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與“園”之間的張力
關于《牡丹亭·勸農(nóng)》
《牡丹亭·勸農(nóng)》這出戲,在劇中占據(jù)著一席饒有趣味的地位。首先需要指出:它從來不是戲曲批評家以及《牡丹亭》愛好者的主要注意力所在。它夾在第七折《閨塾》與第九折《肅苑》之間,是一出過場戲。從情節(jié)上來考慮,它起到的作用顯然是把太守杜寶調(diào)離家庭,給我們的女主角杜麗娘一個“游園驚夢”的機會。正如1694年初次刊行的“吳吳山三婦合評本”所言:“勸農(nóng)公出,止為小姐放心游園之地?!比欢?,如果《勸農(nóng)》之插入僅僅為此,作者本來完全可以借用春香對麗娘的回答——“老爺下鄉(xiāng),有幾日了”——三言兩語便交代出杜寶的所在,為麗娘游園作出鋪墊,從而省略《勸農(nóng)》?!秳褶r(nóng)》似乎是一出多余的戲文,或可使杜寶的形象較為豐滿,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是全劇的關鍵?!赌档ねぁ返囊晃辉缙谠u點者王思任(1575—1646),甚至在清暉閣本評語中作出過這樣的論斷:“不為游花過峽,則此出庸板可刪?!笔聦嵣?,《牡丹亭》修改本也往往正是省去了《勸農(nóng)》一場戲,如十七世紀的碩園本《牡丹亭》,馮夢龍(1574—1646)改本《風流夢》,便都是如此做的。
王思任、馮夢龍等人也許沒有想到的是,到了清朝,《勸農(nóng)》逐漸成為《牡丹亭》全本五十五出戲中演出最頻繁的折子戲之一。在《勸農(nóng)》這出戲里,太守杜寶履行職責,下鄉(xiāng)勸農(nóng),農(nóng)民紛紛前來歡迎長官,載歌載舞,一片太平歡娛景象。作為一出熱鬧的“吉利戲”,在從官方到民間的各種喜慶宴會場合,《勸農(nóng)》幾乎不可或缺。根據(jù)升平署檔案記載,清宮藏有的《牡丹亭》曲本中,有《勸農(nóng)》三冊。每年三月初一,宮廷都演出《勸農(nóng)》,以應節(jié)令(到光緒朝這種情形有所改變,《勸農(nóng)》之上演未必一定只在三月初一)。1757年,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大運河兩岸排檔演戲,著名昆班太平班所演的十八出迎鑾戲里,就有《勸農(nóng)》一折。戴璐(1739—1806)在《藤蔭雜記》里面曾記載同年湯萼棠求簽:
得“君是山中萬戶侯,那知騎馬勝騎牛。今朝馬上看山色,爭似騎牛得自由?!奔斑x得南安,同年飲餞,首演《杜寶勸農(nóng)》,正得此絕。杜乃南安太守也。[1]
《勸農(nóng)》在有清一代的流行,也可從其被選錄的情況得以證實。譬如說,清代到民國初年的戲曲與曲譜選集,從《綴白裘》(錢沛思乾隆廿八年至卅九年也即1763—1774年間以玩花主人本為底本增刪而成的通行本)、《審音鑒古錄》(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刊本)、《遏云閣曲譜》(1870年序),直到1925年王季烈、劉富梁編輯的《集成曲譜》,所選《牡丹亭》折子戲中,除《學堂》、《游園》、《驚夢》這幾出戲必選之外,唯一恒定不變的入選劇目居然就是《勸農(nóng)》。此外,《勸農(nóng)》也曾被改編為其他各種地方戲,如徽戲、蘇州灘簧、杭州灘簧[2],或者彈詞。對《勸農(nóng)》的熱烈愛好與反復表演,直到現(xiàn)代才逐漸退潮,讓《游園》、《驚夢》等抒情出目獨領風騷。
現(xiàn)代學者對這出戲的評價,一般來說,是把它視為劇作家對杜寶這一人物的正面處理,使杜寶的形象立體化,并且多多少少反映了劇作家本人的政治理想。陳美雪在《湯顯祖的戲曲藝術》中寫道:“在第八出《勸農(nóng)》中,湯顯祖以極大的篇幅和優(yōu)美的文字,來描述杜寶的政績,以及他和百姓的和諧關系。”[3]劉云在《略論湯顯祖筆下的“理想國”》一文中,把《勸農(nóng)》一折戲與《南柯記·風謠》對舉,稱其描繪了作者的理想境界。[4]鄭培凱認為《勸農(nóng)》一出戲是以作者在遂昌太守任上的經(jīng)驗為藍本的,至少在刻畫杜寶形象時,把他寫成了一個“勤政愛民”的“清廉的好官,絕不是作為反面角色來刻畫的”。[5]而在另一方面,史凱蒂(Catherine Swatek)卻認為,這出戲“顯示了劇作家是多么善于削減儀式的嚴肅性”,她指出《勸農(nóng)》近于對勸農(nóng)儀式的調(diào)侃(burlesquing),雖然這種勸農(nóng)儀式是湯顯祖在擔任地方官時“可能親自施行過的”。[6]
在前一種閱讀框架中,讀者顯然是很嚴肅地看待這出戲的,《勸農(nóng)》被視為劇作家對杜寶這一角色的積極刻畫。戲文不存在調(diào)侃性質(zhì),至少調(diào)侃性不是理解這出戲的關鍵。與此相比,后一種閱讀視野略為不同:它在這出戲里,看到了幽默。
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什么是幽默?以諧謔出名的王思任沒有在這出戲里看到任何幽默,否則他就不會說這出戲“庸板”——既平庸,又平板,寫得一般,又缺乏趣味。把這出戲視為湯顯祖本人政治理想之寫照的解讀,也顯然并未把這出戲的幽默性當成中心因素,更不會覺得這出戲是對勸農(nóng)儀式的調(diào)侃。不過,即使是持這樣態(tài)度的讀者,恐怕也不得不承認這出戲的確蘊含著喜劇成分?!秳褶r(nóng)》富有喜劇性的確鑿證據(jù),莫過于它在有清一代作為喜慶熱鬧的吉利戲不斷上演這一事實。假設這出戲只是平板地再現(xiàn)勸農(nóng)儀式,我們相信它未必如此風行。然而,另一方面,史凱蒂也認為:“清宮在三月清明節(jié)為應節(jié)令而上演《勸農(nóng)》的時候,幽默不可能是演出的特色?!睋Q句話說,幽默性不是恒定的,它既非完全取決于作者意向,也不是文本內(nèi)部“客觀”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存在與否決定于觀眾的反應。因此,我們說,幽默,或者笑聲,是一種具有歷史性與文化性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