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縣楊樹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zhèn))。他是晚清重臣,湘軍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也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清史稿·曾國藩傳》評論他:“國藩事功本于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guī)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籓又嘗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nèi)。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p>
曾國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熟讀經(jīng)史,學問扎實,他以宋儒為宗,兼習明儒王守仁的學說思想,提倡經(jīng)世致用。他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他一生強調(diào)立志,常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為人處世上,他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在治家教子方面,他繼承祖訓的治家宗旨,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竭力為兄弟、子侄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條件和上進的環(huán)境,良好的家風造就了曾氏家門后人才俊輩出。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即曾國藩死后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曾國藩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其門人李鴻章感嘆說:“吾師道德功業(yè),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卓絕一世?!?/p>
曾國藩家書真實而細密,平常而深入,是研究其思想的寶貴資料。但曾國藩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統(tǒng)治者,其思想也是復雜的,他極力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和封建社會倫理秩序,在治政、治軍、治家方面亦均有其獨到見解。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注意辨別,正確看待他的歷史局限性。
信中人物身份:祖父曾玉屏,號星岡;父親曾麟書,曾玉屏長子;叔父曾驥云,曾玉屏三子;二弟曾國潢,派名傳晉,號澄侯,在族中大排行居四,信中稱“澄侯、澄弟、四弟”;三弟曾國華,原字謙齋,派名傳謙,曾國藩二弟,后由曾國藩改字溫甫,在族中大排行居六,信中稱“溫甫、溫弟、六弟”;四弟曾國荃,派名傳恒,字沅甫,號叔淳,又名子植,在族中大排行居九,信中稱“叔淳、子植、沅甫、沅弟、九弟”;五弟曾國葆,字季洪,派名傳履,又名貞干,字季洪,信中稱“季弟、季洪”;曾丹閣,曾國藩堂叔,信中稱“丹閣十叔”;歐陽牧云,曾國藩妻子的哥哥;長子曾紀澤,字劼剛,號夢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信中稱“紀澤、澤兒”;次子曾紀鴻,字栗誠,近代著名數(shù)學家??上в⒛暝缡牛瑑H33歲。信中稱“紀鴻、鴻兒”。
本書參閱了傳忠書局刻印的《曾文正公家書》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足本曾文正公全集》,在此表示感謝。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疏漏,望讀者指正,以期再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