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井民情大雜燴

中國歷史碎片(1840~1949) 作者:安子 著


市井民情大雜燴

Chinese historical fragment

◎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在《出使中國》中這樣描寫大清百姓:“他們穿著小亞麻布或白洋布做的衣服,非常臟也很少洗。他們從來不用肥皂,很少用手絹,他們隨地亂吐,用手擤鼻子,用袖子擦鼻涕,或把鼻涕抹到身邊的任何東西上。我甚至看見過韃靼人讓仆人在他的脖子里找虱子,那東西咬得他難受!”

◎1855年,道光的侄子愛新覺羅·奕山調(diào)任黑龍江將軍。1858年5月28日,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下,奕山與沙俄代表穆拉維約夫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描述了這樣的情形: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lǐng)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此條約將中俄兩國邊界線由外興安嶺南移至黑龍江以北,以至于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lǐng)土被俄國吞并。

◎1858年10月2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新聞專稿,寫的是在《天津條約》簽訂后法國公使葛羅和他的衛(wèi)隊初探長城、路遇清國騎兵的一段經(jīng)歷:“這些在首都門戶安營扎寨的清國士兵們,竟然對自己的國家一直與英國和法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根本不知曉。至于廣州事件、大沽海戰(zhàn)、停戰(zhàn)協(xié)議在天津簽訂,所有這一切都不知道。這些清國騎兵沒有弓箭,但每個人肩上背著一桿粗糙而又落后的火槍,在各自的彈夾里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這些士兵們每個人的長筒靴內(nèi)都插著煙斗和扇子……”

清軍部隊訓(xùn)練場景

◎1860年初,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皇家工兵上校戈登被派遣到中國,參與進攻北京。10月8日,戈登參觀了被法軍占領(lǐng)的圓明園(10天后被焚燒)。他在日記中這樣記載:“你很難想象這座皇家園林是如何的壯觀,更無法想象那些法軍將這個仙境般的地方蹂躪到何等駭人的地步,太遺憾了!清國皇帝的龍座所在的宮殿全部都鑲著雕塑精巧的烏木。殿上的精美瓷器、鐘表和裝著木偶的八音盒,金銀器皿、鎏金佛像、還有堆積如山的五彩絲綢與刺繡著實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豪華與文明的氣象完全與你看到的溫莎宮(英國女王的一座行宮)不相上下。而法軍卻以狂暴無比的手段把這一切摧毀了。法國官兵將大批量的絲綢裝載到大卡車上運走,裝不下的都縱火焚燒了?!?/p>

◎1860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新聞專稿,記述了外國記者在清國看到的犯人行刑時的場面:“明晃晃的鋼刀閃過之后,犯人的頭顱被劊子手踢到廣場的一個角落,而軀體則被拋在另一個角落,鮮紅的血同時從兩處流淌。我們擠進人群時,劊子手已經(jīng)斬首了20名兇犯,他們的血在圍觀的人們腳下流淌,形成大攤的血泊,血泊里還混雜著死者的頭發(fā)。濃濃的血腥味在空氣中彌漫,據(jù)說一天內(nèi)斬首300人的情形很是常見?!?/p>

◎1860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發(fā)表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游歷記》,其中對于東方人的食宿習(xí)慣更有詳盡的描寫:“由于東方人都在傍晚7點鐘吃晚餐,我們剛一上岸,主人就宣布要開飯了……當(dāng)我們終于從餐桌旁起身時,已是晚上10點鐘了。廣州的晚餐可真要命,不到就寢時間你難以離開餐桌,而且在肚子非常飽的情況下,要站起身來也的確是個考驗,尤其是當(dāng)你已經(jīng)吃了十幾道不同的菜,品嘗了主人家所有品牌的酒,并且一晚上都在不斷吸煙的情況下。對此,廣州人起了個很好的名字,叫‘消夜’?!?/p>

◎1860年,開始有大量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并對任何事物都懷有好奇?!都~約時報》記者在對廣州的新聞專稿中寫道:“這些清國的僧侶們,不管我在哪里碰到他們,他們的面容看上去都顯得衰弱和憔悴,這大概要歸因于他們長年累月盤腿靜坐的生活習(xí)慣,以及他們只能得到很少的食物,并且只是大米。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吃肉的。我注意到他們有很多人都留著長指甲,有些甚至有4英寸長,這看上去很令人惡心?!?/p>

◎1863年4月26日,《紐約時報》發(fā)表述評,題為《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文章開頭痛斥“文明世界”的罪惡:“這場可恥的戰(zhàn)爭讓文明世界在遠東獲得了貿(mào)易上極大的便利,而大清國卻喪失了她控制毒品進入其國境的全部國家權(quán)力,盡管她是那樣的痛恨鴉片。以前的大清國上上下下都充滿了戰(zhàn)斗的精神,擁有較強的國防實力,而現(xiàn)在,毒品令她顯得多么孱弱。整個國家的財政在急劇縮減,對外貿(mào)易也一直保持著高額的逆差?!?/p>

◎一位美國記者在報道中這樣估算宋氏家族的財富:“宋家在40年代和50年代總的積蓄已超過30億美元?!睋?jù)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宋子文為當(dāng)時的世界首富。

◎1871年,《紐約時報》刊登了題為《廣州的一天》的新聞專稿,記者文中描寫道:“你一旦來到廣州的大街上,就幾乎分辨不清東南西北……我們駐足的第一個地方是個賣家禽的店鋪。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只一只又肥又大的雞鴨,他們整只整只地被壓成板狀,做成了干貨,肉質(zhì)肥厚,透著深黃的顏色……在一群雞鴨中間,我竟看到了美麗的老鼠,他們體積碩大,肥肥胖胖,還有長長的爪子和卷曲的尾巴,也掛在那里等待出售。”

◎1871年12月24日,《紐約時報》以《廣州的一天》為題,報道了外國記者在清朝大煙館的見聞:“大約十幾個精神萎靡的中國男子在噴云吐霧,有個男人正枕著小木枕,手里拿著大煙斗,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張光板床上。他茫然若失地盯著什么,目光呆滯,毒品正把他帶向縹緲的遠界。在他旁邊斜躺著一個中年男人,他正用他最大的肺活量深吸著,流露出銷魂滿足的神色,一團團煙霧從他的鼻孔進進出出,他的整個身心似乎全部都投入到這奇怪的幻境中去了。”

◎駐華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在那條新修的大路上,沿途兩邊的罌粟搖擺著腫脹的腦袋,等待收割。新修的路面經(jīng)過水沖車壓,已不堪重負,到處是深溝淺轍,我們那部載重六噸的道奇卡車甚至無法通行。西北部發(fā)生了大饑荒,300萬人被活活餓死。美國紅十字會的調(diào)查人員把慘劇的原因歸咎于鴉片的種植,貪婪的軍閥強迫農(nóng)民種植鴉片,最好的土地上都種上了鴉片,西北的主要糧食作物玉米、麥子和小米全都嚴(yán)重短缺?!?/p>

◎1886年,美國《紐約時報》對上海租界進行了詳細的報道:“上海是個好地方,這個城市及周圍如有買不到的東西,都可由蒸汽輪船帶進來。想吃日本的牛肉嗎?這難不倒上海。而‘楚府羊肉’絕對是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所能吃到的最可口的佳肴。即使在1月份,青豌豆、番茄和生菜也可從廣州運來,而所有熱帶的水果都可從香港運來?!?/p>

◎美國駐清公使田貝先生描述了他在南京兩江總督府受到的款待:“在總督府客廳的中央,擺著一張未鋪桌布的餐桌,上面放著碗筷和清國式的小酒杯……總督首先站起身來,用一只勺在那大碗里舀了些東西放入我和米勒艦長的碗里……我們大家如此這般吃了不知有多少道菜,包括燕窩、魚翅、竹筍、雞肉、鴨肉、豬肉和羊肉等等。晚宴已經(jīng)持續(xù)兩個小時了,但大碗大碗新鮮的肉菜和湯菜還是接連不斷地端上來,好像永遠也不會有結(jié)束的時候?!?/p>

民國婦女

◎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報道:“大清國稀奇的事情總是在不停地上演,他們的學(xué)堂里有件非常刺眼的東西,那就是一具新制作完成的柏木棺材,這是校長為自己準(zhǔn)備的。在棺材的一頭還貼著鮮紅的剪紙,上面寫著‘喜’字,這個字在中國的語言里代表的是幸福和快樂,和棺材本身所代表的陰沉、黑暗和凄涼的含義沒一點關(guān)系。”

◎1877年10月2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guān)于上海酒店收費的專稿:“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們都擁入了這個具有東方特色的城市,這里大大小小的十幾家酒店常常需要提前預(yù)訂。其中,禮查酒店的整體服務(wù)水準(zhǔn)不錯,但結(jié)賬方式卻令人非常不愉快,倘若客人是前一天中午入住的,第二天傍晚退房,雖然待在房間里的時間只有30個小時,本應(yīng)該是支付一天半的房費,但這家酒店卻要求客人支付兩天的房費,而且態(tài)度很不友好。”

◎1877年10月2日,《紐約時報》特別報道:“中國人沒有信仰只有迷信,他們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人。電纜的鋪設(shè)和鐵路的修筑,觸及了他們的迷信,他們將茅屋的失火等災(zāi)禍都歸咎于鐵路和電纜。他們堅決認為,電纜和鐵路打擾了他們安葬在地下的祖先們的安寧,祖先們在懲罰他們?!?/p>

◎1877年10月2日,《紐約時報》特別報道:“電報線和鐵路給清國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擾,尤其是電報線。清朝的公民無法理解電報的工作原理,他們認為是洋人使用了什么招數(shù),雇用了各路鬼神,在線路內(nèi)來回穿梭,傳遞信息。倘若災(zāi)禍正好發(fā)生在電報線附近,那么,他們就會立即造謠,說某個傳信的鬼神玩忽職守,從電線里跑出來,找不到回家的路,才導(dǎo)致了禍?zhǔn)碌陌l(fā)生??植赖闹{言引起了騷亂,無知的暴徒們于是沖進機站,砸毀所有的電報設(shè)備。有一次,只因電報線附近有人得了一場大病,清國公民就連夜把一英里長的電報線毀掉了?!?/p>

◎1877年12月24日,《紐約時報》特別報道:“在上海灘,不論是小劃子還是平底帆船,在每一條船的船首都刻畫著人的眼睛。它們的形狀就像大鐘乳石洞里那些著名的魚。據(jù)說,有了這些圖案,就可以確保船只在航行中看清前途,清國人嚴(yán)肅地說,如果沒有這些眼睛,必定會迷失方向和發(fā)生許多事故。而為了表示對清國風(fēng)俗的尊重,在揚子江和其他清國水域航行的外國蒸汽船上也大多畫上了這樣的眼睛,以消除清國人對蒸汽船的抵觸情緒?!?/p>

◎1886年8月7日,《紐約時報》報道:“一位身穿做工精致的綢緞花衣的清國商人,坐在一輛華貴的四輪馬車?yán)?,身后緊跟著一名侍從,他的著裝是時下巴黎最流行的服裝,別以為他為了炫耀而一直是這樣的裝扮,其實清國人是在最近才剛剛開始崇尚追隨外國的時尚的?!?/p>

◎1886年8月7日,《紐約時報》報道:“兩個穿著小亞麻布的清國人抬著一頂很沉重的轎子,轎子是當(dāng)?shù)馗蝗藗兞?xí)慣使用的‘交通工具’;在街對面,還有好多獨輪手推車,當(dāng)?shù)厝斯芩薪毙≤嚕@是清國最常見的腳力車。”

◎一位美國人在游記中這樣描寫清國的交通工具:“上海的碼頭上有一種隨處可見的獨輪手推車,坐這種手推車的乘客大多是清國的窮人。清國的富人們乘馬車出門,他們用跑起來飛快的駿馬拉車,他們還從加利福尼亞或其他地方進口了一些洋馬,不過因為洋馬不適應(yīng)當(dāng)?shù)貧夂蚪?jīng)常生病,所以多數(shù)人使用本地馬?!?/p>

◎1890年,清國遼闊的華北平原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干旱天氣,而清國政府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就像一場滑稽劇。關(guān)于光緒皇帝在這場滑稽劇中所扮演的角色,羅伯特·赫德(晚清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這樣寫道:“皇上和朝廷在天壇舉行隆重的求雨儀式,他苦苦地祈雨,不但要下雨,而且還要‘及時雨’!現(xiàn)在,他們又祈禱天晴,也許是他們的誠意不夠,大雨不停地下,到處是一片汪洋。街道成了河渠——皇宮和住宅都成了游泳池,房子也都成了淋浴間?!?/p>

在北京泥濘的道路中行駛的汽車

◎1894年,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mào)易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于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lián)盟執(zhí)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G·亞歷山大,英國的《倫敦每日新聞》曾有報道:“李總督以最強勁的語言聲稱,大清政府一如既往地強烈反對鴉片貿(mào)易。這種貿(mào)易是列強通過戰(zhàn)爭強加給大清的,大清政府根據(jù)條約不得已允許印度鴉片進入大陸。最后他明確宣稱:事實上,你們也許明白,若你們毒害我大清子民,我們就會立即禁止他們獲得鴉片?!?/p>

◎1896年,《紐約時報》報道了李鴻章在歐美八國行中的旅行用餐:“李總督是一個非常講究飲食的人,他一天要吃好幾頓,每天安排4個廚師為他準(zhǔn)備飯食。廚師們凌晨2點就得起床,要使他們的主人早晨8點準(zhǔn)時吃上早飯,廚師們不到晚上9點不能休息,因為總督忙完公事之后總會要一些“熱菜熱飯”什么的。正式的歡迎晚宴在華爾道夫飯店舉行,由美國前國務(wù)卿約翰·W·佛斯特做東,一些領(lǐng)事官員和曾出使過大清國的外交官們出席晚宴。總督在吃了魚翅、烤雞、炒飯、燕窩并飲了少量的酒后,早早就歇息了?!?/p>

◎1897年12月,德國報紙稱清國的海南島在英國慫恿下被法國占領(lǐng):“海南島遠離中國南部海岸,位于南中國海和北部灣之間……海南島主要出產(chǎn)木材,多銷往安南、暹羅和新加坡。其他出口產(chǎn)品包括大米、蔗糖、石蠟、珍珠、珊瑚、鹽和少量金銀?!?/p>

◎1900年6月20日,《泰晤士報》又發(fā)表了莫理循千方百計發(fā)回的電訊:“使館區(qū)被團團圍住,這里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都被徹底切斷。遭圍困的有外交官、衛(wèi)隊以及上千名中國教民。美國記者克里爾曼和我都被圍困?!?/p>

◎美國學(xué)者費正清在他主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一書中說袁世凱是新舊思想的混合體:“他妻妾成群,僅兒子就有17個。他除在正式場合穿西式軍服外,都穿中式服裝。他不懂英語,也從來沒有出國到比朝鮮更遠的地方旅行過。他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失利,但受到儒家課本的教育,并相信其道德上的功效。另一方面,他沿著日本的路子向西方學(xué)習(xí)進行官方改革,這一巨大的功績讓他在清朝贏得赫赫聲名。他招募了許多受過外國教育或有外國經(jīng)歷的隨從,他還專門培養(yǎng)了一些有朝一日用得著的外國人,他派遣了幾個兒子去英美國家接受西方先進的教育。他的這一點做派很像是從李鴻章那里借鑒來的??磥?,他是在不斷地追求新舊的融合,相信這個混合體最適合中國國情?!?/p>

◎1906年11月18日,《紐約時報》報道了大清的律法:“《大清律法》處罰十分嚴(yán)重,讓人膽戰(zhàn)心驚。3個月前,上海某郊區(qū)一名清國搶劫犯被裁決‘站籠處死’,犯人被關(guān)進站籠中,頭伸出籠外,脖子卡在洞中無法動彈。然后獄卒每天從其站立的石頭堆里取走一顆石子,直到犯人的頸項被籠口勒緊,窒息而死。清國還有一種死刑叫‘凌遲’,就是用刀子把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令犯人痛不欲生?!?/p>

◎1928年7月,埃德加·斯諾搭乘一艘從夏威夷到東京的輪船,遠涉重洋抵達上海。這位22歲的美國青年在申城落腳后,經(jīng)母校密蘇里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院長威廉斯的信函推薦,擔(dān)任了當(dāng)時頗受矚目的《密勒氏評論報》的駐華記者?!睹芾帐显u論報》是在滬出版的最有影響的英文周刊之一。期間他寫過這樣的報道:“在領(lǐng)略過夏威夷的美麗和日本的嫵媚之后,再看這個被稱為冒險家樂園的上海,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十分新的事物和十分舊的事物混雜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環(huán)境丑惡不堪。各國來此淘金的人吵吵嚷嚷地操著不同的語言,人們直言不諱對金錢的狂熱,這種低俗渾噩的現(xiàn)象使我感到迷惑詫異?!?/p>

◎1929年8月3日,《紐約時報》社論稱胡適先生是當(dāng)代中國最優(yōu)秀、最具建設(shè)性的領(lǐng)袖人物之一。并且在報道中這樣說:“他的才智與學(xué)識,實在是遠勝于他在政界的同齡人。國民黨怎么能容忍呢?正因如此,以各種理由抨擊他,把他整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他本是一名哲學(xué)家,思想及言辭坦誠,大部分時候超然于政治之上。 他是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之父,在使中國人的思想和教育體系現(xiàn)代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之所以受到譴責(zé),并非他個人有政治野心,只因他敢于直抒胸臆,指出國民黨治下之中國并非如該黨向外部世界所描繪的那樣,純?nèi)皇且黄倒迳δ切┐蛑压蕦O逸仙先生之名的經(jīng)濟理論,他果敢地質(zhì)疑了其正確性。要說他有罪,不是罪在見解不同,是罪在道出了真相?!?/p>

◎1934年,美國的亞洲學(xué)專家歐文·拉鐵摩爾接受美國羅斯??偨y(tǒng)的委派,再度訪問中國,擔(dān)任抗日戰(zhàn)爭期間蔣介石的私人政治顧問。他和當(dāng)時來北平的其他外國人一樣,越來越對中國感到失望和沮喪。因為他認識的那些中國知識分子都非常無能。據(jù)他所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所能想到的就是:“為什么美國人不能站出來制止這種局勢呢?”或者“為什么英國人不能采取行動予以制止呢?”他們只想依附于別人,對自己沒有任何信心。而那些被蔣介石控制的在北平為他效勞的軍界和政界人士,更是迂腐無能,他們認為當(dāng)務(wù)之急是消除共產(chǎn)黨,認為共產(chǎn)黨的存在是他們抗日的絆腳石。歐文·拉鐵摩爾疑惑不已:“為什么兩個黨派不能摒棄分歧,攜手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消除外患,才是他們的當(dāng)務(wù)之急。一旦國家獨立了,就可以解決彼此的政治分歧。但是,為什么在自己的國家遭到侵略時要打內(nèi)戰(zhàn)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