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fā)刊詞

四庫學(第1輯) 作者:陳曉華


發(fā)刊詞

陳曉華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符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在薪火相傳中不斷凝聚力量、發(fā)揚光大,在求同存異中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體現,也是時代文化建設的智慧來源?!端膸烊珪纷鳛橹袊鴤鹘y(tǒng)文化中的一員,在中華文化傳承與中西文明交流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庫學”也因它而提出。如今的“四庫學”雖本于它但不局限于它,承載著中國古典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及其知識系統(tǒng),有著中國話語特色的“四庫學”之態(tài)端倪畢顯,研究前景非常廣闊。亦即,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四庫學既專精于以《四庫全書》為本之研究,又超越了它本身,而上升到它所代表的文化層面、理論層面,以及傳播實踐等方面,加以《四庫全書》典籍總匯與文化淵藪地位,以及四部為序的分類,我們足可以跳出僅就《四庫全書》談四庫學,而可及于整個四庫體系,展開研究。因為《四庫全書》之后,古典文化還存在了一段時間,時間還不短,成就也頗豐。此外,系于各種原因,《四庫全書》的“全書”只是一定意義上的全書。故而,“四庫學”完全可以從廣、狹兩方面來理解。

狹義的“四庫學”,理所當然僅指《四庫全書》及其相關文獻、理論等研究。廣義的“四庫學”,則完全可以憑借《四庫全書》四庫代表的身份,容括它所涵蓋的經史子集所有文獻,涵蓋中國傳統(tǒng)各種學問技藝等,以及在這個體系下所體現出的對世界的認知。

所以,“四庫學”不只關乎《四庫全書》一身,而且關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其傳承弘揚。這也正是四庫本身功用的體現。括而概之,合廣狹二義為一,“四庫學”是研究四庫體系下中國古典文化的一門學問。亦即,中國古典文化,足可囊括入四庫體系,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指引讀書治學門徑,宣德達教。這樣既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色,且使之系統(tǒng)化,便于曉習,利于傳承。因為,四庫之外的書籍,括而概之,其實總體上仍可以四部歸之。

當然,無論廣義還是狹義的四庫學,都承載著中國古典文化,傳承著中國古典文化命脈,中國古典文化實可涵括入其體系下。因此,并廣狹二義概之,“四庫學”可以說就是研究四庫體系下中國古典文化的一門學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為更好地彰揚《四庫全書》,傳承中華文脈;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樹立文化自信;為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了解中國話語,我們需要為之搭建一個世界性的平臺。由此,為《四庫全書》申請世界記憶遺產必要而迫切,因為《四庫全書》正符合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各項特性。

言及此,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纂修《四庫全書》誕生了《四庫全書總目》等副產品,產生了各類檔案文獻,它們也是記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于此,我們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可以分兩步走,《四庫全書》是主干,是本,副產品及相關檔案文獻是支流,也是新源,沒有《四庫全書》,就沒有副產品及相關檔案文獻,因此我們可以先就《四庫全書》申遺,一旦成功,接下來進行副產品及相關檔案文獻的申遺工作。二是我們可以合眾為一冠以《四庫》總名,集合四庫修書期間各類相關文獻,就這個群體申請世界記憶遺產。

此外,我們要澄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的關系。世界記憶遺產屬于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保護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而在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因此七閣《四庫全書》的裝幀工藝等,可以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申請世界記憶遺產。至于七閣《四庫全書》裝幀工藝等是否可以與《四庫全書》一道視為《四庫全書》物質文化群,申請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探討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當代中國人應“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四庫全書》及其相關文獻申請世界記憶遺產,正當其時。

總之,以《四庫全書》申遺為契機,可加強對《四庫全書》的重視與保護,促進對它的研究,推動“四庫學”學科建設,為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樹立文化自信提供借鑒。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有大眾參與及支持的文化傳承,才是成功的文化傳承,因此我們還需要做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傳播工作。比如手抄《四庫全書》(即用書法抄寫《四庫全書》)就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與傳播,這也是需要我們加以關注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痹谶@個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優(yōu)秀精神的盛世,我們肩負著歷史使命,希冀汲取文明的力量,擷取先人的智慧,貢獻我們的一己之力。本刊即圍繞以上主題而創(chuàng)刊,寄予中華文脈傳承之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