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建筑
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筑對于西方建筑影響深遠。就像他們在法學、哲學、醫(yī)學和文學等領域里做的一樣,歐洲人和美國人總是傾向于在這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古文明中尋找自己的根源,有時甚至是錯誤的、過分挑剔的。正如“古典”這個詞所表達的含義一樣,對于古希臘和羅馬建筑的理解和欣賞具有極強的回溯性。
古希臘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建筑物,但只有伯里克利時代的神廟建筑才被視為典范,尤其是帕特農神殿。帕特農神殿坐落在希臘首都雅典衛(wèi)城,是一座為雅典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多利安式神廟。公元前447年,波斯侵略者劫掠了雅典城,之后伯里克利開始興建這座神廟。神廟采用開放式的柱廊和三角楣飾,至今仍是最知名的建筑物之一,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引發(fā)了各種形式的模仿,從宏偉的市政建筑和博物館到郊區(qū)房屋的裝飾元素,都以帕特農神廟為模仿原型。
然而,直到18世紀,伴隨著人們考古認識的細化和不斷發(fā)展,古希臘藝術和建筑才和之后的古羅馬藝術和建筑清楚地區(qū)分開來。多虧一些先驅們的研究,例如居住在羅馬的德國藝術史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人們對于古希臘文明有了更狂熱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于廣義的古典主義,這些研究進一步鞏固了希臘文化的地位。希臘文化在德國和美國具有重要地位,希臘建筑的美學特質也包含著民主愿望和人類美德。
以前,對于古建筑的理解主要源自羅馬以及那里的許多遺跡。由于菲利普·布魯內萊斯基等文藝復興早期的名人對這些遺跡重新認識、評估,所以這也成為后輩藝術家和建筑師們必定研究的對象。
廣場建筑是羅馬人高雅城市建筑的代表,而氣勢磅礴的古羅馬斗獸場圓形劇場(始建于公元70年左右)則展示了羅馬人在工程方面的實力。然而,萬神廟卻是如此地獨具一格。萬神廟建于公元2世紀,上方是一個巨型穹頂,寬度約43米(141英尺),用不同密度的混凝土建成。神廟中部是引人矚目的圓形大廳,伴以筆直的門廊。
由于羅馬工程師和建筑師馬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據說生于公元前75年,卒于公元15年)的努力,古代建筑的許多知識和原理得以保存。維特魯威寫成了《建筑十書》(他也因此出名),該書在文藝復興時期和之后廣為傳閱。他在書中闡明了來自希臘建筑先例的三個所謂的結構,即多利安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它們奇特的來源)。
使我們變得偉大、甚至不可企及的唯一途徑乃是模仿古人。
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
雖然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建筑對后世建筑產生了影響,但是關于古希臘和羅馬各個時期建筑的詳細研究卻更加完整、多層次地展現(xiàn)了古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