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之寶藏

四庫學(第1輯) 作者:陳曉華


《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之寶藏

李鐵映

今天有幸,我這個耄耋老人,在學術殿堂來發(fā)表一點自己對中國文化、對中國文明傳承數千年的一些感悟。

這個論壇,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什么?就是以《四庫全書》為底本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文明。為什么強調以《四庫全書》為底本?籠統(tǒng)地說國學,國學在哪?以什么為基本?可以比較肯定地說,都已經藏入《四庫全書》了。這是中國的優(yōu)勢,是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傳統(tǒng)。我們以文獻的形式,用文字把中國文明記載下來,把中國歷代文化的精粹繼承下來。歷史是自己先人的足跡,也是先人的思想路程。這是中國人之所以自豪、之所以始終立足于自己的根脈,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無論經過多少波折、多少苦難,仍然堅韌不拔地往前走的動力。這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給我們的砥石,這就是中國人的自信。根深葉茂!

今天是第二屆《四庫全書》高層論壇,我想講四個問題。

(一)如何看待《四庫全書》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

(二)當代中國人需要深入研究發(fā)掘自己的歷史寶藏。

(三)今天研究《四庫全書》的重點有哪些。

(四)怎樣推動《四庫全書》的研究。

一《四庫全書》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

有人問,是不是每一屆《四庫全書》論壇都要來談《四庫全書》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是的?!端膸烊珪烦休d了中華民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寶藏,是世界性巨制?!端膸烊珪肥侵腥A文化精粹、文獻大成,是文獻化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華文化的連續(xù)性、傳承性、自覺性。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突出優(yōu)點,無與倫比!它既是興世之寶,也是警世之鑒,是五千年的波濤,也是未來的佩劍。

《四庫全書》的價值、地位、重要性,只有通過研究、不斷地研究,化研究于實踐才知道。《道德經》《論語》不是已研究了2000多年,今天還在研究嗎?《易經》不也是研究至今,從未中斷嗎?千年來,我們不也是一直在踐行研究古人及其典籍而得的思想啟迪嗎?書,不怕百遍讀,常讀常新,常讀常得;史,代代都研究,常琢常智;知識,人人必備,常用常新。

歷史、文化不僅不怕研究,而且要反復、不斷地研究。研究歷史就是研究文化,就是研究思想、研究精神。我們都是從昨天走來的,今天的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往前走的!

先人既然給我們留下了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每代中國人都應該研究它們。研究是無止境的。只要中華民族綿延相承發(fā)展下去,關于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故事,就要不斷研究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給出新的注疏。研究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研究自己,就是研究現在;也是面向未來,鑒古可知今!

歷史,它的價值作用,就在于為現實服務,為我們這一代人服務。因此,每一代人都要研究自己的歷史,代代相濟,永不斷章。不研史,就不知今;不研史,就不知根,不自信。

研究《四庫全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過反復篩選的、經過歷史沉淀的中國文化精粹,給所有學子、后人提供了一個方便之門。從《四庫全書》可以看到數千年來,我們先人是怎么走、怎么做、怎么想的,可以解惑我們很多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二 研究《四庫全書》的必要性

為什么必須研究《四庫全書》?就是為了中華復興,為了走向世界。中國若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是封閉,不改革、不開放,不能繼續(xù)前進。中華復興的歷史過程,就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過程,就是依教育、科技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國必須與世界共繁榮,這就是歷史車輪的新軌道。

歷史是昨天的事,是先人的功業(yè),也是我們的根。中華復興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真誠的合作,必須建立在互信之上。這種互信需要的是人文的了解、文化的認識、哲學思想上的溝通?!端膸烊珪氛沁@個文化基因庫、人文精神的寶藏、通宇的橋梁。

研究《四庫全書》,就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方式?!端膸烊珪凡粌H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尤其是今天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推動四庫的研究是迫切的。

我有一個感覺,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遠比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要多。今天中國人站起來了!中國人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世界深刻了解中國。特別是文化、思想。這是中華復興、走向世界必然的歷史過程、歷史階段!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這是自然律,不可逾越?!奥仿湫捱h兮”,不容忽略文化了解的重要!中國人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過程。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的學子花了多少工夫去了解世界,到世界各國去留學,翻譯了多少西方的、世界各國的文化經典,但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經典宣傳不夠。這個課中國今天要補!要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沒有深刻的、文化的、思想的,乃至哲學層面的相互溝通和認識,相互之間的合作是不夠的、不深入的、沒有親近感的。

我還有一個感覺,中國人講的很多話語西方人仍然聽不懂,因為在他們的哲學觀念里,乃至文化辭典中,沒有這些概念。例如我們現在講要合作共贏,資本主義從1640年的光榮革命開始,什么時候和殖民地合作共贏過?什么時候和被壓迫的國家分享過經濟、科學、文化發(fā)展的成果?什么時候提出過命運共同體?他們奉行的是叢林政策、社會進化論學說?!耙粠б宦贰蔽覀冋f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用。我們在互聯互通,但他們仍然疑竇叢生。這些歧義很多是來自對中國的不了解,聽不明白中國人今天講的話。

另外,我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候,給外國翻譯了一些非常美麗的名字,如英吉利,但是人家怎么叫中國?想起這些就感覺莫名的心痛。那個時候,許多話語是帶有這種屈辱色彩的。例如中國龍,它翻譯成“dragon”;我們的鳳凰,它翻譯成“phoenix”。其實根本不需要翻譯。龍就是龍(long),鳳就是鳳(feng)!他們沒有這樣一些神話傳說。中國人不相信唯一,不相信絕對。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知道,要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要講很多話。要讓世界聽懂中國的話,就要把我們的經典之作,用現代的語言加以注疏。我們這一次注疏不只是給我們自己,還要給我們的后人,更要給世界。比方說有關《周易》之作,《四庫全書》著錄的就有一百六十多部、一千七百多卷,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學術寶庫。一個學者可能一輩子要研究清楚都不容易。我們之幸有這樣一套文獻,應該好好利用。

《四庫全書》這個課題,我個人認為,是個永恒的中國人的課題。不僅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獻給世界人民的人類文明之瑰寶??梢赃@樣講,只有中國人能夠把《四庫全書》這個寶藏發(fā)掘出來,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最深刻地讀懂《四庫全書》。要充分利用《四庫全書》!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沒有他途可以實現,只有靠中國人自己。

不研究自己的歷史,就不知道今天,更不知道明天。中國人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自為、自覺的民族。自覺,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自省。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民族,成為一個自為的、走在歷史長河上的民族。只有自為自功,才有自強自尊。

對歷史研究要剝皮求髓,窮根究理,從未達知,從混達清。精神是沒有時間界限的,既沒有歷史的覆蓋,也沒有國界的限制。精神自由是最高的自由,這是人的特點。所以在精神問題上的吸取和學習,是沒有限制的。并不因為它離我們千年,它就古老了,成為傳統(tǒng)了。

《四庫全書》,我認為足可概括為中華文化的精神之庫、中華文明的寶藏。每一代人都要不斷研究它,添上時代的精神。當代中國人、每個學子就是宣傳家,讓世界看懂,這是中國人的必然責任。

三 研究的重點

這個論壇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推動《四庫全書》的研究。以論立學,論存則學在。以研究釋疑,以文解惑,探玄入微,分享世界。

研究要有重點,要有切入點。路徑對了,才能精明入微。這里我提幾點建議,供學者探路入殿。

(1)文獻性研究,如:中國大型文獻編纂史;《四庫全書》及相關的文獻;今書補遺、禁毀書補遺;文獻圖書編目學;古籍檔案文獻的研究;等等。

(2)以四庫為底本的文化、思想、歷史的研究。這種研究,不僅可以糾謬、正誤、清糟,給后人留下一部絕真標準的文化遺產和可信的文脈,還可以深入研究部、類,進而某人、某書的再研究。以精微角度解讀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根脈。這種研究是一種理論性、學術上的,可謂精義中華,揭示五千年至精至理。可以再詮疏,再解讀。

(3)走出國門與世界共研同享。西學的研究方法與中學不同,但已為世界所接受。

后人、世人,能夠從“四庫”研究中認識到它的必要性、它的價值。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不可能進入這個殿堂,但是可以通過學者的研究獲知這個殿堂里的精神財富。對于《四庫全書》的研究是學究性的?還是只是一些深愛中國古文、喜歡啃讀歷史的人的?歷史是為當代人服務的。有人說,歷史研究就是當代史的研究。我比較贊同這種說法。今天這個會,就是來推動《四庫全書》的研究。只有研究得越多、越廣泛,我們才知道《四庫全書》是什么?,F在有很多人研究外國人的思想,也希望有更多中國人研究中國人的思想。對于中國的事情,只有中國人才能解決。

我讀了一點古文的東西,深感自己學識之不足。我為了參加這個會,還專門抄寫了屈原的《離騷》。而古人精神上的這種深厚思想,例如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難道歷史不是這樣的嗎?難道中國的振興不是這樣的嗎?令人自??!

研究《四庫全書》,實際上就是學習的過程。學和研是分不開的,任何研究都是學習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研究的過程。我們都是讀書人,讀書人都有這個感悟,書要翻一翻容易,讀進去就難了。常言道:聽到的比知道的多,知道的比懂得的多,懂得的比會做的多,會做的比做好的多!我們的宣傳研究,是讓我們的后人來崇敬我們的文化,是獲得文化自信的一種方式。文化是每一個民族的名片。

世界要了解中國,先看中國人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先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文化。殖民國家最陰毒的就是消滅被殖民國家的文化,讓它的文化褪色、消退。我們今天研究《四庫全書》,就是要讓中華文化更加燦爛、輝煌。今天中國人對待先人、文化的態(tài)度,熱愛,尊崇,給世界昭示的就是文化自信!當然物無完物,理無絕論,正如古人云:“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敝袊苏軐W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事物都是在變化,易者變也。存在的多樣性,變化的多樣性,這是自然律。

人們一直對《四庫全書》褒貶不一,現在我們應該提倡保護?,F在應該是褒,通過研究來正面述說它。對《四庫全書》要深入研究,不可輕之,主要是吸陽取正。唯有中國人能夠這樣來對待《四庫全書》,才會讓世界知道怎么去理解中國文化。

四 研究方法

《四庫全書》代表的是一種自豪、自尊、自信,我們應該褒之?!疤焐f物,唯人為貴”!這是我們今天中國人的態(tài)度。對《四庫全書》研究就是為了進一步認識中國的根和中國的文脈。有了自己根和文脈的人就有了自信。宇宙萬物,是通過人的實踐和研究而逐漸清晰的,虛實真?zhèn)卧谄渲?,“形動而生影”。研究即最重要的人類實踐活動。

今天,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世界也迎面向中國走來?!端膸烊珪返难芯恳嘣?,要國際合作。要把網站聯通起來,要登上信息化的大平臺,給世界上所有感興趣的人一個方便之門,一把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共議、共研,要舉行國際研討會議。《四庫全書》是全世界的,它必將為世界所稱頌。研究方法要多層多樣,精廣并進,中外共學,敞開大門,享譽社會,聯通世界漢學界,逐步進入大道,走入明堂。

當然,研究總是要有切入點的。任何研究都有路徑,對學者來講,是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找最喜歡的、最熟悉的那個部類、那幾本書,鉆進去,就有所得。當然也有獨辟蹊徑的,找一些冷僻東西的,這也無妨。幽玄之中也可能有珠。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尤其是現在多媒體的出現,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的研究方法。我認為,在研究這個問題上,這樣研究、那樣研究,多層次、多樣性、多管道、多方式,都是應該鼓勵的。研究方法正如工具,不拘一格,按每個人的偏好,走自己的路。

同時,研究也要有重點。只有切入點、路徑對了,又有重點,對《四庫全書》的研究才能有效果,精明至深。

我粗略地看了一下,從古人到現在,有關《四庫全書》研究的方法,一個是文獻學的研究。如對文獻進行整理,看它的來龍去脈,注疏、流派、版本等。中國對待文獻的研究是有傳統(tǒng)、有傳承的。漢代今、古文的研究,就具有文獻學的特點。

《四庫全書》的編撰過程,就是一個考據、整理、正誤、注疏的過程,就是對中國歷代文化的一次文獻學研究。今天,我們可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繼續(xù)研究,可以開展補遺、糾謬、新注、解讀等這樣一些文獻性工作。言及此,我們還必須正視禁毀研究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必須要做的。這個研究要補遺糾偏并重,還歷史真面目,辯證認知古人。

第二個研究方式,就是深入地對一個部類或者一門學問、某幾本書進行精研。如經部,易、書、詩、禮等類,可從哲學上去研究它。史部,正史、編年、紀事等類,可以糾偏訂誤補遺。子部,道、儒、兵、法、醫(yī)、農等類,可從文化上去研究。集部,可從文學藝術,載述道藝的意象去研究,也可做補注等工作。如楚辭、詞、曲等類,就做了許多補正的研究。使我們后人在讀這些書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導師講解,導學入門。例如,集部里頭的唐詩宋詞,我看現在不只是讀一千年了,還要吟誦數千年,世界文化只有中國文化一脈傳承至今!

講解詩詞就是一門學問!我認為漢字太美了!漢字的獨特美,在抄寫過程中就能體悟到。書法本身的美,體現在漢字中。文美在于詞,詞美在于字。但是漢字之美講得不夠,今天許多人不會讀,不會寫;倡行識繁用簡,卻陷入用簡而不識繁。不懂古文,也就不悟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哪里呢?在天花板上,在博物館里。天花板現象是危機、是危險。我們的下一代,一百年以后不認識漢字了,文化何在?視今日之梵文、古希臘文,令人警覺!我實在是有些擔憂!因此,提倡書法,提倡抄書,不僅是文化現象,也是學路承道,文脈傳承,文在神在,一脈永存。今年我是真正的“80”后,這是“80”后之憂??!

中華一定要振興,復興之路一定能實現!我有一個想法,要鼓勵書法愛好者抄寫詩文、經典。在唐代以前的傳本基本上是手抄書,我們現在的圖書館的真善本,多數是木刻印刷的東西,不是手抄本。現在最珍貴的、代表中國文化的是手抄本,如王羲之《蘭亭序》等,既是文物,也是藝術?!凹t樓夢”最初流行就是寫本、手抄本。手抄書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應該鼓勵書法愛好者來抄《四庫全書》的詩、詞篇,經史子集,想抄什么就抄什么。抄就是寫漢字、識繁體、讀古文、悟文釋。抄書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學習方式,抄書也是道與義的修為。抄就是學、寫、讀、識、悟中國文化的過程。抄者循法,法隨藝出,精神、道法、人格,可入心入神。抄書之路就是為學之道,也是進行研究必經的過程。

如果把抄書和誦讀結合起來,讀寫二者就合一了。我們驚嘆古人為什么記得那么多的漢字,那么多的典故,其實就是誦讀、抄寫的結果。當然,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來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希望書法愛好者來做這件事情。寫字的人都是傳習之人,人執(zhí)一筆,揮灑一紙,經年累月,就是一閣!

文化、物質、藝術的價值都是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洗練獲得的,一般商品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都淹沒在塵埃之中了。不淹沒在塵埃之中,甚至能夠逐漸貴珍的都是文化。人的精神越多,歷史價值就越大。建議首都師范大學首開此例,鼓勵學生抄寫,四年以后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可得一腔精神,一疊書稿,離家不遠了。知文是學道之路。這樣就把學習研究《四庫全書》之路打開了,多條路徑是研究《四庫全書》重要的方法。

抄書要按照《四庫全書》的底本來抄,寫清底本,價值就不一樣了。今天這個講稿是我自己起草的,字無非如其人,人有多高字就多高,人不高嘛,才一米七幾,那就寫不出來一米八九的字來。中國如果要有成千上萬的書法愛好者依《四庫全書》抄起來,抄本再流散廣布于世界各國,即成文化使節(jié)了,這是什么成色?千流穿域,萬滴潤宇啊!我曾經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世界上幾大博物館,收藏當代中國人的手抄《四庫全書》,這令世界震驚!《四庫全書》近八億字,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萬六千二百七十七冊,三千五百〇三部,是三千八百多學子抄了十多年的結晶!抄,就比不抄好;學,就比不學強。要想獲得真經,就必須研究。玄奘取經之路,也是漫長艱辛的。這些事情,不在一朝一夕,貴在恒持。

現在做事情,多求快捷,謀求利益。應追求的是精神的永存!不能把精神放在外頭,把名利放在前頭了。物益散化,神可日精,“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我這個耄耋之人余熱也不多,只有一點溫馨而已。

文化之路,是慢行的;走向世界,是費神費時的。不易??!我特別希望學者建立起關于四庫學的理論體系。論不立,學不成。因此《四庫全書》研究,關鍵在于四庫學之論。以論立學,這是我對四庫學的看法。非鑿洞探微,篤學如癡而不達。學術上怎么解讀《四庫全書》,怎么去確定《四庫全書》的價值,這是研究的目的。

五 結語

最后,我有一個建議,這也是陳曉華教授去年(2016年)在岳麓書院提的建議,即建議就《四庫全書》申遺。鴻篇巨制的《四庫全書》,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它的征書修書收書規(guī)模獨一無二,而且它的典藏方式等諸多方面也是獨一無二的。與《大英百科全書》相比,從文字數量來看,從所蘊含的歷史長河來講,《大英百科全書》遠不及它。它在真實性、世界意義、時代性、人文性、珍稀性、完整性等屬性方面完全符合“世界記憶遺產”標準。申遺的過程,是一個宣傳《四庫全書》的過程,是讓世界認識《四庫全書》的過程,我們這個論壇,要為申遺做貢獻。沒有這些深入廣泛的研究,沒有中國人的稱頌,怎么會讓外國人去贊許呢?它與自然遺產、歷史遺產不同,它純粹是精神文化的東西,所以這個認識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我主張申遺,也支持申遺。我們的抄寫,也是申遺的一個方面。要鼓勵書家,就現在膾炙人口、人們喜歡的一些典籍,練習書法,集為抄本。還要多出版以《四庫全書》為底本的單行本,印成書可以,線裝書也很受歡迎;也是抄書的底本、學習的范本,以饗社會,宜為收藏。

現在研究,首先要打開《四庫全書》的大門,建立便于所有愛好者登堂入室的平臺,方便大家去利用《四庫全書》。方便之門很重要,有了方便之門才可以進入社會,遍及大眾,才可以在其中漫游,尋覓所愛。網絡資訊信息,可建立起一個平臺,打開方便之門。只有中國人最熱愛的東西、最崇敬的東西,才是世界的東西。《四庫全書》是國之寶藏,文化之巨制,文明之金冊,精神之明堂。我們要永世保藏,天動地變,也必須橫亙于天地,垂鑒于世史!

謝謝大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