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掌故與小品——?!豆沤瘛穭?chuàng)刊一周年紀(jì)念
《古今》自創(chuàng)刊至今恰好一周年了。我自第一期起直至最近,每一期都一字不遺地讀過的。內(nèi)容的好壞,早已有目共賞,無需我再來錦上添花。只是她既然和我發(fā)生了一點(diǎn)文字因緣,當(dāng)此紀(jì)念大典,總不能不備份菲禮,送去點(diǎn)綴一下,而且也是表示區(qū)區(qū)的一點(diǎn)祝賀之意,于是便想到了這個(gè)題目。
一年來,《古今》所刊載的文字,雖然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但大體總以掌故和小品兩類為多,因此想趁此機(jī)會,大略說說我對于這兩種文字的淺見。
“掌故”這個(gè)名詞,本來是漢朝一種官職的之稱,是屬于“太?!钡?;他的職司是“主故事”,因此凡是關(guān)于國家的故實(shí),也稱為掌故了。到了后世,這涵義又仿佛和“文獻(xiàn)”兩字相混。所謂文獻(xiàn),原本《論語》孔子言夏殷之禮,而深慨文獻(xiàn)之不足征這句話,注釋的人道:“文,典籍也;獻(xiàn),賢者也?!瘪R端臨的《文獻(xiàn)通考》,命名即取其義,并且自己解釋道:
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以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dāng)時(shí)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語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xiàn)”也。(《文獻(xiàn)通考序》)
我們再來看看《古今》的性質(zhì),其屬于漫談?wù)乒实脑S多文字,大體都與馬端臨的解釋相符。我雖不敢說有什么“歷史癖”(“歷史癖”三字,為胡適之先生所常言),卻是非常喜歡看這一類記載。所謂“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尤為愛不忍釋?!豆沤瘛范噍d這一類文字,正合于我的脾胃,而為我所愛讀的主因。假如把這所謂掌故或文獻(xiàn)的源流來研究一下,倒也可以找出許多冠冕堂皇的例證,決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可比?,F(xiàn)在且一說他的源流。
掌故職“主故事”,和史官所職相仿?!端鍟そ?jīng)籍志》史部有“舊事篇”一目,所載有《漢武故事》《西京雜記》等二十五部,當(dāng)是談?wù)乒实淖钤绲臅S?,雜傳類載《三輔決錄》《海內(nèi)先賢傳》等二百一十七部,也有許多和所謂掌故并無二致?!端逯尽肥觥半s傳之緣起”道:
古之史官,必廣其所記,非獨(dú)人君之舉?!吨芄佟贰巴馐氛扑姆街尽保瑒t諸侯史記,兼而有之?!允饭贂缃^,其道廢壞?!涞蹚亩偈嬷?,始舉賢良文學(xué),天下計(jì)書,先上太史,善惡之事,靡不畢集。司馬遷、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輔弼之臣,扶義俶儻之士,皆有記錄。而操行高潔,不涉于世者,《史記》獨(dú)傳夷齊,《漢書》但述楊王孫之儔,其馀皆略而不記。
這是說正史傳記,為雜傳所出。
又,漢時(shí)阮倉作《列仙圖》,劉向校經(jīng)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尚,率爾而作,不在正史。后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fēng)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
魏文帝又作《列異》,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傳》,以敘圣賢之風(fēng)。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zhuǎn)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載筆之士,刪采其要焉。
這是說神仙怪異的傳記,也是正史的支流,有不無可采的。我以為這些可以屬于掌故的范圍?!端逯尽钒阉鼈円桓烹`入史部,其實(shí)是很對的??墒堑搅饲宕蕖端膸烊珪?,卻把這些明明屬于史部的作品,都改歸子部小說類了。我們且把《四庫提要》翻開一看,如雜家類雜說之屬、雜纂之屬,和小說家類雜事之屬、異聞之屬、瑣語之屬,所列諸書,大抵有關(guān)掌故,足為史料,不僅是廣異聞,資談助而已。至于史部雜史類,那當(dāng)然更是精粹的史料,全屬掌故的性質(zhì)。我們對于這一類的作品,是不應(yīng)該等閑視之的?!豆沤瘛芬荒陙硭d的,也有許多珍異的史料。如:《盛衰閱盡話滄桑》《康有為與梁啟超》《談王榮甫》《記嚴(yán)范孫先生》《曾國藩與左宗棠》《記金圣嘆》《談李慈銘》《談岑春煊》《漫談蟫香館主人》《記金冬心》等等,實(shí)在多得數(shù)之不盡。我們讀書,不但感到那些人物的偉大或有趣,而心向往之;即單以文章而論,也使我們夠味了。將來出版得多了,我想可以匯編一部《掌故叢編》,嘉惠士林,大概《古今》二周或是三周紀(jì)念的時(shí)候,一定可以“樂觀厥成”吧。
小品的文字,溯其起源,大概是作者因?yàn)樵S多高文大冊,堂皇典麗的廟堂制作,實(shí)在看得厭了,所以想直書性靈,不拘繩墨,隨隨便便地寫些出來,以供欣賞。這種作品,即在先秦諸子中,如莊列寓言,已頗有小品風(fēng)味。魏晉六朝,駢儷盛行;而在駢儷之中,即有著很好的小品,世俗風(fēng)行的《六朝文絜》,就是一部小品的結(jié)集。而劉宋臨川劉義慶所主撰的一部《世說新語》,尤其是小品的極致。唐宋以下,蘇黃最長此體。此后,便要到晚明了。晚明小品所以特別流行的緣故,恐怕一是因?yàn)闀r(shí)代杌隉不寧,二是因?yàn)榍昂笃咦犹岢珡?fù)古的反響。原來普通古文之所以不為我輩所喜,實(shí)在因那些東西衛(wèi)道的氣氛太濃;而淺陋空疏,言之無物,還是其次的問題。所以,晚明諸賢,一經(jīng)首倡,便不約而同地起來反抗,造成了另一種風(fēng)格。袁小修《中郎先生全集序》說得很好:
自宋元以來,詩文蕪濫,鄙俚雜沓;本朝諸君子出而矯之,文準(zhǔn)秦漢,詩則盛唐,人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竊雷同,如贗鼎偽觚,徒取形似,無關(guān)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應(yīng)酬格套之習(xí),而詩文之精光始出。如名卉為寒氛所勒,索然枯槁,而杲日一照,競皆鮮敷;如流泉壅閉,日歸腐敗,而一日疏瀹,波瀾掀舞,淋漓秀潤。至于今,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即方圓黑白相反,純疵錯(cuò)出,而皆各有所長以垂不朽。
這一段話,真說得透辟極了。然而晚明諸賢文章雖好,卻也救不了宗社之墟;終于異族入主,這一派直抒性靈,不拘繩墨的小品,也告了一個(gè)結(jié)束。
三百年來,這種作風(fēng),幾乎絕響,直到民國十六年后,于是“晚明的小品”,又忽然被文士們推尊起來,連我也趁熱鬧選注了一部,借酒澆愁,寄托了一些懷抱。那時(shí)的刊物,如林語堂的《論語》之類,也頗以此為號召,甚得社會人士的歡迎。后來《論語》停刊,繼之而起的,又有《宇宙風(fēng)》《人間世》《天下事》《人世間》等等,不一而足,都可以說是《論語》的變相,而以幽默小品倡導(dǎo)于世的。而那時(shí)候東方樂土,早已燃起了漫天的烽火,不久,那些刊物,一齊都消滅了。另一方面,則繼“黨八股”而起的,又有另外的一套,既非性靈,亦無繩墨,千篇一律,味同嚼蠟,人生幾何,何以堪此!于是去今一年以前,才誕生了一種小品散文的月刊,那便是本刊《古今》。《古今》之問世,真是所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她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京滬文壇時(shí),立刻就銷售一空,譽(yù)滿士林。年來我們“性靈”的饑荒,由此可想而知了。而且還有一點(diǎn),每逢到國難嚴(yán)重的時(shí)候,總有一般似是而非的“國粹保存家”,出來張皇叫囂,一則曰尊孔,再則曰讀經(jīng),三則曰宗韓,四則曰祧姚,五則曰……好像非此不足以言救國。而《古今》之創(chuàng)刊,也正是他們的一服清涼散。假使把袁小修稱道袁中郎的話,拿來遺贈《古今》,也沒有什么不配吧。(所以我上面要抄上這么一大段。)
文章已經(jīng)寫到了盡頭,秀才人情,不離本色,于是胡湊歪詩四首,以表祝賀之忱。詩曰:
濁世誰堪與正語,知言從古數(shù)莊生。
淳于曼倩俱陳跡,魏晉清談亦有情。
魏晉沉沉千百載,廣陵久已絕嗣音。
何期世變滄桑后,京國風(fēng)塵得古今。
典雅清新邁等倫,鯤鵬斥鷃各精神。
前朝掌故時(shí)人筆,風(fēng)味醰醰似酒醇。
幾許名流費(fèi)品題,不才我亦浪攀躋。
因緣一載從頭記,更賦新詩印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