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璀璨新星
在清華大學,陳省身的數(shù)學之路走得十分順利,很有成就。而吳大任卻感到并不理想。導師給他的研究課題,他不感興趣。后來恰巧南開大學數(shù)學系需要一名助教,1933年他便回母校任教了。
但是,清華的數(shù)學群星依舊璀璨奪目。陳省身和華羅庚就是當時數(shù)學界冉冉升起的兩顆最耀眼的明星。
華羅庚于1931年進入清華大學。對于華羅庚是如何得以進入清華的,坊間有很多種說法,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熊慶來慧眼識英才”,這也是清華數(shù)學系同人的共識。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與此同時也得到了熊慶來的關注。當時,與華羅庚同鄉(xiāng)的唐培經知道華羅庚的情況后,破格請他到清華任助理員。熊慶來是系主任,頂尖的清華數(shù)學系決定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來工作,自然要以他的決策為依歸。而熊慶來知道華羅庚的情況后,毅然打破常規(guī),邀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任教。后來在熊慶來的培養(yǎng)下,華羅庚成為了著名的數(shù)學家。
1930年,陳省身剛進清華時的身份是熊慶來的助教。但是,熊慶來先生要“協(xié)助”的事情很少,系里就給陳省身安排了一門課,名為“高等數(shù)學”,實際內容就是解析幾何。
陳省身那年19歲,許多學生都比他年齡大。那時,數(shù)學系的辦公室就在工字廳走道的地方,兩邊有兩個房間,一共四個房間。熊慶來的房間內放著他的助教陳省身的一張桌子,外間則是另外兩個教員的辦公室。1931年6月,陳省身成為研究生后,以學生的身份當然就不能再呆在教師辦公室了。此時,華羅庚來了,作為數(shù)學系的助理員,就用了原來陳省身用過的那張桌子。華羅庚雖然名義上是助理員,實際上就是一個研究生,陳省身也是研究生,因此兩個研究生就成了學習上的好朋友,一起上同樣的課,一起研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度過了一段很愉快的學生生活。
華羅庚的用功是出了名的。他患有腿疾,又沒有學歷,要想超過別人,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因此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1935年,華羅庚在國外的著名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那時在中國是很少見的。站在清華科學館,華羅庚逢人便告訴這一喜訊。很少有人能在如此頂尖的國際數(shù)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而華羅庚卻做到了,他當然激動萬分。
陳省身非常欽佩華羅庚,他用非凡的努力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數(shù)學界的奇跡。在群星燦爛的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陳省身和華羅庚兩人因此構成了明亮的“雙子星座”。
經過幾年的學習,兩人先后出國。陳省身到漢堡大學攻讀并獲取了博士學位,又去法國巴黎追隨E.嘉當,學習常人難懂的“天書”,攀登幾何學的高峰。華羅庚則由N.維納介紹去了英國的劍橋大學,在哈代的指導下,走到了解析數(shù)論研究的世界前沿。
為了發(fā)展中國的現(xiàn)代數(shù)學,兩人都在拼命往前跑,形成了客觀上的競爭。但是,他們又是競爭中的朋友,各自在不同的情形下發(fā)揮著自己的光芒,彼此尊重,禮尚往來,終生不渝。
1936年,華羅庚首次出國去英國劍橋,由北京經西伯利亞鐵路,坐火車到了德國柏林。陳省身聽說后,趕緊自漢堡趕往會見,一起觀看柏林奧運會。第二年,陳省身經過英國到法國時,也專門到劍橋看望了華羅庚。兩人不顧路途遙遠、過程繁復,卻渴望故人相見,僅此也就知道他們青年時代的友情了。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為他們出版了論文集。中國數(shù)學會先后設立了陳省身獎和華羅庚獎,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他們兩人對中國數(shù)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也由此成為中國數(shù)學界兩顆最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