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楓行萬里 作者:劉云楓


自序

為什么旅行?

為什么旅行?

這不是問題,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事實上,這不是為什么。對于為什么的終極追問,中國人始終差了一步,就像中國男足,臨門一腳,總是疲軟。

旅行,為什么?

文藝系的人回答: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于是,旅行之路上,滿是無病呻吟和如花的浪漫。放眼朋友圈,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艘永遠到不了終點的豪華游船。文藝系的少男少女,人人手里緊握著一張沾滿汗水的舊船票。

曾經(jīng),一個以旅行為己任的人信誓旦旦地說,書上得來的知識都是二手的,都是靠不住的,她要用自己的雙腳去驗證。對于這種大無畏的無知,我只能付之一笑。絕大多數(shù)的地方,是雙腳走不到的。每個人靠親身經(jīng)歷所得到的知識,微乎其微。

尤其是,若你沒有敏銳的頭腦、虔誠的心和足夠的知識儲備,即使走得再遠,也不過是一頭轉(zhuǎn)圈拉磨的驢子,只是在重復而已。

比如鄭和,七下西洋。在15世紀,沒有人比鄭和走得更遠了,而且,鄭和還不是一個人去旅行,而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但是,鄭和的大旅行為明朝和世界帶來了什么?

張彬村先生指出:“鄭和下西洋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新航路(他的船隊所航行的路線和所到達的地方,是宋朝和元朝時代的華人已經(jīng)熟悉的舊航路和舊港埠,不是新航路和新世界),也沒有帶來新市場,沒有促進生產(chǎn)與消費,沒有給人類提升物質(zhì)方面的福祉。如果鄭和下西洋有什么新意,那大概就是史無前例的巨大規(guī)模?!?/p>

比較而言,玄奘的旅行成果就豐富得多。不僅從佛教圣地取回了東土大唐渴求的佛教真經(jīng),還加深了中印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友誼。而且,以玄奘取經(jīng)為原型,誕生了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西游記》,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

人類的旅行以及對旅行的愛好,從來不是為了“詩和遠方”,而是為了尋找下一塊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早在幾萬年以前,人類的足跡就已經(jīng)遍布歐亞大陸。2018年3月,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還宣稱:他們在加拿大西部外海一座島嶼上,發(fā)現(xiàn)約13000年前的人類腳印,這成為北美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人類足跡。

早期人類的生活,無外乎采集和狩獵。為此,不斷遷徙就成為早期先民的常態(tài)。某地的樹葉和果實采光了,就要尋找下一個采集點。要是不走,不換地方,就要餓肚子,甚至,生存也成問題。只有進入農(nóng)業(yè)社會之后,定居和春種秋收,才成為農(nóng)民的主旋律??墒?,畢竟農(nóng)業(yè)社會要晚得多,采集、狩獵,包括游牧生產(chǎn)的歷史更長,有十萬年之久。于是,在人類的基因中,就深深地刻下了“走為上”的記憶——最好的果實和家園,一定在遠方。

不要因為我們走了很遠,就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出發(fā)的。還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橄欖樹》寫得靠譜:為什么流浪?為什么流浪遠方?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不只是好看,還可以榨油。換言之,旅行絕不只是為了看風景,更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

鄙人拙作《楓行萬里》,要出版了,以此為序。

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北京,家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