避它,或者將生死兩個意義混起,做成一種騙自己的幻覺??墒俏蚁嘈潘澜^對不是這么簡單乏味的東西。Andreyev是窺得點死的意義的人。他寫Lazarus來象征死的可怕,寫《七個縊死的人》(The seven that were hanged)來表示死對于人心理的影響。雖然這兩篇東西我們看著都會害怕,它們中間都有一段新奇耀目的美。Christina Rossetti,Edgar Allan Poe,Ambrose Bierce同Lord Dunsang對著死的本質也有相當?shù)牧私?,所以他們著作里面說到死常常有種凄涼灰白色的美。有人解釋Andreyev,說他身旁四面都被圍墻圍著,而在好多墻之外有一個一切墻的墻——那就是死。我相信在這一切墻的墻外面有無限的風光,那里有說不出的好境,想不來的情調(diào)。我們對生既然覺得二十四分的單調(diào)同乏味,為什么不勇敢地放下一切對生留戀的心思,深深地默想死的滋味。壓下一切懦弱無用的恐怖,來對死的本體睇著細看一番。我平常看到骸骨總覺有一種不可名言的痛快,它是這么光著,毫無所怕地站在你面前。我真想抱著它來探一探它的神秘,或者我身里的骨,會同它有共鳴的現(xiàn)象,能夠得到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骸骨不過是死宮的門,已經(jīng)給我們這種無量的歡悅,我們?yōu)槭裁床宦降綄m里,看那千奇萬怪的建筑呢。最少我們能夠因此遁了生之無聊ennui的壓迫,De Quincy只將“猝死”“暗殺”……當作藝術看,就現(xiàn)出了一片瑰奇?zhèn)惖木辰?。何況我們把整個死來默想著呢?來,讓我們這會死的凡人來客觀地細玩死的滋味;我們來想死后靈魂不滅,老是這么活下去,沒有了期的煩惱;再讓我們來細味死后什么都完了,就歸到?jīng)]有了的可哀;永生同滅絕是一個極有趣味的dilemma,我們盡可和死親昵著,贊美這個dilemma做得這么完美無疵,何必提到死就兩對牙齒打戰(zhàn)呢?人生觀這把戲,我們玩得可厭了,換個花頭吧,大家來建設個好好的人死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