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
感婚賦①
陽氣動兮淑清,百卉郁兮含英。春風起兮蕭條,蟄蟲出兮悲鳴。顧有懷兮妖人②,用搔首兮屏營③。登清臺以蕩志④,伏高軒而游情⑤。悲良媒之不顧,懼歡媾之不成??鍪锥鴩@息,風飄飖以動纓⑥。
①從《類聚·禮部·婚》校。
②“人”,各本作“嬈”。案:“妖人”即“美人”也?!墩f文》:“?,巧也,女子笑貌?!笔∽鳌把??!?,地反物為??!笔∽鳌暗n”。是怪孽之“妖”當作“祅”[1],而女子之“妖”謂巧笑。蔡邕《檢逸賦》:“夫何姝妖之媛女?!币嘧鳌把?。吳志忠改“姣人”,非。
③“搔”,各本作“騷”。
④“清臺”,當作“春臺”。《老子》:“如登春臺。”河上公《章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之,意志淫淫然。”案:河上公注雖偽托,而子建此句則用《老子》“春臺”語也。
⑤“伏”,《類聚》作“狀”。
⑥“飄飖”,郭作“飄飄”。
【丁評】《感婚》、《出婦》二賦,借男女之辭,托君臣之誼。一則云歡媾不成,一則云無愆見棄,可以悲其志矣。
出婦賦①
妾十五而束帶,辭父母而適人②。以材薄而質(zhì)陋③,奉君子之清塵。承顏色以接意,恐疏賤而不親。悅新婚而忘妾,哀愛惠之中零。遂摧頹而失望④,退幽屏于下庭。痛一旦而見棄,心忉怛以悲驚⑤。衣入門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攀仆御而登車,左右悲而失聲。嗟冤結(jié)而無訴,乃愁苦以長窮。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
①子桓、王粲俱有《出婦賦》,子建又有《棄婦篇》,皆為劉勛妻王氏而作也。《玉臺新詠》云:“王宋者,平虜將軍劉勛妻也,入門二十馀年。后勛悅山陽司馬氏女,以宋無子出之?!弊踊浮冻鰦D賦》:“信無子而應(yīng)出?!弊咏ā稐墜D篇》:“無子若流星?!毖酝跛螣o子也。王粲賦:“忘舊姻兮棄之?!贝速x:“悅新婚而忘妾?!毖詣讗偵疥査抉R氏女也。無關(guān)甄皇后事。從《類聚·人事部·別》校。
②二句據(jù)《書鈔·禮儀部·婚姻》補。
③“而”,郭作“之”?!百|(zhì)陋”,郭作“陋質(zhì)”。
④“摧”,郭作“隨”,張炎、張溥作“隳”。
⑤“忉怛”,郭作“忉忉”;“悲”誤“非”。
洛神賦并序①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②。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③神女之事④,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⑤,言歸東藩⑥。背伊闕,越轘轅,經(jīng)通谷⑦,陵景山⑧。日既西傾,車殆馬煩⑨。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楊林⑩,流盼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p>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yīng)圖。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躊躇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衡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驊蚯辶?,或翔神渚?;虿擅髦?,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zhuǎn)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湌。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紓素領(lǐng),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沽_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2],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①《文選》注引《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我為郭后以穅塞口,今被發(fā),羞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見所在。遣人獻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本w曾按:“感甄賦”乃小說無稽之言也。宋王铚性之《雪溪集·題洛神賦圖詩序》云:“《風》、《雅》、《頌》為文章之正。至屈原《離騷》,兼文章正變而言之,《湘君》、《湘夫人》、《山鬼》多及帝舜、英、皇,以系恨千古。宋玉、賈誼師其馀意,作《招魂》,賦《鵩》,極死生憂傷怨懟之變,亦兼正與變而為言耳。其后李太白作《遠別離》,亦云:‘九疑連綿荒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李陽冰編次,以此詩為謫仙文集第一篇,亦與祖屈原悲英、皇同意耳。而韓退之晚年乃作《黃陵》、《南海碑》,文章詞指,非世間語也。蓋生平周流造化,妙理已多,至是方能發(fā)鬼神之情,然后幽遠荒忽,奇怪無馀,蘊于天地矣。文章必能盡羈旅風霜、山水行宿,極其憂患離別悲傷,則真情乃見;與夫男女之際,鬼神之情,狀死生之變態(tài),使幽顯表里內(nèi)外洞達,然后為至焉。曹子建與七子并游,而獨能脫遺建安風格,作《洛神賦》,雖祖屈、宋,而能激其馀波,侵尋相及矣。非托寓于婦人神仙,亦安能至此也?近得顧凱之所畫《洛神賦》圖畫橅本,筆勢高古,精彩飛動,與子建文章相表里,因賦一詩書其后。蓋屈、宋、賈誼、子建,其幽恨莫伸一也,故文章能達其所存,以窮極古鴻荒之理,學者可以辨是也。”“曹公文武俱絕倫,傳與陳王賦《洛神》。高情寓托八荒外,曾是親逢絕世人。五官郎將莫輕怒[3],椒房自是袁家婦。聞道生時覆玉衣,便是于今腰束素。驚鴻翩然不重顧,射鹿冤深更凄楚。不將降虜賜周公,先識禍機楊德祖。此意明明可自知,豈有神人來洛浦。不用平生八斗才,七步那能說微步?楚離日月常爭光,《湘夫人》后夸《高唐》。丹青盡寫鬼神趣,筆端調(diào)出返魂香。妙畫高文盡天藝,神理人心兩無異。此情萬古恨茫茫,且為陳王說馀意。”按:雪溪此詩未能破“感甄”之妄,然知其托寓楚《騷》,較所作《默記》,其見高矣。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事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于黃初之朝矣。唐彥謙云:‘人世仙家本自殊,何須相見向中途。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茷樽咏ǚ质枵摺!睆堐圃唬骸爸苍邳S初,猜嫌方劇,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托名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矣?!臂魄鞍氤肿h甚確,后半轉(zhuǎn)語甚非。何焯曰:“《魏志》:后三歲失父,袁紹納為中子熙妻。曹操平冀州,丕納之于鄴下。安有子建嘗求為妻之事?小說家不過因賦中‘愿誠素之先達’二句而附會之耳。示枕賚枕,里巷之人所不為,況帝又猜忌諸弟,留宴從容,正不可得。‘感甄’名賦,其為不恭,夫豈醉酒悖慢、劫脅使者之可比乎?《離騷》:‘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布炔坏糜诰?,因濟洛以作為此賦[4],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意也。自好事者造為‘感甄’無稽之說,蕭統(tǒng)分類入于‘情賦’,于是植幾為名教之所棄。而后之大儒如朱子者,亦不加察于眾惡之馀,以附之楚人之詞之后,尤可悲也!不揣狂簡,稍為發(fā)明其意,蓋孤臣孽子所以操心而慮患者,猶若接于目而聞于耳也。蕭粹可注太白詩云:‘《高唐》、《神女賦》乃宋玉寓言,《洛神賦》則子建擬之而作。惟太白知其托詞而譏其不雅,可謂識見高遠矣。’是前人已與予同音,自喜愈于無稽也?!俄n詩》:‘漢有游女。’薛君注:‘游女,漢神也。’”朱乾《樂府正義》:“甄后之死,因郭后之讒,與陳思王無涉也。而傳記載蕭曠遇洛浦神女事,且謂洛神即甄后,為慕陳王之才詞,文帝怒而幽死。后精神遇王洛水之上,遂為《感甄賦》。后覺事之不典,改為《洛神賦》。且與曠繾綣終夕,何淫瀆傷教至于如此!啟其端者,皆李善之罪也。按:《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一、袁熙之妻也,子建求之,五官中郎將求之,然猶曰名分未定也。迨名分既定,則儼然文帝之妃,明帝之母也,而子建猶眷眷不忘,子建在當日亦以文章自命者,奚喪心至此?且文帝獨非人情乎?何為而賚以甄后之枕?及《洛神賦》成,居然敢以‘感甄’為名?一、庶人之家,污其妻若母,死必報,豈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宴然,污其兄子之母而其子宴然?況其身據(jù)為帝王者乎?則其事之荒唐,或即出郭氏讒間之口。后世讀之者,乃恬然不以為怪也。然則‘感甄’之說有因乎?曰:有之。按:《魏志》:黃初三年,立植為鄄城王。所謂‘感甄’者,即鄄城之‘鄄’,非甄后之‘甄’也?!都崱罚骸?,音繒,同甄,衛(wèi)地。今濟陰鄄城或作甄?!妒酚洝R太公世家》:‘諸侯會桓公于甄?!帧短锿晔兰摇罚骸羧遮w攻甄?!耘c‘鄄’同。今讀甄后《蒲生行》,惓惓于文帝,而非有二心于子建。擬《蒲生行》,亦款款于君恩,而非有邪志。然則《洛神》一賦,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離,托為神人永絕之詞。‘潛處太陰,寄心君王’,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無貳之志。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采之,不獨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因讀樂府而附注之。”緒曾按:義門之說是矣。《樂府正義》謂《洛神賦》“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離”,義已足矣;至謂“出郭后讒間之口”,又以“鄄城”附會“感甄”,以“甄”為地名,則支蔓甚矣。吳震方《讀書志疑》云:“《洛神》一賦,子建原序甚明。或謂舊名《感甄賦》者,此無賴子之言也。雜記‘今年殺賊正為奴’之語,謂操亦欲之;又謂植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與五官中郎將,植廢寢與食,而皆不見正史,此皆妄也。風波之口,構(gòu)扇無端。因緣采旄,成茲貝錦。自古及今,有同慨焉。今一庸妄人,或指為覬覦其嫂,亦必艴然怒。以子建之才,豈敢顯然以‘感甄’名賦?況屬母后而敢輕意肆志耶?蓋人情喜加人惡,而聞惡者多生信心。至于才人,尤為招忌。而附會不經(jīng)之言以污之,豈獨一子建哉!”緒曾按:“感甄”非特倫理之所無,即謂子建欲娶甄氏,亦時年之迥別??肌段褐尽の恼颜缁屎髠鳌放崴芍⒁段簳吩唬骸罢绾笠怨夂臀迥晔露∮仙??!敝两ò簿拍晡何淙∴?,年二十三歲。文帝生中平四年,是時年十八,少后五歲,悅其貌而納之。若子建初平三年生,是年甫十三歲,無因欲娶此十年以長之婦。若云甄未嫁袁熙以前,子建嘗欲得以為妻。熙于建安四年出牧幽州,甄年十八,或已嫁熙。前此一年,則子建甫七歲耳。且甄氏中山無極人,袁紹取幽州,故納為熙婦。若子建則山川間阻,何由聞其美?以七齡童子而晝夜思想,忘寢廢食,求此十年以長之婦乎?王铚《默記》謂甄后被殺時年二十馀,文帝年三十六。“怨盛年之莫當”,意非文帝匹敵,及年齒之相遠絕。案:王雪溪謂文帝年長于甄,是未考《魏志》注,輕為立說。甄后自建安九年為丕所納,至黃初二年賜死時,其子明帝年已十六,甄安得年二十馀乎?計其年四十矣?!案姓纭敝r,敗壞風俗,污蔑人倫。余嘗疑李崇賢注不應(yīng)有此說,胡氏克家《考異》注:“‘《記》曰’下至‘改為《洛神賦》’,此二百七字,袁本、茶陵本無。案:二本是也。此因世傳小說有《感甄記》,或以載于簡中,而尤延之誤取之耳。何義門駁此記之妄,今據(jù)袁本、茶陵本考之,蓋實非善注。又后注中‘此言微感甄之情’,當亦有誤字也?!薄案姓纭绷r道之者,顏之推歷詆文人過失,但云曹植悖慢犯法,據(jù)灌均希旨所奏,信為實事。使有《感甄賦》,不為之諱矣?!督饦亲印?、《文心雕龍》議植文之失,但舉“永蟄”、“浮輕”之語,則知蕭世誠、劉彥和時尚無此《記》也。元微之詩“思王賦感甄”、李義山詩“宓妃留枕魏王才”,乃借喻其事。姚寬《西溪叢語》知其淺俗不可信,但云出裴铏《傳奇》,不云李善注,是姚所見李注無此《記》也。緒曾先世嗣宗公,諱應(yīng)昌,明萬歷時諸生,《詠陳思王》云:“《國風》《變雅》屬天人,瑟調(diào)歌哀淚滿巾。洛水波連湘水怨,灌均讒后學靈均?!眳墙钪厝A《貞一齋集·題洛神賦》云:“君王才調(diào)本天人,愁絕何心賦感甄?北闕離魂東土怨,半將孤妾比貞臣?!迸说螺洝娥B(yǎng)一齋詩話》云:“《洛神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首以‘朝京還濟洛川’,結(jié)以‘潛處于太陰,寄心于君王’。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殘謗而多憂懼。不解注此賦者闌入甄后一事,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5]。千古奇冤,莫大于此!近人張若需詩云:‘《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詞賦比湘君?!且??!本w曾嘗題《洛神圖》云:“銅爵香分舊夢殘,采珠拾翠淚闌干。宮中空傅何郎粉,寂寞佳人怨子丹。”咎魏猜忌宗室,致曹爽為司馬氏所害也?!堵迳褓x》有孫壑注,見《隋志》,今不傳?!冻鯇W記·地部·洛水》、《人部·美婦人》,《類聚·水部·洛水》、《靈異部·神》,《御覽·鬼神部·神》所載俱非全文,從尤袤《文選》本校。
②姚寬《西溪叢語》:“李義山《代魏宮私贈》云:‘來時西館阻佳期,別后漳河隔夢思。知有宓妃無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時。’《代元城令吳質(zhì)暗為答》云:‘背闕歸藩路欲分,水邊風日半西曛。襄王枕上原無夢,莫枉陽臺一片云?!谝黄⒃疲骸S初三年,已隔存歿,追述其意,何必同時?!矗捍速x當是四年作。甄后黃初二年,郭后有寵,后失意。帝大怒,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堵迳褓x》云:‘黃初三年,朝京師,還濟洛川?!钌圃疲骸?,立植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師。又《文帝紀》云:三年,行幸許。又曰:四年三月,還洛陽。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誤矣?!S初二年,植與諸侯就國,監(jiān)國謁者灌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故貶爵安鄉(xiāng)侯,改封鄄城侯。求見帝。黃初四年,來朝。帝責之,置西館,未許朝。上《責躬詩》。裴铏《傳奇》載《感甄賦》之因,文字淺俗不可信。元微之《代曲江老人百韻》有‘班女恩移趙,思王賦感甄’,何也?”何義門云:“按:《魏志》:丕以延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禪代,十一月遽改元黃初。子建實以四年朝洛陽。而賦云‘三年’者[6],不欲亟奪漢亡年,猶之發(fā)喪悲哭之志。注家未喻其微旨。即《贈白馬王》詩所謂‘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也?!本w曾按:何說精矣,然子建遭讒,冀以此賦感悟子桓,必不敢顯易正朔??肌端螘ざY志》云:“魏黃初三年,始奉璽朝會。”蓋禪位以來,是年首行元會之禮,其禮自公侯以下執(zhí)贄來廷。子建實以三年朝京師也。
③《類聚·靈異部》“楚王”下,李廷相本有“說”字。
④何氏曰:“既引古人之言,則非實有所感,而假以托諷明矣?!卑矗核斡裰S詠淫惑,子建抒寫忠忱,旨趣各異也。
⑤“域”,李廷相作“師”。
⑥李崇賢引《魏志》曰:“黃初三年,立植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其年朝京師。又《文紀》曰:黃初三年,行幸許。又曰:四年三月,自宛還洛陽宮。然則‘京域’謂洛陽,‘東藩’即鄄城?!段褐尽芳爸T詩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誤。一云《魏志》三年不言植朝,蓋《魏志》略也?!本w曾按:李氏所云“‘京師’謂洛陽,‘東藩’即鄄城”,是也,然語未明曉。或謂三年朝,則文帝幸許,不得言洛陽;謂四年朝,則當歸雍丘,不得言鄄城?!段牡奂o》:“黃初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庚午,行幸許昌宮。”則元正朝會仍未至許也。十一月,“行幸宛”。四年三月,“自宛還洛陽宮”。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幸洛陽。二年十二月東巡。計文帝在位六年,惟黃初二年正月朔在洛陽。若以元正朝會正在三年,則是二年十二月詔東巡,實待三年元正朝會禮行,至庚午始行幸許。庚午者,正月五日也。不然,途次非以成禮。若是,史之闕佚多矣。四年春正月朝京師,秋仍歸鄄城,徙封在歸鄄城后?!顿洶遵R王》詩序云:“黃初四年正月朝京師?!比缫詾椤安回綂Z漢亡年”,何不奪于《洛神賦》而奪于《贈白馬王》詩乎?知三年朝,四年又朝矣。三年實朝洛陽而歸鄄城;若四年朝,則《贈白馬王》詩云“清晨發(fā)皇邑,日夕過首陽”,而“中逵”“改轍”,路徑稍異。首陽在洛陽東北,太谷在洛陽西南。彼先由伊洛泛舟,此則稅駕而后流盼洛川也。志傳多略,如白馬王彪四年正月朝京師,見《贈彪》詩序,而《彪傳》但言太和五年來朝,犯儀而已?!敦煿吩娫疲骸鞍廖一适梗肝页瘍x?!鄙w植三年朝,有司希旨,復有犯朝儀事。
⑦何云:“即《贈白馬王》詩‘太谷何寥闊’也。《太平寰宇記·洛陽縣》:‘太谷在縣東五里。’《后漢書》云:‘孫堅進軍太谷,距洛九十里?!瘡埡狻稏|京賦》:‘盟津達其后,太谷通其前?!愃肌堵迳瘛分x云:‘經(jīng)通谷?!嗽馈堕e居賦》:‘張公太谷之梨?!灾^此?!?/p>
⑧《水經(jīng)注·洛水》云:“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置函谷、廣城、伊闕、太谷、轘轅、旋門、平津、孟津等八關(guān)都尉官?!薄端?jīng)》云:“伊水又東北過伊闕中?!弊⒁┫喹[曰:“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矣?!狈唬骸扒白x為泉,周地也?!薄对涂たh志·伊闕縣》:“伊闕故關(guān)在縣北四十五里。”《緱氏縣》:“轘轅山在縣東南四十六里?!薄短藉居钣洝ぞ検峡h》:“景山在縣東北八里。曹子建《洛神賦》云:‘經(jīng)通谷景山?!创艘??!?/p>
⑨按:《元和郡縣志》:“緱氏縣,西北至洛陽六十三里。”此朝京師歸藩第一程,經(jīng)歷險阻,故“車殆馬煩”也。
⑩“楊”,從《類聚·異靈部》及張溥,各本作“陽”。李崇賢曰:“地名,多生楊,故名之?!焙犊籍悺吩唬骸霸?、茶陵本‘陽’作‘楊’,云五臣作‘陽’。案:二本是也。尤所見以五臣亂善。注:‘陽林一作楊林?!尽⒉枇瓯緹o‘一作楊林’四字,尤所見蓋有‘陽林’,善作‘楊林’,乃校語錯入注,因改善‘一作’以就之耳?!?/p>
“乃”字上,李廷相本有“爾”字。
宓,古伏氏?!稘h書音義》:如淳曰:“宓羲氏之女,溺洛水為神?!薄堵肥贰ざU通紀》:“伏羲氏厥妃殞落,是為洛神,殆所謂伏妃者?!绷_革注:“即虙妃?!稘h書》如淳以為伏羲之女,非也。明曰妃,豈女哉!”緒曾按:羅說殊泥。左思《蜀都賦》:“娉江婓,與神游。”《吳都賦》:“江婓于是往來?!薄读信畟鳌罚骸敖瓓蠖?。”《曹全碑》:“大女桃婓?!薄豆o碑》:“娥娥三妃?!薄独畛罚骸跋⑴馘!笔枪湃艘浴板睘榕ǚQ。
李廷相本無“然”字。
“乃”,郭作“奈”。
“茂”,李廷相本作“葳”。
陳第《讀詩拙言》:“‘霞’讀‘何’。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憴C《前緩聲歌》:‘太容揮高弦,洪崖發(fā)清歌。獻酬既已周,輕舉乘紫霞?!x混《游西池》:‘回阡被陵闕,高臺眺飛霞?;蒿L蕩繁華,白云屯層阿。’”“蕖”,《御覽》、郭作“蓉”。
“衷”,《御覽》作“中”,《初學記》作“濃纖得所”,張炎、張溥作“得中”?!耙a”,《說文》云:“衣厚也?!对姟罚骸伪艘a矣?!薄陡傻撟謺氛鳌耙a”,俗作“秾”。
“束”,從《考異》:“袁本、茶陵本李善《選》注、尤作‘約’。案:袁本‘約素’,以‘約’解‘束’,五臣因改正文作‘約’,非也?!备鞅静⒄`“約”。按:蔡中郎《協(xié)初賦》:“其在近也,若神龍采鱗翼將舉;其既遠也,若披云緣漢見織女。立若碧山亭亭豎,動若翡翠奮其羽。眾色燎照,臨之無主。面若明月,輝似朝日。色若蓮葩,肌如凝蜜?!贝速x才藻相類。
《初學記》“聯(lián)”作“連”。
“睞”,《初學記》作“盼”。
“靨輔”,郭作“輔靨”。
“瑰”,郭、張溥誤“環(huán)”。
“世”,《初學記》作“代”,避唐諱。
“琚”,郭誤“裾”,與下復。
“躊躇”,各本作“踟躕”,俗字。《說文系傳》作“峙?”。
“兮”,《類聚》無。
“兮”,《初學記》無。
何曰:“此四句用《離騷》‘解佩以結(jié)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之意?!?/p>
何曰:“此四句反《離騷》‘雖信美而無禮’之意,明非文帝待己之薄,忠厚之至也?!卑矗翰讨欣伞稒z逸賦》:“余心悅于淑麗,愛獨結(jié)而未并。情罔象而無主[7],意徙倚而左傾。晝騁情以舒愛,夜托夢以交靈。”與此賦語相類。然蔡賦出于《高唐》,此賦原于《離騷》,所謂“習《禮》明《詩》”,非蔡所及也。
何曰:“陳思作《箜篌引》,有云:‘久要不可忘,義薄終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此六句意同。景初中詔云:‘陳思王克己慎行,以補前缺。’則植之自持可知?!?/p>
緒曾按:此十句,子建自言也。屈子《惜誦》云:“固煩言不可結(jié)而詒兮,愿陳志而無路。退靜默而莫余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其詞直而憤。子建以洛神喻子桓,當形神離合之際,冀以自達,“長吟永慕”,即號泣怨慕之意。君父一也,詞更婉而悲矣。“聲哀厲而彌長”者,言雖莫吾聞,而必望其聞也。
“瓜”,何云:“王子敬書作‘媧’?!?/p>
《初學記》、各本皆無二“兮”字。
“湌”,尤作“飡”。胡《考異》曰:“袁本、茶陵本作‘餐’。案:疑善‘湌’、五臣‘餐’而失著校語也?!疁挕ⅰ汀?,俗訛為‘飡’。”
李崇賢注引:“王逸《楚詞注》曰:‘屏翳,雨師名?!菹病吨玖帧吩唬骸f昭云:屏翳,雷師。喜云,雨師?!徽f‘屏翳’者雖多,并無明據(jù)。曹植《詰咎文》:‘河伯典澤,屏翳司風?!布冉詾轱L師,不可引他說以非之?!焙卧唬骸鞍础短靻枴吩疲骸懱柶鹩?,何以興之?’‘蓱翳’之下接以‘號’,故子建以為風。弘嗣以為雷,不與叔師之注同也?!?/p>
今《毛詩》作“清揚”。
“朱”,《初學記》作“丹”。
何曰:“神尊人卑,喻君臣也。怨,植自怨也?!本w曾按:此喻己之得見文帝,而自怨其前此之過失也。
緒曾按:裴松之引《魏略》曰:“植科頭負鈇锧[8],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贝速x不言己涕泣,而言宓妃淚流者,見文帝始終愛弟之心,忠厚之至也。
何曰:“獻于宓妃也。陳王《贈白馬王》詩曰:‘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以耳飾為獻,蓋望其無如《小弁》之所謂‘君子信讒’者也?!本w曾按:此言辭闕歸藩,恐灌均等復希旨誣奏,更有絕朝之詔。及此時得見,以為結(jié)納也。
何曰:“‘君王’,謂宓妃,喻文帝。不必以上文君臣為疑?!帯?,猶‘窮陰’,自言所處之幽遠也?!本w曾按:《論衡》云:“日晝行千里,夜行千里。行太陰則無光,行太陽則能照。”喻己雖處覆盆,而葵藿之傾不改也。蔡邕《述行賦》:“想宓妃之靈光兮,神幽隱以潛翳?!?/p>
何曰:“陳思《責躬應(yīng)詔二詩表》云:‘前奉詔書,臣等絕朝,心離志絕。自分黃耇永無執(zhí)圭之望,不圖圣詔猥垂齒召。至止之日,馳心輦轂,僻處西館,未奉闕庭。踴躍之懷,瞻望反側(cè)?!w文帝雖許其入朝,而猶未遽令見之也。故言宓妃雖感,而‘神光離合,乍陰乍陽’也。及其‘長吟永慕,哀厲彌甚’,于是始見。其隨從眾靈,微步而即我,猶然‘若危若安’,‘若往若還’。則望其‘華容’,至于‘忘餐’,蓋思之尤甚矣。于是宓妃始命‘收風’‘靜波’,屈其尊以相交接。良會之難如此,異日其可必文帝之感悟而常常見之乎?故又云‘悼良會之永絕’也。雖‘潛處于太陰’,實‘寄心于君王’。文帝以仇讎視之,而陳王惓惓如此,所以雖疑不見用,而卒能自全。黃初六年,文帝東征,還過雍丘,遂幸植宮,兄弟如初。蓋我茍盡所為負罪引慝之道,君父未有不感動者。后之藩臣,往往以不學無術(shù)自即于誅夷,悲夫!”陳云:“自‘動朱唇’至‘寄心君王’,文勢似是宓妃之言,乃所陳交接之大綱也?!标愓f何所不???緒曾按:何說精矣。惟引《責躬應(yīng)詔表》以朝為四年事,不信李注一云《魏志》略之言三年植朝之故。竊謂三年植赴元會時,文帝怒植,不使齒于諸侯。雖至京師,未見禮接,遂賦《洛神》。表所謂“前奉詔書,臣等絕朝”也。后植上《請赴元正表》,文帝許之,于是四年正月復朝京師。表所謂“不圖圣詔,猥垂齒召”也。
“神留”,《初學記》、各本作“心留”。
何曰:“冀得復朝京師,以見文帝也。”
按:李商隱詩用宓妃事多雜小說,獨《涉洛水》云:“通谷陽林不見人,我來遺恨古時春。宓妃空結(jié)無窮恨,不為君王殺灌均?!笔且嘀纪跻藻靛魑牡?,而不能正灌均讒言之罪也。蓋義山借用戲題,可參小說;獨涉洛水則以古跡詠史,自行正論。而馮浩注猶附會“感甄”,致牽引唐文宗時安王徐賢妃事,謂甄后死后之靈,不能為陳王殺灌均,是猶迂曲難通也?!对仏|阿王》云:“國事分明屬灌均,西陵望斷夜來人。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毖晕何涞鬯家詵|阿為嗣?!拔髁辍敝肝何淞辍Q晕何錄]后,受制灌均,反不如銅爵諸伎,時望西陵也。又言東阿之才高出文帝之上,彼為天子而此不見容者,正以才見扼。乃欲賦《洛神》以自通,而不知炫耀辭華,益觸所忌。東阿之不如文帝尊顯者,半由于賦才軼俗耳。此義山負才不遇,借東阿以寄慨也。至《代魏宮私贈》,義山自注:“《子夜》鬼歌之變?!币嘀浞鞘聦嵰?。
【丁評】晏案:序明云擬宋玉《神女》為賦,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洛神猶屈、宋之志也。而俗說乃誣為“感甄”,豈不謬哉!〇又案:“感甄”妄說,本于李善注引《記》曰云云,蓋當時記事媒蘗之辭,如郭頒《魏晉世語》、劉延明《三國略記》之類小說短書。善本書簏,無識而妄引之耳。五臣注不言“感甄”,視李注為勝。〇何義門曰:“《魏志》:甄后三歲失父,后袁紹納為中子熙妻。曹操平冀州,丕納之于鄴。安有子建求為妻之事?小說家不過因賦中‘愿誠素之先達’二句而附會之耳。示枕賚枕,里巷之人所不為,況帝又猜忌諸弟,留宴從容,正不可得?!姓纭x,其為不恭,豈特醉后悖慢、脅從使者之可比耶?”〇方伯海曰:“甄逸女,袁譚妻。操以賜丕,生叡,即魏明帝也。以名分論,親則叔嫂,義則君臣,豈敢以‘感甄’二字顯形筆札?且篇中‘贈以明珰’、‘期以潛淵’,將置丕于何地乎?且序明說是洛神,與甄后何與?總是當日媒蘗其短者,欲以誣甚其罪爾。植之得免于罪,亦以序文甚明,故叡無可以罪植也。此事何可不辯!”〇潘四農(nóng)曰:“純是愛君戀主之詞,賦以‘朝京師,還濟洛川’入手,以‘潛處太陰,寄心君王’收場,情詞亦易見矣。不解注此者何以闌入‘感甄’一事,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近人張若需詩云:‘《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詞賦比湘君?!孔R鴻議,瞽論一空,極快事也!”〇張溥本云:“燮按:植在黃初時猜嫌方劇,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耳?!?/p>
愁霖賦①
迎朔風而爰邁兮,雨微微而逮行②。悼朝陽之隱曜兮,怨北辰之潛精。車結(jié)轍以盤桓兮③,馬躑躅以悲鳴。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于天皇。瞻沉云之泱漭兮,哀吾愿之不將④。
①此賦作于建安中,蓋將旋鄴都,遇霖雨而作也。從《類聚·天部·雨》校。
②鄴都在北,故云“迎朔風”。文帝《愁霖賦》云:“將言旋于鄴都。”蓋與子建同時作。
③“車”,郭作“神”。
④《說文》:“霃云,久陰也?!睉?yīng)玚亦有《愁霖賦》,玚為平原侯庶子,蓋同時作。
愁霖賦①
夫何季秋之淫雨兮②,既彌日而成霖。瞻玄云之晻晻兮,聽長霤之淋淋③。中宵臥而嘆息④,起飾帶而撫琴[9]。
①郭本與上為一篇,以“又曰”承之。按:《類聚》作“又《愁霖賦》”,明非一篇。吳志忠移此段在前,別無他證。按:《文選》張協(xié)《雜詩》“森森散雨足”注:“蔡邕《霖雨賦》:‘瞻玄云之晻晻,聽長雨之森森?!辈苤病睹琅贰爸幸蛊痖L嘆”注引蔡邕《雨賦》云:“中宵夜而嘆息?!迸c此篇字句有異。嚴可均輯本“森森”為“淋淋”,更取《類聚》附益之,然《類聚》不云蔡賦也?!稌n·天部·雨》:“聽長霤之淋淋?!比粍t“聽長雨之森森”者,蔡賦也;“聽長霤之淋淋”者,曹賦也;“聽微霤之涔涔”者,潘尼《苦雨賦》也。古人句法相同,未可混也。李白詩:“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奔幢緩埦瓣栐?。乃《選注》“森森”,嚴以曹賦“淋淋”改之,誤矣。
②“何”,郭本無。
③“霤”,郭作“空”。
④“臥”,《類聚》一作“夜”。
喜霽賦①
禹身誓于陽旰②,卒錫圭而告成。湯感旱于殷時,造桑林而敷誠③。動玉輞而云披④,鳴鸞鈴而日陽⑤。指北極以為期⑥,吾將倍道而兼行⑦。
①《御覽》引《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馀日。魏有天下乃霽,將受魏祚之應(yīng)也?!比环迸_受禪,子建就臨淄國。疑獻帝崩,方發(fā)喪悲哀,恐喜霽非此時也。從《類聚·天部·霽》校。
②“誓”,郭誤作“逝”。
③按:文帝《喜霽賦》云:“厭群萌之至愿,感上下之明神?!薄冻鯇W記》繆襲《喜霽賦》云:“發(fā)一言而感靈兮,人靡食其何恃?”蓋久雨因禱而霽,史不言,略也。
④“輞”,郭誤“朝”?!队衿罚骸败囕y也。”《釋名》:“輞,網(wǎng)也。謂羅網(wǎng)周輪之外也。”
⑤“鸞”,郭作“鑾”,通。
⑥“指”,郭本脫,各本作“望”。
⑦魏文帝賦云:“啟吉日而北巡?!庇衷疲骸皳嵊嗖叨L驅(qū)?!鄙w亦歸鄴都也。
登臺賦①
從明后而嬉游兮②,登層臺以娛情③。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④,浮雙闕乎太清⑤。立中天之華觀兮⑥,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⑦,望園果之滋榮⑧。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云垣其既立兮⑨,家愿得而獲逞⑩。揚仁化于宇內(nèi)兮,盡肅恭于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guī)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于東王。
①陳壽《魏書·陳思王傳》云:“年十歲馀,誦《詩》[10]、《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11],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耶?’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愿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眰髟啤皣L視其文”,蓋蓄疑已非一日,非謂十歲馀賦銅爵臺也?!端囄念惥邸ぞ犹幉俊肺牡邸兜桥_賦序》:“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園,登銅雀臺,命余兄弟并作。”子建作賦正在此年。《武帝紀》云:“建安十五年冬,建銅雀臺?!奔笆吣甏海瑑H十馀月耳,故云“新成”。子建生初平三年,是時二十一歲。后人誤讀本傳,謂十歲馀作《銅雀臺賦》,非也。班叔皮年二十作《西征賦》,王文考二十一作《魯靈光殿賦》,陸機二十作《文賦》,古人皆以為少俊,豈二十一遂不足道乎?如謂十歲馀,則建安六七年,鄴地屬袁紹,未聞紹建銅雀臺,魏武將諸子而登之也?;蛑^子建前此無賦乎?考《類聚·雜文部》,子建自撰《文章序》云:“余少而好賦,刪定,撰為《前錄》七十八篇?!鄙w十歲馀已善屬文。若《登臺賦》,則作于十七年無疑也。王文簡公詩云:“九歲詩名銅雀臺?!碧亟枰宰杂鳎强潭隁q也。《鄴中記》:“銅雀臺,因城為基址,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鄴中記》:“鄴宮南面三門。西鳳陽門,高二十五丈,上六層,反宇向陽,下開二門。未到鄴城七八里,遙望此門?!薄端?jīng)注》:“鳳陽門三臺洞開,高三十五丈。”潘眉云:“按:鄴二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者,鄴之北城,見《水經(jīng)注》。魏雀臺在鄴都北城西北,見《鄴中記》。鄴無西城,所謂西城者,北城之西面也。臺在北城西北隅,與城之西面樓閣相接,故曰‘連飛閣乎西城’。又按:酈道元云:‘鄴之北城猶百步一樓?!衷疲骸畬虞从?,飛檐拂云。圖以丹青,色以輕素?!斠辔簞?chuàng)其制,石虎增飾華侈耳[12]。”從裴松之《三國志注》陰?!段杭o》、《初學記·居處部·臺》校。
②“而”,《初學記》、郭本作“之”。又通首俱無“兮”字,從《三國志注》。
③“登層”,《初學記》、郭本作“聊登”[13]。
④“門”,《初學記》作“殿”。
⑤“太”,《初學記》作“泰”。
⑥“中”,《初學記》誤“沖”。
⑦“水”,《初學記》作“川”。
⑧“園”,《初學記》作“眾”。
⑨“云”,《初學記》作“功”。“垣”,張溥作“恒”,《志注》作“垣”。疑“垣”乃“亙”之訛。
⑩“逞”[14],《說文》:“通也?!睆埡狻端夹x》:“遇九舉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游塵外而瞥天兮,據(jù)冥翳而哀鳴?!薄俺选迸c“鳴”韻。各本作“呈”?!冻鯇W記》一作“雙呈”?!霸浮保`“顛”。
“內(nèi)”,《初學記》作“宙”。
“惟”,郭作“雖”。
“兮”,《初學記》、各本無。《志注》作“翼佐我皇家兮”。
李光地云:“比‘桓文’,稱‘皇家’,植其賢哉!”姜宸英云:“數(shù)語見子建本心,為山陽發(fā)哀,有以哉!”
末二句見《志注》,下有“云云”二字,文未止也。
【丁評】“翼佐皇家”,懔然臣子之誼。比方“桓文”,頌不忘規(guī)之義也。
九華扇賦并序①
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漢桓帝②,賜尚方竹扇③。不方不圓,其中結(jié)成文[15],名曰九華。故為賦④。其辭曰:
有神區(qū)之名竹,生不周之高岑。對淥水之素波,背玄澗之重深。體虛暢以立干,播翠葉以成陰⑤。形五離而九折⑥,篾氂解而縷分⑦。效虬龍之蜿蜒⑧,法虹霓之煙煴⑨。攄微妙以歷時,結(jié)九層之華文。爾乃浸以芷若,拂以江蘺。搖以五香,濯以蘭池⑩。因形致好,不常厥儀。方不應(yīng)矩,圓不中規(guī)。隨皓腕以徐轉(zhuǎn),發(fā)惠風之微寒。時氣清以芳厲,紛飄動兮綺紈。
①從《類聚·服飾部·扇》、《御覽·服用部·扇》校。
②《武帝紀》云:“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p>
③郭脫“尚”、“竹”二字,云“賜方扇”。案:賦中“不方不圓”,據(jù)《書鈔·服飾部·扇》及《類聚》補。
④“故為賦”三字,據(jù)《書鈔》補。
⑤“陰”,郭作“林”,《文選補遺》作“秋”。
⑥“折”,郭作“華”。
⑦“氂”,郭作“黧”。
⑧“蜒”,《事類賦注》、各本作“蟬”。
⑨班固《東都賦》:“降煙煴。”《魏受禪表》:“和氣煙煴?!薄额惥邸贰盁煙薄?,古字通用。郭作“氤氳”。
⑩六句據(jù)《書鈔》原本《服飾部·扇》補。
“微寒”,《事類賦注》作“馀寒”,郭誤“寒微”。
“綺紈”,郭作“紈綺”。按:《類聚》、《御覽》“寒”與“紈”韻,是也。“紈”,張炎作“執(zhí)”,非。
情駘蕩而外得,心悅豫而內(nèi)安。增吳氏之姣好,發(fā)西子之玉顏①。
①四句,《初學記·人部·美婦人》、《御覽·人事部·美婦人》俱引曹植《扇賦》。
寶刀賦并序①
建安中,家父魏王②乃命有司③造寶刀五枚④[16],三年乃就⑤,以龍、虎、熊、馬、雀為識⑥。太子得一,余及弟饒陽侯⑦各得一焉。其馀二枚,家王自杖之。賦曰⑧:
有皇漢之明后,思潛達而玄通⑨。飛文藻以博致⑩,揚武備以御兇。乃熾火炎爐,融鐵挺英。烏獲奮椎,歐冶是營。扇景風以激氣,飛光鑒于天庭。爰告祠于太乙,乃感夢而通靈。然后礪以五方之石,礛以中黃之壤。規(guī)圓景以定環(huán),攄神思而造象。垂華紛之葳蕤,流翠采之滉。故其利,陸斬犀革,水斷龍舟,輕擊浮截,刃不瀸流。逾南越之巨闕,超西楚之泰阿。實真人之攸御,永天祿而是荷。
①《類聚》魏武帝令曰:“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馀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者,將以次與之?!睆摹冻鯇W記·武部·刀》、《類聚·軍器部·刀》、《御覽·兵部·刀》校。
②《顏氏家訓·風操》篇:“陳思稱其父曰‘家父’,母為‘家母’?!卑矗骸凹腋浮奔创似Z,“家母”則《敘愁賦》中語也?!凹腋浮倍郑鞅久?。
③“乃”,郭本無。
④“枚”,郭誤“板”。
⑤四字郭無。
⑥“虎”,郭本脫,“馬”作“烏”。
⑦《武帝王公傳》:“沛穆王林,建安十六年封饒陽侯。杜夫人生?!薄段褐尽方ò彩昱崴芍ⅲ骸氨獮轲堦柡?。”按:武帝十五子,無名“豹”者,即沛穆王林也,“豹”乃林之初名。
⑧“其馀”至“賦曰”十一字,郭本無。
⑨“潛”,郭作“明”。
⑩“藻”,《類聚》作“義”。“以”,《初學記》、郭作“而”。
“融”,張溥作“螎”。
“乃熾”至“通靈”四十一字,郭本無,據(jù)《御覽》補。
“以”字,郭脫。
“礛”,《集韻》:“居銜切,音監(jiān)。礛?,治玉石青礪也[17]?!薄稇?zhàn)國策》“被礛”,“礛”本作“”?!冻鯇W記》、郭誤“鑒”,張溥誤“鑿”,據(jù)《御覽》、《類聚》改。
“思”,《類聚》作“功”。
二句各本無,據(jù)《御覽》補。
“故其利”三字,各本脫,從《書鈔·武功》補。“斬”,各本作“截”。
“舟”,郭作“角”。
“擊”,郭作“系”。
“刃”,郭作“刀”;“瀸”作“纖”?!稄V韻》:“瀸,漬也?!贬屝?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通俗》:‘淹漬’,謂之‘瀸洳’。”
“西”,郭作“有”。
“御”,郭作“道”。
豐光溢削①。
①《一切經(jīng)音義》引曹植《寶刀賦》。
【丁評】首書“皇漢”,得體,如見此君之心。
車渠盌賦①
惟斯盌之所生②,于涼風之浚湄③。采金光之定色④,擬朝陽而發(fā)輝。豐玄素之煒曄⑤,帶朱榮之葳蕤。缊絲綸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翩飄飖而浮景⑥,若驚鵠之雙飛。隱神璞于西野,彌百葉而莫希。于時乃有明篤神后⑦,廣被仁聲。夷慕義而重使,獻茲寶于斯庭。命公輸之巧匠,窮妍麗之殊形⑧。華色燦爛,文若點成。郁蓊云蒸,蜿蜒龍征⑨。光如激電,影若浮星。何神怪之瑰瑋⑩,信一覽而九驚。雖離朱之聰目,由炫耀而失精。何明麗之可悅,超群寶而特章。侍君子之閑宴,酌甘醴于斯觴。既娛情而可貴,故永御而不忘。
①《廣韻》:“車渠,石次玉也?!薄豆沤褡ⅰ罚骸拔何涞垡攒嚽榫票??!睆摹额惥邸るs器部·盌》、《御覽·珍寶部·車渠》校。
②“斯”,郭誤“新”;“盌”作“椀”?!墩f文》:“盌,小盂也。”《吳志》曰:“甘寧以銀椀自酌。”是古人以椀為飲酒之器也。
③“湄”,郭作“濱”。
④“之”,《類聚》一作“以”。
⑤“煒曄”,郭作“”。
⑥“而”,《文選補遺》作“之”。
⑦“明篤”,郭作“篤厚”。
⑧“之巧”,《類聚》作“使制”;“妍”作“而”,不可通。
⑨“蜒”,郭作“蟬”。
⑩“瑰瑋”,《類聚》、各本作“元偉”,郭作“巨偉”,從《御覽》。
“聰”,《文選補遺》作“聽”?!墩f文》:“聰,察也。”又“睽”云:“目不相聽也?!薄都崱芬嗤?。是古人耳目皆可言“聰”言“聽”,對文則異,散文則通。今本《玉篇》“睽”改為“耳不相聽”,乃??讨`。
“由”,郭作“內(nèi)”;“失”作“矢”。
“侍”,郭作“俟”;“宴”作“燕”。
“觴”,郭作“觥”。
“永”,郭作“求”。文帝、王粲、徐幹、應(yīng)玚皆有此賦,蓋同作于建安中。
迷迭香賦①
播西都之麗草兮②,應(yīng)青春而發(fā)輝③。流翠葉于纖柯兮,結(jié)微根于丹墀。信繁華之速實兮,弗見凋于嚴霜。芳暮秋之幽蘭兮,麗昆侖之芝英④。既經(jīng)時而收采兮,遂幽殺以增芳。去枝葉而持御兮⑤,入綃縠之霧裳⑥。附玉體以行止兮,順微風而舒光⑦。
①迷迭香草,樂府歌詩:“氍?五木香[18],迷迭艾納及都梁?!睆摹额惥邸げ莶俊っ缘沸!?/p>
②《廣志》曰:“迷迭出西域?!?/p>
③“發(fā)”,郭作“凝”。
④“芝英”,郭作“英芝”。
⑤“持”,郭作“特”。
⑥“縠”,徐誤“轂”。
⑦文帝、王粲、應(yīng)玚、陳琳皆有此賦,蓋同時作。
大暑賦①
炎帝掌節(jié),祝融司方;羲和按轡,南雀舞衡。維扶桑之高燎,熾九日之重光②。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黃③。蛇折鱗于靈窟,龍解角于皓蒼。遂乃溫風赫曦④,草木垂干。山坼海沸⑤,沙融礫爛。飛魚躍渚,潛黿浮岸。鳥張翼以遠棲⑥,獸交逝而云散⑦。于是黎庶徙倚,棋布葉分。機女絕綜,農(nóng)夫釋耘。背暑者不群而齊跡,向陰者不會而成群。壯皇居之瑰瑋兮,步八閎而為宇。節(jié)四運之常氣兮,逾太素之儀矩⑧。于是大人遷居宅幽,緩神育靈。云屋重構(gòu),閑房肅清。寒泉涌流,玄木奮榮。積素冰于幽館,氣飛結(jié)而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風感而增涼⑨。
①從《初學記·歲時部·夏》、《類聚·歲時部·熱》、《書鈔·歲時部·熱》、《御覽·天部·太素》、《時序部·熱》校。楊修《答臨淄箋》云:“又嘗親見執(zhí)事握牘持筆[19],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意慮。仲尼日月,無得逾焉。修之仰望,殆如此矣。是以對鹖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見西施之容,歸憎其貌者也?!崩钭ⅲ骸爸灿肿鳌洞笫钯x》,修亦作之,終日不敢獻?!鄙w作于建安中。
②二句據(jù)《初學記》“熾日”注補?!傲恰薄ⅰ盁搿?,《書鈔》原本二字互易。
③二句據(jù)《御覽·時序部》補。
④“曦”,郭作“戲”。
⑤“坼”,郭誤“折”。
⑥“以”,郭作“而”;“遠”作“近”,今從《御覽》作“遠”,是也。
⑦“逝”,郭作“游”。
⑧四句據(jù)《御覽·天部·太素》補。
⑨繁欽、劉植、王粲俱有此賦,蓋同時作。
遷都賦并序
余初封平原,轉(zhuǎn)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于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①。
覽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紛混沌而未分,與禽獸兮無別。椓蠡?而食蔬,摭皮毛以自蔽②。
①《御覽·封建部》。
②《文選》曹大家《東征賦》“諒不登樔而椓蠡兮”注引陳思王《遷都賦》,云:“陳思之賦,蓋出于此也?!妒印吩唬骸焉蛔?,胎生曰乳。’‘啄’與‘椓’,‘蠡’與‘蠃’,古字通?!弧?,力戈切?!?’,力兮切?!卑础兑住罚骸半x為蠃。”姚信作“蠡”。王充《論衡》:“食蛤?之肉?!奔础案蝌邸币?。
洛陽賦
狐貉穴于紫闥兮,蓬茅生于禁闈[20]。本至尊之攸居,□于今之可悲①。
①《書鈔》原本《地部·穴》,陳禹謨刪。
藉田賦①
夫凡人之為圃,各植其所好焉。好甘者植乎薺,好苦者植乎荼,好香者植乎蕳,好辛者植乎蓼。至于寡人之圃,無不植也②。
①從《御覽·資產(chǎn)部·圃》、《書鈔·禮儀部·藉田》校。
②《御覽》。嚴可均輯本據(jù)《魏文紀》,云是賦序。
名王親枉千乘之體于隴畝之中,執(zhí)鉏于畦町之側(cè)。尊趾勤于耒耜,玉手勞于耕耘①。
①據(jù)《書鈔》原本補,陳禹謨作“枉千乘于隴畝,執(zhí)鉏于畦町。勤于耒耜,勞于耕耘”。緒曾按:十卷本《藉田說》,《類聚》、《書鈔》、《御覽》俱作“論”。惟此二條,《御覽》、《書鈔》引作賦,故入賦類。
[1] “妖”,原誤作“祅”,據(jù)文意改。
[2] “處”,原誤作“伏”,據(jù)《文選》及各本曹集改。
[3] “五官”下,原衍“中”,據(jù)王铚《題洛神賦圖》刪。
[4] “因”,原誤作“國”,據(jù)何焯《義門讀書記》改。
[5] “誣”,原誤作“證”,據(jù)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改。
[6] “而賦云三年者”下,原衍“不欲禪代,十一月遽改黃初,子建實以四年朝洛陽,而賦云三年者”,據(jù)何焯《義門讀書記》刪。
[7] “象”,原誤作“寫”,據(jù)蔡邕《檢逸賦》改。
[8] “鈇”,原誤作“鐵”,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改。
[9] “撫”,原誤作“鳴”,據(jù)《藝文類聚》及各本曹集改。
[10] “詩”,原誤作“書”,據(jù)《三國志》改。
[11] “十”,原誤作“千”,據(jù)《三國志》改。
[12] “增”下,原衍“其”,據(jù)潘眉《三國志考證》刪。
[13] “作”,原脫,據(jù)文意補。
[14] “逞”,原誤作“呈”,據(jù)文意改。
[15] “文”,原誤作“文文”,據(jù)《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及各本曹集改。
[16] “乃”,原誤作“及”,據(jù)《太平御覽》及各本曹集改。
[17] “青”,原誤作“者”。按:朱氏所引《集韻》似轉(zhuǎn)引自《康熙字典》,故與原書不盡相同,茲據(jù)《康熙字典》改。
[18] “木”,原誤作“味”,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改。
[19] “握”,原誤作“掘”,據(jù)楊修《答臨淄侯》改。
[20] “茅”,原誤作“萊”,據(jù)《北堂書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