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平心態(tài)不怒無過

邊讀邊悟論語 作者:東籬子解譯


放平心態(tài)不怒無過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p>

——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道;“你的學生中誰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愛好學習。他從不把怒氣撒在別人身上,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這樣的人。我再也沒聽到過好學的人”。

【感悟一點】

孔子在這里說的雖是“好學”的問題,但從他贊許顏回的態(tài)度上,我們卻可以看出,心態(tài)平和不遷怒于別人,正是人能夠好學的心理條件,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們能夠不重復犯錯。也即是說,良好的心態(tài)是增強人們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有益調(diào)合劑。倘若一個人能夠制怒,既不對別人,也不對自己發(fā)脾氣,那么,他必然能夠不惹禍端、不受干擾地一路走好。

唾面自干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正到沸騰時,就能鏟除并停止住,這一點不是“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鬃诱f:“小不忍則亂大謀?!比绻阆牒蛯Ψ揭粯影l(fā)怒,你就應(yīng)想想這種爆發(fā)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如果發(fā)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應(yīng)該約束自己、克制自己,無論這種自制是如何的費力。

西漢名臣張良年輕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到下邳橋散步,有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跟前,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沖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真想揍他一頓,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睆埩枷耄热灰呀?jīng)撿了鞋,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伙子可以教導?!庇谑羌s張良再見面。這個老人后來向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不遷怒于人的自我克制的修養(yǎng)。有了這種修養(yǎng),“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我們在平時要注意這種修養(yǎng),克制、忍耐地處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中國古代作戰(zhàn)時,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將護城河上的吊橋高高吊起,緊閉城門,那攻城的便無可奈何。實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穢罵,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燒,殺出城來——攻城的就可以乘機獲勝了。兵法上稱之為“激將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對方也就無計可施了。敵我作戰(zhàn)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將風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也須有克制忍耐的涵養(yǎng)。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xiàn)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fā)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p>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wù)?,有打比方、開玩笑的成分,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發(fā)爭吵、咒罵、打架,甚至流血沖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或一句話說得不當。在地鐵里為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zhàn)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在社會治安案件中,相當多的案件都是由于當事人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許多本就是小事一樁——而發(fā)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fā)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應(yīng)。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后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面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制,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點就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