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在嚴冬季節(jié)(1931.8—1941.7)

心中蓄滿露水的詩人:木斧評傳 作者:張效民 著


|第一章|在嚴冬季節(jié)(1931.8—1941.7)

降生在動蕩年代

1931年8月17日,陰歷七月初四,一個幼小的生命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皇城壩楊宅降生了,這就是本書的主人翁,后來成為我國著名詩人的楊莆——木斧。

木斧的出生是有故事的。當然不是像古代帝王將相出生時那樣神奇、那樣充滿神話色彩,但是,也有些奇異之處。首先,這是一個超過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時間的孩子。木斧自己說:“我的母親懷孕十一個月都沒有生下嬰兒,有一天,肚子劇痛,接生婆便把我接到人間來了。”(《我的文學生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305頁)

其次就是,木斧出生后就經(jīng)歷了磨難。他說:“生下來之后,沒有哭聲,手腳也沒有動彈,只有微弱的呼吸聲。家人急急忙忙請來了隔壁的蔡醫(yī)官前來搶救,蔡醫(yī)官在我的小肚子上扎了幾十針,仍然沒有動靜,蔡醫(yī)官急慌了,竟將燃燒的艾火條杵到了我的頭頂,我便猛烈地哭喊了起來,接著便是大喊大叫。原來這是一個鮮活的嬰兒呵!”(《我的文學生涯》,第305—306頁)蔡醫(yī)官由此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名醫(yī)了。當然木斧的這個記憶,是根據(jù)他懂事后家人的敘述記下來的。木斧出生時的這些奇異的現(xiàn)象,并不是有什么預兆說他將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但可能由此引起家人對他的關(guān)注,對他的愛護,甚至于對他的放縱,這些都對他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成都,又稱錦官城、蓉城。被稱錦官城,是因為漢朝在這里設(shè)立錦官,主管織錦事務,以官衙之名命名城市別名,因此,成都就有了錦官城的別稱??梢姵啥家粠菚r就經(jīng)濟發(fā)達,盛產(chǎn)絲綢錦緞,是朝廷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因為錦絲,成都許多地方都以錦命名,如錦江,就是因為織錦需要在江水里洗滌,所以當時就把流經(jīng)成都的岷江一段稱為濯錦江,簡稱錦江;成都還有錦里之稱,可能也是來源于古代的織錦,絲綢故里,錦繡之鄉(xiāng)嘛。

成都坐落在川西平原的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據(jù)史書記載,蜀國雖定都于此,而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shè),則始于秦代張儀、司馬錯平蜀。漢代,曾在這里設(shè)立錦官,遂得名“錦官城”。三國時代,這里是蜀漢的都城,逮之唐代,這里曾稱“南京”,所謂“揚一益二”的說法已流行天下。

成都又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成都的美麗,自然不僅僅是在秋季盛開的木芙蓉花。春季照樣是花團錦簇,春光無限。

古往今來詩人們的筆下,成都都是十分美好的,是令人留戀、給人感悟的地方!

成都既有悠久的歷史,也就留下諸多的歷史遺跡,蔚為大觀。這里,既有蜀王時代的七寶樓遺址,又有司馬相如、卓文君、揚雄等歷史名人留下的遺跡,還有文翁石室、琴臺、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qū)m……都證明著成都確實是一座歷史悠久、當之無愧的文化名城。

然而,在木斧出生和成長的年代里,成都卻是黯然失色的。木斧在后來多次說道,“我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里”,“我出生在大雪紛飛的早晨”。“動蕩的年代”是抓住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顯著特征。在木斧出生的時候和整個青少年時代,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兩黨斗爭激烈,中國共產(chǎn)黨“以武裝革命反對國民黨的武裝反革命”,除了在江西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中央蘇區(qū)之外,在湖北、四川還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和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其中,1933年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紅四方面軍,與劉湘統(tǒng)帥的各軍閥部隊一百一十余個團,約二十萬人進行了英勇的戰(zhàn)斗,粉碎了劉湘的“六路圍攻”,保衛(wèi)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這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qū)域”。在四川這塊土地上,革命與反革命勢力進行了多年反復激烈的拼殺。然后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工農(nóng)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一方面軍的長征經(jīng)過了川西地區(qū);紅四方面軍以川東北的巴中為中心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四方面軍的長征也就從四川的川北起步,紅四方面軍在與一方面軍會師后,分為左路軍和右路軍。由于張國燾的堅持,右路軍南下西康地區(qū),還向成都發(fā)起過進攻,至今,距成都僅百余公里的雅安名山區(qū)城背后的蒙山上,還建有那次戰(zhàn)役的紀念館。

就四川內(nèi)部而言,也一直處于軍閥混戰(zhàn)之中。自辛亥革命以后,四川的政局一直未得安寧。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城頭變幻大王旗”,成都飽受戰(zhàn)亂之苦。在木斧出生前的十余年間,發(fā)生在成都或波及成都的軍閥爭戰(zhàn)就有“倒熊之戰(zhàn)”“靖川之役”“討賊之役”“楊森的統(tǒng)一全川之戰(zhàn)”“劉湘、楊森逐黔軍出川之戰(zhàn)”等大的戰(zhàn)亂。在木斧出生以后的一兩年內(nèi),在成都還發(fā)生了劉湘、劉文輝爭霸的“二劉大戰(zhàn)”,雙方在成都擺開戰(zhàn)場,進行巷戰(zhàn)。根據(jù)史書記載:“此次成都巷戰(zhàn),雙方戰(zhàn)死官兵一萬余人,市民死亡近一萬人,受戰(zhàn)禍的難民達二萬七千余人,財產(chǎn)損失無數(shù)?!保ā端拇ê喪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59頁)此后,又有劉湘驅(qū)逐劉文輝的所謂“安川之戰(zhàn)”,等等。

木斧就出生和成長于這樣的年代里,可以說,他是誕生在軍閥混戰(zhàn)的槍炮聲中,成長在階級斗爭空前激烈的時代背景之下。在不諳世事的幼年時代,他就嘗到了人生的艱辛,吃到了社會動蕩的苦頭!

楊氏一門

木斧在《我的文學生涯》中談到他的家族:“我的祖父楊炳堂,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黃鐸鄉(xiāng)羊圈堡人,清朝秀才。清同治年間,因左宗棠鎮(zhèn)壓回族新教,攜全家老小南遷,在遷移過程中,分別流落在陜西寶雞、甘肅平?jīng)?、四川廣元等地。楊炳堂之前的歷史,我這個后人也無法知曉?!保ā对僬撃靖?,第304頁)

木斧出生之時,祖父楊炳堂已經(jīng)去世,祖母也已不在人世。只有三奶奶在世,但不久,三奶奶也撒手而去。木斧在寫給筆者的信中說:“父親很窮,無固定職業(yè),在國民黨軍隊中當過勤務兵,縣政府里面當過科員……后來去了康定學會了驗看麝香,后來成了中國鑒定麝香的能手,又學會了加工,便做起藥材生意來了,專治麝香。”(致筆者信)

在《我的文學生涯》中,木斧自己說:“我的父親楊伯康,回族,出生在遷移過程中的四川廣元,他是楊炳堂的第五個兒子。后來隨祖父到達成都,考入四川師范學校,由于成績優(yōu)秀,每學期名列前三名,一直免費讀到畢業(yè)。”畢業(yè)后隨國民黨軍的一個名叫馬叔帆的旅長到了康定,受到信任,為這位旅長看管在康定的房屋。其間學會了麝香的識別和制作技術(shù),后來返回成都,開辦了一家名為同昌貿(mào)易公司的商號。他的商業(yè)活動是很成功的,成為四川著名的回族企業(yè)家。因新中國成立前長期掩護延安派出的中共地下黨領(lǐng)導干部李止舟,成都一解放楊伯康便參加了工作,成為一位無黨無派的民主人士,擔任過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長、西城區(qū)人民政府副區(qū)長,是十三級的高級干部。他的經(jīng)歷也具有傳奇的色彩。據(jù)木斧自己說:“我父親楊永壽,但他自行改名為楊伯康了。楊伯康在成都市是德高望重的回人。西城區(qū)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成都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顧問,《成都市回民史》就是他寫的?!?/p>

木斧母親,姓劉名琴如,云南人,嫁給楊伯康后,就在娘家姓氏前加個夫家的楊字,成為楊劉琴如。外祖父是云南回族起義將領(lǐng),木斧母親出生時,外祖父已被清廷下令斬首,外祖母生下母親后隨即亡故(回民家庭稱為“無?!保┝恕D赣H從小跟隨兄嫂在重慶長大,因為外祖父是“叛逆”,是朝廷欽犯這個緣故,母親一家從來都對外祖父的一切情況諱莫如深,從不提起,一直到現(xiàn)在,外祖父的姓名以及所有情況均是無從知曉。很可惜,這位在反抗清廷統(tǒng)治的斗爭中壯烈犧牲的人物,很可能就此沉入歷史的深淵之中了!

母親的身世雖已成謎,但是母親的性格、勤勞和愛好卻在木斧的心中留下了不滅的記憶。在木斧印象中,母親個子不高,身高大約一米五六。身材瘦小,腳也比較小,屬于曾經(jīng)纏腳又放腳的那種,走起路來顫巍巍的。母親勤勞節(jié)儉,辛勤持家?!八膭趧恿繀s大得驚人。一家人的布鞋都是她做的,鞋底最厚、最結(jié)實。新襪子買回來,先從襪底剪一刀,縫上軟布襪底再穿,便會延長襪子的壽命。衣服全部由她包洗包補。吃的東西,除了柴米油鹽之外,其余幾乎是由她制作的。這種‘家常味’泡菜、蘿卜干、豆腐乳乃至醬油、豆瓣醬等,都是她親制的產(chǎn)品。她有時發(fā)出豪言壯語,說萬一有一天父親不能掙錢了,她可以開一個小飯館供養(yǎng)全家。”(《媽媽,媽媽呀!》,四川文藝出版社《汪瞎子改行》2000年版,第219頁)

母親性格果斷、堅強。木斧出生的時候,剛生下來時不會動、不會呼吸,一家人束手無策,是母親吩咐叫來了一位蔡醫(yī)官以艾灸手法救活了這位新生兒。母親喜歡看戲。每天繁重家務勞動結(jié)束,“晚上,她把一切收拾停當,把妹妹安排睡覺了,便帶著我們兄弟去看戲。有一天晚上,在成都少城公園(現(xiàn)在的人民公園)看新又新科班演戲。戲院是茅草搭成的,突然失火了,霎時火焰封了大門,她站起來,左手右手各挾一個孩子(那時我們兩兄弟都十多歲了)在人群中闖蕩,一口氣從火焰中穿門而出,最后跌倒在草坪上。后來回憶起這件事,她自己也覺得奇怪:‘我那時哪來的這么大的力氣呢?’”(《媽媽,媽媽呀!》,第219頁)這在木斧看來,也屬于母親當機立斷的事例。在那種緊急的關(guān)頭,作為一個母親,是母性使她產(chǎn)生了如此巨大的能量。這是一種母性的力量,母愛產(chǎn)生勇氣,產(chǎn)生力量。但是僅僅只有母愛是不行的。面對險情,還需要極端清醒的判斷和果斷的行動。這段敘述表達了木斧對母親的深刻懷念和敬佩。

據(jù)木斧觀察,母親的性格中還潛藏著一種孤獨。木斧在懂事后常常聽到母親吟唱著這樣的戲詞:“林黛玉坐瀟湘心神不定,思想起當年事好不傷情……”這固然是喜歡看戲?qū)W來的詞句,但是由于這些唱詞由于和她苦難的身世相吻合,才能惹起她無限的身世之感吧!

木斧母親楊劉琴如新中國成立后當過街道的居民委員會主任,負責處理居民事務,調(diào)停鄰里糾紛。那時,木斧是團省委的一名科長,父親楊伯康擔任成都市西城區(qū)的副區(qū)長,一家子都當官了。母親固然很高興,但是又說:“都當了‘官’了,二分半的公事人。這個‘官’不能當,不能擺官架子。哪一個今后做了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國法難容,我還要家法從事?!庇纱丝梢砸姵瞿赣H的公道正派。

楊劉琴如于1970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高潮中去世。但是母親吃苦耐勞、堅毅沉著、正直善良的品格以及興趣愛好,卻深深地留在木斧的記憶中,永不磨滅,極大地影響了木斧的人生選擇!

木斧是楊家的第二個孩子。大哥楊蔚,號慶予。三妹楊蕖,號遽如。木斧排行老二,名莆,號馨甫。木斧的筆名很多,先后使用過的筆名有:默影、心譜、楊譜、牧羊、羊辛、路露、寒白、穆新文、歐陽近士、楊楠父、諸葛燈等。木斧是他使用最多,且為詩友和社會廣泛承認的筆名。據(jù)他自己解釋說,木,是楊姓的半邊,斧,是“莆”的諧音。不過,這些筆名的使用,都是后來的事了。

“根在固原,影在康定”

和生活在成都地方的許多人一樣,楊家也并不是成都土著居民。木斧在他的許多文章中都說,他的“根在固原,影在康定”。

木斧致筆者的信中說:“祖籍寧夏固原羊眷堡,即現(xiàn)在的固原縣(現(xiàn)原州區(qū))黃鐸鄉(xiāng)羊圈(圈、眷通用)堡村?!?/p>

根據(jù)有關(guān)材料,固原在明清時代均屬甘肅所轄,現(xiàn)在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一個市。固原是西北地區(qū)一個重要的軍事?lián)c。固原縣志辦公室提供的有關(guān)木斧家世的情況,摘錄如下:

“楊姓是世居固原的回族,其中一支現(xiàn)居黃鐸堡、七營黑城等鄉(xiāng),子孫繁衍。以楊姓命名的村莊頗多,自稱‘七溝八岔,七十二水頭都是楊家’?!痹颇险淹ɑ刈逯械臈钚?,自稱祖籍黃鐸鄉(xiāng)羊圈堡(原名楊見堡,后改為羊圈,楊見,當系人名,固原以人名命名的堡寨甚多,始于明代,黃鐸亦系此類,與屯田有關(guān))。

羊圈堡是一個名氣很大的地方。著名詩人馬天堂在他的微博中說:“羊圈堡在原州區(qū)黃鐸鄉(xiāng)以西,屬于黃鐸鄉(xiāng)。羊圈堡是一個小山村,位于須彌山山口。小村坐南面北,村戶零星?!贝遄泳囗殢浬絻H五公里。而羊圈堡楊家,可以說是固原的著姓。這里的楊家,傳說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家族中出了數(shù)十位將軍,因此,這個家族在當?shù)氐牡匚皇诛@赫。

木斧談到他的家族何以來到四川時說: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虔誠的回民。祖父是清朝同治年間的一位秀才,由于清廷進剿陜甘一帶回族新教,他不得不攜帶全家老小,從他世世代代居住的甘肅固原南逃,沿途幾經(jīng)波折,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安全生命之所。”(《文壇絮語,回顧》)最后,經(jīng)寶雞來到廣元,又從廣元南下成都。

關(guān)于木斧祖父入川的時間,還有不同說法,認為是清康熙年間。對此問題,木斧本人認為,弄清楚與否都與研究他的創(chuàng)作無大關(guān)系。他說:“我不過是個作家而已,又不是中了狀元,也不需要光宗耀祖,那和我的作品搞得上關(guān)系嗎?”

他說得有道理。

康定,現(xiàn)在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但在20世紀30年代,卻是西康省的省會。這是一個具有久遠歷史的山城。據(jù)史傳所記,早在三國蜀漢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遠征南蠻時曾在這里打造箭矢,所以這里又稱“打箭爐”“爐城”,因其緊靠藏邊,故成為川藏交界處一大商品集散地。據(jù)周詢《蜀海叢談》記:康定“距省城九百余里,在雅州府治之西,當川藏首沖”。清代設(shè)打箭爐廳,“民國后,改名為康定縣,西康建省,省會即得于此”。

從成都出南門西行至康定,按照清末民初時的驛程,南路共有驛站十五處?!霸唬狐S水河站,屬雙流縣;武陽驛,屬新津縣;來鳳驛,屬邛州;百丈驛、名山站,均屬名山縣;雅安驛,屬雅安縣;滎經(jīng)驛,屬滎經(jīng)縣;富林驛、泥頭驛,均屬清溪縣;化林坪站、沈村驛、瀘定橋站、烹坑驛、日地站、打箭爐驛,均屬打箭爐廳?!保ㄖ茉儭妒窈_呎劇罚?2頁)用今天的話說,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雙流、新津、邛崍到名山,由名山翻越金雞關(guān)而至雅安,出雅安西行至滎經(jīng)、漢源再插向西北經(jīng)石棉至瀘定而至康定。

1936年某月某日,一行男女老幼行走在這條道路上,一程一程地向著康定城前進。這就是楊伯康和他的全家人。當時,楊伯康因生活貧困,在成都生活不下去了,恰逢駐軍成都的一位回民旅長馬叔帆,要帶他去康定代管馬旅長在康定的房子。楊伯康即慨然應允。不久,即率同全家,隨著馬旅長一行上路西行。一路上,女性和小孩子乘坐滑竿,成年男人則步行或乘馬(當時尚無公路),經(jīng)過七天的奔波,終于來到了這個坐落在折多河畔萬山叢中的小城鎮(zhèn)。

木斧也就是隨著家長,乘坐滑竿,來到康定,開始了他童年最初的記憶。

坐落在貢嘎山北麓跑馬山下、折多河畔的康定城,是一座秀麗的小山城。其實稱康定為城,并不準確。不需要太久的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折多山下萬山叢中的一條小小的街道。街道兩邊不足兩百米就緊靠三四千米的高山。這里的山勢十分險峻,三千米以上的山嶺全是光禿禿的風化了的碎石山,好在靠近兩千米以下的山嶺,綠色植被還是很茂盛的。除去下雨的季節(jié),這里的天空四季藍天白云,加上激流奔瀉的折多河,就形成了木斧記憶中所謂秀麗的小山城了。

從街道來看,康定城作為國民政府預定的西康省省會,以城市的規(guī)模來說,實在是有點名不副實。被稱為城市的康定,街面受地勢的限制,極其狹小,城里的上橋、中橋、下橋三座不長的木橋橫跨穿城而過的折多河,把河東西岸三部分的街道連為一體,站在橋石上,手扶木欄,注視橋下奔涌的河水,自有一番風味。如果你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水清澈透底,因為山勢陡峻,河流的落差很大,水流也就十分湍急。河水沖擊著山石岸畔,或者河中大大小小的石頭,濺起銀白色的浪花,發(fā)出巨大的吼聲,既使人心旌搖蕩,也給人一種觀看蜿蜒于平原上的安靜河流所難得產(chǎn)生的動態(tài)的美感,使人心曠神怡;背水的婦人不時往來給小小的街市點綴了一些活力;街道兩旁都是低矮的木屋泥屋,鋪面簡陋破敗。不時可以見到一些鍋魁鋪子,聽見打鍋魁的噼噼啪啪的聲響,似乎在向每一個走近的人們發(fā)出誘惑。有時,也可聽到打鐵鋪里傳來的清脆的叮叮當當?shù)拇蜩F聲,走得近了,你可以看見打鐵時飛濺的火花。

康定在當時人口不多,常駐居民不會超過一萬人。但是屬于藏漢雜居之地,也是入藏、進川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這里即成為川藏之間的商旅來往不絕的貨物集散地,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漢藏回各民族的人也都常常在這里貿(mào)易、停留,消息還算較為靈通。

康定城本是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狹而長的街道,原本是個驛站。但是那時因為西康要建省,建省委員會駐在這里,委員長劉文輝也經(jīng)常駐在這里,一大群幕僚和官員、軍隊駐扎在這里,他們都來自川內(nèi)各地,川劇成為他們共同的娛樂消遣之物。所以就有一位頗有生意頭腦的老板在這里建了全城唯一的衛(wèi)樂大戲院。戲院里不時地上演著各地戲班演出的川戲。那是康定居民們向往的娛樂之所,因此也就成為全城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

因為要吸引觀眾,劇場老板決定重金聘請各地川劇名角來演出。木斧記憶中,在這里演出過的川劇名角很多。如成都名旦戴素芬、雅安名旦筱玲瓏、著名文武小生彭海清、著名的文武花旦雪燕、文武老生楊玉冰、蕭派小生唐笑吾等,還有花臉萬斌武、小丑鄢炳章等,都是一時之選。這中間,木斧對于楊玉冰的武打戲、鄢炳章的丑角戲印象極為深刻。尤其是鄢炳章飾演的《活捉三郎》中的張文遠一角,木斧至今記憶深刻,贊不絕口。木斧從此對于戲劇演出尤其是對于丑角的演出,耿耿于心,終于在相隔幾十年離休之后,才得償夙愿!

康定城里還有一家無聲電影院,則似乎表明現(xiàn)代文明也未完全遺忘這座萬山叢中的小城……

楊伯康一家,自來到康定后,即在康定城北一巷一家姓黃的鍋莊內(nèi)安頓下來。楊伯康即按照馬旅長的托付,履行替他代看房子的職責。不過,這項工作也并不十分繁忙,大量的時間對楊伯康來說是空閑著的。他是一個隨和的喜歡結(jié)交的人,又有馬旅長的關(guān)系,很快就和康定城內(nèi)的各方面人士有了交往。在這里,他學會了驗看麝香,后來成為此中高手。大概是由于經(jīng)歷過貧窮生活的緣故,楊伯康十分注意這種獲利頗豐厚的職業(yè),學會了麝香加工后,便做起藥材生意來了。因為康定雖然邊遠,但卻是連接藏漢兩地的各種貨物的集散地,藥材生意做起來也因此順風順水,幾年后,楊伯康的家境也就逐漸富裕起來了。

這時的木斧,只不過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孩。他乘坐滑竿到了康定,頑皮的天性,使他充滿了好奇感。最初的新鮮感很快地過去了。已進入發(fā)蒙年齡了,他的讀書問題即被提上了日程。經(jīng)父母親一商量,把他送進了康定康化小學。

康化小學是一所由法國教會開辦的小學。小學的旁邊就是法國福音堂。這所學校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幾十年后,木斧還回憶說:“在康定康化小學讀書,老師很野蠻,體罰太重,動不動就打手板,打屁股,甚至打得死去活來。所以我經(jīng)常逃學。”(《我的文學生涯》,見《再論木斧》,第307頁)這所學校雖然號稱小學,有點現(xiàn)代學校的味道,但其實老師和學生家長也都還是信奉“黃荊條下出好人”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管理方法,所以,體罰學生不僅是學校的常用教學方法,也還為學生家長所認同。

除了打手板、打屁股的痛苦記憶外,木斧也在這里找到了童年的歡樂。在這所學校里,木斧結(jié)識了一大批小朋友,嬉戲游玩,現(xiàn)在還記得名字的有藍永品、韓振華、黃啟勛、楊文森。最要好的,是一位漢名叫作郭開德的同學。郭開德是一位藏族同學,藏名格桑云登。當時,家中比較窮困,住在下橋,他父親依靠打鍋魁維持生計??刀m是藏漢雜居的地方,但在康化小學里,卻只有這位郭開德和木斧是少數(shù)民族的孩子。校內(nèi)的同學間的歧視、校方的懲罰,使這兩個孩童難以感到學校的溫暖和樂趣。于是,這兩個天性好動、頑皮的孩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們只好背著父母,逃學。每天背上書包,繞過校門,上跑馬山摘野果子去了?!保ā对姷那笏鳌罚?/p>

也許正是這種相同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相同的際遇,使他和郭開德結(jié)成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模仿在大人講故事時聽到的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結(jié)合各自的特點,也在跑馬山腳下來了個新的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我的性格像張飛,他(郭開德)的眼睛像關(guān)公,于是我那兒時的大哥便命名為劉備了。那時候我們學唱川戲,自編自演了一出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的對唱。那個時候我十歲,他十二歲,還是一群貪玩而又不知友誼的孩童??!”(《爐城覓友記》,見《汪瞎子改行》,第223—229頁)這正是在特別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一種互相依靠、互相幫助的需要,那時,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友誼的含義,但卻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當然,在20世紀40年代初康定城的“劉、關(guān)、張”們,有時也不免鬧些別扭、矛盾。但小孩子忘心大,爭吵和一時的“倒戈”,并未影響“劉、關(guān)、張”的友誼,小孩一時之間的分合聚散,倒更可能成為友誼的佐料。到后來,這些浮現(xiàn)在記憶中的往事,卻常常帶有一種甜味。后來,木斧在他的《蠻孩》詩中,這樣寫道:

我小的時候,

人們都叫我

——蠻孩!


因為我和他

都是好朋友

他是藏族的后代

我是回民的孩子

清早,我們在山頂奔跑

夜晚,我們圍著火堆跳“鍋莊”

熱天,我們滿頭大汗賽跑

冬天,我們在雪地上打雪球

因為我們不懂得憂傷

因為我們從不會掉淚……

詩中沒有什么精辟的警句,記述的也只是孩童游樂嬉戲的片段,卻包含著純情天真的一泓清泉,和對童年生活、朋友的一往情深和無盡的記憶!

豪爽、奔放,是木斧詩的氣質(zhì),這里透露出木斧詩歌“蠻”的基因。

康定六年的生活,對于木斧來說,“這是我最珍貴的孩提時期,天真無邪,放蕩無羈,爬山、上樹、跳房、越溝……一系列愚蠢而又冒險的行為,使我對未來充滿了大膽的幻想,留給我一生層出不窮的回憶。后來我寫詩了,有很多詩,出自這段時期童年生活的情趣……1947年,我還是一個少年,一個中學生,我就開始細細地咀嚼這一段生活。這段生活實在有鹽有味,不僅是那詭秘的童年,還有那巍峨的山”(《詩的求索》,第9—10頁)。木斧于1949年3月寫的《山之戀》中有這樣的詩句:

我奔跑在高入云霄的山坡

在我的心里充滿了冒險者的記憶

……

我的山,你聽見那些聲音了嗎?

媽媽在山下呼喚她的心愛的兒子

而我躺在你的胸前呼呼地睡熟了

半個世紀一晃而逝,童年的記憶卻愈來愈清晰。木斧說:“記憶是個神秘的信物。我的記憶,愈近愈模糊,愈遠愈清晰,特別是康定城,我兒時在那里度過的曲折的離奇的神秘的生活是怎么也無法抹掉的。每當有人提起這座小城的一個地名,一則軼事,我記憶的綠燈便豁然亮了,便會顯現(xiàn)出一段往事。”(《爐城覓友記》)于是愈加神往,牽扯出無盡的思緒詩情。

我思念我的家鄉(xiāng)

我思念我的童年


我的家鄉(xiāng)

在重疊的山巒里

向我遙遙招手

影影綽綽不變


我的童年

在記憶的閃光中

云云霧霧彌漫

縷縷情思不斷

——《思念》(1982年10月)

在我的記憶中

二道橋的泉水最溫

跑馬山頂?shù)难┳罾洹?/p>


溫暖時想起康定城

城中住著我兒時的友人!

冰冷時想起康定城

城中遺忘了我童年的天真!


半個世紀一晃而過——

牙牙學語的孩子成了白發(fā)老人

為什么記憶中抹不掉溜溜的城?


因為溜溜的城欠了我一筆相思債:

我到那里去尋找我的友人!

我要到那里去拾回我失去的天真!

——《記憶》(1983年7月)

1941年8月,木斧十歲了。此時,因父親經(jīng)營藥材生意,家境更好,父親決定攜家返回成都。臨走的時候,康化小學一位以嚴厲著稱,經(jīng)常打?qū)W生屁股、手板的老教師還親自到家里來看望這位即將離去的學生,對自己的嚴厲向木斧表達了歉意。

離開康定,木斧定居成都,開始了他人生道路的新的歷程。但是,康定,這個木斧度過了孩提時代的萬山叢中的小城,卻永遠銘刻在他的記憶中了!

呵,跑馬山!呵,康定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