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

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 作者:何敏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英語世界清小說的原因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清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地位?!皞鹘y(tǒng)文學批評將清小說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類,它們來自中國古典小說的兩個發(fā)展系統(tǒng);一是源于六朝‘志怪’‘志人’而盛于唐的文言系統(tǒng);一是在宋元‘說話’藝術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白話系統(tǒng)。”在清代,這兩個系統(tǒng)相互吸收又并行發(fā)展,各自達到其藝術上的頂點。以蒲松齡為代表的優(yōu)秀作家大大發(fā)展了前代文言小說的體制,《聊齋志異》成為文言小說發(fā)展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藝術典范。而清代的白話長篇小說已完全踏上文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道路,產生了集中國古典小說之大成的不朽之作《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中國古典小說就此進入全面成熟期,在創(chuàng)作的質與量方面,都超越前代,達到了新的藝術水平。

輝煌燦爛的中國清小說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清小說譯介始于18世紀的《好逑傳》西傳,在19世紀,傳教士們與外交官出于實用主義目的,進一步推動了清小說的譯介。20世紀是“以英語為交際手段的文化圈空前擴大的世紀,是它與以華文為交際手段的文化圈關系空前密切的世紀,是位于上述兩種文化圈結合部的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研究成果空前輝煌的世紀?!?sup>到了20世紀,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強,清小說譯介與研究開始全方位發(fā)展。譯本迭出,各種文藝批評與鑒賞的論文、專著亦接連不斷。漢學家們站在跨文化、跨文明的角度上,吸收中國文化的精髓。以《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為代表的清小說在國外獲得普遍的贊譽,英美一些大學專門開設了明清小說研究的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這些著作標識著“清小說英譯和研究”在漢學界里的成熟。站在與我們完全迥異的文化立場上的西方學者,用西方現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為清小說研究找到了新的話語空間。可以說,清小說不僅是本土學界的關注焦點,亦令西方學者情有獨鐘。

然而,盡管英語世界對清小說研究不斷發(fā)展,本土學界對清小說的研究亦推陳出新,但是此岸與彼岸、本土與他者之間的聯系仍然處于亟待發(fā)展的狀態(tài)。本土的研究聚焦點始終主要集中于本土的挖掘,海外的他者視角雖有學者問津,亦嫌冷落。這造成國內“紅學”“儒學”隊伍龐大,特別是“紅學”論文堪稱汗牛充棟,然而于域外者的見解卻鮮有顧及,即便有所論述,也多集中于翻譯的角度,探討翻譯過程中的字句選擇、文化內涵及文化差異。至于對海外學者在小說社會背景、作品、文本、閱讀方面的批評的關注,則少之又少。

清小說在英語世界受到如此重視,引起如此濃厚的興趣,而國內對此研究的薄弱與零散則堪為憂慮。因此,對英語世界里的清小說進行全面的、有深度的、最新的梳理是有必要的。

因此,筆者選擇這個話題,亦因為這是國內研究的一項空白。首次讀到翟理斯的《中國文學史》(1901),知道世界上第一部中國文學史居然是英國人的成果,很是訝然。由于語言、資訊、文化等諸多原因,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很多交流障礙。英語世界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其實已經非常豐富,然而,很多中文領域的譯介、研究如同長江首漂一樣,常常首先由西方人來完成,筆者希望自己做為一名熟悉英語的中國人,先關注到這一個較少為人關注的話題。

鑒于英語世界學者對清小說的研究融合了多種知識,涉及譯介學、新批評、原型批評理論、解構主義研究、多元文化研究等,跨越翻譯學、語言學、哲學、文學等多學科研究領域,因此,本課題具有領先性、前沿性以及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對我國在當代古典文學批評理論的研究,乃至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均有一定充實和加強作用。更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通過比較、借鑒和吸收英語世界學者的多元批評理論,來對比、豐富和促進我國當代文藝批評與理論的繁榮與發(fā)展,對語言學、文學、哲學、翻譯學等研究領域的學者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最后,英語世界里的清小說研究,對進一步促進中美、中英乃至中西之間的文化與學術研究的交流和平等對話,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二節(jié) 英語世界清小說目前研究現狀

一、英語世界的清小說概況

黃鳴奮認為“英語世界”主要包括以英語為母語、通用語和外國語的三個層面。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圈在發(fā)生學意義上僅限于英國;以英語為通行語的文化圈源于英國的殖民活動,其他地理范圍為英國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以英語為外國語的文化圈是由于各英語國家的對外影響而形成的,目前幾乎可以說覆蓋了全球。也就是說,英語世界不僅包括英語的發(fā)源地英國和廣泛使用英語的北美、澳洲等主要英語國家,也包括存在部分學者使用英語寫作的所有非英語國家中,因此,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亦屬于本課題的考察范圍。

本課題的核心詞在于“譯介”與“研究”。“譯介”即為翻譯,包括摘譯、節(jié)譯和全譯;所謂“研究”則包括一般性的介紹評論和學術性的解讀,也即清小說在英語世界除翻譯之外的手段。選擇英語世界作為考察對象,則是考慮到了目前世界文化交流總趨勢的實際情況。英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目前全球最為普遍的交流手段。相對于其他語言,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流傳所涉及的國家最多,讀者群最廣,作品形象也不斷變化,最能體現清小說在世界文學里的閱讀和流通模式。英語世界里的清小說研究,指的是研究英語世界里對清小說進行的斷代分體性研究的成果,包括譯介與研究,是從宏觀角度進行的綜述性研究。

首先需要考察清小說的譯介狀況。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學,由于語言障礙,翻譯占很大比重。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可以追溯至《好逑傳》《玉嬌梨》。最先翻譯成英文的清小說是《好逑傳》,由托馬斯·柏西主教從葡萄牙文轉譯?!逗缅蟼鳌泛笥袃煞N全譯本,分別為英國著名漢學家德庇時和威妥瑪由中文直接譯出。《玉嬌梨》的最早譯者是史當東爵士,后來,漢學家李思達在《中國評論》上亦發(fā)表了摘譯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小說史上,有一批小說出現于明清之交,其成書年代難于準確判定,如《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到了19世紀,中英文化交流迅速發(fā)展,清小說中的佳作逐漸被譯成英文,在英美諸國流傳開來。當時,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流傳以譯介為主。

《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受到廣泛關注,現已有13種譯本,全部為節(jié)譯、編譯、轉譯本。譯本流傳最廣泛的是英國人翟理斯的第一個英譯本《聊齋志異選》,共選譯164篇作品,這也是迄今為止西文選譯篇目最多的一個譯本?!读凝S志異》重要的譯者還有瓊羅斯、楊憲益與戴乃迭、夏林達與岳羅杰、本杰明、梅丹理與梅維恒、閔福德等?!度辶滞馐贰番F有四種片段譯本,唯一的全譯本是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的《儒林》?!都t樓夢》現有九種節(jié)譯本,兩種全譯本。全譯本分別為大衛(wèi)·霍克思翻譯的五卷本及中國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的三卷本。流傳最廣的兩個節(jié)譯本則是華裔學者王際真從中文直譯的譯本與美國譯者麥克休姐妹從庫恩德譯本轉譯的譯本。李漁的《十二樓》最早有德庇時的片段譯本。1975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茅國權的《十二樓》的英文全譯本。美國漢學家韓南是李漁小說翻譯的標志性人物,他不僅翻譯了李漁的長篇小說《肉蒲團》,還翻譯了李漁的兩部重要短篇小說集《十二樓》和《無聲戲》,對推動英語世界對李漁的接受做出很大貢獻。李漁作品的其他重要譯本還有里查德·馬丁從德文庫恩譯本轉譯的《肉蒲團》。清代筆記體小說《浮生六記》有林語堂的譯本,他的女兒林太乙則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翻譯了《鏡花緣》?!抖昴慷弥脂F狀》節(jié)譯本于197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譯者為劉師舜。

《老殘游記》是在英語世界得到廣泛關注的清小說,至今共有十個選譯、節(jié)譯及全譯本。重要的譯本有:林疑今與葛德順的合譯本、林語堂的譯本、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以及美國人沙迪克的譯本。其中,沙迪克的譯本在美國的流傳度最廣。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譯本以中國古典文學的綜合選本形式出現。早期比較重要的綜合選本有:翟理斯譯著的《古文選珍》、高克毅主編的《中國之智慧與幽默》。20世紀后期,美國陸續(xù)推出了幾種重要的古典文學選本。1972年,白之在紐約編輯出版了《中國文學選集》,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覆蓋時間段為從遠古時代到14世紀,下卷為14世紀至今的中國文學,主要是一些中國經典詩歌、散文及小說的選篇編輯。1978年,漢學家楊立宇、李彼得和茅國權等編著了《中國古典小說:欣賞論文和書目指南》,對清小說在西方的翻譯、批評和傳播進行了概述?!陡鐐惐葋喼袊诺湮膶W選集》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中國古典文學選本。1994年,漢學家梅維恒精選中國古典文學英譯已有優(yōu)秀譯文,編輯成書。該選集“旨以一卷本提供盡可能廣泛的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各種文本資料的專業(yè)譯文,以使讀者管窺中國文學全貌。”

關于清小說的研究,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50年代末,研究的總量并不大,研究文章比較零碎,主要包括報刊雜志的介紹性文章、書評、譯本序跋及少量學術性評價文章,主要關注作品梗概、作者生平、作品反映的中國社會現實、體現出來的思想內容這些問題。清小說引起海外漢學廣泛關注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從60年代起,清小說的英文研究文章與著作激增,改變了之前以譯介為主的格局,產生了數量可觀的論著。其中重要的著作有:夏志清于1968年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導論》,這是第一部使用新批評理論對清小說進行詳盡藝術分析的英文著作。書中有不少精彩論述至今仍為人稱道。此書的問世也標志了英語世界的清小說研究進入了新階段,從此,研究的范圍不再局限于版本的考據了。

美國的清小說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有了長足的進步,浦安迪則是清小說研究的代表人物。1974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召開了美國第一次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為主題的會議,會后出版了由浦安迪主編的會議論文集《中國敘事文學論文集》,該書代表了當時美國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最高水平。書中收入浦安迪撰寫的《對中國敘事文學的理論構想》一文,對整個中國敘事傳統(tǒng)做了理論性的解讀。而后,浦安迪于1976年進一步出版專著《紅樓夢中的原型及寓言》,用西方文論話語中的“寓言”和“原型”來觀照《紅樓夢》,這是一篇具有革命性的文藝理論專著,在漢學界有重要地位。70年代,另一部重要的海外“紅學”著作是米樂山的《紅樓夢中虛構的假面具——語言、模仿和角色》,運用新批評和原形批評理論,從另一側面揭示了《紅樓夢》。70年代后期值得關注的還有主題學研究的進展,比較文學主題學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約瑟夫和馬幼桓合著的《中國傳統(tǒng)故事的多樣性主題》一書從主題學角度對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主題進行了歸類。該書的新穎之處還在于將《聊齋志異》與西方哥特式小說進行了比較研究。

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英語世界對清小說進行全面介紹,成績卓著的研究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文學開始引發(fā)海外學者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得西方學者從中國獲取研究資料變得越來越容易,研究亞洲和中國文學的參考書籍也開始大量收入清代資料,如《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哥倫比亞文學選集》。出現了很多專門研究清小說或部分內容涉及清小說的專著,一些優(yōu)秀小說如《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等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方法多樣,研究視野不斷拓展。這一時期的清小說研究亦是以西方文學理論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高峰期。研究者幾乎運用了所有的當代西方文藝批評理論來解讀清小說,新批評、結構主義文論、女性主義批評、互文性及哲學視域解讀層出不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闡釋視角讓清小說在異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值得關注的是許多學者在研究某個問題時,常同時應用兩種或以上的方法,或是中西方法并用。這些研究可大致劃分為:文學史與文學選集中的清小說、作家本體研究、作品研究、文類研究以及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倫理學等角度進行的研究。研究常常同時涉及以上五個方面中的一個或多個,呈現交叉融合之勢。

韓南不僅是李漁小說最重要的英譯者,亦是最值得關注的清小說研究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的短篇小說:關于年代、作者和撰述問題的研究》《中國白話小說史》《李漁的創(chuàng)造》《中國近代長篇小說的興起》等,他的主要關注視點是從敘事學理論介入中國白話小說研究,對李漁小說的研究及對中國19世紀小說尤其是晚清言情小說的研究。何谷理是另一位明清小說研究大家,他的《十七世紀中國長篇小說》分析了17世紀幾本著名長篇小說。書中何谷理特別強調了思想史和社會史與小說發(fā)展的關系。該書是第一本對17世紀長篇小說做系統(tǒng)探討的學術專著。他的另一本有影響的專著《中華帝國晚期插圖小說的閱讀》則從小說的接受和傳播來考察明清小說,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鑒。羅薄洛的《中國近代早期的持異見的知識分子》從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學的角度研究《儒林外史》。它與黃宗智所著的《吳敬梓》一書正好相互補充,后者是專門研究《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余國藩則不僅翻譯了《西游記》,也對《紅樓夢》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有深刻理解,他的《重讀石頭記:〈紅樓夢〉里的情欲與虛構》成為海外“紅學”界的重要著作。張春樹和駱雪倫合著的《中國十七世紀社會的危機和巨變——李漁作品世界中的社會文化與現代性》則將李漁的作品及一生當作一個楔子來考查當時的中國社會。進入20世紀90年代,蔡九迪在文言小說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她的代表作是《異史氏——蒲松齡和中國文言短篇小說》。陳德鴻的《論狐和鬼》則對18世紀志怪小說進行了專門研究,是傳統(tǒng)志怪小說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文言小說研究方面的最新著作是2005年在美國出版的《晚清中華帝國志怪小說集中的身體與身份》,該著對《聊齋志異》《子不語》等志怪小說集中描述的神秘現象及其中體現出的封建社會中人的身體與文化身份的關系進行了總結與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以西釋中成為這一時期批評的主流,漢學家們在研究時常常使用各種西方文藝理論觀照清小說。捷克漢學家史羅甫的《〈儒林外史〉組成上的三個層次》是從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方面對《儒林外史》的敘事層次做出分析的范例。余珍珠的《紅樓夢中的復筆與互現》則從敘事學理論剖析《紅樓夢》的復筆。王靜的《石頭的故事——文際關系和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中石頭象征以及中國古典的石頭神話》運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文際關系”以及后結構主義概念探討了三部小說中石頭象征含義的關系,很有新意。2002年,葛良彥繼續(xù)使用互文性的概念,發(fā)表了《〈紅樓夢〉中的神石:兼論明清小說批評的互文》,又一次將石頭意象和互文作為解讀的切入點。多爾·利維的《石頭記中的理想與現實》繼續(xù)使用“反諷”術語,探討《紅樓夢》的敘事。裔錦聲的論文《紅樓夢:愛的寓言》繼浦安迪與米樂山之后,繼續(xù)使用“寓言”這一批評概念,將中世紀歐洲的寓言傳統(tǒng)與《紅樓夢》進行比較研究。黃衛(wèi)總的《文人與自我的再呈現——中國18世紀小說中的自傳傾向》一書主要討論了《紅樓夢》《儒林外史》《野叟曝言》這三部18世紀小說的自傳特點。

從20世紀90年代起,晚清小說亦成為漢學界關注的熱點。在對晚清小說的討論中,出現的兩部重要著作分別是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討論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問題。該著在海內外學術界影響很大,是近年學界的一個熱點,引起眾多討論。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當屬晚清文化的重新定位。捷克漢學家米列娜主編的《從傳統(tǒng)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用多層面分析方法試圖尋求中國現代文學之根,從而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與晚清文學的關系。

性別研究視角下的清小說研究是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女性主義批評集中涌現于20世紀90年代。馬克夢的《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系》從性別與性現象角度出發(fā),致力于研究18世紀中國白話通俗小說中呈現出來的一夫多妻制度和家庭男女關系。艾梅蘭的《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tǒng)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一書通過研究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五部清小說,試圖描繪古典小說對于社會性別處理中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美學的意義。澳大利亞學者李木蘭則是從女性主義視角對《紅樓夢》中的性別進行研究的重要學者,她主要從社會歷史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對《紅樓夢》中呈現出來的婦女問題進行探討。她的重要著作有:《清代中國的男人和女人:〈紅樓夢〉中的性別》和《文學經典再創(chuàng)造:對〈紅樓夢〉中婦女形象的共產主義評論》,其中,《清代中國的男人和女人:〈紅樓夢〉中的性別》被學界公認為是最全面地運用女性主義方法研究《紅樓夢》的英文專著。女性烏托邦文學成為不少學者的關注熱點,20世紀90年代接連出現兩部從博士論文修改而來的專著及一篇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兩部專著分別是吳青云的《中英文學烏托邦中的女性權力》,馬倩的《十八世紀中英小說中的女性烏托邦話語》。未出版的博士論文是梁英的《18至20世紀中美鄉(xiāng)村女性烏托邦小說比較研究》。

作家本體研究亦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這方面最值得關注的成果有《特尼世界作家叢書》先后推出的茅國權與柳存仁合著的《李漁》、黃宗智的《吳敬梓》、高張信生的《李汝珍》、李彼得的《曾樸》系列。

從20世紀后期起,博士論文和在著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亦成為清小說成果的重要基地。很多學術專著都是從博士論文修改而成,一些有關亞洲研究的著名雜志,如《哈佛亞洲研究學刊》《亞洲研究》《通報》《晚清研究》《中國文學:隨筆、報道和評論》和《淡江評論》等推出不少關于清小說的優(yōu)秀論文。成果眾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國內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現狀和不足

國內對英語世界中國清小說傳播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上半葉。1928年,中國現代比較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先驅陳受頤在美國芝加哥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其畢業(yè)論文題名為《十八世紀中國對于英國文化的影響》,其中,介紹了幾部清小說在英國的傳播情況。而后,他在回國任教期間,繼續(xù)探討中國文學西傳,發(fā)表了《〈好逑傳〉之最早歐譯》,向國人介紹清小說在歐洲的流傳及影響。這是國內學界對英語世界清小說流傳情況的最早研究。其后,國內學界所有的論文與專著大都是或整體考察中國古典文學在域外的譯介、研究情況,或對某部具體文本翻譯及傳播的長篇考證,如《英語紅學研究縱覽》,或追蹤西方學術動態(tài)的綜述,如《元明清小說的翻譯傳播》《近代美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掠影》《近四世紀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流傳》《美國華人中國古典文學博士論文通考》《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國清代小說在英語世界之傳播》《二戰(zhàn)以來海外中國小說研究簡說》《略論中國古典文學的世界影響》《明清小說研究在美國》等。

整體考察中國古典文學域外譯介研究情況的研究論著主要有:王麗娜的《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一書是國內學界最早研究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情況的專著,該書涉及多種語言。其中,第一輯《小說部分》對從《三國演義》到《孽?;ā返淖g文情況和研究論著做了一個目錄式簡介。張弘的《中國文學在英國》對中國文學在英國的流傳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其中,有一小節(jié)談到了清小說《紅樓夢》《聊齋志異》的譯介情況。施建業(yè)著《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從整體出發(fā),考察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范圍很廣。宋柏年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一書則分述各體文學在國外的流傳情況,兼顧日、法、德、英、美、前蘇聯、東歐各國,整體考察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外傳播。黃鳴奮的《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是一部就英語世界里中國古代文論、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的流傳情況進行綜述性研究的專著。此書涉及面很廣泛,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無所不包。全書有一小節(jié)是關于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共21頁,比較概略地談及清小說的英語譯介情況和研究情況。

學界亦有對單部清小說在海外傳播情況進行研究的著作。如《紅樓夢在國外》,但這樣的成果很少。由此可見,國內學者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從總體上看對英語世界中國清小說之研究的了解情況還不盡如人意,基本屬于概而泛的介紹,以羅列文獻為主,使論著有資料價值,但批評價值薄弱。此外,書中資料大都屬于1990年以前,學術領域上研究動向已經改變。

國內現有不少對清小說某個特定文本做翻譯研究的專著與碩博士論文,主要集中于討論《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的翻譯技巧,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處理,對比不同譯本。研究《紅樓夢》英譯的有《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歐美紅學》《紅樓夢管窺——英譯、語言與文化》。另有博士論文:《紅樓夢》英譯研究——以霍克思譯本為主,兼及楊憲益》和《他鄉(xiāng)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研究《儒林外史》英譯本的有《古典小說英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儒林外史〉漢英語篇對比與翻譯》。對清小說做個案研究的碩士論文則有很多,多是從從譯介學角度探討單篇個案的語言層面,如《文化語境與翻譯:〈儒林外史〉英譯本研究》《不對稱的權力關系:〈老殘游記〉三種英譯研究》》《〈老殘游記〉兩英譯本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從文化視角看〈聊齋志異〉三個英文譯本》等。涉及對清小說英譯斷代研究的僅有一篇博士論文:《晚清小說翻譯研究》,該課題主要以《老殘游記》和《孽?;ā窞橹?,討論晚清時期小說翻譯問題。

在對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整理方面,這幾年開始陸續(xù)出現了數篇對海外漢學界某位漢學家做個案研究的博士論文。它們是《論海外華人學者夏志清的中國小說研究》《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西方漢學界的公敵:英國漢學家翟理斯》,皆為對特定學者做個案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所進行的譯本研究和相關研究極具學術價值,為本書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鑒和參考。然而,目前的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以翻譯個案研究為主,研究方法單一化,對海外漢學界對清小說評介的研究數量較少?,F存的幾種研究存在羅列資料,范圍大而廣,遺漏較多的問題。鑒于目前對英語世界清小說譯介與研究的全面情況缺乏總結,特別是從異質文化交流、文學接受與文化語境關系的角度來探討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得失及其意義的成果還未出現,本書擬分別對清小說翻譯史和翻譯以外的評介歷程進行描述,發(fā)現兩者的不同發(fā)展脈胳,并從不同角度探討兩者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最后,擬對中國文學對外譯介和傳播的行為方式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意見。

第三節(jié) 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思路

本書共分六部分,分別為導論、正文四部分和結束語。

導論介紹了選題原因、課題題解、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主要梳理英語世界清小說英譯活動過程,對清小說英譯的范圍和歷史分期作了劃分。文章將清小說英譯史分為五個時期:萌芽期、初創(chuàng)期、發(fā)展期、繁榮期及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新時期,選取了各時期有代表性的譯文進行分析和討論,使讀者能了解各個不同時期不同譯本的特色和風格。

第二部分是對英語世界清小說譯介史的一個總體思考與總結,主要分析清小說英譯過程中各個時期譯介活動呈現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從宏觀層面上考察清小說的翻譯策略,提出“融合化”的翻譯策略。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呈現出來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分為以下五個:①文學史與文學選集的收錄;②與作者相關的研究,即研究小說作者所處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生平與時代)及作者的意圖、價值觀和創(chuàng)作風格;③與作品本身相關的研究,即文本的語言、形式及該作品與其他文本和文學作品的聯系;④對小說作為獨立文類的研究;⑤從哲學、社會學、宗教學、倫理學等角度進行的研究,關注文化及歷史因素如何影響作者的創(chuàng)作及讀者對作品的理解。這一部分因此分為五小節(jié),分別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

第四部分主要著眼于剖析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及對國內學界的借鑒意義。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英語世界清小說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國內研究的許多空白,而且為國內批評提供了豐富的借鑒意義。這一部分首先總結了不同時期英語世界小說研究的方向與特色,從比較文學視野出發(fā),關注了英語世界研究中的一些成功范例,如公案小說影響下的高羅佩的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平行研究視野中的中西小說比較批評及跨文明闡發(fā)法在實踐中的嘗試,最后,對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格局、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并提出建議。

在結束語中,提出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思考:中西文論結合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有何意義?

綜上所述,本書的總體思路是以翔實的一手資料為基礎,通過詳細介紹與分析英語世界清小說有代表性的譯本和研究作品,對清小說的英譯與研究歷程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在于發(fā)現英語世界不同歷史時期對清小說的具體接受方式及其原因、特點、發(fā)展脈胳,最終回答如下問題:兩百多年來,清小說在英語世界經歷了怎樣的譯介與研究過程?當下的清小說在世界文學體系中處于何種地位?域外學界的清小說研究究竟對國內學界有何種啟示性?如何才能讓國內學界更好地理解海外學界研究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將之運用到國內的相關研究,以拓展我們的學術視野?

20世紀是西方的文藝理論和批評方法極其活躍的時代,也是西方的中國文學研究在方法論方面最有作為的時代,英語世界的清小說研究在這個時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西方的中國文學研究處于整個西方學術的氛轉之中,其發(fā)展不能不受到它的深刻影響,于是移植西論就成了極其自然的事?!?sup>“以西釋中”成為英語世界清小說批評的主流。然而,中西文學賴以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差異巨大,如果我們借用在希臘——羅馬文明土壤里生長出來的西式批評方法和標準闡發(fā)中國文學,這種闡發(fā)具備何種合法性和有效性?純粹否認或者無視中國傳統(tǒng)的批評概念是否是正確的批評之法?是否真有一種適用于所有文學的普遍批評與評價標準?筆者認為,單純的“以西釋中”只能讓西方文學理論肢解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與文化,只有“在跨越異質文化的闡釋之中認識中國文學與文論的民族特色,在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尋求跨文化的對話和溝通,尋求中西文論的互補與互釋;在民族特色探討與共同規(guī)律尋求的基礎之上,達到中西的融匯、貫通以及文學觀念的重建,”才能最終把握并理解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成果,使之對國內學界真正具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第四節(jié) 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方法

對英語世界而言,對“他者”的觀望無異于一面鏡子,在反映他者的同時也投射出自我的境況。在不同歷史時期,英語世界對清小說的譯介、傳播皆出于其自身發(fā)展的不同需要,是其自身的歷史選擇。本書在梳理這一過程之時,運用了多種研究手段,試圖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描述英語世界清小說的譯介及研究狀況,試圖揭示出某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期對繁榮和發(fā)展中國古典文學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盡綿薄之力。

文學變異學理論是比較文學發(fā)展到第三階段的重要突破,是比較文學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理論。“在文學的傳播與交流中,在諸如審美、心理等難以確定的因素的作用下,被傳播和接受的文學會發(fā)生變異?!?sup>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都忽略了中西文化異質性的問題。在英語世界清小說譯介與研究的過程中,文學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中穿越,必然要面對不同文化模式的問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學新質,彰顯出不同文明的異質性和變異性。文本在不同文明間傳播時產生的變異會導致接受者接收的文本與原始文本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是研究清小說海外傳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這種譯者因為自身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有意無意地對譯本中的信息進行選擇、刪除、改選和移殖的變異就是文化過濾,而由它帶來的更為明顯的文學變異即為文學誤讀。這種變異往往會給接受者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如高羅佩將中國公案小說譯介到西方,因為譯本在通往目的語過程中產生語言和文化的變異、在西方讀者心目中塑造了一個“東方福爾摩斯”式的中國大偵探形象,譯本在英語世界風靡一時。因此,我們的清小說與英語世界呈現的清小說狀態(tài)其實有相當的差別。我們往往注意到清小說在西傳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匯通,而很少注意到在文明沖突中的異質性與變異性。當中西文學與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時候,變異學視野有助于我們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英語世界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翻譯的操縱理論興起于北歐,成熟于北美。根據美國著名比較文學學者勒菲弗爾的觀點,翻譯必定受到一定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支配,是一種“改寫”。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次上的轉換,更是譯者對原作進行的文化層面上的改寫”?!胺g即改寫,改寫即操縱。”因此,“意識形態(tài)”“詩學”“贊助系統(tǒng)”構成了操縱理論三要素。意識形態(tài)包括社會明確及隱含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體系,如政治、宗教、道德、風俗等。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縱和制約常常體現在譯者的選材及翻譯策略等方面。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譯者可能會傾向于挑選為某些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作品來進行翻譯活動。比如,清小說早期譯者羅伯聃、喬利采取“亦步亦趨”的“字譯”,或極端的“行間翻譯”來翻譯《紅樓夢》,出于服務殖民者學習漢語的實用主義目的?!霸妼W”,則指一定社會的文藝審美傾向,或文學觀。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詩學的處理,難免會受到不同詩學觀的制約和支配?!百澲到y(tǒng)”指控制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出版、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宗教集團、政府部門、出版機構、編輯等團體和個人。贊助系統(tǒng)是“促進或阻止文學閱讀、寫作或改寫的各種權力(人或機構)”,贊助系統(tǒng)主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對翻譯的選材尺度進行嚴格把關,操縱譯文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傾向。同時,亦與經濟掛鉤,提供資金,讓翻譯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一旦和譯者的翻譯觀發(fā)生沖突,譯者往往要犧牲或變通自己的原則,做出妥協。如1958年王際真《紅樓夢》譯本出自華裔之手,而同時出版的麥克休譯本和之前的諸多譯本全部出自以英語為母語的譯者之手,然而,在這些譯本里,王際真譯本對原文改動最多,翻譯最為直白,所使用的語言是最自然的現代英語。這是因為出版商特尼出版公司對譯本的定位就是美國本土普通讀者,定位十分明確。而自1949年之后,由中國各個出版社組織,以楊憲益、戴乃迭為代表的中國譯者翻譯了大量清小說作品,其目的是為了輸出中國文化,帶有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并由出版機構操縱這些翻譯行為??梢哉f,每位譯者都帶有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有自己的詩學系統(tǒng),受一定贊助人因素的影響,因此決定了譯本的最后面貌。

接受美學理論是一種“讀者中心”的理論,認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xù)變化的經驗視野”。也就是說,文學文本與文學作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學作品存在于讀者的審美觀照和感受之中,受讀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結構所支配。同時,接受美學還提出“期待視野”理論,指讀者在閱讀之前和之中,基于其過去的審美經驗、生活經驗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閱讀心理已經形成某種認知結構并對作品有一個相對確定的期待。這種期待視野會決定并影響讀者對作品接受的方向、層次及質量效果,具體表現在期待視野會制約讀者對作品的閱讀,同時,新的閱讀也會豐富、改變和更新讀者的視野。因此,文學接受史實際上就是接受者這種期待視野的變化史。接受史的重點也就是各個時期接受者對作品期待視野的變化。另外,接受美學理論還在文學研究中納入了歷史的觀點:文學作品并非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一個面向未來讀者的閱讀接受的動態(tài)開放系統(tǒng)。而文學接受從本質來講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讀者的閱讀接受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時代變遷密切相關。具體到清小說,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歷史也就是各個歷史時期英語讀者們對它的理解和接受的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當中,隨著社會歷史環(huán)境、時代的變遷,讀者對清小說的接受心態(tài)和期待視野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從而造成每一個時期的譯本情況、接受情況及研究情況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必須把接受維度納入到研究視野之中,這樣才能對整個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過程有更為深入、全面的理解。

第五節(jié) 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中外學者在研究中的互動合作愈來愈頻繁密切。即使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之間的互動也日益明顯。一個文本產生于中國,并不意味著這一文本的研究權利和研究成果就只屬于中國學者。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外國學者的研究依賴中國國內對文本及相關問題的基礎成果,但是對于文本、思想的理解和闡發(fā),外國學者卻基本從自身所處的文化角度提出不同意見,他們的某些研究成果,也可以啟發(fā)國內學者。遺憾的是,國內學術界對英語世界里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一直沒能深入,常止于廣而泛的資料羅列,這與國內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大都出身中文院系有關。學者只有擁有良好的英語功底,才能閱讀大量的英文文獻,從中分析出英語世界研究者的準確度和偏向性等問題。

關于海外中學以及英語世界里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現已有《西方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專著)、《英語世界里的〈詩經〉研究》(專著)、《英語世界唐宋詞研究》(專著)、《英語世界里的〈楚辭〉研究》(博士論文)、《英語世界里的〈文心雕龍〉研究》(博士論文)、《〈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像》(專著)一系列研究。本書繼續(xù)完善這一從“他者”視域,觀望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前沿性課題。

本書研究內容屬當前國內外學術研究的全新領域。目前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海外學界對清小說的研究總結基本上處于空白,本書研究內容在學術上具有前瞻性和填補空白的作用。本書注重資料的翔實和考證的科學性,力圖梳理出課題的階段性發(fā)展脈胳。本書將是國內首次對英語世界清小說研究進行綜合梳理與研究的作品。

  1. 胡益民、李漢秋,《清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頁。
  2. 黃鳴奮,《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第23頁。
  3. 黃鳴奮,《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第24頁。
  4. Victor Mair,ed.,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Preface.
  5. 陳受頤,《〈好逑傳〉之最早歐譯》,載《嶺南學報》,第1卷第4期。
  6. 分別參見:(美)葛銳《英語紅學研究縱覽》,載《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3輯;李玉蓮,《元明清小說的翻譯傳播》,載《學術研究》,2000年第3期;劉躍進,《近代美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掠影》,載《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黃鳴奮,《近四世紀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流傳》,載《學術交流》,1995年第3期;黃鳴奮,《美國華人中國古典文學博士論文通考》,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年第4期;黃鳴奮,《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載《文學遺產》,1995年第5期;黃鳴奮,《中國清代小說在英語世界之傳播》,載《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何萃,《二戰(zhàn)以來海外中國小說研究簡說》,載《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1期;柏寒,《略論中國古典文學的世界影響》,載《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美〕黃衛(wèi)總《明清小說研究在美國》,載《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
  7. 王麗娜,《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8. 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9. 施建業(yè),《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濟南:黃河出版社,1993年。
  10. 宋柏年,《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11. 黃鳴奮,《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前引書。
  12. 胡文彬主編,《紅樓夢在國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3. 分別參見馮慶華主編,《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姜其煌,《歐美紅學》,北京:大象出版社,2005年;范圣宇,《紅樓夢管窺——英譯、語言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4. 分別參見:北京師范大學范圣宇博士論文,《紅樓夢》英譯研究——以霍克思譯本為主,兼及楊憲益》;復旦大學江帆博士論文,《他鄉(xiāng)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15. 分別參見:暨南大學甘文凝碩士論文,《文化語境與翻譯:〈儒林外史〉英譯本研究》;四川大學羅蘭碩士論文,《不對稱的權力關系:〈老殘游記〉三種英譯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忻兌碩士論文,《〈老殘游記〉兩英譯本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四川大學席惠莉碩士論文,《從文化視角看〈聊齋志異〉三個英文譯本》。
  16. 參見南開大學胡翠娥博士論文,《晚清小說翻譯研究》。
  17. 分別參見:暨南大學陳玉珊博士論文,《論海外華人學者夏志清的中國小說研究》;浙江大學孔陳焱博士論文,《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福建師范大學王紹祥博士論文,《西方漢學界的公敵:英國漢學家翟理斯》。
  18. 周發(fā)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碰撞的軌跡》,載《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第123頁。
  19. 曹順慶,《中外比較文論史·上古時期》,青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7頁。
  20. 曹順慶,《變異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載《中外文化與文論》,2009年第1期,第6頁。
  2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5-9.
  22.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nage Eduaction Press,2004,p.15.
  23.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33頁。
  24.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Ibid.第33頁。
  25. 分別參見:王曉路,《西方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吳結評,《英語世界里的〈詩經〉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黃立,《英語世界唐宋詞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英語世界里的〈楚辭〉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劉穎,《英語世界里的〈文心雕龍〉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辛紅娟,《〈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像》,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