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影里的徘徊
這世間最幸福的愛情就是我愛你,你也愛著我;這世間最悲慘的愛情是我愛著你,你卻不愛我了……我們無法掌握別人的呼吸,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跳,哪怕對方已經不再愛自己,只要自己還在愛著,就會癡癡地守護在身邊。
雖然徐志摩的癡情守護并未得到林徽因的認可,可卻吸引了大批的年輕女性,無論是他的執(zhí)著還是文學方面的造詣,早已在學生中間口耳相傳,大家都想一睹這位才子的風采,想要和他進行零距離的溝通。
沒過多久,徐志摩就接受了清華大學的邀請,給學生們進行了一場主題為《藝術與人生》的演講。這個消息引來了大批清華大學及附近學校的學生,他們紛紛報名?;顒赢斕?,全場三百余人座無虛席,還有很多站著的旁聽生。徐志摩在學生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講臺。他身著一身綢緞夾襖,眉清目秀,身材挺拔,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卻絲毫沒有遮住那雙神采奕奕的眼睛,讓無數(shù)學子為之癡迷。后來有學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他仿佛有一種天生的魔力,看見他的樣子,就忍不住為他沉迷,講座結束很多天后,很多人還對他當時的演講贊嘆不已”。
主持人梁實秋對徐志摩做了簡單的介紹,現(xiàn)場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徐志摩站在舞臺中間,剛想開口,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林徽因端坐在禮堂正中間的藤椅上。這也是徐志摩回國后第一次看到林徽因,她仍然那么美麗動人,靜靜地坐在那里,嘴角掛著一抹微笑,眼前的人兒竟然讓徐志摩有些失神,他就呆立在那里,大腦中事先準備的臺詞頃刻間化為虛無,只剩下那張清純溫柔的小臉……
看到臺上失神的徐志摩,臺下逐漸響起了混亂聲,大家都在猜測徐志摩為何呆立在那里不出聲。聽到臺下的哄亂聲,徐志摩才緩過神來,他發(fā)現(xiàn)林徽因已經離開,變得更加無法控制自己,只見他筆挺地站在舞臺中間,雙手緊緊握在講桌一側,臉頰上的汗水一滴滴滑落,他試圖張開嘴巴發(fā)音,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喉嚨已經干澀得說不出話來,就這樣,過了好幾分鐘之后徐志摩才慢慢恢復常態(tài)……
還好,演講最終還是順利結束了,學生們邊議論邊拿著東西離開,徐志摩卻久久站立在原地,緊盯著禮堂中間那把椅子靜靜地回想著那個小小的身影。他無法放下對林徽因的眷戀,他想要獲得她的愛。
林徽因并不知道徐志摩仍然愛著自己,如今的她沉浸在和梁思成的愛情里。受好朋友啟發(fā)的她回國后仍然非常熱愛建筑行業(yè),而且她還有著一個熱心聽眾——梁思成。每次和梁思成見面時,走到一處建筑,林徽因就與他分析其構建、色彩的搭配等,把藝術和現(xiàn)實融合在一起進行解說,讓梁思成非常感興趣,再加上梁思成本身就有美術功底,于是梁思成決定和林徽因一起學習建筑,梁啟超也非常贊同他們的想法。
志趣相投的兩個孩子整天待在一起討論問題,感情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升溫,徐志摩看到二人如膠似漆甚是焦灼不安。他每次都會打著看望老師、會友等名義接近林徽因,這讓梁思成非常不滿。
看著身邊兩個愛慕著自己的人,一個英俊瀟灑,風流倜儻;一個踏實穩(wěn)重,顧全大局,林徽因也有些茫然。人這一生會不斷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讓你為之駐足的也可能不止一個,我們也很難猜測究竟是誰可以陪著我們走到最后。遇到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經歷,發(fā)生不同的故事。
在倫敦的那段時間,徐志摩如同林徽因生活中的慰藉,因為在那里,她是孤獨的;而林徽因就是徐志摩詩意的化身,她成就了才子的浪漫情懷。徐志摩渴望和林徽因在一起,建立起美滿幸福的家庭,舉案齊眉,吟詩作對,共同享受生活,可林徽因卻清楚地知道,現(xiàn)實并沒有那么容易,她雖然向往像風一樣的自由,卻不能自私地拋開家人于不顧。在聽聞徐志摩的事情后,林徽因的母親、姑姑都曾嚴厲拒絕這件事,她們一致認為,離婚后的徐志摩無法給予林徽因幸福的歸宿。當激情退去,開始了柴米油鹽的平淡而瑣碎的生活,誰又敢保證林徽因不會成為第二個張幼儀?雖然林徽因的年紀小,但是這一切她都看得清楚明白。
梁思成成熟穩(wěn)重,有責任感,林徽因知道,梁思成永遠不會做出徐志摩那樣的拋妻棄子的事,他可以欣賞林徽因的才華,也能包容她的不完美,她可以成為他在建筑方面的老師,也可以是個刁蠻任性的小公主,和梁思成在一起才是生活的真實樣子,也正是這種平常的樣子讓童年飽受心靈折磨的林徽因更加踏實。
當你被一道難以抉擇的問題困惑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究竟要什么,問問自己的初心,無論前路有多坎坷,都要找到最初的方向。
在三個人的感情關系當中,梁思成是最小心翼翼的,他不會像徐志摩那樣大膽而熱烈。相比于徐志摩,梁思成還是有些膽怯的,雖然林徽因就在自己的身邊,可他仍然不確定她最終的選擇,否則他也不會趁著林徽因不注意的時候在門外掛上“情人不愿受干擾”的字條向徐志摩示威,也不會在結婚當天仍然詢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他就這么謹小慎微地守護在林徽因身邊。
在一份感情中,主動的人一定比不主動的人辛苦很多,但是愛是一切行為的動力。漫長孤獨的歲月中,有梁思成這樣的儒雅溫柔的男子陪伴左右,林徽因覺得安心。同時她也明白,三個人這樣走下去最終會兩敗俱傷。
不知不覺中,徐志摩發(fā)現(xiàn)林徽因已經開始躲著自己了,此刻的他,滿腦子都是林徽因那疏遠的眼神,一時間,他竟有些六神無主,再這樣下去自己肯定是會崩潰的。他曾無數(shù)次質疑自己的堅持是否值得,可是詩人的感性又讓他無法放棄這一切。
他無數(shù)次想要擺脫這種狀況,可卻感覺自己如同走進一個迷宮之中,他就這么跌跌撞撞地尋找出口,到最后卻碰得頭破血流。那鮮血流淌在皚皚白雪上,形成一朵朵絢麗的紅梅……在徐志摩以后的日子里,很多詩歌都是在這種糾結的心情下寫下的。比如1931年的這首《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你上那一條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你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放輕些腳步,別讓灰土揚起,/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不斷地提醒你,有我在這里,/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目送你歸去……/不,我自有主張,/你不必為我憂慮;你走大路,/我進這條小巷。你看那株樹,/高抵著天,我走到那邊轉彎,/再過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亂;/有深潭,有淺洼,半亮著止水,/在夜芒中像是紛披的眼淚;/有亂石,有鉤刺脛踝的蔓草,/在守候過路人疏神時絆倒,/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膽,/兇險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等你走遠,我就大步的向前,/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風動,/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
最肯忘卻古人詩,最不屑一顧是相思,可是若真的沒有七情六欲,沒有貪、嗔、癡、恨,生活平靜得像一潭清水,再無波瀾,那未來還有什么意思。印度有個八十歲的老嫗,始終保持著30歲年輕女子的美貌,有人問她,如何才能做到,她只是對著鏡子,輕輕地說了一聲:“我從來沒有放肆地笑過……”
雖然不愛了,但是不曾后悔,因為我總會想起華燈初下眼神交錯時那一刻的心動和執(zhí)起你柔軟雙手時的悸動。當我們成雙入對地出現(xiàn),接受別人的贊美,我真的想過要和你一起走到白頭。怎奈,上天有另外一種安排,不過愛過你,我亦無悔。
我們經常會站在十字路口不停地眺望遠方,迷茫、不安、困惑,但當你真的鼓起勇氣做出一種選擇時,你會發(fā)現(xiàn)春花、夏月、秋風、冬雪,自有別樣的意義。到那時,回想當初的那春風十里,不過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