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雨中游廬山,至師子崖,宿東山寺(1)
名山萬態(tài)孰致是?云不如雨能冥之(2)。游人飛鳥兩俱寂,修竹澗泉惟弄姿(3)。林深不見雪色鹿,亂定尚少千年枝(4)。何人證我一宿覺,寄書為問雁門師(5)。
【注釋】
(1)廬山地處江湖之會,依靠長江、鄱陽水系,西通川滇,南接閩粵,東達淮泗。文氏南來北往多從九江乘船,傍廬山行,但詩集中游廬山詩只七律二首(另一首見后“附錄”)。這首從“亂后尚少千年枝”句看,可能寫于光緒中期,太平軍亂,國家元氣斫傷,難于恢復。師子崖,即獅子崖,以形如獅子盤踞,故名。東山寺,不詳何處?!皬]山到處是浮屠”(佛),從東晉南朝始,最多時佛寺達五百所,到清光緒間也有二百余寺廟。(2)首句寫廬山特色。廬山無主峰,整個廬山奇峰異嶂,斷巖峭壁,深峽幽谷,飛瀑流泉,以及峰巔湖池,襯以長江萬里、千頃鄱湖,匯綜錯雜,姿態(tài)迥異,氣象萬千。蘇軾游廬山,就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嘆。文氏一上廬山,便設問“名山萬態(tài)孰致是?”誰使它這樣?只能說幾千萬年前地殼中大自然的精心杰構。次句說廬山獨特氣象。廬山各峰高度都在一千公尺以上,終年云霧繚繞,常有人在云霧中感。加上江湖的萬頃碧波,大量水蒸氣在空氣中蒸發(fā),雨水特別多。又因峽谷中上吹風力,下降的雨珠、雨滴,隨風吹散上飄,轉為一片空濛,千峰頓失,這是廬山獨有特色。冥之:使之冥,之,指“萬態(tài)”。以“冥之”形容廬山雨不大,不暴,卻能使“萬態(tài)”消失,別是一番景象。(3)次聯(lián)寫雨中廬山寂靜、自在、自然。游人、飛鳥俱寂,一片空濛,什么都不見,照應前句“冥之”。修竹:長竹。弄姿:修飾容貌,指雨水為它洗凈塵垢?!拔┡恕笔切蜗竺鑼?,暗寓修竹、澗泉,不管人見還是不見,卻自在、自得,一秉天然。(4)雪色鹿:白鹿。唐憲宗朝,以抨擊時弊、直言敢諫著稱的諍臣李渤,未仕前,曾長期隱居廬山讀書,并馴養(yǎng)只白鹿,人尊稱為“白鹿先生”,稱其隱處為白鹿洞。穆宗長慶元年(821),李又被任命為江州刺史,雖只一年多又復回長安,卻做了大量蠲欠減賦等惠民事,并修葺舊居白鹿洞。由于當?shù)厝藢λ木囱?、懷念,爾后將它發(fā)展為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廬山重要景區(qū)之一。詩人用“雪色鹿”象征李渤,隱喻如今像李渤這樣的諍臣已不可再得了。千年枝:喻喬木,暗指重臣(參閱《讀元遺山集》其三注2)?!皝y后”句表面指大亂后廬山喬木漸少,實際暗喻朝中重臣漸稀。三聯(lián)以詠名勝隱喻時局。(5)一宿覺:佛家語,指一晚便頓悟?!毒暗聜鳠翡洝ばX禪師》:玄覺初謁六祖慧能,問答投契,頓時得悟,因留一宿,時稱“一宿覺”?!抖踢z書》中曾將古人“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句,比之為釋氏言下即悟的“一宿覺”。這句意謂須人啟悟,指引迷津。雁門師:廬山佛學和佛教活動創(chuàng)建者東晉名僧慧遠(334—416),雁門(今山西代縣)樓煩人,精通儒、釋、道三家奧旨,青年時師從當時名釋道安,習《般若經(jīng)》,將佛學與老莊玄學結合,融儒、釋、道于一體而以佛為主。晉武帝太元六年(381),慧遠奉師命南下宣揚佛學,會晤廬山香爐峰下西林寺中的師兄慧永。江州刺史桓伊慕其名,于西林寺東為他再建東林寺?;圻h居廬山36年,在該寺宣揚佛法、翻譯佛經(jīng)、闡硏佛理、撰釋佛學(有《廬山集》10卷傳世),“跡不入俗,影不出山”,卻聲名遠播,與當時名士(如陶潛、謝靈運)、顯要(如桓玄)、甚至晉安帝都有交往,成為南方佛教的領袖人物。文氏一貫心儀慧遠,他的《懷舊絕句》十首之一懷念廬山84歲至善禪師。后兩句:“掛履楓前感今昔,何緣得遇雁門僧?”“致書”句只是希冀有慧遠這樣的高僧為他指迷解惑而已。
【讀記】
前四句寫雨中廬山自在、自得、自然之景,“萬態(tài)”中只取這一態(tài)。后四句用比興手法,借“不見”的“雪色鹿”、“千年枝”,暗喻時局,希冀有慧遠這樣的高僧能為他指迷、解惑。景物、典故都是廬山的,又借以喻世,不黏不脫。道希游覽詩不多,純寫景的極罕。附錄《廬山》,另有種生氣勃勃景象,從內涵猜測,似寫在《雨中游廬山》前,卻仍不忘“清時”、“亂后”,道希本質上是政治家,景物常帶興寄色彩。
附錄:
廬山
涼風動谷曙光迎,乘興還為牯嶺行。晴日峰巒天子鄣(酈氏《水經(jīng)注》:“廬江出三天子都。一本“都”作“鄣”),春云樓閣女兒城(地名)。清時石徑無豺跡,亂后山居變鳥聲。紲馬閬風吾亦倦,近游聊與寄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