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伏雨〔1〕朝寒愁不勝,那能還傍杏花〔2〕行!去年高摘斗輕盈〔3〕。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4〕。人間何處問多情?
〔箋〕
〔1〕杜甫詩:斗風(fēng)伏雨何紛紛?趙注:伏雨沉伏之雨。
〔2〕杜牧詩;何事明朝獨(dú)惆悵?杏花時(shí)節(jié)在江南!格物叢話:杏花似梅而稍大,色微紅。
〔3〕趙飛燕外傳:體態(tài)輕盈,能為掌上舞。古詩十九首注:盈與贏通;容也。
〔4〕唐舊儀衛(wèi)志:凡五路,皆有副駕。士皆平幘,大口袴衫。從路色,玉路服青衫。
又
誰念西風(fēng)獨(dú)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1〕。
被酒〔2〕莫驚春睡重〔3〕,賭書〔4〕消得潑茶香,當(dāng)時(shí)只道是尋常!
〔箋〕
〔1〕李珣浣溪沙詞:暗思何事立殘陽?
〔2〕漢書高祖記:被酒,夜經(jīng)澤中,使一人前行。注:猶中酒也。
〔3〕程垓詞:昨夜酒多春睡重,莫驚他!
〔4〕李清照金石錄序: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fù),為飲茶先后:中得舉杯大笑,或至杯傾覆懷中,不得飲而起。
又
蓮漏〔1〕三聲燭半條〔2〕,杏花微雨濕輕綃,那將紅豆〔3〕寄無聊?
春色已看濃似酒〔4〕,歸期安得信如潮〔5〕,離魂入夜倩誰招〔6〕!
〔箋〕
〔1〕翻譯名義:廬山遠(yuǎn)公門有僧慧要者,惠山中無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輪以定十二時(shí),咎景無差,今日遠(yuǎn)公蓮花漏是也。李肇國史補(bǔ):蓮漏者,廬山僧惠遠(yuǎn)所作也;乃取銅葉制器,狀如蓮花,置盆水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沉云。
〔2〕尹鶚臨江仙詞:紅燭半條殘焰短。
〔3〕王維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資暇錄:豆有圓而紅者,舉世遍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按紅豆產(chǎn)于嶺南,秋開小花,色或白或淡紅,實(shí)如豌豆,色鮮紅。相傳有人歿于邊,其妻思之,哭于樹下而卒,故名。
〔4〕陳旅詩:上林春色濃似酒。
〔5〕古詩: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說文:江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高麗圖經(jīng):潮汐往來,應(yīng)期不爽,為天地之至信,古人嘗論之;在山海經(jīng)以為海節(jié)出入之度;浮屠書以為神龍之變化;寶叔蒙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盧肇以為日出于海,沖擊肇而成;王充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jìn)退。
〔6〕宋玉有招魂賦:王逸楚辭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憐屈原,忠而斥棄,故作招魂,欲以復(fù)其精神,延其年壽。離魂,見后西郊馮氏園看海棠闋。
〔校記〕
粵雅堂本“燭”作“竹”,胡刊本亦同。又胡刊本“輕綃”作“紅綃”。
又
消息誰傳到拒霜〔1〕,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fēng)景倍凄涼。
銀蒜〔2〕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3〕信茫茫,黃花〔4〕開也近重陽。
〔箋〕
〔1〕益都方物記:添色拒霜華,生彭漢蜀州;花始開,白色,明日稍紅,又明日,則若桃花然。群芳譜:木芙蓉,一名木蓮,一名華木,一名拒霜。本草:木芙蓉八月始開,故名拒霜。
〔2〕庚信詩:簾鉤銀蒜條。
〔3〕唐人詩:敲斷玉釵紅燭冷。
〔4〕禮:季秋之月,鞠有黃華。注:鞠與菊通。
又
雨歇梧桐淚〔1〕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摘花銷恨〔2〕舊風(fēng)流。
簾影碧桃人已去〔3〕,屧痕〔4〕蒼蘚徑空留。兩眉何處月如鉤?
〔箋〕
〔1〕牡丹亭悼殤:翦西風(fēng)淚雨梧桐。
〔2〕開天遺事:禁苑中千葉桃盛開,帝與貴妃日逐宴于樹下,帝曰:不獨(dú)萱草忘憂,此花亦能銷恨。
〔3〕本事詩:博陵崔護(hù),資質(zhì)甚美。清明日,獨(dú)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叩門久之,有女子開門,獨(dú)倚小桃,斜柯竚立,而意屬殊厚。崔辭去。及來歲清明,忽思之。往尋,門墻如故,而已鎖局矣。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4〕女郎紫竹詞:蘚痕印得鞋痕小。
又
西郊馮氏園看海棠因憶香嚴(yán)詞〔1〕有感
誰道飄零不可憐,舊游時(shí)節(jié)好花天,斷腸人去自經(jīng)年。
一片暈紅疑著雨〔2〕,晚風(fēng)吹掠鬢云偏,倩魂〔3〕銷盡夕陽前。
〔箋〕
〔1〕張任放云:按龔芝麓有香嚴(yán)齋,所著詞曰香嚴(yán)詞;龔嘗有“驀山溪重來,門巷近日飛紅雨。”二句,為當(dāng)時(shí)所傳誦。觀容若此詞,似不勝重來之感;云憶香嚴(yán)詞,未知何指。通志堂集,復(fù)將此題刪去。王儼齋謂為柔情一縷,能令九轉(zhuǎn)腸回,雖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
〔2〕杜甫詩:林花著雨胭脂濕。玉雱詞:海棠著雨胭脂透。
〔3〕陳玄祐離魂記:唐張鎰居衡州,有女曰倩娘,甥曰王宙。宙幼聰慧,鎰許以女妻之。及長,兩相愛慕。鎰忽以女別字。女聞抑郁;宙亦恙恨,托言赴京,買舟遽行。夜半感想不寐,倩娘忽至;悲喜之余,擎與俱遁。居蜀五年,生二子,始共歸衡州。宙詣鎰自謝。鎰大驚,以其女固在室,病數(shù)年,未離閨閣也。兩女既相見,翕然合為一體。
〔校記〕
粵雅堂本“疑著雨”作“才著雨”。晚風(fēng)句作“幾絲柔綠乍和煙”。胡刊萬松山房叢書本亦同。
又
一半殘陽下小樓〔1〕,朱簾斜控軟金鉤〔2〕。倚欄無緒不能愁。
有個(gè)盈盈〔3〕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fēng)流。見人羞澀卻回頭。
〔箋〕
〔1〕杜牧詩:夕陽下小樓。
〔2〕洪瑹新月詩:金鉤半押簾。
〔3〕古詩:盈盈樓上女。
又
酒醒香消〔1〕愁不勝,如何更向落花〔2〕行。去年高摘斗輕盈〔3〕。
夜雨〔4〕幾番銷瘦了。繁華如夢〔5〕總無憑,人間何處問多情?
〔箋〕
〔1〕劉過賀新郎詞:記酒醒香消,時(shí)語客里。
〔2〕韋莊清平樂詞:門外馬嘶郎欲別,正是落花時(shí)節(jié)。
〔3〕見前伏雨朝寒闋。
〔4〕孟浩然詩: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5〕薩都刺詩:繁華一夢人不知,萬事邯鄲呂公枕。
〔校記〕
按此闋與前朝寒闋字句略同,顧刻本西郊二闋接錄,故因之。
又
欲問江梅瘦幾分〔1〕,只看愁損翠羅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奈暮寒長倚竹〔2〕,便教春好不開門〔3〕。枇杷花〔4〕下校書人〔5〕。
〔箋〕
〔1〕康興之詞: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
〔2〕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3〕王建贈薛濤詩:萬里橋旁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lǐng)春風(fēng)總不知。
〔4〕顧瑛詩:枇杷花間如雪白。本草:枇杷其葉似琵琶,故名。果譜:枇杷秋萌,冬花,春實(shí),夏熟,備四時(shí)之氣。
〔5〕鑑誡錄:蜀人呼營妓為女校書。
〔校記〕
胡刊本“江梅”作“紅梅”。“花下”作“花底”。
又
睡起惺忪〔1〕強(qiáng)自支,綠傾蟬鬢〔2〕下簾時(shí),夜來愁損小腰肢〔3〕。
遠(yuǎn)信〔4〕不歸空佇望,幽期細(xì)數(shù)卻參差。更兼何事耐尋思。
〔箋〕
〔1〕元稹詩:桃花暗淡柳惺忪。注:動搖不定貌。
〔2〕古今注:魏文帝宮人莫瓊樹,制蟬鬢,飄渺如蟬翼。
〔3〕范云詩:妾自愁成瘦,非君重細(xì)腰。
〔4〕元稹詩:解怪還家晚,長將遠(yuǎn)信呈。
又
五月江南麥已稀〔1〕,黃梅時(shí)節(jié)〔2〕雨霏微〔3〕。閑看燕子教雛飛〔4〕。
一水濃陰如庵〔5〕畫,數(shù)峰無恙〔6〕又晴暉。湔裙〔7〕誰獨(dú)上魚磯〔8〕。
〔箋〕
〔1〕陳造四月詩:正是江南打麥天。禮:孟夏之月,……麥秋至。拾遺記:北胡中有指星麥,四月火星出,麥?zhǔn)於@之。廣志:破藏稷,逼麥稷,此二者以四月熟。
〔2〕趙師秀詩:黃梅時(shí)節(jié)家家雨。周處風(fēng)土記:梅熟時(shí)雨,謂之梅雨。椑雅:江湖二浙,四五月之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礎(chǔ)壁皆汁,蒸化成雨,謂之梅雨。沾衣服,皆敗踠。
〔3〕李端詩:霏微風(fēng)帶雨。
〔4〕元稹詩:桃葉成陰燕引雛。辛稼軒山花日詞:月月閑看燕子飛。
〔5〕丹鉛總錄:畫家有庵畫,雜彩色畫也。
〔6〕風(fēng)俗通:上古之世,草居露宿,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凡相問,曰無恙。
〔7〕李商隱柳枝詞序:明日,余比馬出其巷,柳枝丫鬟畢妝,抱立扇下,風(fēng)障一袖。指曰:若叔是邪?后三日,鄰當(dāng)湔裙水上。以博山香待,與郎俱過!
〔8〕韓愈文:或采于薄,魚于磯。說文:磯,水中磧也。
又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1〕橫笛〔2〕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3〕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4〕里憶平生。
〔箋〕
〔1〕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樂府雜錄:笛,羌樂也。古有落梅花曲,開元中有李謇,獨(dú)步于當(dāng)時(shí)。程大昌演繁露:笛亦有落梅折柳二曲,今其曲亡不可考矣。
〔2〕夢溪筆談: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正是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今之橫笛耳。
〔3〕九辯:惆悵兮而私自憐。
〔4〕杜甫吹笛詩:吹笛秋山風(fēng)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又
詠五更和湘真〔1〕韻。
微暈嬌花濕欲流,簟紋燈影〔2〕一生愁。夢回疑在遠(yuǎn)山樓。〔3〕
殘?jiān)掳蹈Q金屈戍〔4〕,軟風(fēng)徐蕩玉簾鉤〔5〕。待聽鄰女喚梳頭。
〔箋〕
〔1〕明陳子龍文集名。
〔2〕見前如夢令轆轤金井闋
〔3〕王次回詩:篷窗新署遠(yuǎn)山樓。
〔4〕王次回月詩:暗露嬋娟屈戍邊。輟耕錄:今人家戶設(shè)鉸釘,名曰環(huán)鈕,即古金鋪之遺意,北方謂之屈戍。
〔5〕盧仝詩:仙宮云箔卷,露出玉簾鉤。北夢瑣言:杜荀鶴書吟一簾聯(lián)云:“舊衣灰絮絮,新酒竹殤殤?!被蛟捰陧f莊,莊曰:吾道“印將金鎖鎖,簾用玉鉤鉤。”
原作
陳子龍〔1〕
半枕輕寒淚暗流。愁時(shí)如夢夢時(shí)愁〔2〕,角聲初到小紅樓。
風(fēng)動殘燈〔3〕搖銹幕,花籠微月〔4〕淡簾鉤,陡然舊恨上心頭。
〔箋〕
〔1〕陳子龍,明松江華亭人,字人中,更字臥子,號大樽,崇禎進(jìn)士,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工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妙。著有詩問略,白云草廬居,湘真閣諸稿。
〔2〕趙文鼎詩:相思情不極,有夢到愁邊。
〔3〕鄭谷詩:落花風(fēng)動宿齋燈。
〔4〕王之渙詩:謝家池館花籠月。
又
五字詩〔1〕中目乍成〔2〕,盡教殘福折書生〔3〕,手挼裙帶〔4〕那時(shí)情。
別后心期和夢杳〔5〕,年來憔悴與愁并,夕陽依舊小窗明〔6〕。
〔箋〕
〔1〕許渾詩:南國爭傳五字詩。南史陸厥傳:五字之中,音韻竟異;兩句之內(nèi),徵角不同;世呼為永明體。按王次回有贈詩中,亦有此句。
〔2〕楚辭:滿堂兮美人,忽獨(dú)與余兮目成。
〔3〕王次回詩:一宵殘福折書生。
〔4〕薛紹蘊(yùn)小重山詞:不勝情,手挼裙帶送宮行。
〔5〕周邦彥紅羅襖詞:空乖夢約心期。
〔6〕顧瓊臨江仙詞:殘陽傍,小窗明。
又
記綰長條欲別難〔1〕,盈盈〔2〕自此隔銀灣〔3〕;便無風(fēng)雪也摧殘。
青雀〔4〕幾時(shí)裁錦字〔5〕,玉蟲〔6〕連夜剪春旛〔7〕,不禁辛苦況相關(guān)。
〔箋〕
〔1〕張喬寄故人詩:別離河邊綰柳條?;ㄈ锓蛉嗽姡涸绱簵盍L條。
〔2〕古詩:盈盈樓上女。
〔3〕蘇味道詩:銀灣曉轉(zhuǎn)流天東。跖雞集:銀灣,謂銀河也。
〔4〕顧瓊浣溪沙詞:青鳥不來傳錦字。李商隱詩:消息期青雀。洞冥記:有女人愛悅于帝,名曰巨靈,帝旁有青珉唾壺,巨靈出入其中;東方朔望見,目之,因飛去,化成青雀。帝乃起青雀臺,時(shí)見青雀來,不見巨靈也。
〔5〕沈佺期詩:愿得佳人錦字書。
〔6〕韓愈詩:釵頭綴玉蟲。
〔7〕后漢志: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立青旛,施土牛耕人于門外。又:立春日,今世剪彩,錯(cuò)綴為旛勝,雖朝廷亦鏤金銀擒綃為之,戴于首;士庶之家,剪彩為小旛,散于首飾花枝,皆曰春旛?;蚣舸簞?,春婕,春錢,花鳥人物之巧,以相遺。
又
古北口〔1〕
楊柳千條〔2〕送馬蹄,北來〔3〕征雁舊南飛,客中誰與換春衣〔4〕?
終古閑情〔5〕歸落照,一春幽夢〔6〕逐游絲,信回剛道別多時(shí)。
〔箋〕
〔1〕角山樓類腋:古北口,在京兆密云東北。王沂公上契丹事:古北口兩旁峻崖中有道,僅容車軌。日下舊聞:古北口,亦名虎北口。
〔2〕白居易詩:一渠春水柳千條。
〔3〕埠雅:法言曰:能來往者,朱鳥之謂與?燕一名元鳥,雁一名朱鳥,元鳥以春分來,朱鳥以春分去。
〔4〕雍陶詩:新裁白紵做春衣。
〔5〕陶淵明:有閑情賦。
〔6〕元稹詩:春愁兀兀成幽夢。
〔校記〕
胡刊本“閑情”作“閑尋”。按誤。
又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fēng)〔1〕吹斷馬嘶聲,深秋遠(yuǎn)塞若為情〔2〕!
一抹晚煙荒戍壘〔3〕,半竿斜日〔4〕舊關(guān)城,古今幽恨幾時(shí)平〔5〕?
〔箋〕
〔1〕古詩:胡馬依北風(fēng)。
〔2〕孫光憲浣溪沙詞:杳無消息若為情?方言藻:若為,猶言如何也。
〔3〕陸游詩:隔水橫林一抹煙。程垓鳳棲梧詞:日晚荒煙迷古戍。
〔4〕韓愈詩:半竿斜日隔空墻。周髀算經(jīng):立竿日中,以湛影。
〔5〕王次回詩:幽恨幾時(shí)平。
又
萬里陰山〔1〕萬里沙〔2〕,誰將綠鬢斗霜華?年來強(qiáng)半〔3〕在天涯。
魂夢不離金屈戌〔4〕,畫圖親展玉鴉叉〔5〕,生憐瘦減一分花〔6〕。
〔箋〕
〔1〕漢書匈奴傳:侯應(yīng)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園囿也。至孝武帝時(shí),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然后邊境,得用少安。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后,過之未嘗不哭也。
〔2〕獨(dú)孤城詩:不夜城邊萬里沙。地理志:萊陽夾河兩岸,長二百余里,名萬里沙。
〔3〕歐陽修詩:強(qiáng)半光陰醉里消。論語“君召使擯”疏:若主君是公,則擯者五人;侯伯,即擯者四人,子男,則擯著二人;所以下隨節(jié)數(shù)者,謙也。故并用強(qiáng)半之?dāng)?shù)也。
〔4〕見前。
〔5〕李商隱詩:展障玉鴉叉。朱注:畫叉也。圖畫見聞志:張文懿性喜圖畫,愛護(hù)尤勤,每張畫必先施簾,畫叉以玉為之。
〔6〕牡丹亭寫真:曉寒瘦減一分花。
又
庚申〔1〕除夕〔2〕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3〕紅,誰家刻燭〔4〕待春風(fēng)?
竹葉〔5〕樽空翻彩燕〔6〕,九枝燈〔7〕灺顫金蟲〔8〕,風(fēng)流端合依天公。
〔箋〕
〔1〕時(shí)康熙十九年,先生二十六歲。
〔2〕周處風(fēng)土記:除夕達(dá)旦不眠,謂之守歲。
〔3〕陳興義臨江仙詞:榴花不似舞裙紅。西河詩話載瑣碎錄云:柘枝舞,本北魏拓跋之名,易拓為柘,拔為枝也。古歌舞不相合,自唐人作柘枝詞,則舞者所執(zhí),與歌者所措詞,稍稍相應(yīng),為后世變?yōu)閼騽≈疂u。夢溪筆談: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舞必竟日,時(shí)謂之柘枝顛。
〔4〕庾肩吾時(shí):刻燭驗(yàn)更籌。
〔5〕杜甫詩:竹葉于人既無分。張華輕薄篇注:竹葉,酒名也。
〔6〕宗懷荊楚歲時(shí)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
〔7〕李商隱詩:九枝燈下朝金殿。漢武帝內(nèi)傳:七月七日,燃九光之燈。
〔8〕張嘉元日詩:夜燈挑盡落金蟲。
〔校記〕
胡刊本“顫”作“鷓”。按誤。
又
紅橋懷古〔1〕,和王阮亭〔2〕韻無恙年年汴水流〔3〕,一聲水調(diào)〔4〕短亭〔5〕秋,舊時(shí)明月〔6〕照揚(yáng)州。
惆悵絳河〔7〕何處去?綠楊清瘦綰離愁〔8〕。至今歌吹竹西樓〔9〕。
〔箋〕
〔1〕阮亭虹橋游記略云:出鎮(zhèn)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tài),竹木蔥郁,清流映帶,人家多因水為園亭臺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頗盡四時(shí)之美。拏小艇循河而北行,林木盡處,有橋宛前如垂虹,下飲于澗;又如麗人靚妝孜服,流照明鏡中,所謂紅橋也。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陸,必出紅橋下。橋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間,菡萏作花,香聞數(shù)里。青簾白舫,絡(luò)繹如織,良謂勝游也。詞苑叢談:虹橋,在乎山堂法海寺之側(cè)。
〔2〕見下闋。
〔3〕白居易長相思詞: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開河記:隋煬帝慕揚(yáng)州瓊花之美,自汴開河達(dá)淮,謂之御河。
〔4〕海錄瑣事: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diào)。唐音葵箋:水調(diào)即新水調(diào),并商調(diào)曲。唐曲凡十一疊,首五疊為歌,后六疊為入破,歌第五疊五言,調(diào)聲最為怨切,白居易詩“五言一遍最殷勤?!笔且?。
〔5〕白六帖:五里一短亭。
〔6〕劉禹錫詩:淮水東邊舊時(shí)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7〕漢武帝內(nèi)傳:上元夫人遣侍女答問云:阿環(huán)再拜,上問起居,遠(yuǎn)隔絳河,擾以官事,遂替顏色。拾遺記:絳河去日南十萬里,波絳色。
〔8〕劉禹錫詩: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垂楊綰別離。韓偓開河記:煬帝欲至廣陵(揚(yáng)州漢名廣陵),以麻叔謀為開河都護(hù),自大梁起首于樂臺之北,建修渠,所署命之為汴渠,東西橫布數(shù)千里。帝自洛陽遷駕大渠,時(shí)恐盛暑,虞世基請用垂柳裁于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hù)河堤,二來人獲其陰。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卑傩崭偒I(xiàn)之。帝御筆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
〔9〕江南通志:竹西亭,在揚(yáng)州府城東北,智禪寺前。杜牧揚(yáng)州智禪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yáng)州?!币蛎?。
〔校記〕
〔箋〕粵雅堂本“惆悵”句作“曾是長堤牽緣纜〔1〕”?!熬U離愁”作“至今愁”。句末作“玉鉤斜〔2〕路近迷樓〔3〕”。并見胡刊本。
〔1〕開河記:煬帝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只。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取民間女十五六歲五百人,謂之殿腳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牽之,舳艫相繼,連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連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十里。
〔2〕廣興記:江南揚(yáng)州府江都縣西,有地名玉鉤斜,煬帝葬宮人處。
〔3〕見下闋。
原作
王阮亭〔1〕
北郭青溪〔2〕一帶流,紅橋〔3〕風(fēng)物眼中秋,綠楊〔4〕城郭是揚(yáng)州〔5〕。
西望雷塘〔6〕何處是?香魂〔7〕零落使人愁,澹煙芳草舊迷樓〔8〕。
〔箋〕
〔1〕王士禛:新城人,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順治進(jìn)士,官至刑部尚書。以詩鳴海內(nèi),人稱一代正宗。著有帶經(jīng)堂集,池北偶談等數(shù)十種。
〔2〕見王氏游紅橋詞序;辭錄前闋。
〔3〕見前闋。
〔4〕一統(tǒng)志:紅橋,在揚(yáng)州甘泉北。翼以朱欄,岸多植柳,為郡人游覽之地。
〔6〕一統(tǒng)志:揚(yáng)州,漢名廣陵,今江南揚(yáng)州。
〔7〕唐書地理志:揚(yáng)州廣陵郡江都縣東,有雷塘。續(xù)文獻(xiàn)通考:揚(yáng)州雷塘,一名雷坡,唐長史李襲譽(yù)引渠水溉田。
〔8〕溫庭筠詩:香魂一哭休。
〔9〕韓偓迷樓記:煬帝顧與近侍曰:今宮殿雖軒敞壯麗,苦無曲房小屋,幽軒短檻。近侍高昌曰:臣友項(xiàng)升,自言能構(gòu)宮室。帝大悅,役夫數(shù)萬,經(jīng)歲而成。樓閣高下,軒窗掩映,玉欄朱楯,互相連屬,迥環(huán)四合,曲屋自通,千門萬戶,上下金碧,人誤入者,終日不能出。帝顧謂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當(dāng)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樓”。一統(tǒng)志:迷樓,在揚(yáng)州府城西北七里。
又
鳳髻拋〔1〕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2〕。當(dāng)時(shí)七夕有深盟〔3〕。
信得羽衣〔4〕傳鈿合〔5〕,悔教羅襪〔6〕葬傾城〔7〕;人間空唱雨淋鈴〔8〕!
〔箋〕
〔1〕杜甫詩:和簪拋鳳髻。靈轂子:周文王時(shí),名鳳髻。始皇時(shí),名望仙。漢靈名迎春髻,同心髻,芙蓉髻。隋名九真髻。唐名平番髻,長樂髻;又名偏髻子。唐書五行志: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shí)人謂之語云:義髻拋河里,黃裙逐水流。
〔2〕王建詩:冷露無聲濕桂花。
〔3〕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shí)。樂史太真外傳: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椗嘁娭?,上憑而望,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言畢,執(zhí)手各嗚咽。
〔4〕漢書:使衣羽衣,立白茅上。師古注:羽衣以鳥羽為衣,取其像神仙飛翔之意也。拾遺記:燕昭王召其臣甘需,欲學(xué)長生久視之法,賜羽衣一襲。參看箋五。
〔5〕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太真外傳:有道士楊通幽,自蜀來,知上皇念楊貴妃,自言有李少翁之術(shù)。上皇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術(shù)以索之,旁求四虛,上下東極,絕大海,跨蓬壺。忽見高山上多樓閣,泊至西廂下,有洞戶東向,闔其門,額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叩扉,有雙鬟童女出應(yīng)門,方士造次,未及言,雙鬟復(fù)入。俄有碧衣侍女至,延入,且引曰:玉妃出。冠金蓮,服紫綃,佩紅玉,拽鳳舄,左右侍女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歲已還,言訖,惘然指碧衣女,取金釵鈿合,折其半,授使者曰:為我謝太上皇,謹(jǐn)獻(xiàn)是物,尋舊好也。
〔6〕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太真外傳:妃子死之日,馬嵬嫗得錦秀襪一只,每遇過客,一玩百數(shù),前后獲錢雙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