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不要當拐杖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更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讓孩子早日獨立,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手,鼓勵孩子自主自立,而不要一味地去做孩子的拐杖。
讓孩子自己爬過那道坎
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復雜多變、快節(jié)奏的時代,作為這個世紀的主人,必須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是經(jīng)濟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面臨著競爭的考驗?,F(xiàn)代家庭里的獨生子女,物質(zhì)生活大多優(yōu)越舒適,很多事情都由大人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難免會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于將來參加社會競爭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為人父母者應該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成長為一棵迎風傲雪的大樹,而不是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
一位年輕的媽媽牽著1周歲左右的兒子在公園玩。他們來到廣場的臺階前,面對十幾階的臺階,小男孩一下子掙脫出媽媽的手,想自己爬上去。他努力向上爬,年輕的媽媽在后面看著,并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他爬上兩個臺階時,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眼睛里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看了看,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累得通紅,小手也臟乎乎的,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最終他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他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的美國第16屆總統(tǒng)——林肯。
人的一生有無數(shù)的臺階,學習、工作、生活……孩子應該如何面對和攀登這些人生的臺階呢?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答案,牽手、攙扶、擁抱、鼓勵。很顯然,如果家長牽著孩子的手或是攙扶著孩子,都會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性,習慣于把父母當成拐杖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走上臺階,就會使孩子成為“抱大的一代”,受不了風雨和困難,難以立足于社會;如果家長只是鼓勵孩子繼續(xù)前進,讓孩子在嘗試和實踐中得到磨煉,獲得了經(jīng)驗和能力,增強了自信,以后或許可以一鼓作氣,爬上他人生最光輝的頂點。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坎坷。如果孩子遇到一點困難,父母就介入其中,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充當孩子的保護神,孩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成長機會,也無從掌握解決問題、戰(zhàn)勝困難的方法?!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孩子從小受些苦,經(jīng)歷一些挫折,當挫折成為過去時,孩子才能更加堅定信心,繼續(xù)上路。
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獨立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競爭中取勝的基礎。所以,父母應該及時放手,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的能力,將來他們才有可能立足于社會,成為有用之才。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首先,應該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促使其獨立。許多孩子什么事都依賴于大人,家長也常常對孩子說:“只要你讀好書,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边@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負責自己的事,而不是依賴大人。不給孩子任何依賴的機會,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其次,留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學習自理自立的本領。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從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掃房間衛(wèi)生、洗小衣物等事情做起,讓孩子養(yǎng)成自理的習慣。
最后,父母應堅持一貫要求,切忌妥協(xié),督促孩子學會獨立。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說:“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松懈、懶于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處處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迸囵B(yǎng)孩子獨立能力,最關鍵的是家長要堅持戰(zhàn)勝自我。有的家長一見孩子遇到困難,就沖上去幫忙、代勞,有的家長明明要求孩子自己做事,卻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軟妥協(xié),以至于前功盡棄。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下決心堅持到底,不要輕易妥協(xié)。如果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就等于剝奪了孩子認識世界、鍛煉自我的機會,時代環(huán)境在改變,孩子的思想也在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應該隨著孩子的發(fā)展不斷調(diào)整,但是,教育方法無論如何調(diào)整,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都是永遠不變的培養(yǎng)目標。
心靈悟語
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因此,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
給孩子樹立自立自強的榜樣
什么樣的父母決定了什么樣的家庭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就必須給孩子樹立榜樣??梢哉f,改變孩子依賴性強的習慣,需要父母從自己做起才行。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品行修養(yǎng)有著巨大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不管父母是否希望孩子將來和自己一樣,父母都在平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出榜樣。不管父母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塑造孩子,都在無形中為孩子修筑著一條成長的人生渠道。
根據(jù)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diào)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yǎng)小”現(xiàn)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子女到成年,子女獨立后再問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但我們的生活中卻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年的子女依舊心安理得地靠父母生存。
李大爺是機關退休干部,他的兒子是典型的啃老族,自己有工作,但住在父母家里,吃用全由老人開支。媳婦更勝一籌,帶著女兒,寄住在自己的父母家,母女二人的日常開銷全部由父母承擔。
前天晚上,孫女來電話,要報名參加學校推薦的一個藝術學校,學費每年3萬元。要爺爺奶奶支付這筆費用。電話是奶奶接的,奶奶告訴孫女:“這筆費用很大,不是我們這種家庭負擔得起的,你還是先學好文化課,以后有機會,或者你有能力,可以直接考正規(guī)的藝術學校?!苯Y果,孫女給奶奶發(fā)了一個短信:我現(xiàn)在終于知道你是什么人了。你也別解釋了,我知道了,你愛錢比愛我多。老天有眼,你死我都不會去看你一眼的。
李大爺?shù)倪@個孫女學習非常糟糕,上初中后,每學期都有好幾門功課不及格,奶奶讓她好好學習文化也是有道理的。
李大爺?shù)膬鹤?、兒媳就是典型的啃老族,孫女理所當然地認為爺爺奶奶應該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當她沒能達到目的時就對奶奶惡言相向。沒有獨立意識的父母教育出這樣的女兒也不足為奇?,F(xiàn)在年輕的父母多數(shù)都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備受家長溺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差。有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有的習慣性依靠父母,感覺在父母身邊才有安全感,喜歡與父母一起生活,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照顧。這些年輕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更加依賴父母,沒有父母的贊助,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會直線下降。難以想象,自己尚未“斷奶”的父母如何教育出獨立的孩子。
現(xiàn)在的社會中,市場經(jīng)濟要求每個人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已經(jīng)成為立身處世所必需的一項生存技能。當Google的創(chuàng)始人賽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接受訪問時,他們沒有把成功歸功于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是“蒙臺梭利小學”。因為在那里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養(yǎng)成了積極自主、自我驅(qū)動的習慣,獨立自主的能力帶給他們?nèi)缃竦某晒ΑR虼?,在孩子進入社會競爭前的,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特別重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父母首先要身體力行,給孩子樹立一個自立自強的好榜樣。如果父母處處依賴他人,對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也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父母的一舉一動,以及父母的品質(zhì),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每個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zhì)和能力。
心靈悟語
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應該和孩子共同做起,互相監(jiān)督,改掉依賴的壞毛病。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調(diào)整、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平時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一點一滴的日常小事中,影響、塑造孩子的獨立性。
要相信孩子能獨立做好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家長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對待,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他們,和他們一起分析探討事情的實質(zhì)。孩子雖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在不經(jīng)意之中提高。很多時候,有些父母往往會低估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獨立做好事情,甚至去干涉孩子,抑制了孩子能力的提高。這樣做的家長忽略了孩子個性的發(fā)展,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其實,面對孩子的時候,如果家長相信孩子能獨立做好,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可能就會收獲一份驚喜。
一天,小布朗站在父親面前,態(tài)度堅決地說:“爸爸,我想轉(zhuǎn)學?!?/p>
“為什么要轉(zhuǎn)學,你在這所學校不是很好嗎?能不能告訴我原因是什么?”
小布朗看著爸爸搖搖頭,什么都沒說。幾天后,小布朗再一次提出了轉(zhuǎn)學的要求,爸爸看到兒子臉上滿是傷痕,明白兒子被同學欺負了,但為了慎重起見,爸爸什么都沒說,而是在第二天悄悄來到學校,和老師進行了一次面談。原來,小布朗就讀的學校是附近唯一的一所白人學校,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在這里上學。小布朗班上就有幾個富家子弟,他們不僅不好好學習,而且調(diào)皮搗蛋,擾亂課堂秩序。
為了教育這些孩子,老師想出了一個為大家樹立榜樣的方法。他發(fā)現(xiàn)小布朗不僅學習認真,而且喜歡動腦,于是把他樹立為全班同學的榜樣。但是,老師的一番苦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給小布朗帶來了麻煩。那幾個富家子認為是小布朗讓他們出了丑,因此懷恨在心。
有一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沒有同學能夠回答,只有小布朗回答得非常好,老師借此機會表揚了小布朗,并讓大家向他學習。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大家為什么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你們來學校是玩而不是學習的。孩子們,不要以為自己家里有錢就沾沾自喜,那些錢是你們父母的,并不是你們的,你們的生活需要自己來開創(chuàng),而不是讓父母代勞。大家要向赫伯特·查爾斯·布朗學習,他家并不富裕,學習卻非常認真,和他相比你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有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同學在身邊,你們?yōu)槭裁床缓煤孟蛩麑W習呢?”老師的話讓幾個富家子惱羞成怒。當天放學后,他們就在回家的路上把小布朗痛打了一頓。
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爸爸終于明白了兒子要轉(zhuǎn)學的真正原因。但是,附近除了黑人學校之外,再沒有白人學校了,怎么辦呢?父親去征詢小布朗的意見,小布朗堅決地說:“雖然黑人學校的學習條件比不上現(xiàn)在的學校,可是那里的學生都非常喜歡學習,和他們在一起我會進步更快。爸爸,我非常非常喜歡讀書,為了讀書,我什么樣的苦都可以吃……”爸爸不再猶豫了,第二天,他就為小布朗辦好了轉(zhuǎn)學手續(xù)。
經(jīng)過勤奮刻苦的努力,小布朗終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專業(yè)。進入大學之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學習也更加刻苦。1936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業(yè)以后,布朗開始鍥而不舍地進行有機硼化物的研究,1979年,他和合作伙伴一起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小布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科學大師,是和爸爸放手讓他自己做出決定分不開的。為了滿足兒子的愿望,他甚至能夠超越種族偏見,幫兒子轉(zhuǎn)到一所黑人學校就讀。最終,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勵下,小布朗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成功??梢?,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孩子,首先需要家長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如果小布朗的爸爸為了保護兒子不被欺負,讓兒子就此輟學,在自己的庇護下成長,小布朗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相信孩子,讓他們獨立嘗試,不僅能使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fā)孩子主動探索的欲望,而且也有利于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想辦法解決問題。信任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充分發(fā)揮潛能,克服重重阻力,到達成功的頂點。獲得信任的孩子,感覺身后有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但是,常常有父母對孩子不信任。他們嘲諷孩子的幼稚,如“小孩子不懂事,瞎摻和什么”;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點,如“就你這破鑼聲音,還去唱歌”:打擊孩子對未來所萌生的希望,如“你這么矮,還想做籃球明星”。類似的嘲諷和打擊,說明父母對孩子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經(jīng)常被父母嘲諷、打擊的孩子,被父母否定了希望和未來,通常會感到難過、沮喪,嚴重的還可能從此消極下去。
孩子的成長是日新月異的,每天都會出現(xiàn)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用靜止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是不科學的。父母再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賦,也無法斷定孩子將來一定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因此,與其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如給他一份希望。
心靈悟語
給予孩子信任,也是給了孩子一種尊重。如果父母說相信孩子肯定能行,就是對孩子的價值和能力的肯定。雖然孩子可能沒有這種意識,但是他會有被“重視”的感覺,這感覺會激勵他為目標付諸努力,推動他積極做事。
你不可能扶著孩子走過一生
中國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事。從孩子學步的第一天起,父母就緊緊抓住孩子的手;遇到上坡下坎,父母干脆背起孩子走路;孩子上學了,從生活到學習,父母安排得頭頭是道;孩子考大學就業(yè),父母幫忙選學校、選專業(yè)、找工作,一包到底;孩子成家立業(yè)后,父母贊助買房、操辦婚事、撫養(yǎng)下一代。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著,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著,結果孩子像溫室中柔弱的花朵,受不得任何困難和挫折,甚至成年后還要依偎在父母身邊生活。但是,父母不可能扶著孩子走過一生,總有一天孩子要獨自走下去,這樣看來,現(xiàn)在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反而是把孩子送上了明天的險途。
中國的父母有愛子女的傳統(tǒng),他們習慣于把包辦代替看作是對子女的愛。父母無條件地給予孩子一切,卻忽視了這種給予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沒有一個人能從不斷得到給予中學會給予,沒有一個人能從給予中學會獨立,父母能給予子女豐富的物質(zhì),但卻不能把性格、膽識、能力、心理的發(fā)展等給予子女。
現(xiàn)在,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兒童的獨立教育,他們認為孩子只掌握讀寫能力是不行的,還應該培養(yǎng)孩子動腦思考、獨立解決問題、自己作出決定的能力。美國的父母,從小就重視兒童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美國兒童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認為依賴別人是無能的表現(xiàn)。
一個4歲的美國兒童在彎腰費力地系皮鞋帶,別人想去幫忙,卻遭到了拒絕。孩子問:“你知道我多大了嗎?”“不知道,但我想你還小?!薄拔乙呀?jīng)不小了,我都4歲了?!焙⒆拥囊馑际撬呀?jīng)長大了,系鞋帶這類事不需要別人幫助。這孩子身上體現(xiàn)的自主意識在美國是很普遍的。
英國的《早泰晤士報》是專為孩子辦的報紙,該報擁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三四千名9~15歲的小記者。這些小記者揣著記者證巡游萬里,遍訪千家,在采訪中表現(xiàn)得十分老練和超乎尋常的大膽與堅韌。小記者曾經(jīng)采訪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對她無所不問。他們還大膽地去采訪世界名流,一個8歲的女孩朱麗葉,在一次集會上,毫不猶豫地推開擁擠的人群去采訪搖滾歌星喬治。她問這問那,直到喬治有點不耐煩地戲謔道:“快些,快提出你真正的難題吧!”小朱麗葉卻自信地回敬道:“這應該由我決定!”
英美孩子的成熟、大膽、自信、勇敢,正是他們父母放手的結果。美國幼兒教育理論大都以兒童發(fā)展的自發(fā)性和自由教育為基礎,促使兒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會要求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幫助兒童獲得基本生活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在自主的生活能力鍛煉中產(chǎn)生獨立自主的意識,進而這種意識促進了自身獨立生活能力的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