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及其文化意蘊

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作者:趙敏俐 著


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及其文化意蘊

陳 君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與本土的儒家、道家(道教)以及外來的佛教思想都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偟膩砜?,西晉以前的隱逸主要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東晉以后,佛教思想逐漸成為塑造隱逸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87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以其典型的儒學特征,格外引人注意。“青土隱逸”的說法見于《晉書》卷九一《儒林·氾毓傳》,指西晉時期生活在今山東北部地區(qū)的一些隱逸士人,如氾毓、劉兆、徐苗等,因其生活的地域?qū)佟渡袝?span >·禹貢》古青州及漢代青州刺史部之范圍,故史家稱為“青土隱逸之士”。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一些,漢魏時期出現(xiàn)在青州地區(qū)的薛方、栗融、禽慶、蘇章、逢萌、邴原、管寧、王烈、徐幹等人,同樣有著避世隱居的生活經(jīng)歷,且清虛廉白,也可以歸入“青土隱逸”的行列。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是在青州濃郁的儒學氛圍中孕育出來的隱逸文化,具有典型的儒學特征及特定的時代風貌,對理解中古社會思潮及隱逸傳統(tǒng)的變遷有不少啟示,本文試搜集相關史料,對此問題做一初步的探討,尚祈海內(nèi)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一、漢代的青土隱逸及其儒學特征

今天的泰山以東至于渤海的地域,先秦時期稱為青州,屬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云:“海岱惟青州。”88《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曰:“正東曰青州?!标P于“青州”的得名,東漢許慎《說文·丹部》云:“青,東方色也?!眲⑽酢夺屆?span >·釋州國》曰:“青州在東,取物生而青也?!彼尻懙旅鳌稜栄裴屛摹芬短档赜洝返慕忉寗t更為詳細:“青州,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故以青為名焉。”89 西周初年,太公呂尚封于齊,都營丘(今山東臨淄),青州歸齊國。春秋戰(zhàn)國之世,青州均屬齊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齊國舊地設臨淄、膠東等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設青州刺史部,東漢時青州轄有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六郡,刺史治所在齊國臨淄。

西漢末年,漢室衰微、王莽篡位。在政治形勢的激蕩下,社會上形成了一股隱逸風潮,“士之蘊藉義憤甚矣……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shù)”。90 在青州這片土地上出現(xiàn)了不少隱逸士人,有齊國薛方、栗融,北海逢萌、徐房、禽慶、蘇章等。

薛方字子容,嘗為郡掾祭酒,嘗征不至,王莽以安車迎方,方因使者辭謝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jié)也?!笔拐咭月?,莽說其言,不強致。方居家以經(jīng)教授,喜屬文,著詩賦數(shù)十篇?!馕涞蹌⑿慵次唬餮Ψ?,道病卒。91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家貧,給事縣為亭長,后棄去,之長安學,通《春秋經(jīng)》。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奔唇夤趻鞏|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萌素明陰陽,知莽將敗,因遂潛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瑯邪勞山,養(yǎng)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北海太守素聞其高,遣吏奉謁致禮,萌不答。后詔書征萌,托以老耄,迷路東西,語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濟時乎?”即便駕歸。連征不起,以壽終。92

徐房,北海人,名見《后漢書》卷八三《逸民·逢萌傳》:“初,萌與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并曉陰陽,懷德穢行,房與子云養(yǎng)徒各千人?!?/p>

栗融字客卿,禽慶字子夏,蘇章字游卿,皆儒生,王莽時并辭官不仕。三人生平事跡疏略,附見于《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逗鬂h書》卷八三《逸民傳》又載禽慶與向長俱游五岳名山,后竟不知所終。

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可以看到王莽對青州隱逸士人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寬容的,并未對他們的不合作施以任何懲罰,這顯然與王莽好浮名虛譽,以及薛方等采取“回避以全其道”、委婉而不偏激的隱逸策略有關。后來割據(jù)四川的公孫述殘酷迫害和殺戮蜀地隱士,與王莽較為開明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光武帝劉秀即位后,對王莽時期的隱士頗為推重、大力表彰,青州隱逸也在其列,如薛方、逢萌等均為劉秀所征召,但他們或“道病卒”,或“連征不起”,并沒有為東漢政府所用。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后爆發(fā)黃巾起義、董卓之亂,之后又形成軍閥割據(jù)、相互混戰(zhàn)的局面,青州地區(qū)成為戰(zhàn)禍最為深重的地區(qū)之一。在艱難的時代環(huán)境中,青州地區(qū)再次出現(xiàn)了一些隱逸之士,有邴原、管寧、王烈、徐幹等,他們或“乘桴浮于?!薄氨軄y遼東”,或“避地海表”“絕跡山谷”,帶有顯著的逃亡色彩。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黃巾起,邴原將家屬入海,住郁洲山中。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谶|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shù)百家,游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后得歸,太祖辟為司空掾?!?span >93《魏志·邴原傳》裴注引《邴原別傳》云:“自反國土,原于是講述《禮》《樂》,吟詠《詩》《書》,門徒數(shù)百,服道數(shù)十。時鄭玄博學洽聞,注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原亦自以高遠清白,頤志澹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span >94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年十六喪父,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游學異國?!煜麓髞y,聞公孫度令行海外,遂與其友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既至,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曹操為司空,辟寧,度子康絕命不宣?!袊侔?,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文帝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t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渣S初至于青龍,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正始二年(241)……特具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聘焉。會寧卒,時年八十四?!?span >95 皇甫謐《高士傳》卷下又載,管寧家居“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常著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舊布單衣,加首絮巾”。

王烈字彥方,平原人,在漢末享有大名,聲望甚至高于邴原、管寧。為避董卓之亂,他浮海至遼東,辭公孫度長史,以商賈自穢。后曹操命為丞相掾,未至,卒于海表。96 《魏志·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云:“烈通識達道,秉義不回?!煨⒘?,三府并辟,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nóng)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時衰世弊,識真者少,朋黨之人,互相讒謗。自避世在東國者,多為人所害,烈居之歷年,未嘗有患。使遼東強不陵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太祖累征召,遼東為解而不遣。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97

徐幹字偉長,北海劇人,早歲“避地海表”,繼而“絕跡山谷,幽居研幾”,后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98 佚名《〈中論〉序》記其事云:“會上公(筆者按:指曹操)撥亂,王路始辟,遂力疾應命,從戍征行。歷載五六,疾稍沉篤,不堪王事,潛身窮巷,頤志保真,淡泊無為,惟存正道。環(huán)堵之墻,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為戚。養(yǎng)浩然之氣,習羨門之術”99,可見徐幹在加入曹操幕府后,生活上仍然清苦自勵、懷素抱樸,富有隱逸色彩。曹植《贈徐幹》也生動描繪了這位身處蓬室的清節(jié)之士:“顧念蓬室士,貧賤誠足憐。薇藿弗充虛,皮褐猶不全。……亮懷玙璠美,積久德逾宣?!?span >100徐幹不慕富貴而尚道德,其品行在“建安七子”中最為人稱道,當時就有王昶等人效法101,魏文帝曹丕亦云:“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zhì),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102

兩漢之際與漢魏之際的“青土隱逸”,雖然時代不同、風格各異,卻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服膺六藝,尊崇儒學。如薛方“居家以經(jīng)教授”,栗融、禽慶、蘇章“皆儒生”,逢萌“通《春秋經(jīng)》”,邴原“講述《禮》《樂》,吟詠《詩》《書》”,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103,王烈“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104,徐幹“以名節(jié)自立”,所撰《中論》亦以儒家思想為本。因此我們可以說,儒學與隱逸的結合,是青土隱逸的主要特征。

青土隱逸儒學特征的形成,不能僅僅歸結于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與青州的地域儒學傳統(tǒng)有密切的關系,是青州儒學孕育出來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

漢代“青土隱逸”所在的地域,先秦時期屬齊國,“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105。都城臨淄為海、岱之間的一大都會,經(jīng)濟、文化相當繁榮,后來在齊威王、宣王時期出現(xiàn)了著名的稷下學宮,大儒孟子、荀子均曾游于此,荀子還曾三為稷下祭酒。106 除了稷下學士外,齊國學者還有治《春秋》學的公羊高等。秦漢時期,齊學成為青州儒學的主要內(nèi)容,《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云:“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于齊則轅固生……言《春秋》,于齊則胡毋生?!蔽涞蹠r期青州地區(qū)的儒生有以儒術致身宰相的公孫弘、請纓出使南越的終軍等。元、成以后,各地的儒學更加發(fā)達,青齊地區(qū)出現(xiàn)了房鳳等著名學者。以上就是兩漢之際青土隱逸之士大量涌現(xiàn)的重要背景。

至東漢時期尤其是東漢末年,青州學者在學術上達到了一個高峰,這與青州學者游學四方的經(jīng)歷以及融匯眾家的胸襟有很大關系。如北海大儒鄭玄初“造太學受業(yè),師事京兆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tǒng)歷》《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后西入關,事扶風馬融。又如邴原、管寧俱游學于異國,王烈“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107 ,并與潁川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等名士相親。游學四方之經(jīng)歷,使青州學者增長了學識,開闊了眼界,加上彌綸群言、整齊百家之努力,使青州在東漢時期突破了“齊學”的局限,成為全國學術的重鎮(zhèn)。在東漢末年的青州學者中,影響最大的是鄭玄與邴原。鄭玄博學洽聞,兼采今古、遍注群經(jīng),形成了“括囊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108的局面。邴原亦為漢末儒學大師,以其“高遠清白,頤志澹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邴原的聲名足以與鄭玄相抗衡,史稱“是時海內(nèi)清議,云青州有邴、鄭之學”109 ,又云“東州鄭玄學該古今,北海邴原清高直亮,皆儒生所仰,群士楷式”110 ,邴、鄭之學行,是漢魏之際青土隱逸及其儒學特征的重要淵源。

二、“邊緣”的意義——青土隱逸與西晉世風

逢萌、邴原等漢魏學者以儒學而為隱逸的特征,也為西晉時期的“青土隱逸”氾毓、劉兆、徐苗等所繼承。《晉書》卷九一《儒林·氾毓傳》云:


氾毓字稚春,濟北盧人也。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青州,逮毓七世,時人號其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毓少履高操,安貧有志業(yè)。父終,居于墓所三十余載。至晦朔,躬埽墳垅,循行封樹,還家,則不出門庭?;蛩]之武帝,召補南陽王文學、秘書郎、太傅參軍,并不就。于時青土隱逸之士劉兆、徐苗等皆務教授,惟毓不蓄門人,清凈自守。時有好古慕德者咨詢,亦傾懷開誘,以一隅示之。合《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肉刑論》,凡所述造七萬余言。年七十一卒。111


氾毓本為濟北盧人,地屬兗州,但因氾氏“客居青州”已歷七世,故《晉書》將其置于“青土隱逸”之列。氾氏奕世儒素,頗重孝行,氾毓在父親去世后居于墓所三十余載,可謂“久喪”112,再視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諸事,足知其家風之美,后來南朝梁任昉在《奏彈劉整》中也講到“氾毓字孤,家無常子”113之事?!稓镓箓鳌愤€提到了其他兩位青土隱逸之士——劉兆與徐苗,稱他們“皆務教授”,顯然是指儒學而言?!稌x書》卷九一《儒林·劉兆傳》云:


劉兆,字延世,濟南東平人,漢廣川惠王之后也。兆博學洽聞,溫篤善誘,從受業(yè)者數(shù)千人。武帝時五辟公府,三征博士,皆不就。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shù)十年。以《春秋》一經(jīng)而三家殊涂,諸儒是非之議紛然,互為仇敵,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吨芏Y》有調(diào)人之官,作《春秋調(diào)人》七萬余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其長短以通之。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穀梁》解詁皆納經(jīng)傳中,朱書以別之。又撰《周易訓注》,以正動二體互通其文。凡所贊述百余萬言。114


劉兆所撰除《春秋調(diào)人》《春秋左氏全綜》《周易訓注》外,又有《春秋公羊穀梁傳》115,這些著作均已不存,唯經(jīng)史注疏、中古類書、佛典音義中時見吉光片羽,又日本僧人中算《妙法蓮華經(jīng)釋文》三卷引劉兆之說甚多,見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六卷,此當指劉氏所著《春秋公羊穀梁傳》而言。116《晉書》卷九一《儒林·徐苗傳》云:


徐苗,字叔胄,高密淳于人也。累世相承,皆以博士為郡守?!缟偌邑殻瑫儓?zhí)鋤耒,夜則吟誦。弱冠,與弟賈就博士濟南宋鈞受業(yè),遂為儒宗。作《五經(jīng)同異評》,又依道家著《玄微論》,前后所造數(shù)萬言,皆有義味。……郡察孝廉,州辟從事、治中、別駕,舉異行,公府五辟博士,再征,并不就?!缹幎曜洹?span >117


徐苗雖撰有道家色彩的《玄微論》,但從其家學淵源及個人學術風貌總體而言,仍以儒學為主,其所撰除《五經(jīng)同異評》外,又有《周易筮占》。118 當時青土隱逸學者除氾毓、劉兆、徐苗三人外,又有北海營陵人王褒,褒字偉元,王脩之孫、王儀之子,因其父為司馬昭所誅,“絕世不仕,立屋墓側,以教授為務”119。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亦載:“褒與濟南劉兆字延世俱以不仕顯名。褒以父為文王所濫殺,終身不應征聘,未嘗西向坐,以示不臣于晉也?!?span >120

綜觀氾毓、劉兆、徐苗三家之學,氾毓合《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劉兆撰《春秋調(diào)人》《春秋左氏全綜》《周易訓注》《春秋公羊穀梁傳》,徐苗撰《周易筮占》二十四卷,可知青土隱逸長于《春秋》與《易》學,由徐苗所著題曰《周易筮占》,可知其學延續(xù)了漢代的象數(shù)之學,而與王弼為代表的尚義理的新易學有很大距離。與此同時,氾毓著《肉刑論》,參與后漢末年以來關于“肉刑”問題的討論,從一個方面說明青土隱逸對當時的政治學術熱點問題也有所關注??偟膩砜?,青土隱逸承襲漢魏以來的舊學風,似乎沒有受到當時流行的洛陽新學風的感染,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傾向。

如果將西晉時期與漢魏之際的“青土隱逸”之士做一下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有很多相同之處,如家居清素、以儒學教授、不同于流俗等特征,但因為時代環(huán)境不同,二者的學術地位和歷史意義也有很大差異—以鄭玄為代表的漢末青州儒學在當時成為學術的主流,影響所及,當時還出現(xiàn)了與“汝潁巧辯”相對的“青徐儒雅”121的說法,隨著青州儒學影響的擴大,邴原、管寧等人也在曹魏時期的政治和學術上被尊崇;而西晉時期玄學興起,“青土隱逸”由于地域偏東、學風保守等原因而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其地位和影響顯然無法與漢魏之際的青州學術相提并論,然而,“邊緣”自有“邊緣”的價值,從社會風習方面看尤其如此。

經(jīng)過了魏晉之際政治斗爭的血雨腥風,司馬氏代魏以后,對待士人的政策比較寬容,尤其是平吳之后,南北為一,海內(nèi)清平,形成了寬松夷曠的社會風氣。122 在對待隱逸的態(tài)度上,與東漢社會尚有對處士“純盜虛聲”的批判之聲不同,西晉朝野很少指責,而以贊賞、褒獎居多,如西州皇甫謐享有高名,屢辭征聘,終身不仕,撰《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等,均為褒揚高士、貞女之作。其中《高士傳》乃擬嵇康《圣賢高士傳贊》而作,敘三代至魏高士可考者九十余人。123 當然也有不同的觀點,如張協(xié)《七命》借沖漠公子與殉華大夫之口,表達了對仕與隱的看法,主張盛世應建功立業(yè),不應隱逸,文章先描寫沖漠公子“含華隱曜,嘉遁龍盤,玩世高蹈。游心于浩然,玩志乎眾妙。絕景乎大荒之遐阻,吞響乎幽山之窮奧”,過著隱逸自得的生活。殉華大夫來訪,初以音樂、居處、田獵、寶劍、駿馬、飲食六事說之,沖漠公子不為所動,只有當大夫提出當今乃圣明之世,只有出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公子才被說服。但入仕后面臨的仕途之艱險與吏事之繁雜,不能不讓人羨慕隱逸之士的自由與灑脫。陸機《君子行》就表達了對于機患的憂慮:“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另外他還在詩歌中抱怨了“終朝理文案,薄暮不遑暝”124的官場瑣務。種種人間之事的煩惱,使在朝之人常常流露出丘壑之念,如石崇《思歸引序》云:“欻復見牽,羈婆娑于九列。困于人間煩黷,常思歸而永嘆?!?span >125 陸機也在《贈潘尼詩》中稱贊其“遺情市朝,永志丘園”之舉。

在西晉社會自由的思想背景下,各種觀點互相交鋒,促進了隱逸書寫的興盛。由南入北的吳地士人陸云先有《逸民賦》,后有《逸民箴》;吳人孫拯有《嘉遁賦》之作,陸機則撰寫《應嘉賦》以為回應;此外陸機還作有《幽人賦》。北方士人左思在《招隱詩》中留下了“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潘岳則作有《閑居賦》,其中寫道:“覽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睚R逸民,名綴下士?!霰娒疃^思,終優(yōu)游以養(yǎng)拙?!?span >126 表明自己雖然身在魏闕,心卻在江湖。至于潘岳的生活理想,他在《秋興賦》中有所描繪:


茍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識其躁靜。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于一指。……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余稅。泉涌湍于石間兮,菊揚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鰷之潎潎。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127


東皋沃壤的出產(chǎn)足以輸納王稅,讓人經(jīng)濟自立,而大自然的恩賜卻更為豐厚——石間山泉涌流,崖邊菊花揚芳,涓涓秋水,潎潎游鰷,真讓人流連難忘,起遨游人間、蔑棄纓冕之想。但將潘岳的言行兩相對照,卻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所高唱的“歸來”之歌,只不過是一種士大夫的風雅和標榜!

石崇之所為,亦與潘岳類似,他早年就向往“身名俱泰”128的貴游生活,“晚節(jié)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yè)。其制宅也,卻阻長堤,前臨清渠,百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觀閣池沼,多養(yǎng)魚鳥。家素習技,頗有秦趙之聲。出則以游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129。雖然言“肥遁”“好林藪”“養(yǎng)魚鳥”等,但他的生活哪兒有一點隱逸的意思呢?完全是貴族階層的享樂生活。像潘岳、石崇這樣的人,從年輕時就熱衷權勢,汲汲以求名位,卻還要拿隱逸來自我標榜,正所謂“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畿務,而虛述人外”130,西晉社會的虛誕與西晉名士的虛偽由此可見一斑。不僅潘岳、石崇二人如此,整個西晉社會對于隱逸的追求,也大多流于口頭表達,能實踐者甚少。關于西晉士人談論隱逸的裝飾性,王瑤先生在《論希企隱逸之風》131一文中很精辟地指出:“于是不但隱逸成了太平政治的點綴,同時隱逸的希企也成了士大夫生活的點綴了。”132 金代元好問論潘岳的兩句詩“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133,是對西晉文士隱逸書寫的最好的反諷。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晉社會崇尚隱逸之風,所造成的文學和文化上的雍容之美、紆徐之度,是“元康高致”134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太康文學盛世中特具異彩的部分,不能一概否定。

儒素之人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是沉默的少數(shù),而身處西晉浮華社會之中的“青土隱逸”,更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在當時虛偽而浮躁的社會風氣里,以氾毓、劉兆、徐苗為代表的“青土隱逸”迥出于流俗之外,他們的思想和實踐與主流文化趣舍異路、躁靜殊途,成為西晉社會默默流淌的一股清流,呼喚著陶淵明等偉大的后來者。

三、“青土隱逸”與中古隱逸傳統(tǒng)的嬗變

上古之隱逸,多屬個人自然之舉,溫和者如許由洗耳,拒堯天下之讓;偏激者如夷齊不食周粟,餓死西山。秦漢以來的隱者,多有意而為之,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資源成為他們隱逸生活的重要憑借,如漢代的關隴高士或尊《六經(jīng)》,或崇黃老,即是顯著的例子。東晉以后,隨著佛教勢力的滲透,隱逸加入了不少佛教的成分,高士與高僧比肩、隱逸與沙門同行,中國固有的隱逸傳統(tǒng)從此改變了舊有的面貌。從中古時期青州地域文化變遷的角度來觀察,在儒學氛圍中孕育成長的“青土隱逸”,歷漢至晉,是一個單純的沒有外來佛教思想影響的隱逸士人群體,實為兩晉南北朝間儒家與佛教勢力轉(zhuǎn)換的一個節(jié)點。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東萊人王彌起兵反晉、禍亂青徐135,“青土隱逸”退出了歷史舞臺。隨后晉室南渡,青州地區(qū)淪入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手。東晉末年,劉裕平南燕慕容氏,青州入南。南朝劉宋時期,杜預的玄孫杜驥、驥兄坦在宋文帝劉義隆時先后為青州刺史136,使杜預的《左氏》學在這里廣為流布。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慕容白曜平青齊土民以后,杜預的《左氏》學在青州地區(qū)仍盛行不衰。當時,北方《左傳》學流行的是東漢服虔的注疏,青齊儒學因為宗奉杜注而在北朝經(jīng)學中獨樹一幟,故每為史家所提及。此外,在“平齊民”中出現(xiàn)了劉芳、崔光、劉孝標等重要的學者文人,使青州學者在當時頗引人注目,如劉芳入北魏后,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憑借儒學終以自立,對北方儒學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137 ;又如劉孝標后來從北朝返回南朝,成為南北文學交流的重要人物,曾為《世說新語》作注,所撰《辨命論》《廣絕交論》等析理名作,也均為《文選》所收錄。與此同時,青州也出現(xiàn)了佛教影響的痕跡,如《魏書》卷九一《術藝·崔彧傳》曾記載“彧少嘗詣青州,逢隱逸沙門,教以《素問》九卷及《甲乙》,遂善醫(yī)術”,《素問》與《甲乙》均為醫(yī)家要籍,《隋書》卷三四《經(jīng)籍志三》“子部”有《黃帝素問》九卷及《黃帝甲乙經(jīng)》十卷。這位擅長醫(yī)術的“隱逸沙門”,透露出青州地區(qū)佛教成長的訊息。此后歷東魏、北齊至周隋,青齊一帶的佛教勢力逐漸強大起來。1996年10月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東魏、北齊時代佛教造像證明,這里已成為北朝佛教和造像藝術的中心之一,堪與首都鄴城相比肩。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如果將當時盛行的“胡化”之風考慮進來,東魏北齊時期青州儒學的生存空間以及與佛教的互動關系,確實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

如果我們從長時段的地域視角來觀察中古隱逸傳統(tǒng)的演進,不難發(fā)現(xiàn),東晉以前,北方高士是隱逸傳統(tǒng)的主流,其中尤以“青土隱逸”、關隴高士為代表。這兩個地域不但隱逸士人數(shù)量眾多,而且有鮮明的群體風格。如前所述,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是在青州濃郁的儒學氛圍中孕育出來的隱逸文化,具有典型的儒學特征與特定的時代風貌,而漢代的關隴高士則以儒道兼綜為特征,與“青土隱逸”有很大不同。138 這里所說的關隴,主要包括關中和隴右兩個地區(qū)。以漢代為例,指屬于司隸校尉部的三輔地區(qū)(包括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及屬于涼州的天水(漢陽)139、隴西等郡。雖然關中和隴右因為隴山的一山之隔,分屬司州(或稱司隸校尉部)和涼州兩個行政區(qū),但兩地自秦漢以來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上的相互依存關系,使二者完全可以視為同一個文化區(qū)。

西漢時期關隴地區(qū)的隱逸士人有:摯峻,京兆長安人;安丘望之,京兆長陵人;張仲蔚,扶風平陵人;魏景卿,扶風平陵人;鄭樸,馮翊谷口人;郭欽,扶風隃麋人;蔣詡,京兆杜陵人;王真,京兆杜陵人;韓順,天水成紀人;宣秉,馮翊云陽人;王丹,京兆下邽人。東漢時期有:梁鴻,扶風平陵人;高恢,京兆人;井丹,扶風郿人;摯恂,京兆長安人;王符,安定臨涇人140; 矯慎,扶風茂陵人;馬瑤,扶風人;丘?,扶風人;韓康,京兆霸陵人;法真,扶風郿人;任棠,漢陽人;姜岐,漢陽上邽人。關隴隱逸士人主要集中出現(xiàn)在兩個時期,一是兩漢之際,有安丘望之、張仲蔚、魏景卿、鄭樸、郭欽、蔣詡、王真、韓順、宣秉、王丹等10人;一是東漢安、順之間,有摯恂、王符、矯慎、馬瑤、丘?、韓康、法真、任棠、姜岐等9人。兩個時期的高士加起來共有19人之多,占整個關隴高士的83%。這兩個時期都是漢代政治、軍事相對衰落的階段,隱逸士人的勃興恰好反襯出漢代政治的頹勢,從中可見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隱逸與政局之間密切的關聯(lián)。關隴高士隱居山野,生活清素質(zhì)樸、不同流俗,他們中的不少人從事體力勞動,布衣蔬食,有些人甚至因為“逃名”而躲入深山,不愿進入城市。與魏晉以后相對“優(yōu)雅”和“體面”的隱逸生活相比,漢代關隴高士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

關隴高士中有不少都擅長儒學,以《五經(jīng)》教授,如摯恂“明《禮》《易》,遂治《五經(jīng)》,博通百家之言……渭濱弟子扶風馬融、沛國桓驎等,自遠方至者十余人”141,法真“好學而無常家,博通內(nèi)外圖典,為關西大儒,弟子自遠方至者陳留范冉等數(shù)百人”142,任棠“少有奇節(jié),以《春秋》教授,隱身不仕”143,姜岐“治《書》《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144。當時人對關隴高士就稱譽有加,如順帝永和(136—141)中嘗博求名儒,公卿薦摯恂“行侔顏閔、學擬仲舒、文參長卿,才同賈誼”145,又如同郡田弱曾舉薦法真“體兼四業(yè),學窮典奧,幽居恬泊,樂以忘憂”146。關隴高士對經(jīng)學研究和教授的重視,開啟了魏晉以后高士以學術和創(chuàng)作傳名后世的傳統(tǒng)。除了儒學以外,道家的《老子》也是關隴高士的重要思想資源,如安丘望之少治《老子》經(jīng),著《老子章句》,老氏有安丘之學;高恢少治《老子》經(jīng),恬虛不營世務;矯慎少好黃老,隱遁山谷,因穴為室,仰慕松、喬導引之術;王符《潛夫論》也受到《老子》的巨大影響,《老子》是其批判思想的重要來源。

更重要的是,關隴高士有意建構一個屬于自己的隱逸傳統(tǒng)。東漢前期,已有梁鴻“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147,殘存至今的有《安丘、嚴平頌》兩句:“無營無欲,澹爾淵清?!?span >148這是對西漢隱士安丘望之和嚴遵(即莊遵)的贊美之詞,富有道家色彩。東漢中期京兆霸陵人蘇順,曾整理過前代高士事跡,皇甫謐《高士傳序》就有“蘇順科高士”的記載。蘇順在和、安間以才學見稱,早年“好養(yǎng)生術,隱處求道”149,后來才出仕,拜郎中。蘇順對前代高士事跡的整理工作,很可能是在他早年隱居期間完成的。到了東漢后期,京兆長陵人趙岐撰寫的《三輔決錄》,褒揚了三輔士人“好高尚義,貴于名行”150的氣節(jié),其中記載了不少關中高士的事跡,如蔣詡舍中三徑、二仲從之游的故事,因為陶淵明在詩文中每每提及151,尤為人所熟知。由上可知,在東漢時期,關隴士人對隱逸傳統(tǒng)的建構已頗成規(guī)模,這種構建工作,可以視為關隴高士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青土隱逸和關隴高士這兩大隱逸士人群體之后,影響最大的隱士就是陶淵明了。在陶淵明之前,南方有名的隱士有屈原筆下的漁父,以及漢魏時期隱居襄陽地區(qū)的襄陽人龐德公、潁川陽翟人司馬徽(字德操,世謂水鏡先生)等人,東晉時期會稽和廬山周圍也出現(xiàn)了許多隱逸士人,這些都是陶淵明出現(xiàn)的有利條件。關于陶淵明的隱逸及其與時代和地域的關系,學界十分關注歷史文化語境對陶淵明的影響,如晉宋之際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晉宋隱逸風尚、江州地區(qū)獨特的文化氛圍等方面。152 除了這些角度,如果從宏觀的歷史視野來觀察陶淵明,他與“青土隱逸”和關隴高士的淵源也是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陶淵明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不僅承繼了之前的傳統(tǒng),而且實現(xiàn)了自己的超越,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范式。

陶淵明對北方隱逸傳統(tǒng)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學術和思想上。陶淵明的思想儒道互補,這與關隴高士的儒道兼綜及“青土隱逸”的崇尚儒學,是一脈相承的。對于關隴高士建構的隱逸傳統(tǒng),陶淵明的體認非常自覺,陶淵明撰有《詠貧士七首》《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等,其筆下的“二仲”“蓬頭王霸之子”等人物形象,既是對名士風度的推崇,也暗含著承續(xù)這個隱逸傳統(tǒng)的意思。同時對于漢晉之間的“青土隱逸”,陶淵明也深致敬意,他不僅作有《禽慶贊》,稱贊“禽生善周游,周游日以遠。去矣尋名山,上山豈知反”153的隱逸之舉,而且將北海逢萌、徐房列入自己的《集圣賢群輔錄》,予以表彰。154 此外,他對以氾毓為代表的青土隱逸家風也頗為推重,他在《與子儼等疏》中特別講到氾毓之事:“濟北范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155 西晉青土隱逸之士的活動,距離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約七八十年左右,風流尚在,余韻未已,遺聞軼事還有不少流傳人間,陶淵明對他們的仰慕與向往,是很自然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有了漢晉之間關隴高士和“青土隱逸”以儒道思想為基礎的踐履,才使得陶淵明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自然的歷史銜接。在清靜而寂寞的廬山腳下,在樽中酒、籬下菊的平淡生活中,陶淵明以儒道思想為根基對抗佛教文化的浸潤,這與關隴高士的儒道兼綜以及“青土隱逸”的儒者之隱是一脈相通的。

陶淵明對前人的超越,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方面。相對于關隴高士樸素甚至清苦的生活相比,陶淵明雖然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也曾寫過“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的詩句,但總的來看,其生活還是相對優(yōu)雅和體面的。加上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江南經(jīng)濟得到開發(fā),包括廬山周圍和武陵山水在內(nèi)的江南秀麗風光,是陶淵明得以山水自娛并形成個人詩文風格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得以超越北方隱士的重要條件。古之圣賢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隱逸士人如果沒有太過顯著的事跡,很難在歷史上留下名字。156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西晉以前的高士“立言”多以經(jīng)學研究為主,關隴高士如此,“青土隱逸”也是如此。東晉以后,陶淵明則以其杰出的詩文創(chuàng)作,開啟了高士“立言”的另外一個“法門”。文學創(chuàng)作從此取代學術撰著,成為隱逸士人的生命寄托和傳名后世的主要憑借。157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陶淵明超越了“青土隱逸”和關隴高士,在南方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隱逸范式。


(原載《文學遺產(chǎn)》2015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81頁。

2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015頁。

3?。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92頁。

4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99頁。

5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59頁。

6?。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724—2725頁。

7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90—1091頁。

8 所引《過秦論》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76—284頁。

9 參王洲明等:《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頁。

10?。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722頁。

11?。ㄇ澹┩跸戎t:《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19—1020頁。

12?。ㄇ澹┩跸戎t:《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76頁。

13?。ㄇ澹┩跸戎t:《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80—481頁。

14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81頁。

15?。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44、347、265頁。

16?。ㄔR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15頁。

17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47頁。

18?。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44頁。

19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76頁。

20?。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37頁。

21?。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60頁。

22?。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78頁。

23?。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81頁。

24?。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60頁。

25?。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492頁。

26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81、1260、430頁。

27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92頁。

28?。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92頁。

29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48頁。

30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83頁。

31?。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92頁。

32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47頁。

33?。铣危┓稌希骸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053頁。

34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59—1160頁。

35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96頁。

36?。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018—2019頁。

37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92頁。

38?。ㄇ澹┩跸戎t:《漢書補注》(影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96頁。

39 關于西周時代“士”的身份,顧頡剛認為主要是指下層貴族,而且最早的“士”當以習武為主,以后才有文士的興起,詳見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年版。不過根據(jù)本人對先秦文獻和文化的理解,我認為西周時代的“士”應該指各級貴族。其教育方式是文武兼修的,此即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術)之教?!抖Y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庇^《詩經(jīng)》《春秋》《左傳》等先秦文獻,可知那時的貴族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

40?。h)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0頁。

41 “居一障間”一語,()張守節(jié)《正義》云:“障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筑城,置吏士守之,以捍寇盜也。”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41頁。《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陷趙軍,取二鄣四尉?!?()司馬貞《索隱》:“鄣,堡城?!?()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34頁。

42 詳見(漢)班固:《漢書·武帝紀》和《漢書·董仲舒?zhèn)鳌?,中華書局1962年版。

43 《史記·叔孫通列傳》。

44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引張金光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頁。

45 此處可參考(宋)徐天麟:《西漢會要·選舉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29—530頁。

46 《史記·酷吏列傳》。

47 《漢書·循吏傳》。

48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頁。

49 按以上統(tǒng)計是根據(jù)《中國文學史電子史庫》查找的結果,不包括近年的出土文獻。

50?。h)王充:《論衡·超奇篇》,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世界書局版《諸子集成》,第7冊,下同。

51?。h)王充:《論衡·超奇篇》:“古昔之遠,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難得記錄,且近自以會稽言之,周長生者,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刺史任安舉奏;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將以全?!L生之才,非徒銳於牒牘也,作《洞歷》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fā)之事,莫不紀載,與太史公《表》《紀》相似類也。上通下達,故曰《洞歷》。然則長生非徒文人,所謂鴻儒者也?!?/p>

52?。h)王充:《論衡·超奇篇》:“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仲舒既死,豈在長生之徒與?何言之卓殊,文之美麗也!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紀者,屈原在其上也?!?/p>

53?。鳎﹩炭N:《賈生才子傳序》,載王洲明、徐超校注:《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頁。

54 《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55 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169頁。

56 《漢書·賈誼傳》。

57 《漢書·食貨志》。

58?。h)桓寬:《鹽鐵論·雜論第六十》,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世界書局版《諸子集成》,第8冊,第62頁。

59 (清)劉煕載:《藝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頁。

60 當然,在漢代,也有一部分人作為皇帝的親屬或者有功的高官而獲得一定的爵位或者土地,子孫也會因為“蔭庇”而得到相應的官職,但是這與周代社會的分封制與世卿世祿也有著相當大的區(qū)別。如漢初的諸侯王只有爵位和土地卻往往沒有行政官職,并且會受到地方官的管轄和制約;高官受“蔭庇”的子孫并不能世襲父祖輩的官職,只不過受到額外照顧而得到一個品位較低的官位而已。更何況,即便是這種制度,也只是漢代以后封建社會里的輔助性制度,并不代表漢代以來封建官僚制度的主體。

61?。h)班固:《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30頁。

62 以上所引見《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76頁。

63 以上所引見《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53、3859頁。

64 以下所引劉安《上疏諫伐閩越》,見《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77—2785頁。

65 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8頁。

66 (漢)班固:《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88頁。

67?。h)班固:《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87頁。

68?。h)班固:《漢書》卷六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37頁。

69 (漢)班固:《漢書》卷六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39頁。

70?。h)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4頁。

71?。h)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044頁。

72?。h)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044頁。

73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046頁。

74?。h)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二《公孫弘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50頁。

75?。h)司馬遷:《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995頁。

76?。h)班固:《漢書》卷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77頁。

77 本文所引《喻巴蜀檄》,見《漢書》卷五七下《司馬相如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77—2580頁。

78 本文所引《難蜀父老》,見《漢書》卷五七下《司馬相如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82—2589頁。

79 具體詳見拙文《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新論》,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80?。h)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050頁。

81?。h)班固:《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34頁。

82?。h)班固:《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68頁。

83 本文所引《棄珠厓議》及漢元帝詔書,皆見《漢書》卷六四下《貢捐之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830—2835頁。

84?。h)班固:《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43—3844頁。

85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37—2839頁。

86 《后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584—2587頁。又,歌詩三章中方括號,為筆者所加,乃夷言記音?!稘h書》顏師古注云:“《東漢紀》載其歌,并載夷人本語,并重譯訓詁為華言,今范史所載者是也。今錄《東觀》夷言,以為此注也?!?/p>

87 六朝時代許多高僧貞風邁俗、巖棲山居,與隱士無異,故現(xiàn)代史學家陳垣謂慧皎之《高僧傳》,“實為一部漢魏六朝之高隱傳,不徒詳于僧家事跡而已”。見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88 《呂氏春秋·有始覽》:“東方為青州,齊也?!薄妒酚洝肪矶断谋炯o》裴骃《集解》引鄭玄云:“東自海,西至岱?!敝腥A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55頁。

89 以上參見(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661頁。青州以“青”為名,其事蓋與漢代長安城東都門名為青門相類。《后漢書》卷八三《逸民·逢萌傳》:“解冠掛東都城門。”章懷太子注:“《漢宮殿名》曰:‘東都門今名青門也?!肚皶袅x》曰:‘長安東郭城北頭第一門?!薄稘h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始建國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門災,民間所謂青門也。”(唐)顏師古注曰:“《三輔黃圖》云長安城東出南頭名霸城門,俗以其色青,名曰青門?!闭f法與以上不同。

90 《后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序》,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756頁。

91 《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版,第3095—3096頁。

92 《后漢書》卷八三《逸民·逢萌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759—2760頁。

93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邴原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0—351頁。

94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邴原傳》,裴注引《邴原別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3頁。

95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4—360頁。

96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附王烈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5頁。

97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附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5—356頁。

98 其事“至遲在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為丞相前”,“或在建安十一、二年”。見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漢魏卷》“無名氏《中論序》‘歷載五六’”條,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3頁。

99 《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裴注引《先賢行狀》也記載:“幹清玄體道,六行修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建安中,太祖特加旌命,以疾休息。后除上艾長,又以疾不行?!?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599頁。

100 《文選》卷二四,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346—347頁。

101 《三國志》卷二七《魏書·王昶撰》載昶《戒子書》云:“北海徐偉長,不治名高,不求茍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務。其有所是非,則托古人以見其意,當時無所褒貶。吾敬之重之,愿兒子師之?!?/p>

102 (三國)曹丕:《與吳質(zhì)書》,《文選》卷四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603頁。

103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傳》載魏明帝詔中語,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6頁。

104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附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5頁。

105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265頁。

106 參見錢穆著《先秦諸子系年》卷三“稷下通考”及卷四“荀卿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考”中的有關論述,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268—272、505—507頁。

107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管寧附王烈傳》裴注引《先賢行狀》,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5頁。

108 《后漢書》卷三五《鄭玄傳論》,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1213頁。

109 以上兩處引文見《三國志》卷一一《魏書·邴原傳》裴注引《邴原別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53頁。東漢末年的青州儒家學者,除鄭玄、邴原外,還有鄭玄的學生國淵,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師事鄭玄,后與邴原、管寧等避亂遼東?!度龂尽肪硪灰弧段簳?span >·國淵傳》裴注引《魏書》曰:“淵篤學好古,在遼東,常講學于山巖,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敝腥A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39頁。

110 《后漢書》卷七○《鄭太傳》載鄭太(“太”本當作“泰”,范曄避父諱改)語,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259頁。

111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2350—2351頁。

112 東漢士大夫以行喪三年為常事,“久喪”為東漢士大夫“八義”之一,見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第三編第十章之概括與評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第三版,上冊,第187頁。

113 《文選》卷四○,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570頁。

114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2349—2350頁。

115 《隋書》卷三二《經(jīng)籍志一》“經(jīng)部”:“《春秋公羊、穀梁傳》十二卷,晉博士劉兆撰?!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3年版,第931頁。知劉兆或曾先為晉之博士,后又還家教授,而氾毓、徐苗二人則以徵士終老。

116 參見湯用彤先生《談一點佛書的〈音義〉—讀書札記》一文,載湯著《魏晉玄學論稿及其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頁。

117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2351—2352頁。

118 《隋書》卷三四《經(jīng)籍志三》“子部”:“梁有《周易筮占》二十四卷,晉征士徐苗撰。亡?!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3年版,第1033頁。

119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王脩傳》裴注引王隱《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48頁。

120 《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王脩傳》裴注引,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349頁。

121 《晉書》卷七一《陳頵傳》載:“張彥真以為汝潁巧辯,恐不及青徐儒雅也?!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1892頁。張彥真即漢末文人張升,字彥真。

122 參見徐公持先生《魏晉文學史》一書關于西晉社會特點的相關論述,第二編“西晉文學”第一章“西晉文學概說”第一節(jié)“西晉社會文化與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257頁。

123 《四部備要》本《高士傳》,上海中華書局據(jù)《漢魏叢書》本校刊?;矢χk的《高士傳》對辭賦創(chuàng)作也有影響,陸云《與兄書》云:“前省皇甫士安《高士傳》,復作《逸民賦》?!秉S葵點校:《陸云集》,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35頁。

124 《文選》卷二四陸機《答張士然》,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356頁。

125 《文選》卷四五,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653頁。

126 《文選》卷一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230—232頁。

127 《文選》卷一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197—198頁。

128 《晉書》卷三三《石苞附石崇傳》:“(崇)嘗與王敦入太學,見顏回、原憲之象,顧而嘆曰:‘若與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間?!卦唬骸恢嗳嗽坪?,子貢去卿差近?!缯唬骸慨斏砻闾?,何至甕牖哉!’其立意類此?!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4冊,第1007頁。

129 《文選》卷四五石崇《思歸引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356頁。

130?。铣危﹦③模骸段男牡颀?span >·情采篇》,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下冊,第538頁。

131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195頁。

132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頁。

133?。ń穑┰脝枺骸墩撛娊^句》其六。

134 “元康高致”的說法,見《隋書》卷七六《文學·王貞傳》載貞《上齊王暕啟》云:“賞逐時移,出門分路,變清音于正始,體高至于元康?!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3年版,第1737—1738頁。

135 《晉書》卷一三《天文志下》:“明年(晉懷帝永嘉元年,307),王彌起青徐,汲桑亂河北,毒流天下?!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400頁?!稌x書》卷一○○《王彌傳》:“王彌,東萊人也。家世二千石。祖頎,魏玄菟太守,武帝時,至汝南太守。彌有才干,博涉書記?!莸勰?,妖賊劉伯根起于東萊之惤縣,彌率家僮從之,伯根以為長史。伯根死,聚徒海渚,為茍純所敗,亡入長廣山為群賊。彌多權略,凡有所掠,必豫圖成敗,舉無遺策,弓馬迅捷,膂力過人,青土號為‘飛豹’。后引兵入寇青、徐……所在陷沒,多殺守令,有眾數(shù)萬,朝廷不能制?!敝腥A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2609頁。

136 宋文帝劉義隆于424至453年在位。據(jù)《宋書》卷六五《杜驥傳》,杜驥為青州刺史在元嘉十七年(440),在任八年,二十四年(447)征左軍將軍,兄坦代為刺史?!顿Y治通鑒》卷一二四則記載杜坦為青州刺史的時間是元嘉二十三年(446),與《宋書》不同。

137 《魏書》卷五五《劉芳傳》載,芳“才思深敏,特精經(jīng)義,博聞強記,兼覽《蒼》《雅》,尤長音訓,辨析無疑”,撰鄭玄所注《周官》《儀禮音》、干寶所注《周官音》、王肅所注《尚書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寧所注《穀梁音》、韋昭所注《國語音》、范曄《后漢書音》各一卷,《辨類》三卷,《徐州人地錄》四十卷,《急就篇續(xù)注音義證》三卷,《毛詩箋音義證》十卷,《禮記義證》十卷,《周官》《儀禮義證》各五卷。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版,第1220、1227頁。

138 關于關隴高士的探討,參見拙文《中古隱逸傳統(tǒng)中被忽略的一環(huán)—關隴高士及其對隱逸傳統(tǒng)的建構》,載《中山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139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改稱漢陽,見(晉)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五》。

140 嚴格說來,王符不能算是關中人,但他所在的安定臨涇在涇水之畔,南距扶風郡甚近,王符又與關中文人馬融、竇章相友善,因此筆者也將其歸入關隴高士之列。

141?。〞x)皇甫謐:《高士傳》卷下《摯恂傳》,《四部備要》本。

142 《后漢書》卷八三《逸民·法真?zhèn)鳌?,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774頁。

143?。〞x)皇甫謐:《高士傳》卷下《任棠傳》,《四部備要》本。

144?。〞x)皇甫謐:《高士傳》卷下《姜岐傳》,《四部備要》本。

145?。〞x)皇甫謐:《高士傳》卷下《摯恂傳》,《四部備要》本。

146 《后漢書》卷八三《逸民·法真?zhèn)鳌罚腥A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774頁。

147 《后漢書》卷八三《逸民·梁鴻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766頁。

148 《文選》卷一九束皙《補亡詩·白華》李善注引,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第278頁。

149 《后漢書》卷八○上《文苑·蘇順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617頁。

150 《后漢書》卷六四《趙岐傳》章懷太子注引《三輔決錄序》,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2124頁。

151?。〞x)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以及《與子儼等疏》中的“鄰靡二仲,室無萊婦”,都講到了這個故事。

152 代表性的論著有袁行霈先生:《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見袁著《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李劍鋒先生:《論江州文學氛圍對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影響》(《文學遺產(chǎn)》2004年第6期),范子燁先生:《悠然望南山—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中篇“入道與拒佛:對陶淵明的宗教文化解讀”等。

153 (晉)陶淵明:《尚長禽慶贊》,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603頁。

154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外集”《集圣賢群輔錄上》,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83頁。

155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30頁。宋本《陶集》此句下小字注云:“《南史》作幼春,《宋書》作氾稚?!?/p>

156 古代高士之名多不傳于后世,司馬遷《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云:“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第2127頁。陶淵明《集圣賢群輔錄》末對此有一番感慨:“凡書籍所載及故老所傳,善惡聞于世者,蓋盡于此矣。漢稱田叔、孟舒等十人及田橫兩客、魯八儒,史并失其名。夫操行之難而姓名翳然,所以撫卷長慨,不能已已者也?!痹婿骸短諟Y明集箋注》“外集”《集圣賢群輔錄下》,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95—596頁。

157 蔣寅先生《陶淵明隱逸的精神史意義》一文對此有深入的論述和闡發(fā),載《求是學刊》2009年第5期。后收入蔣著《金陵生文學史論集》,遼海出版社2010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