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唐宋大曲和轉(zhuǎn)踏
大曲就是整套的舞曲,唐人又叫做大遍。元稹《連昌宮詞》就有“逡巡大遍《涼州》徹”的說法。據(jù)沈括說:“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
、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shù)十解,每解有數(shù)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保ā秹粝P談》卷五《樂律》一)又王灼說:“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
、正
、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碧雞漫志》卷三)像這序、引、歌、
、嗺、哨等都是音樂上的術(shù)語,現(xiàn)在很難全部了解它的意義。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里,有這樣一些自注:“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fā)聲。《霓裳》序初,亦復(fù)如此?!庇郑骸吧⑿蛄闊o拍,故不舞也?!庇郑骸爸行蚴加信模嗝男??!庇郑骸啊赌奚选菲品彩槎K。”又:“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边@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唐大曲體制的寶貴資料。
至于大曲的名稱,卻是由來已久。沈約《宋書》卷十一《樂志》三,于清商三調(diào)歌詩后,列有大曲《東門行》、《折楊柳行》、《艷歌羅敷行》、《西門行》、《折楊柳行》、《煌煌京洛行》、《艷歌何嘗》、《步出夏門行》、《艷歌何嘗行》、《野田黃雀行》、《滿歌行》、《步出夏門行》、《棹歌行》、《雁門太守行》、《白頭吟》(與《棹歌》同調(diào))、《明月》等十六曲,每曲自二解至八解不等。這些清樂里面,雖然也有抒情、紀(jì)事的各種不同,卻已開辟了后來所謂套曲的先河;但與燕樂中的大曲必定是舞曲,是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的。舉古詞《東門行》一曲為例: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儲,還視桁上無懸衣。(一解)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糜。(二解)共
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fù)自愛莫為非。(三解)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fù)自愛莫為非。行!吾去為遲。平慎行,望吾歸。(四解)這四段歌詞,描述一對貧困夫妻的對話情況,反映出一個善良的小官吏在貪污成風(fēng)的統(tǒng)治階級的圈子里,受到欺侮壓抑的苦痛心情,是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好作品。它用的是長短句式,已具唐、宋大曲和金、元套曲的雛形。
據(jù)王國維說:“唐時雅樂、俗樂,均有大曲?!保ā短扑未笄肌罚┧短屏洹肪硎摹皡f(xié)律郎”條注:“大樂署掌教雅樂,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樂,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樂:《西涼》、《龜茲》、《安國》、《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边@里所謂雅樂,當(dāng)指廟堂所用,如《破陣樂》、《慶善樂》等緣飾周、漢古樂的舞曲;清樂就是沈約《宋書》所舉清商三調(diào)(清調(diào)、平調(diào)、瑟調(diào))的遺制;燕樂則多是來自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和應(yīng)用“胡夷里巷之曲”創(chuàng)作的新聲。在大曲中,又把隸屬法曲部而不隸屬教坊的叫做“法曲”。如《霓裳羽衣》是十二遍的大曲,原本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從邊地采進的《婆羅門》舞曲,經(jīng)過唐玄宗加工潤飾,隸入法部,就把它歸入法曲一類。唐代盛行的大曲,實際多是從西域進來的舞曲,如《涼州》(一作《梁州》)、《劍器》、《伊州》、《胡渭州》、《六幺》、《熙州》、《柘枝》等都是。這些大曲的舞蹈動作,據(jù)陳旸說:“優(yōu)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踏足為節(jié)。其妙串者,雖風(fēng)騫鳥旋,不逾其速矣。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襄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jié)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變態(tài)百出。”(《樂書》卷一百八十五)這些舞蹈動作的變化,唐、宋詩人也有很多描寫。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fù)止。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中序擘
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飄然轉(zhuǎn)旋(去聲)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缎〈故帧泛罅鵁o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fēng)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边@是刻畫《霓裳羽衣歌》的舞態(tài)。他還有形容《柘枝舞》的詩句:“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zhuǎn)金鈴雪面回?!保ā惰现俊罚┻@些大曲,在演奏時本來需要很大的場面,但也可由一兩個舞伎隨時表演,大概是可以節(jié)取其中的若干遍來演出的。
北宋時,這些唐燕樂舞曲,還很流行。在歐陽修的《玉樓春》詞中,也有“貪看六幺花十八”的句子。(據(jù)《碧雞漫志》記述,《六幺》“曲內(nèi)一疊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晏殊的《玉樓春》詞又說“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珠玉詞》),于形容舞態(tài)外,兼及歌韻和伴奏音樂,可見這些舞曲,也有歌詞。王灼曾經(jīng)說過:“后世就大曲制詞者,類從簡省,而管弦家又不肯從首至尾吹彈,甚者學(xué)不能盡?!庇终f:“凡大曲,就本宮調(diào)制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tài)。”(《碧雞漫志》卷三)前一段話,說明大曲歌詞所以創(chuàng)作和流傳絕少的原因;后一段話,說明整套大曲,也可以把一兩段抽出來,就其音節(jié)的急慢,單獨配上歌詞來演唱。
唐大曲常采當(dāng)時詩家的創(chuàng)作,割取四句,配入曲中,摻雜一些虛聲,以求吻合音拍。這在第一章內(nèi),已經(jīng)談過了。至于改用長短句式作為整套大曲歌詞的,現(xiàn)在找不出唐、五代人的作品。也許民間或樂工們會有的,因文詞不夠“雅”,沒被保存下來。宋人作品則有《道宮薄媚》十遍,董穎用作《西子詞》;《水調(diào)歌頭》七遍,曾布用來詠馮燕事。此外又有《采蓮》大曲的《壽卿詞》八遍及相傳為無錫南禪寺所請“巫山神女”寫的《惜奴嬌》大曲九遍(《唐宋大曲考》引洪邁《夷堅志》)。這四套大曲中,前兩套是用來歌唱歷史故事和當(dāng)時豪俠的,和諸宮調(diào)的內(nèi)容有些近似,也是后來戲曲文學(xué)和說唱文學(xué)的先聲。
董穎為北宋末期的窮愁潦倒的詩人,跟江西詩派作家韓駒、徐俯都有來往。他的《道宮薄媚》大曲,曾慥把它收在《樂府雅詞》的上卷,排在“轉(zhuǎn)踏”之后、“雅詞”之前,大概在南宋時,還有人演唱。全錄如下:
薄媚 西子詞
排遍第八
怒潮卷雪,巍岫布云,越襟吳帶如斯。有客經(jīng)游,月伴風(fēng)隨。值盛世,觀此江山美。合放懷、何事卻興悲?不為回頭,舊谷天涯。為想前君事。越王嫁禍獻西施,吳即中深機。闔廬死,有遺誓,勾踐必誅夷。吳未干戈出境,倉卒越兵,投怒夫差,鼎沸鯨鯢。越遭勁敵,可憐無計脫重圍。歸路茫然,城郭丘墟,飄泊稽山里。旅魂暗逐戰(zhàn)塵飛,天日慘無輝。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途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zhàn)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伯嚭),正擅權(quán),貪賂市恩私。因?qū)毻娅I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jīng)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第十
種(文種)陳謀,謂吳兵正熾,越勇難施。破吳策,惟妖姬。有傾城妙麗,名稱西子,歲方笄。算夫差惑此,須致顛危。范蠡微行,珠貝為香餌,苧蘿不釣釣深閨。吞餌果殊姿。素肌纖弱,不勝羅綺。鸞鏡畔、粉面淡勻,梨花一朵瓊壺里。嫣然意態(tài)嬌春,寸眸剪水,斜鬟松翠。人無雙、宜名動君王,繡履容易,來登玉陛。
入破第一
窣湘裙,搖漢珮,步步香風(fēng)起。斂雙蛾,論時事,蘭心巧會君意。殊珍異寶,猶自朝臣未與。妾何人,被此隆恩,雖令效死,奉嚴(yán)旨。隱約龍姿忻悅,重把甘言說。辭俊雅,質(zhì)娉婷,天教汝、眾美兼?zhèn)洹B剠侵厣?,憑汝和親,應(yīng)為靖邊陲。將別金門,俄揮粉淚,靚妝洗。
第二虛催
飛云駛香車,故國難回睇。芳心漸搖,迤邐吳都繁麗。忠臣子胥,預(yù)知道為邦祟。諫言先啟,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商傾妲己。吳王卻嫌胥逆耳,才經(jīng)眼、便深恩愛。東風(fēng)暗綻嬌蕊,彩鸞翻妒伊。得取次、于飛共戲。金屋看承,他宮盡廢。
第三袞遍
華宴夕,燈搖醉。粉菡萏,籠蟾桂。揚翠袖,含風(fēng)舞,輕妙處,驚鴻態(tài)。分明是,瑤臺瓊榭,閬苑蓬壺,景盡移此地?;ɡ@仙步,鶯隨管吹。寶帳暖留春,百和馥郁融鴛被。銀漏永,楚云濃,三竿日、猶褪霞衣。宿酲輕腕,嗅宮花,雙帶系合同心時。波下比目,深憐到底。
第四摧拍
耳盈絲竹,眼搖珠翠。迷樂事,宮闈內(nèi)。爭知,漸國勢陵夷。奸臣獻佞,轉(zhuǎn)恣奢淫,天譴歲屢饑。從此,萬姓離心解體。越遣使,陰窺虛實,早夜?fàn)I邊備。兵未動,子胥存,雖堪伐、尚畏忠義。斯人既戮,又且嚴(yán)兵,卷土赴黃池。觀釁種、蠡,方云可矣。
第五袞遍
機有神,征鼙一鼓,萬馬襟喉地。庭喋血,誅留守,憐屈服,斂兵還,危如此。當(dāng)除禍本,重結(jié)人心,爭奈竟荒迷。戰(zhàn)骨方埋,靈旗又指。勢連敗,柔荑攜泣,不忍相拋棄。身在兮,心先死。宵奔兮,兵已前圍。謀窮計盡,唳鶴啼猿,聞處分外悲。丹穴縱近,誰容再歸?
第六歇拍
哀誠屢吐,甬東分賜。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寶鍔紅委。鸞存鳳去,辜負(fù)恩憐,情不似虞姬。尚望論功,榮還故里。降令曰:“吳亡赦汝,越與吳何異?吳正怨,越方疑。從公論、合去妖類。”蛾眉宛轉(zhuǎn),竟殞鮫綃,香骨委塵泥。渺渺姑蘇,荒蕪鹿戲。
第七煞袞
王公子,青春更才美。風(fēng)流慕連理。耶溪(若耶溪,在紹興)一日,悠悠回首凝思。云鬟煙鬢,玉佩霞裾,依約露妍姿。送目驚喜,俄迂玉趾。同仙騎,洞府歸去,簾櫳窈窕戲魚水。正一點犀通,遽別恨何已!媚魄千載,教人屬意。況當(dāng)時,金殿里。
作者把吳、越興亡故事,置重心于西施,連帶兩國君臣,一氣貫串,作成一套相當(dāng)完整的歌劇。全劇都用“支”、“思”部韻腳,四聲通葉,為金、元套曲開辟道路。這種形式,對諸宮調(diào)和雜劇的發(fā)展以及說唱文學(xué),都具有交互影響的復(fù)雜關(guān)系,是值得十分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