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最浪漫的糊涂蟲
李白長期被別人說成是“詩仙”,他一生也的確是被很多迷霧所籠罩。
比如,關(guān)于他的出生就被人說得邪乎其邪。有人說,就是太白金星降落在他母親懷里面,一蹦就蹦出個李白來。李白也覺得自己身上有仙氣——這個現(xiàn)在看起來很可笑,可在當時他是很認真的。
直到晚年,在九江這個地方,李白被捉到牢里去了,他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身上沒有仙氣。他說:“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毕蓺膺@個東西真的是恍恍惚惚的,喝醉了酒好像有,沒喝醉酒就沒有。
李白到底是哪里人?他的出生地也是眾說紛紜。
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提到了李白的家世。他說,李先生名白,字太白,祖上是隴西成紀人,絕戶人家,搞不到家譜(為什么說他是絕戶人家?李白有個兒子叫伯禽,而伯禽只養(yǎng)了兩個女兒)。李先生的孫女在舊箱子里面找出了一張破紙,紙上只有十幾行伯禽寫的字。紙壞字缺,看不完整,只能大概判斷,他是東晉十六國時涼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孫子,隋末有一房逃到了碎葉這個地方,流離散落,隱易姓名。
碎葉在今天吉爾吉斯共和國的托克馬克城,我看報紙,曾經(jīng)有記者專門到碎葉——今天的托克馬克去采訪,那里關(guān)于李白的古跡什么都沒有。碑文里說隋末多難、隱易姓名,這說得比較隱諱,可能是祖上在隋朝犯了什么法,所以被流放到了碎葉,在那里隱易姓名。但孤證不能成立。是否在碎葉,我們也不敢斷定。
陳寅恪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李太白氏族之研究》,懷疑李白不是漢人。他認為李白是胡人,第一,按歷史記載,李白的樣子“高準深目”,鼻子很尖,眼睛很深,顯然不像漢人。漢人的樣子大家都知道,面部棱角不分明,像一塊平板。第二,李白他會外文。
這篇文章寫了以后,并沒有引起爭論,既沒有人反駁,也沒有人贊同。原因在哪?第一,陳寅恪先生這篇文章里面有一些猜測的成分,沒有確實的證據(jù);第二,我覺得還有些民族情感因素——我們好不容易擁有一個偉大詩人,你說不是我國的?
不過,在這一點上,大家不應該有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李白哪怕是個白種人,只要他是用漢語寫的,只要是中華文化的乳汁把他養(yǎng)大的,他就是我們的詩人。
孔夫子在這一點上就非常偉大,他劃分人是不是屬于華夏民族,不是以血統(tǒng),而是以文化。倘若你用華夏的文化禮樂,則華夏之;你用胡人的文化,則胡人之。所以,中華民族才得以發(fā)展壯大。
現(xiàn)在一般的觀點是,李白出生在今天四川的江油縣,生長也是在江油縣。
比如劉全白的《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就說,“君名白,廣漢人”。還有魏顥,他說得更清楚了:他既是生于蜀,也是長于蜀。
我認為,劉、魏兩人說的可能更加真實一些。
但是,李白他們家族不是江油的,這肯定不存在疑問。
他們家是從外地移居過來的,不然為什么他的父親叫李客?顯然沒有哪個本地人叫“客”,只有不是本地人,我們叫他客家人。
李白是不是出生在江油縣,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但是李白長在江油縣,這是誰都沒有否定過的。
這個地方在川西,是胡人和漢人雜居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有很多胡人長期居住。而且這里道教極度興盛。大概李客是經(jīng)商的,李白從小也不受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儒家家庭出來的,從小讀儒家的經(jīng)典。李白讀的是些什么書呢?聽聽他自己說的——當然他老人家說的話你不能不信,但絕不能全信,他一說得興起就有點愛吹牛皮。
他說,“五歲誦六甲”。六甲就是歷書,上面有各種農(nóng)歷知識,也有一些神仙鬼怪,比如說今天不能結(jié)婚、今天什么神來了?!笆畾q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他說,從盤古開天地到現(xiàn)在,中國歷史沒有他不懂的。
他說,“十五好劍術(shù)”。《李翰林集序》中就專門說,李白曾經(jīng)“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他親手捅死了幾個人。他自己也吹牛皮,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是不是真的,我們不知道,反正別人都是這樣傳說,他自己也不否認,好像他還為此揚揚自得,說起來手舞足蹈的樣子。
到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詩就寫得很好,他在當?shù)匾呀?jīng)成了名人。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他年輕時候?qū)懙?。這首五律寫得特別漂亮: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的前六句寫“訪戴天山道士”的所聞所見,你看,道家的圣地被他寫得優(yōu)美至極:犬吠應和著水聲,桃花滴著新雨。深林里不時有野鹿出沒,溪澗中正午時沒有鐘聲。漫山的青靄中點綴著翠綠的野竹,碧綠的山峰上掛著銀白的飛泉。我們平時聽到狗叫,是在路上或街上,你能想象有瀑布聲“伴奏”的狗叫有多美嗎?靄是什么?是青山里的霧氣,古詩中常把它說成“青翠”。野竹與青靄之間用“分”字,飛泉與碧峰之中用“掛”字,景色寫得實在漂亮,用字也用得實在好。
最后兩句寫“不遇”。到戴天山訪到了道士沒有?沒有?!盁o人知所去”,連“訪”也無從訪起了,他只好一個人靠著那棵松樹排遣愁思。
李白二十六歲左右離開四川,來到了湖北的安陸。
在安陸,他娶到了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不知道是李白長得帥,還是他會吹牛皮,到底什么原因我們不知道,他居然一到安陸就娶到這么漂亮高貴的太太。
這里有個所謂的“安陸十年”,其實他老人家從來沒在安陸老老實實待十年,他是把太太放在安陸住了十年。大概這個太太后來死了,他又娶了一個姓劉的太太,具體不知道什么原因,兩人中間好像離異了。他老人家一輩子,哪怕個人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
在這期間,他不斷地向達官權(quán)貴寫信。
我們看看這些信。
到了荊州,他給那個姓韓的地方長官寫信,說自己“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他要靠別人賞識來當個官取得社會名聲,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講,他老人家是在求職。
在另一封求職信里,他說,如果不用他,“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完全是一副“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樣子。
他原來結(jié)交過一個著名的道士吳筠,吳筠把他的詩帶給了唐玄宗。唐玄宗看了詩以后很欽佩,就下了一道詔書,要接他進京。李白接到了詔書,臨行前寫下了這首《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當時那種得意忘形的樣子,一看就知道他只是一個天真的詩人,但絕不是當官的料。
剛到長安那段時間,李白真是出盡了風頭。
比如,唐玄宗跟楊貴妃高興的時候,就會把李白叫來寫一首詩湊湊趣。李白開始也真的是很高興,他在詩里把楊貴妃寫得像天仙一樣漂亮,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拍馬屁,而且是連拍幾首,首首拍得都好,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又如,“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這么奇特的想象,這么露骨的恭維,大概只有他想得出來,也只有他說得出來。
他剛到京城的時候,賀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難》,說“此天上謫仙人也”。當時也流傳過很多關(guān)于李白的傳說,比如李白當年醉答蕃書,楊貴妃就給他磨墨,高力士給他脫靴,等等。不過,前人說說,我們聽聽,不必過于當真。
那個時候的文人通常都很可憐,好不容易出現(xiàn)個李白,因此很多文人都把想象中得意時的理想,附會到了李白的頭上。對于這些傳說,我本人是不太相信的。
時間一長,李白就被權(quán)貴們討厭了。
這時,大概楊貴妃也開始討厭他了,唐玄宗也覺得他不是當官的料。
而對李白來說,小官他不想當,一當就想當宰相——他在詩里羨慕的人,都是謝安、諸葛亮等一流人物,其他的人他也瞧不上眼。
不到兩年,唐玄宗就讓時任翰林學士的李白滾蛋了。
當時的說法比較好聽,叫作“賜金放還”?!百n金”,就是給錢的意思。“賜金放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給了他一筆錢叫他滾蛋。
這一時期,李白非常痛苦,從長安到了洛陽。
由于他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剛一到洛陽,杜甫就慕名求見。那時杜甫一點名氣都沒有,李白也許是被他的誠意感動了,就和他見了一面。
結(jié)果兩個人見了以后,杜甫可能是被李白那種風采迷住了,也可能是被李白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他居然聽了李白的話,進士也不考了,跟著李白從河南洛陽出發(fā),去了今天的河北、山東一帶。
他們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
半路又遇上了河北的另外一個浪蕩鬼——高適,三個人就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
時間過得很快,轉(zhuǎn)眼就到了秋天。
北方的秋天很冷,這三個人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仙草沒有找到,仙丹沒有煉成,仙人更沒有見到,很是狼狽。杜甫年紀雖然比李白要小,但他比李白要清醒一些,他對李白說:“我不干了,我要回去了,你看我們?nèi)齻€人成天都在干些什么?”
為此,他還專門給李白寫了一首詩——《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他們十分狼狽的模樣。“相顧”的意思就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飄蓬”就是四處在流浪,三個人都蓬頭垢面的;“丹砂”就是仙丹的意思,葛洪是以前的一個煉丹家,他有一本書專門講煉丹的,書名叫《抱樸子內(nèi)篇》,所以這句“未就丹砂愧葛洪”,說的就是他們?nèi)耸裁吹ざ紱]煉出來,愧對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是描述他們當時的狀態(tài);“飛揚跋扈為誰雄?”是說,“我們這是為啥呢?老兄,我不干了,你去找仙人吧,我不找了,我要回去”。
之后,杜甫就離開了李白。
不久,高適也離開了。
李白一個人仍在到處流浪。
沒隔多久,在山東,李白接受了一個道士的授箓。在當時,授箓儀式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睡覺,李白他老人家身體真的是很好,居然撐了很多天,但最后實在撐不住了,授箓也就沒有授成。
李白一輩子流浪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幾乎所有名山都因李白的到訪而增輝。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他隱居在廬山的屏風疊。
至德元載,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違背了肅宗的命令,率兵東下。他表面上是要平定天下的叛亂,其實是為了要和他的哥哥一決雌雄,爭奪皇位。為了籠絡天下人心,李璘派人到廬山去請李白下山,來加入他的軍隊,同時給了他很多承諾。
李白不懂這些政治上的算計,而且他一直想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yè)。聽說有人請他下山帶兵,十分激動,還沒有下山的時候,就寫了很多首詩。
比如這首《永王東巡歌》之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我們來解讀一下這首詩。
“川”就是河的意思,“三川”指河南的三條河,就是洛水、伊水、黃河,“三川北虜亂如麻”,就是寫河南這一帶全部淪落在了安祿山叛軍的鐵騎之下。“四海南奔似永嘉”,說的是百姓紛紛南逃就像西晉時的永嘉之亂一樣。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意思是說,在這個亂世只要起用他這個當代謝安,談笑之間就可以把天下平定。
這首詩寫得好是沒的說的,李白的自信也是沒的說的。
但是,他剛一下山,唐肅宗就派兵擊潰了永王李璘,李白自然就作為叛軍的一員被抓捕下獄。
這時李白已經(jīng)五六十歲了,處境十分凄涼。犯了罪,就要判刑,一判刑就把他判到了夜郎——要把他流放到現(xiàn)在的貴州桐梓去。
李白從九江沿江而上,經(jīng)過了武昌、江陵,然后到了三峽的白帝城。結(jié)果正好遇上了唐肅宗大赦天下,而李白也在被赦之列。他被赦以后,頓時喜得發(fā)瘋,心里想再不用到夜郎那個鬼地方去了,所以高興地寫了一首《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這首詩,就能看出李白當時高興的程度,我們好像聽到他在喊:“我終于又自由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船速之快真不可想象,這哪是在乘船,分明是坐火箭。
在這之后,他一直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流浪。
到六十一歲那年,他準備去參加郭子儀的部隊——這一舉動也是很符合他浪漫的性格。結(jié)果在行軍的路上,他實在是走不動了,才不得不放棄。回去以后,他在族叔李陽冰的家里寄居了一段時間,沒過多久就逝世了。
多年以后,白居易在他的墓前寫了一首很沉痛、很深摯的詩,就是《李白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對李白表示了無限的同情,也對他的才華表示了無限的景仰。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边@兩句中,白居易說,只要是詩人都命苦,李白是詩人中命最苦的一個。我不太認可這個看法。但他有兩句我特別認可:“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寫了很多好東西。
李白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是豐富多彩而又坎坷辛酸的一生。
用實業(yè)家和政治家的眼光來看,他一生沒有干過一件正經(jīng)的事情。他有正經(jīng)工作也只有一兩年的光景,就是做所謂的翰林學士那個時期,其余的時候,他都是待業(yè)人員。
史學家范文瀾稱他是政治上的糊涂蟲。
但是,用文學家的眼光來看,他老人家一輩子好像什么事情都干過。他得到過皇帝的賞識,嘲弄過達官權(quán)貴,既有與詩人論詩品文的優(yōu)雅,也有過輔時濟世的雄圖,還有過成仙不死的夢想。
李白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名川大山,朋友遍及天下各地,他的一生真是豐富多彩。
總之,李白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絕妙浪漫的詩篇。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shù)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
“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币娎畎住渡习仓菖衢L史書》。
見李白《與韓荊州書》。
《李翰林集序》,唐代魏顥為《李翰林集》所寫的序文。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結(jié)發(fā)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小節(jié)豈足言,退耕舂陵東。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轉(zhuǎn)蓬。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吾兄青云士,然諾聞諸公。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見李白《與韓荊州書》。
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
李白《清平調(diào)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授箓是一種道教行為?!肮偂笔怯涗浬裣陕毼坏碾何?。獲得“箓”的儀式,被稱為授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