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從“村沒有村的樣子”到“村越過村的樣子”

一片葉子的重量:脫貧攻堅的“黃杜行動” 作者:王國平 著


第一章 黃杜何以成為“黃杜”

黃杜村曾經(jīng)陷入貧困。黃杜的土,白茶的根,“金風玉露一相逢”,惹得黃杜人一門心思撲在茶葉上。如今,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個產(chǎn)業(yè)的奇跡。

黃杜也窮過,黃杜又一腳把“窮”字標簽踢飛了。

這中間,發(fā)揮能量的,是一個產(chǎn)業(yè)的起勢與蓄勢。

第一片葉子是上蒼的饋贈,第二片葉子則是人在推與敲。

是人在拓荒,人的精神是基座,人的勇氣是向?qū)?,人的辛勞在時時澆灌。

還有寬闊的力量“護航”。

黃杜人起跳,碰觸到了地道白茶的芬芳。

黃杜人奔跑,將11.5平方千米的面積拓寬成為安吉白茶的道地產(chǎn)區(qū)。

黃杜人站出來捐苗,是因為他們有苗,不愁。

黃杜人主動投入扶貧大業(yè),是因為他們在擺脫貧困上有成打的“黃杜經(jīng)驗”可供分享。

新鮮黃杜,作別蒼茫。

一、從“村沒有村的樣子”到“村越過村的樣子”

18歲的小伙子阮安豐胸前別著一朵大紅花,身上是簇新的綠色棉布軍服,頭上是一頂向往已久的軍帽,系領章、別帽徽的地方還是空著的,但他已經(jīng)在想象系上、別上那一刻的神圣與驕傲。

在一片鑼鼓聲中,阮安豐和家人揮手告別。他光榮入伍了,要離開家鄉(xiāng)黃杜這塊土地。他多少有點不舍,這是第一次真正出遠門;又滿懷憧憬,畢竟部隊保障得力,吃穿不愁,而且,終于可以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了。還聽說自己要去的地方是福建莆田,在海邊。

阮安豐是1994年12月底出發(fā)的。此時的黃杜,還是一個躲在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人均耕地1.1畝、林地3.3畝、荒地4.3畝。人盯著這么一些不成氣候的土地,沒脾氣。土地無言,不待見人。人跟土地就這么僵持著。當年,黃杜人均年收入“低于全省全縣平均水平,屬典型貧困村”。像阮安豐這樣能逃離出外喘口氣的,多少有點幸運。

在莆田,阮安豐前兩年在陸軍部隊。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宣布,在八十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將在今后三年內(nèi)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阮安豐所在的部隊被轉(zhuǎn)為武警序列。由于表現(xiàn)良好,他在部隊入了黨,服役延長一年。1998年12月底,阮安豐正式退伍回家。

哪知道離家四個年頭,村里不見大的起色。問他當時大家的生活是個什么樣子。他就想起這么一件事。

到家沒幾天,一起長大的好伙伴來看他。三個年輕人坐在墻角曬太陽,敘敘舊。一個大爺在村子里挨家挨戶乞討,邁著沉重的步子,向阮安豐走來。這個壯小伙是個熱心腸,想起家里正好備有一點年糕,屬于南方過年的應時小點心。他就進屋拿了一些,遞給老人家。大爺說,能不能不給年糕?自己急著要用錢,能不能給點錢?一塊也行。三個年輕人把口袋掏了一遍,又搜了一遍,一個子兒也沒有。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個事我一直記著,怎么也忘不了。說難聽的,都是大小伙子,那時候我都二十好幾歲了,口袋里是沒有零花錢的。說難聽的,這夠丟人的了。不是父母不給,他們手頭也沒有幾個錢。你問當時黃杜人是怎么過日子的,大多數(shù)人家應該就是這么個樣子吧。說難聽的,就是緊巴巴的。這個事還沒法跟現(xiàn)在的年輕人講。你說口袋里沒錢,他們就說口袋里本來就不帶錢的,用手機微信掃一掃就是了,沒法對話的?!比畎藏S說。

談起以往的艱苦日子,阮安豐的口頭禪是“說難聽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黃杜村,說難聽的,“村沒有村的樣子”。這么說,黃杜人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或冒犯。他們自己也打趣說,當時看新聞,經(jīng)常有“改革的春風”吹到哪里、哪里就變富裕了的說法,“大家就不明白了,怎么這么巧,這個‘春風’偏偏繞開了我們黃杜”。

當然,凡事要講個事實。有一個說法,就是當時黃杜太窮了,小伙子找不到媳婦,人家姑娘不肯嫁過來,是個“光棍村”。黃杜人覺得,這么說就過頭了。他們的理由是,如果真的是一堆“光棍”,現(xiàn)在怎么還有這么多后代?這不符合事實。窮確實是窮,但是不到這個程度。

宋昌美倒是安心樂意嫁過來了,沒想到婆家給了她一個“下馬威”。

北方過節(jié)日,餃子是標配。江南一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就是魚。安吉這一帶,無魚不成宴。宋昌美的婆家,上的則是木頭魚!這算不上什么風俗,關鍵還是手頭緊張,這個大菜又不能少,這個彩頭還要有。于是,就想出這么一招,重在象征意義。

跟宋昌美一樣,葉海珍也是“外來人”,只不過她是來這里工作的。

1995年,葉海珍從當時的安吉縣安城鎮(zhèn)黨委副書記的任上,調(diào)到溪龍鄉(xiāng)出任鄉(xiāng)長一職。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跟黃杜村是緊挨著的。這里的土,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車子開到黃杜,50米的范圍內(nèi)看不見人影,黃土飛揚。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地上干燥。它是黃泥巴,泥土是酸性土壤,要是下雨,一腳踩下去,把鞋子的幫都給淹了”。

鐘玉英是黃杜人,也嫁在黃杜。談起以前的日子,她感覺那時候老是在羨慕人家。丈夫楊學其外出務工,到嘉興的平湖蓋房子,是樓房。他就想起自家的平房。回來跟鐘玉英說:什么時候咱們要是能建個樓房住住,就好了。他見了電話機,挺新鮮的,有了興趣。就跟鐘玉英說:什么時候咱們要是有個電話機,就好了。鐘玉英姑姑家在山里,去一趟抄近道要走山路,彎彎曲曲的,碰到下雨,腳下不是打滑,就是讓黃泥給粘住了。有一回,楊學其邊甩鞋上的泥巴,邊耍上了臭脾氣:你姑姑家,今后不來了!

◆黃杜村老照片

對黃杜的黃土有意見的,還有李粉英。

她的娘家在天子湖鎮(zhèn),位于安吉縣北部,當時大家都說黃杜村是“北大荒”。聽說她要嫁到溪龍鄉(xiāng)的黃杜村,知道“行情”的人好言相勸,還是慎重一點好,那里可是比“北大荒”還要“荒”。李粉英有主見,認準了這個人,就不回頭了。

女兒的大事,做娘的操碎了心。李粉英對娘說,“姑娘的命,菜籽命”,就這樣吧。

這是說,一粒菜籽,要是落在肥料上,長得就好;要是落在干泥巴上,就長不好。這粒菜籽,落在哪里,由不得自己。

嫁到黃杜住下來,李粉英發(fā)現(xiàn)自己這?!安俗选鼻闆r不妙。種地,地不應,奈何。推開房門就是山。山一堆一堆的,顯得笨重。山之用大致就是柴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柴火保證了這個“炊”,關鍵還是要有“米”。山連著山,阻擋著視線,也攔住了出路。日子過不開,兩口子就想辦法。他家男人跟著親戚,跑到江蘇鹽城阜寧縣打工,賣毛竹,做竹椅,補貼家用,日子還是一個馬馬虎虎。

李粉英有點急了。人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怪不上別人。一肚子的氣,怎么處置?“當時我就說氣話,黃杜這個地方,沒救了,只有黃泥巴。除非黃泥巴值錢了,這個地方才富得起來?!?/p>

多年以后,李粉英無法回想起自己是基于什么依據(jù)說出這番“氣話”的。歪打正著,她還真是說到點子上了。黃杜的泥巴確實特別,也“值錢”了。

后來,黃杜因為種植安吉白茶立住了腳,打出了聲望。為何黃杜的安吉白茶喝起來就不一樣?科學家想一探究竟。他們把黃杜的泥巴帶進了實驗室,細細地看。

一片茶葉,好與壞,關聯(lián)的因素一串串。其生長狀況總體上受自然環(huán)境的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氣候、生物五個因素的影響。拿老百姓的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林業(yè)上有一條原則,叫“適地適樹”。這個道理,古人早就琢磨出來了。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欲知地道,物其樹?!闭f的是,什么地兒,種什么樹,結(jié)什么果。同樣地,什么地兒,產(chǎn)什么茶。

就說氣候。茶樹生長要有光,這是首要的,不過光照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白茶樹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高山多高合適,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是海拔超過了1000米的坡地,可能有凍害,茶樹扛不住。而且偏北坡的地方為上,坡度最好維持在25度以下。

這些條件擺出來,黃杜都接得住。

再說土壤。茶樹長得好不好,茶葉的產(chǎn)量如何、品質(zhì)怎么樣,土壤是有“決定權”的。具體來說,土壤里的氮含量、鉀含量是最有“發(fā)言權”的。氮含量少,茶樹的樹冠跟著變小,葉片飄落,光合作用降低;氮多了,茶樹的莖干脆弱,病害來襲,擋不住??梢?,一片好茶,土壤的氮含量要“剛剛好”。鉀含量也大抵如此,鉀是茶樹光合作用的“擔當”,又分管茶樹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還影響著茶樹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

維持一個好的生態(tài),處理好“對立面”是關鍵。鎘,是個“搗蛋分子”,可以改變土壤環(huán)境,影響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抑制作物生長,一旦隨著食物進了肚子,對人體健康有害。土壤是作物中鎘含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茶樹生長,容不得土壤中的鎘“撒野”。

不是什么地方都適宜種茶,茶樹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有自己個性化的要求。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茶樹形成了喜酸耐鋁、忌堿忌氯以及喜鉀、硅,低鐵、錳等特性??蒲腥藛T將黃杜的土壤研究了一番,發(fā)現(xiàn)這些由“砂巖、泥頁巖發(fā)育的黃紅壤”,硅、鋁、鉀含量高,鐵、鈣、鎂、鈉的含量盡量往低處走,而且這些重金屬的含量,遠低于國家關于無公害茶園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的限定值。也就是說,這些元素都很“乖巧”,適量適中,各就各位。

黃杜的土層深厚,比周邊地區(qū)的土層都要厚,這有利于茶樹根系的發(fā)育和對土壤中元素的吸收。黃杜的土,少有片狀礫石,質(zhì)地為“粉砂質(zhì)黏壤土”,有利于保水、保肥和根系呼吸,不像周邊的土,屬于“侵蝕性紅壤石砂土”,光聽這名字就感覺不妙。

所以,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的茶,就是不一樣。“研究表明,與浙江名茶相比,安吉白茶中氨基酸、咖啡堿、兒茶素含量最高,硒含量已接近標注天然富硒茶的含量標準,鋅含量已達到標準富硒茶的標準,重金屬遠低于國家綠色食品茶葉的衛(wèi)生指標的限定值。這是與普通綠茶在品質(zhì)上的突出區(qū)別?!?/p>

也就是說,黃杜的土,白茶的根,“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這一片葉子,讓黃杜人的日子順暢了起來。昔日的黃土瘦地,成了黃杜人的“聚寶盆”。

現(xiàn)在的黃杜,用一句話說,就是“村越過村的樣子”。

以往到一些工藝品市場參觀,總是能看到一排排的“茶海”,就是對樹根進行雕刻加工,用于烹茶、品茶的家具。心想,這么一個大家伙,占地方,價格不菲,哪里用得上?酒店大堂?高檔茶藝室?到了黃杜,才知道其中一部分到村上來了。

如今的黃杜人家,茶是日常,是煙火,是不經(jīng)意間的隨手“口糧”?!凹胰碎e坐,燈火可親”,茶往往還是一個主角。說著說著,話題免不了跑遠了。不著急。兜轉(zhuǎn)幾圈,大體還是要折回到“茶”上來的。

客人登門,少不了一個“節(jié)目”,就是圍著茶桌或茶海,說說話。上茶。茶葉當然是自家的。左手拈一點,放在右手掌心。手指滑一滑。一個欣賞、滿足的眼神。輕輕一吹。順入玻璃茶杯里。再拈出一點……余下兩三葉,返回。

◆黃杜村民居

這個茶杯,杯身上印著自家的茶葉品牌、商標名稱、公司網(wǎng)址,有的還提供“品鑒熱線”,還有口號——“浙江歷史從這里開始,安吉白茶從這里飄香”。杯子里的葉子,隨著滾燙的水流醒來。徐徐舒展,醞釀清香。茶湯的色澤輕聲綻放。主人舉起杯子,頭微微一側(cè),歡喜地笑:“喏,喏,你看這葉子……”

酣暢茶聊,意興剛好。欠身站起,往門口走。主人把客人茶杯中的葉子清理了。從另外一個茶葉盒里掏出幾束,沖泡。捧上。邊領著客人出院門,邊清朗地笑:“拿著吧,拿著吧,這一杯的葉子比上一杯的好,你看看這個顏色……今后你就用我家的這個茶杯喝水吧,順便給我們打個廣告,哈哈……”

黃杜人家的房子,有農(nóng)家小院的氣息。推開家門,近處或遠處,能看見山。不是荒山,是青山,黃杜特產(chǎn)白茶苗,一團一團的,把荒山都“攻下”了。一個傍晚,我還見著有人家劈柴。一截厚木頭墊底,再架上一截木頭,壯小伙掄起柴刀使力氣。木頭和木頭撞擊的聲音,清脆,就著一抹晚霞和幽靜的田野,流淌出讓人不想言語的空靈。

這里畢竟還是農(nóng)村,多少保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氣氛。清晨,黃杜人早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往茶山上看,總是能見著人影。中午11點左右就做好午飯了。下午剛過5點,鄉(xiāng)間的炊煙開始緩緩升起,路上似乎立即忙碌起來,這是忙乎著要回家吃晚飯了。城里所謂的“夜間經(jīng)濟”,感覺在黃杜施展不開拳腳。

不過,黃杜的日子是季節(jié)性的?!办o如處子,動如脫兔?!痹诓杓?,也就是每年的3月底4月初,安吉白茶開采。古人留下的詩句“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要是放在黃杜,還是有點柔潤。

那是一個生猛的季節(jié)。這時的黃杜,節(jié)奏就像是從舒緩、輕快的民族舞,突然轉(zhuǎn)向動感、喧鬧的街舞?!傲⑾牟?,夜夜老,小滿過后茶變草。”安吉白茶就是那么一個“窗口期”,到了節(jié)點,“一葉值千金”,過了時間,“落葉凌亂化春泥”。黃杜人擰緊發(fā)條,嗒嗒嗒,把日子趕著往前過。

這時的黃杜,到處都是人,平時一千四五百人生活的地盤,一下子涌入兩萬多人。

采茶工占了大頭,一般是從外地來打短工的,主要來自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以四十歲到六十歲的農(nóng)村女性閑散勞動力為主,她們相對固定,候鳥一般,每年春天趕到黃杜,二十多天的采摘期結(jié)束,就如期返鄉(xiāng),打理自家的活兒。她們到了黃杜,黃杜人開工資,包吃包住。葉子在她們的指間輕盈飛舞,她們是大自然美好樹葉的發(fā)現(xiàn)者,也是“搬運工”。

◆采茶

再是炒茶工。茶葉采好了,制茶是個重頭戲。白茶嬌嫩、貴氣,炒制是很難掌握的工藝,出品質(zhì)三分鐘,失品質(zhì)幾秒鐘。人工炒制的溫度、時間、翻炒的均勻受熱面等,都是一門學問,需要高手、熟手來操持。好的炒茶師傅,黃杜人禮敬有加。

還有茶商。耳聞不如一見。他們帶著鼻子來,帶著眼睛來,嗅著青葉的香氣,看著青葉的色澤,用洗凈的雙手摸摸青葉的質(zhì)地。踏實了。滿心歡喜。茶葉炒好了,馬不停蹄,給好這口的送上醞釀了365個日日夜夜的新味道,送上青葉之間洋溢著的春天氣息。

這個時候的黃杜人是鐵打的,恨不得有“翻跟頭”的能耐。種田的都說“雙搶”,就是夏天要搶收莊稼,又要搶種莊稼,趕在一起了,說茶季“雙搶”還不夠,最起碼是“三搶”“四搶”。

你問黃杜人是不是沒法睡覺?黃杜人伸出兩個手指。意思是一天只睡兩個小時。而且這兩小時往往還是隨地而臥,可能是沙發(fā)上,還可能是車里。

黃杜人說,這個時候的黃杜,白天是白天,晚上也是白天。

熱火朝天、人山人海、夜以繼日、加班加點……這些書本上的用語,原本只是形容,在這個時候的黃杜是活生生的。這時的黃杜,就像是一項大型工程的施工現(xiàn)場。

“茶季的黃杜村是獨特的,整個小村莊都浸潤在茶香中,空氣中也彌漫著茶的香甜,每一株茶樹后面都有忙著采青的工人,每一座廠房都有不眠不休的茶人,只為做出一年里最好的一泡茶。”這是黃杜人賈偉印象中的黃杜茶季。

“非常時刻”的茶季畢竟短暫。茶季翻篇,黃杜又回歸“日常時刻”,順著原來的節(jié)奏,繼續(xù)著與大自然合拍的悠然和安寧。

在“日常時刻”,到黃杜走一走,更多的感受還是這里超出了慣常意義上的農(nóng)家范圍。浙江農(nóng)林大學茶文化學科帶頭人、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好好地在黃杜逛了一圈,用時一個小時左右。初步的印象是路好,平坦、開闊。她起初不理解,這里怎么不通公交車?當?shù)厝烁f,早先公交車開通過一段時間,由于乘客太少了,慢慢也就停了。

黃杜人少?黃杜人不愛出門?不是的。原因是基本上這里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座駕”了。

黃杜農(nóng)家小院里停的車,頗為直觀的是數(shù)量。每家往往是一輛小汽車,還有一輛運輸車。一輛用于生活,一輛用于農(nóng)活。出門干什么事,開什么車。有的人家還有好幾輛小汽車。問了問,原來是你開你的,我開我的,各有所好,各有所屬。再說車的品牌,私家車市場上熱門的大致都有,好一點的也不缺。路過一家,當?shù)嘏笥淹鹤永镆恢福嚎匆姏],就是那輛,這款車在整個安吉都是買的最早的。當年在路上跑,跟個漂亮姑娘一樣,回頭率高。有人說,把黃杜人開的車擺出來,撐得起一個小型汽車展銷會。大體不差。

黃杜人家,居家擺設、內(nèi)部結(jié)構、裝潢設計,自然各家各異,但總體上與都市人家接軌。不同的是,這里的住房是講究挑高的,屋大房大,進門就感覺空闊,不局促。住房的近旁,是有廠房的,里邊擺著用于制作白茶的設備,殺青的,理條的,攤青的,分區(qū)域擺放。有的是平房,有的三四層,設有茶室、茶吧、茶展廳。廠房緊挨著的,還有宿舍房、大通鋪,或是上下鋪,用于茶季采茶工人休息。

如今,黃杜人家的房子,既用于居住,也用于茶葉加工,還用于茶葉經(jīng)營。按說種茶葉也是一項農(nóng)事,黃杜人還多是農(nóng)民身份,但他們在社交時老是被人以“×總”“×老板”稱呼。這不是客套,也不是玩笑。各家有自家的茶場,在工商部門注冊了公司實體。在“安吉白茶”這個“母品牌”的大樹下,各家有自家特色的“子品牌”。茶場的名稱,要么刷在自家墻壁上,要么在院子里立起一塊牌子,要么干脆立起一塊石碑,給當?shù)貢乙粋€各擅其能的機會。

阮安豐給自家的茶場取名“葡茗茶場”。他喜歡吃葡萄,又想葡萄是人人愛吃的,要是每個人像喜歡吃葡萄一樣喜歡喝茶,多好的事。他把自己的期待,存放在茶場的名字里。

說起以往艱苦的日子,阮安豐嘴邊掛著“說難聽的”,言語之間有些激動。說起現(xiàn)在的生活,他自覺或不自覺地變了調(diào)子,平緩了,歡快了,喜歡說“這日子,可以”,或者是再加重一點語氣,“真的可以”。

黃杜人的日子,是不是“真的可以”,有這么一篇文章道出了其中一二。2010年春節(jié)前夕,時任溪龍鄉(xiāng)黨委委員的夏靚接到電話通知,說是電視臺要到黃杜村采訪,圍繞新農(nóng)村建設話題,時間比較緊,能不能事先找找合適的采訪對象,大致規(guī)劃一下拍攝線路。夏靚就動身到黃杜踩點。

一路走來一路看,一邊觀察一邊聊,忙乎老半天,對于采訪線路到底怎么走,邀請哪些人接受采訪,夏靚有點舉棋不定。

轉(zhuǎn)念一想,夏靚就釋懷了?!捌鋵嵅稍L根本不用安排特定的路線,黃杜村處處是風景:白茶主題燈箱高掛村道兩旁;新建白茶公園里‘徽宗和《大觀茶論》’大型雕塑講述著白茶發(fā)展淵源;村道沿線鐫刻著文人墨客詠茶詩句的文化石與一路綿延的茶山綠帶遙相呼應……在攝影記者的眼里,這一路都是盎然景致,哪里都能取景?!?/p>

◆白茶公園

至于采訪對象,“如今的黃杜村,每個人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種茶經(jīng)”,“一位茶農(nóng)就有一部自己的致富故事”。

她的結(jié)論是:“黃杜村人的故事應該就是新農(nóng)村建設成果的最好詮釋?!?/p>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白茶園里春意濃》。

黃杜人的日子,就是“春意濃”。

“真的可以”,是黃杜人對現(xiàn)在生活的一個總括性感受。他們說,以前黃杜的男孩子娶媳婦有點麻煩,女孩子老是想著嫁出去,找個好人家。現(xiàn)在情況有變化,黃杜的男孩子從外邊娶個女孩子回來生活還是很順利的,女孩子卻不想嫁出去了,她們喜歡“窩”在家里,要是看中了外邊的男孩子,就順手領回來,在黃杜安心過日子。

宋昌美現(xiàn)在是個大忙人,送走幾位客人,又迎來幾位。她的茶葉生意很紅火,在溪龍鄉(xiāng)政府鄰近的白茶大道上有一棟大房子,經(jīng)營著自己一手打造的“溪龍仙子”白茶品牌。房子的一部分辟出來,做成一家商務賓館。臨近飯點,宋昌美時常留客人就餐,“食堂里有的,隨菜便飯,不用客氣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