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者的話

如何獨處 作者:[美] 喬納森·弗蘭岑 著;洪世民 譯


作者的話

我耗時多年的第三本小說《糾正》,出版于世界貿易中心崩塌前一周。那似乎是自我和商業(yè)都應該默不作聲的時候——套用尼克·卡拉韋的話,那是你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身著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姿態(tài)”的時刻。然而,在商言商。大難過后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又在接受采訪了。

采訪者對他們所稱的“《哈潑氏》小品文”特別感興趣。(沒有一個人用雜志編輯賦予它的原始標題“偶爾做夢”。)他們大多以這個問題開場:“在你一九九六年的《哈潑氏》小品文中,你曾保證你的第三本書會是一部大型社會小說,攻擊主流文化、振興美國文學;你覺得《糾正》是否實現(xiàn)了這個諾言?”我對接下來每一位采訪者都這樣解釋:不,相反,我在那篇文章里幾乎未提我的第三本小說;所謂“保證”完全是空穴來風,是《紐約時報周日雜志》某個編輯或標題作者杜撰的;事實上,我非但沒有承諾要寫一本針砭主流的大型社會小說,反倒把那篇文章當成一個聲明放棄種種抱負的機會。因為多數(shù)采訪者并未讀過那篇文章,而讀過的極少數(shù)人又似乎對它有誤解,所以我漸漸能熟練地對它的論點進行簡明扼要的概括;直至十一月,在我第一百場還是第一百一十場采訪時,我終于歸納出一小套妥當?shù)恼f辭以正視聽:“不,事實上,《哈潑氏》小品文是在講我要放棄身為小說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去學習寫一本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的小說……”我實在困惑,甚至感到不止一點的委屈,竟無人能明察文中這個簡單又明確的想法。我心想,這些媒體人可真是固執(zhí)得愚蠢!

十二月時,我決定整理出一本隨筆集,收錄《偶爾做夢》全文,并澄清我在其中說過和沒說過的話。但當我打開一九九六年四月份的《哈潑氏》雜志,卻看到一篇顯然出自我手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開場,其尖叫聲之刺耳、邏輯之匱乏,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從五年前寫了那篇文章至今,我竟已忘卻我曾是一個滿肚子怒氣、滿腦子理論的人。我曾認為美國人愛看電視、不讀亨利·詹姆斯是末日般令人擔憂的事;也曾是那種狂熱分子,深信既然世界無法認同其獨特的信仰(對我來說即對文學的信仰),我們一定是活在末日時代。我曾認為美國的政治經濟是個龐大的陰謀集團,目標就是阻撓我的藝術抱負、消滅人類文明中所有令我愉快的事物,并在此過程中強暴、謀害我們的星球?!豆娛稀沸∑肺牡那叭种痪褪怯蛇@等憤怒和絕望寫成,滿紙理論,怨氣沖天,現(xiàn)在我自己看了都覺得害怕。

的確,早在一九九六年,我就企圖以那篇隨筆記錄一個止步不前的小說家如何逃離憤怒思想的監(jiān)牢。所以現(xiàn)在,有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現(xiàn)它最初的面貌,算是對我年少輕狂的記錄。但我想大部分讀者都不會對這樣的宣言感興趣:

在我看來最清楚不過的是,假如有哪一位商業(yè)大亨或政府要員相信書有未來,我們就不會眼睜睜看著華盛頓和華爾街為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瘋狂籌募五千億美金,那些擁護者嘴上念叨著此舉會對閱讀造成蹂躪(“你得習慣在屏幕上閱讀”),但還是無法掩飾他們內心對這種前景的漠視。

這一點點東西就夠受的了,所以我行使了作者的權利,把那篇文章砍去四分之一,并徹底改寫(還把標題改為“何必苦惱?”)。雖然文章還是很長,但我希望現(xiàn)在它讀起來沒那么累贅費勁,行文也較直截了當。別的不提,我希望至少能夠指著它說:“看,這論點一目了然,就像我之前說的一樣!”

適用于《哈潑氏》小品文的,同樣也適用于這本隨筆集。我想讓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作為我揮別充滿憤怒和恐懼的孤寂,轉而接受——甚至頌揚——讀者和作家身份的一種記錄。這并不表示世界已經沒那么多令人惱火和害怕的事了。我們國家對石油如饑似渴,這已經造就了兩個布什總統(tǒng)和一次丑惡的海灣戰(zhàn)爭,眼看又要帶領我們沒入永無止境的中亞沖突。雖然你以為絕無可能,但現(xiàn)今美國人對美國政府的質疑似乎比一九九一年還少,而主流媒體可謂集體性倒向武力外交。就在國會再次否決放寬SUV節(jié)能標準的同時,福特汽車的總裁仍然可以在電視上憂國憂民地捍衛(wèi)他們的產品,宣稱美國人絕不能接受“任何種類的限制”。

盡管每天都有那么多離譜的新鮮事上演,我仍選擇僅對本書其他文章做最低程度的修補。沒有了世界貿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讀起來會有點不一樣;《帝國臥室》是在約翰·阿什克羅夫特帶著他對個人自由的漠視上臺前完稿的;炭疽病令美國郵政總局雪上加霜,《迷失在郵件中》早已呈現(xiàn)其困境;奧普拉取消了她的讀書俱樂部對我的邀請,讓“精英主義”這個修飾語在好幾篇文章里熒光閃閃。但對我而言,比起地方性特殊事件,這些文章共同的深層探究更為重要: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個體性和復雜性,即,如何獨處的問題。

二〇〇二年

  1. 引自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一章(鄧若虛譯本)。尼克·卡拉韋為該小說中的敘述者。
  2. 原文為Perchance to dream,來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哈姆雷特獨白。
  3.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國小說家、文學評論家,著有《一位女士的畫像》《鴿翼》等。
  4. 約翰·阿什克羅夫特(1942-),美國律師、政治人物,2001年至2005年擔任布什政府總檢察長。
  5. 恐怖分子曾于2001年通過郵件寄送炭疽芽孢粉末到美國,引起恐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