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據(jù)《呂氏春秋》《博物志》載,公元前785年,杜康父親杜伯被周宣王殺害,杜康為躲避災(zāi)禍,逃到河南汝陽縣一帶做起了牧羊工。孤苦飄零、抑郁難舒的杜康難有好胃口,放牧?xí)r所帶的秫米團常有剩余,便被杜康扔進附近的桑樹洞中。日積月累,秫米團堆積甚多,突然一天,杜康發(fā)現(xiàn)桑樹洞中多了些味道鮮美的透明液體。飲后但覺味道甘美,精神爽朗,于是便仿照這種方式,釀出秫酒。周平王遷都洛陽后,得以嘗到杜康酒,認(rèn)為口感絕佳,于是將其定為宮中御飲,封杜康為“酒仙”,賜名杜康村為“杜康仙莊”。
這便是酒的起源,公元前785年至今,恰三千年矣,三千年的傳承,酒,已成為華夏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將進酒》),前有竹林七賢之劉伶,“飲杜康酒,一醉三年”,后有大俠古龍一生以酒為伴,最終以酒陪葬。哲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豪放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無奈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閑適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
不光是詩人們,酒文化已滲入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草莽豪杰有武松武二郎,景陽岡前豪飲十八碗,攜“透瓶香”之沖天酒氣,一頓拳腳了結(jié)了一只吊睛白額猛虎。統(tǒng)治者有魏武曹孟德感慨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即便是閨閣中的黛玉,也要“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
酒,既能使人忘記煩惱,忘記哀愁,也能助人雅興,壯人膽色;可將生活中的抑郁之氣拋卻腦后,亦可激發(fā)潛能,催生斗志;不但能幫助睡眠,還能提神醒腦。酒真是有趣呀,可上可下,宜正宜反,且兩面之間,僅差毫厘。若善飲者則欲取所需,隨手拈來;若不善飲者,則望酒興嘆,徒呼奈何。內(nèi)中學(xué)問,嗚呼高哉。
文人雅士與酒,從來都有天然的緣分,醺醺然、陶陶然之下,文思泉涌,斗酒詩百篇。本書精選現(xiàn)代文化大家談酒的文章,給讀者朋友們展示一個文人大家們的酒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