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魯迅講魏晉風(fēng)度 作者:魯迅 著


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九月間在廣州夏期學(xué)術(shù)演講會講——

我今天所講的,就是黑板上寫著的這樣一個題目。

中國文學(xué)史,研究起來,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多,所以到現(xiàn)在,中國較完全的文學(xué)史尚未出現(xiàn)。今天講的題目是文學(xué)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來很有困難的地方。因為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xué),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和著作。

漢末魏初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時代,在文學(xué)方面起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當(dāng)時正在黃巾和董卓大亂之后,而且又是黨錮的糾紛之后,這時曹操出來了?!贿^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lián)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F(xiàn)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么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dāng)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時的文學(xué),現(xiàn)在較為容易了,因為已經(jīng)有人做過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嚴(yán)可均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晉南北朝文》。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漢文》《全三國文》《全晉文》。

在詩一方面有丁福保輯的《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是做醫(yī)生的,現(xiàn)在還在。

輯錄關(guān)于這時代的文學(xué)評論有劉師培編的《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這本書是北大的講義,劉先生已死,此書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種書對于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能使我們看出這時代的文學(xué)的確有點異彩。

我今天所講,倘若劉先生的書里已詳?shù)?,我就略一點;反之,劉先生所略的,我就較詳一點。

董卓之后,曹操專權(quán)。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嚴(yán)的,因為當(dāng)大亂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亂,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并沒有說謊。因此之故,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風(fēng)格?!褪俏恼乱喖s嚴(yán)明的意思。

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他為什么要尚通脫呢?自然也與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有莫大的關(guān)系。因為在黨錮之禍以前,凡黨中人都自命清流,不過講“清”講得太過,便成固執(zhí),所以在漢末,清流的舉動有時便非??尚α?。

比方有一個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訪他,先要說幾句話,倘這幾句話說得不對,往往會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絕不見。

又如有一個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對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飯之后,便要將飯錢算回給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門之后,把那些錢扔在街上,算是付過了。

個人這樣鬧鬧脾氣還不要緊,若治國平天下也這樣鬧起執(zhí)拗的脾氣來,那還成甚么話?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來反對這種習(xí)氣,力倡通脫。通脫即隨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便產(chǎn)生多量想說甚么便說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脫之后,廢除固執(zhí),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總括起來,我們可以說漢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脫。在曹操本身,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可惜他的文章傳的很少。他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時也是這樣說,不忠不孝不要緊,只要有才便可以。這又是別人所不敢說的。曹操做詩,竟說是“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他引出離當(dāng)時不久的事實,這也是別人所不敢用的。還有一樣,比方人死時,常常寫點遺令,這是名人的一件極時髦的事。當(dāng)時的遺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當(dāng)葬于何處何處,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獨不然,他的遺令不但沒有依著格式,內(nèi)容竟講到遺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樣處置等問題。

陸機(jī)雖然評曰“貽塵謗于后王”,然而我想他無論如何是一個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統(tǒng)統(tǒng)搜羅起來,省得他們跑在外面給他搗亂。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別地多。

孝文帝曹丕,以長子而承父業(yè),篡漢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歡文章的。其弟曹植,還有明帝曹叡,都是喜歡文章的。不過到那個時候,于通脫之外,更加上華麗。丕著有《典論》,現(xiàn)已失散無全本,那里面說:“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兜湔摗返牧懔闼樗?,在唐宋類書中;一篇整的《論文》,在《文選》中可以看見。

后來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見解為然。他說詩賦不必寓教訓(xùn),反對當(dāng)時那些寓訓(xùn)勉于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xué)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xué)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詩賦很好,更因他以“氣”為主,故于華麗以外,加上壯大。歸納起來,漢末,魏初的文章,可說是:“清峻,通脫,華麗,壯大?!痹谖膶W(xué)的意見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說文章事可以留名聲于千載;但子建卻說文章小道,不足論的。據(jù)我的意見,子建大概是違心之論。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個人大概總是不滿意自己所做而羨慕他人所為的,他的文章已經(jīng)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說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動的目標(biāo)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說文章是無用了。

曹操曹丕以外,還有下面的七個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yīng)玚,劉楨,都很能做文章,后來稱為“建安七子”。七人的文章很少流傳,現(xiàn)在我們很難判斷;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華麗”罷。華麗即曹丕所主張,慷慨就因當(dāng)天下大亂之際,親戚朋友死于亂者特多,于是為文就不免帶著悲涼,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別的是孔融,他專喜和曹操搗亂。曹丕《典論》里有論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進(jìn)“建安七子”一塊兒去。其實不對,很兩樣的。不過在當(dāng)時,他的名聲可非常之大??兹谧魑?,喜用譏嘲的筆調(diào),曹丕很不滿意他。孔融的文章現(xiàn)在傳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來,我們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對別人譏諷,只對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來,歸了自己,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當(dāng)初武王伐紂,將妲己給了周公了。操問他的出典,他說,以今例古,大概那時也是這樣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對他,說也有以女人亡國的,何以不禁婚姻?

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我們看他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為什么他的行為會和議論矛盾呢?此無他,因曹操是個辦事人,所以不得不這樣做;孔融是旁觀的人,所以容易說些自由話。曹操見他屢屢反對自己,后來借故把他殺了。他殺孔融的罪狀大概是不孝。因為孔融有下列的兩個主張:

第一,孔融主張母親和兒子的關(guān)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樣,只要在瓶內(nèi)把東西倒了出來,母親和兒子的關(guān)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饑荒的一個時候,有點食物,給父親不給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親是不好的,寧可給別人。——曹操想殺他,便不惜以這種主張為他不忠不孝的根據(jù),把他殺了。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dāng)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與孔融一同反對曹操的尚有一個禰衡,后來給黃祖殺掉的。禰衡的文章也不錯,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氣為主”來寫文章的了。故在此我們又可知道,漢文慢慢壯大起來,是時代使然,非??坎懿俑缸又Φ?。但華麗好看,卻是曹丕提倡的功勞。

這樣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時候,文章上起了個重大的變化,因為出了一個何晏。

何晏的名聲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歡研究《老子》和《易經(jīng)》。至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那真相現(xiàn)在可很難知道,很難調(diào)查。因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馬氏很討厭他,所以他們的記載對何晏大不滿。因此產(chǎn)生許多傳說,有人說何晏的臉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說他本來生得白,不是搽粉的。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兩件事我們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歡空談,是空談的祖師;第二,他喜歡吃藥,是吃藥的祖師。

此外,他也喜歡談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藥。他吃的不是尋常的藥,是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漢時,大家還不敢吃,何晏或者將藥方略加改變,便吃開頭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樣藥: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藥。但現(xiàn)在也不必細(xì)細(xì)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從書上看起來,這種藥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轉(zhuǎn)弱為強(qiáng)。因此之故,何晏有錢,他吃起來了;大家也跟著吃。那時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鴉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藥與否以分闊氣與否的?,F(xiàn)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據(jù)此書,可知吃這藥是非常麻煩的,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后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fā)”。倘若沒有“散發(fā)”,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fā)”,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們看六朝人的詩,有云“至城東行散”,就是此意。后來做詩的人不知其故,以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藥也以“行散”二字入詩,這是很笑話的。

走了之后,全身發(fā)燒,發(fā)燒之后又發(fā)冷。普通發(fā)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后的發(fā)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倘穿衣多而食熱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廣東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裝的人就沒有了。因為皮肉發(fā)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豫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F(xiàn)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dāng)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xiàn),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于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還有,吃藥之后,因皮膚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膚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舊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捫虱而談”,當(dāng)時竟傳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這里演講的時候,捫起虱來,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時不要緊,因為習(xí)慣不同之故。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煙的,我們看見兩肩高聳的人,不覺得奇怪?,F(xiàn)在就不行了,倘若多數(shù)學(xué)生,他的肩成為一字樣,我們就覺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見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種種的書,還有葛洪的《抱樸子》。

到東晉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說是“散發(fā)”以示闊氣。就像清時尊讀書,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剛才寫了許多字的樣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發(fā)等等,后來效之,不吃也學(xué)起來,與理論的提倡實在是無關(guān)的。

又因“散發(fā)”之時,不能肚餓,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趕快吃,不論時候,一日數(shù)次也不可定。因此影響到晉時“居喪無禮”?!緛砦簳x時,對于父母之禮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訪一個人,那么,在未訪之前,必先打聽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諱。否則,嘴上一說出這個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會大哭起來——他記得父母了——給你一個大大的沒趣。晉禮居喪之時,也要瘦,不多吃飯,不準(zhǔn)喝酒。但在吃藥之后,為生命計,不能管得許多,只好大嚼,所以就變成“居喪無禮”了。

居喪之際,飲酒食肉,由闊人名流倡之,萬民皆從之,因為這個緣故,社會上遂尊稱這樣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發(fā)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兩個人,與晏同為服藥的祖師。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著走。他們?nèi)硕嗍菚鑫恼?,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傳不多外,王何二人現(xiàn)在我們尚能看到他們的文章。他們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這種習(xí)慣的末流,是只會吃藥,或竟假裝吃藥,而不會做文章。

東晉以后,不做文章而流為清談,由《世說新語》一書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論多而文章少,比較他們?nèi)齻€差得遠(yuǎn)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歲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為司馬懿所殺。因為他二人同曹操有關(guān)系,非死不可,猶曹操之殺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論者多因其與魏有關(guān)而罵他,其實何晏值得罵的就是因為他是吃藥的發(fā)起人。這種服散的風(fēng)氣,魏,晉,直到隋,唐還存在著,因為唐時還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藥方,可以證明還有人吃,不過少點罷了。唐以后就沒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詳,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鴉片一樣罷?

晉名人皇甫謐作一書曰《高士傳》,我們以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說吃散之苦。因為藥性一發(fā),稍不留心,即會喪命,至少也會受非常的苦痛,或要發(fā)狂;本來聰明的人,因此也會變成癡呆。所以非深知藥性,會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藥性不可。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fā)狂,性暴如火的,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時簡直是近于發(fā)瘋。但在晉朝更有以癡為好的,這大概也是服藥的緣故。

魏末,何晏他們以外,又有一個團(tuán)體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個,所以又稱“竹林七賢”。正始名士服藥,竹林名士飲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純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藥,而阮籍則是專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飲酒,劉伶也是這里面的一個。他們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舊禮教的。

這七人中,脾氣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氣都很大;阮籍老年時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終都是極壞的。

阮年青時,對于訪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別。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見眸子的,恐怕要練習(xí)很久才能夠。青眼我會裝,白眼我卻裝不好。

后來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卻全不改變。結(jié)果阮得終其天年,而嵇竟喪于司馬氏之手,與孔融何晏等一樣,遭了不幸的殺害。這大概是因為吃藥和吃酒之分的緣故:吃藥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驕視俗人的;飲酒不會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他們的態(tài)度,大抵是飲酒時衣服不穿,帽也不帶。若在平時,有這種狀態(tài),我們就說無禮,但他們就不同。居喪時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會叫父的名號。舊傳下來的禮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認(rèn)的。即如劉伶——他曾做過一篇《酒德頌》,誰都知道——他是不承認(rèn)世界上從前規(guī)定的道理的,曾經(jīng)有這樣的事,有一次有客見他,他不穿衣服。人責(zé)問他;他答人說,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們?yōu)槭裁催M(jìn)我的褲子中來?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連上下古今也不承認(rèn),在《大人先生傳》里有說:“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隕兮日月頹,我騰而上將何懷?”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無意義,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覺得世上的道理不必爭,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虛無,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飲酒不獨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環(huán)境。其時司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聲很大,所以他講話就極難,只好多飲酒,少講話,而且即使講話講錯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諒。只要看有一次司馬懿求和阮籍結(jié)親,而阮籍一醉就是兩個月,沒有提出的機(jī)會,就可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宋的顏延之已經(jīng)說不大能懂,我們現(xiàn)在自然更很難看得懂他的詩了。他詩里也說神仙,但他其實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論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鬃诱f:“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嵇康做的《難自然好學(xué)論》,卻道,人是并不好學(xué)的,假如一個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飯吃,就隨便閑游不喜歡讀書了,所以現(xiàn)在人之好學(xué),是由于習(xí)慣和不得已。還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誅,一向公認(rèn)為壞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論》,就也反對歷代傳下來的意思,說這兩個人是忠臣,他們的懷疑周公,是因為地方相距太遠(yuǎn),消息不靈通。

但最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險的,是《與山巨源絕交書》中的“非湯武而薄周孔”。司馬懿因這篇文章,就將嵇康殺了。非薄了湯武周孔,在現(xiàn)時代是不要緊的,但在當(dāng)時卻關(guān)系非小。湯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讓天下的。嵇康都說不好,那么,教司馬懿篡位的時候,怎么辦才是好呢?沒有辦法。在這一點上,嵇康于司馬氏的辦事上有了直接的影響,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見殺,是因為他的朋友呂安不孝,連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殺孔融差不多。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殺。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wěn),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實行不孝,其實那時倒不很要緊的,嵇康的害處是在發(fā)議論;阮籍不同,不大說關(guān)于倫理上的話,所以結(jié)局也不同。

但魏晉也不全是這樣的情形,寬袍大袖,大家飲酒。反對的也很多。在文章上我們還可以看見裴的《崇有論》,孫盛的《老子非大賢論》,這些都是反對王何們的。在史實上,則何曾勸司馬懿殺阮籍有好幾回,司馬懿不聽他的話,這是因為阮籍的飲酒,與時局的關(guān)系少些的緣故。

然而后人就將嵇康阮籍罵起來,人云亦云,一直到現(xiàn)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說:“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边@是確的,大凡明于禮義,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許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說他們毀壞禮教。但據(jù)我個人的意見,這判斷是錯的。魏晉時代,崇奉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在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rèn)禮教,太相信禮教。因為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過偶然崇奉,如曹操殺孔融,司馬懿殺嵇康,都是因為他們和不孝有關(guān),但實在曹操司馬懿何嘗是著名的孝子,不過將這個名義,加罪于反對自己的人罷了。于是老實人以為如此利用,褻黷了禮教,不平之極,無計可施,激而變成不談禮教,不信禮教,甚至于反對禮教?!鋵嵅贿^是態(tài)度,至于他們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禮教,當(dāng)作寶貝,比曹操司馬懿們要迂執(zhí)得多?,F(xiàn)在說一個容易明白的比喻罷,譬如有一個軍閥,在北方——在廣東的人所謂北方和我常說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稱山東山西直隸河南之類為北方——那軍閥從前是壓迫民黨的,后來北伐軍勢力一大,他便掛起了青天白日旗,說自己已經(jīng)信仰三民主義了,是總理的信徒。這樣還不夠,他還要做總理的紀(jì)念周。這時候,真的三民主義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說你反對三民主義,定罪,殺人。但既然在他的勢力之下,沒有別法,真的總理的信徒,倒會不談三民主義,或者聽人假惺惺的談起來就皺眉,好像反對三民主義模樣。所以我想,魏晉時所謂反對禮教的人,有許多大約也如此。他們倒是迂夫子,將禮教當(dāng)作寶貝看待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