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

莎士比亞喜劇 作者:莎士比亞 著,朱生豪 譯


導讀

據說,在西方的家庭中都必備兩本書,一本書是《圣經》,另一本書是《莎士比亞全集》。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天才戲劇家和詩人,戲劇史上的一座豐碑,與荷馬、但丁、歌德并稱為西方世界“四大詩人”。他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jié)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他的劇本已經被翻譯成世界各國幾乎所有正在通用的語言,其作品的地位和影響力堪與《圣經》相媲美。

莎士比亞其人

威廉·莎士比亞生于英國中部埃文河畔的小鎮(zhèn)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一位雜貨商人,后來還當過鎮(zhèn)長,他的母親是一個富裕地主的女兒。莎士比亞幼時在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里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在他十三歲時,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提前走上了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xiāng)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yè),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1582年,十八歲的莎士比亞與鄰鎮(zhèn)的農家女安妮·哈瑟維結婚,妻子比他大八歲,兩人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長女蘇珊娜、龍鳳胎兒子哈姆雷特和小女兒朱迪思。

莎士比亞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xiāng)間巡回演出,培養(yǎng)了他對戲劇的愛好。也許他自幼便立志投身戲劇舞臺,也許他早年間在家鄉(xiāng)的生活相當困窘,難以養(yǎng)家。1587年,這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拋妻別子隨巡回演出劇團離鄉(xiāng)赴倫敦尋求發(fā)展之路,由此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他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也在戲里跑龍?zhí)?,為演員當幕后提詞人,這些經歷使他很快熟習了劇場內外的各種環(huán)境與業(yè)務。不久他就正式加入劇團并開始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他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接著就獨立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劇本是歷史劇《亨利六世》,上演后大獲成功。由此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一發(fā)而不可收。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一家頂級劇團——詹姆斯·伯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后來,他成為劇團的股東。隨著莎士比亞在倫敦劇壇嶄露頭角,他開始結交權貴并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借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沙龍,使他有機會仔細觀察和深入了解上流社會,為他日后的戲劇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莎士比亞事業(yè)成功,使他逐漸富裕起來。1597年開始,他陸續(xù)在家鄉(xiāng)購置了一批產業(yè)。1596年,他還為父親申請到象征鄉(xiāng)紳地位的家族紋章。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一直待在斯特拉特福。他在1610年左右回歸故里。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亞的出生日期并無確切的記載,有人根據他洗禮的日期1564年4月26日推測為4月23日,這種生死同期,確實增加了莎士比亞的神秘感與傳奇性。

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歷史記錄流傳下來的很少,在他死后一百五十年,開始有人對他提出種種質疑。于是,關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等方面都有多種傳說,以至于有人認為莎士比亞其實另有其人(有人說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有人說是弗朗西斯·培根等等)。時至今日,這些未解之謎依然引起世人探討的興趣。

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

莎士比亞在1590~1612年約20年間共寫了三十七部戲?。ㄈ缂由吓c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兩首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盧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莎士比亞在世之日,他的劇作只有極少數出版,有些還是出版商未經他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他死后七年,才由戲劇界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遺作,出版了第一個莎士比亞戲劇集,即后人所謂“第一對開本”。莎士比亞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生曾為這部戲劇集題詞,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于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tǒng)并加以發(fā)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革新。另一方面,他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而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他的戲劇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詩意和哲理著稱。

一般來說,按照莎士比亞的思想發(fā)展和藝術發(fā)展的脈絡,其戲劇創(chuàng)作可分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以寫作歷史劇、喜劇和詩歌為主。莎士比亞一生共寫有十部以英國編年史為題材的歷史劇,除反映年代最近的《亨利八世》寫于1612年外,九部完成于這個時期?!都s翰王》是反映13世紀初英國歷史的,其他八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系統(tǒng)反映了從約翰王(1199)到亨利八世(1547)近三百五十年的社會歷史,展示了英國封建社會從確立鞏固到成熟衰亡的整個歷史進程。劇中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莎士比亞的喜劇創(chuàng)作也主要在第一時期,共寫了十部喜?。骸跺e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莎士比亞喜劇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欲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于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因而又被稱為悲喜劇。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zhàn)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

莎士比亞在世時以詩人與劇作家聞名,他的詩作在世時全部出版,而且很受歡迎。其詩作的結構和語言技巧都很高超。莎士比亞對十四行詩體的運用與改造得心應手,語匯豐富、用詞洗練、比喻新穎、結構巧妙、音調鏗鏘悅耳。在英國乃至世界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一座高峰,其中心主題是愛情和友誼,它抒發(fā)了詩人對愛情、友誼的理解和體會。有研究者認為莎士比亞是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傳說中的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的。有評論家贊美其《十四行詩》是愛、性欲、生殖、死亡和時間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第二時期(1601~1607)絕大多數作品是悲劇。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曙光的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fā)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于在同環(huán)境和內心敵對勢力力量懸殊的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悲劇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尤其以“四大悲劇”最為著名。

由于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第三時期(1608~1612)是傳奇劇時期。1608年以后,莎士比亞進入創(chuàng)作的最后時期。這時的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戲劇創(chuàng)作便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主要作品有《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串著寬恕、和解的精神,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郁,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因此,這一時期又稱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侗╋L雨》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風格,被稱為“用詩歌寫的遺囑”。

莎士比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莎士比亞生活的大時代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其本質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fā)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雖然至今人們對人文主義的說法不一,但是總體說來,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羅馬教會所代表的“神權”的絕對統(tǒng)治。針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邪說,人文主義反對禁欲與來世思想,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生活中的幸福,歌頌愛情,倡導個性解放。針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鼓勵人們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針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壓迫,人文主義鼓吹仁慈、博愛,歌頌友誼和個人品德,提倡平等與冒險精神。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它表現出蓬勃的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與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它為以后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與理論上的準備。

文藝復興思潮傳播到英倫三島的時間比歐洲大陸較晚,整個英國文藝復興的進程大約在1500~1660年間,其主要標志是詩歌和戲劇的空前繁榮。真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英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正是偉大的詩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一生經歷了英國歷史上的兩個朝代——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莎士比亞出生前6年,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繼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伊麗莎白是一位賢明能干的君主,她在位四十四年,有效打擊了王室成員的叛亂活動,把新教定為英格蘭國教,成功壓制了天主教反動勢力,鞏固了英格蘭的統(tǒng)一,并且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變得強大而穩(wěn)定。在英王重商主義政策激勵之下,英國人熱衷于海外冒險,諸如海外殖民、海盜、正當貿易與販賣黑奴等等,為了發(fā)財不擇手段。英國本土的羊毛與毛紡織業(yè)興起并帶動了其他手工業(yè)快速發(fā)展。1588年,英國一舉粉碎了西班牙的海上進攻,摧毀了它的“無敵艦隊”。英國上下舉國歡騰,歐洲大陸為之震動。此后,兩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戰(zhàn)爭又延續(xù)了二十多年,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在伊麗莎白一世近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后,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因此,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與經濟的繁榮為英國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作為當時文學與娛樂主要形式,各種傳統(tǒng)戲劇演出十分活躍,新的劇種——喜劇、悲劇、歷史劇的萌芽已經誕生,同時,白體詩作為戲劇語言也被戲劇界廣泛采用。1587年,馬洛的早期力作《帖木兒》拉開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黃金時代的大幕。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倫敦的舞臺上百花齊放,造就了一大批諸如莎士比亞、瓊生、鮑蒙特、弗萊徹、韋伯斯特等著名戲劇作家,英格蘭文化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到17世紀20年代,英國的詩劇開始衰落,1642年,英國內戰(zhàn)爆發(fā),克倫威爾為首的清教徒下令關閉倫敦的所有劇場,英國戲劇的黃金時代終于落下了帷幕。

莎士比亞登上戲劇舞臺的90年代,英國正處于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wěn)固統(tǒng)一,經濟繁榮,人民對國家與個人的前途充滿信心。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喜劇和悲喜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產生的。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喜劇作品,格調明朗、輕松、歡快,充滿濃郁的抒情氣氛。

歷史上一些偉大的君主到了晚年往往都會失去昔日的光芒,伊麗莎白一世也不例外。她晚年體弱多病,性情也變得孤僻、多疑,任用親信,生活奢侈。由于女王終生未婚,沒有子嗣,王位繼承問題也變得急迫而又復雜,各種封建勢力蠢蠢欲動,導致國內政治不穩(wěn)定。與西班牙爭奪霸權的戰(zhàn)爭延續(xù)二十多年,特別是愛爾蘭人反抗英格蘭的游擊戰(zhàn),極大地消耗了英格蘭國力。戰(zhàn)爭、歉收、失業(yè)等社會問題日漸突出,使下層民眾生活惡化,加劇了社會矛盾。1603年,“童貞女王”辭世,她屬意的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他的母親蘇格蘭女王瑪麗是亨利七世的曾孫,伊麗莎白女王的表侄女)繼位,史稱詹姆士一世。因為新國王的血統(tǒng)這一特殊的原因,使當時并不具備統(tǒng)一的社會條件的英倫三島偶然地統(tǒng)一起來,而他統(tǒng)領下的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尚處于族群、文化與宗教的高度分裂與對立之中。蘇格蘭的貴族長老議會與英格蘭國會為了彼此的政治優(yōu)越沖突不斷,都試圖支配對方并改變對方的政體,而愛爾蘭對羅馬天主教教廷的高度虔誠也使其與英格蘭主流的國教會、新教思想水火不容——這些內部矛盾累積了幾十年,到詹姆士一世之子查理任內終于爆發(fā)了血腥的內戰(zhàn)(“清教徒革命”)。新國王不了解英國國會,鄙視下議院,鼓吹君權神授,生活窮奢極侈,想方設法增加王室收入,這就造成了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徒與王權之間的矛盾沖突。1611年,詹姆士一世第一次解散英格蘭議會。此時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在加速進行,所謂“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把大批農民趕出土地,他們被迫成為雇傭工人,或者流離失所,整個社會風氣日漸沉淪,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種種社會罪惡逐漸暴露無遺。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同社會現實發(fā)生激烈碰撞。他開始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痛感理想難以實現,第二期戲劇創(chuàng)作由早期的贊美人文主義理想轉變?yōu)閷ι鐣诎档慕衣逗团?。到后來,莎士比亞看到社會現實更趨黑暗,實現人文主義的理想更加渺茫,他干脆不再關注現實,轉入幻想世界,借助超現實的魔幻力量來弘揚人文主義理想。第三期的戲劇創(chuàng)作就轉向以寬恕與和解為主題的傳奇劇了。

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特色

莎士比亞的戲劇不但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具有精湛的藝術技巧,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審美價值。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他從生活真實出發(fā),以非凡的藝術概括力極其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的戲劇“仿佛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tài),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chuàng)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

莎士比亞的戲劇情節(jié)生動豐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他的劇作中,往往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jié)線索,形成多樣化的戲劇沖突。如《哈姆雷特》中有三條為父復仇的情節(jié)線索交織在一起,互相映襯,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復仇的社會意義。莎士比亞還非常善于在緊張尖銳的戲劇沖突中安排劇情,沖突的雙方在斗爭中的地位不斷變化,形成波瀾起伏且很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如哈姆雷特與奸王克勞迪斯一開始互相試探沒有直接交鋒,通過“戲中戲”,進入斗爭的正面交鋒,哈姆雷特摧毀了奸王的心理優(yōu)勢,但由于誤殺波洛涅斯,便由主動轉為被動,奸王借機將他遣送英國,重新控制局勢。哈姆雷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回到丹麥后,卻又落入另一個借刀殺人的陰謀——“友誼比劍”。全部劇情隨著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跌宕起伏,曲折復雜,扣人心弦。

莎士比亞的戲劇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劇作中的人物不是單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復雜性。如哈姆雷特既是個脫離群眾的封建王子,又是個滿懷抱負的人文主義者;奧賽羅既是一個忠于愛情的情種、奮勇殺敵的勇士,同時又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統(tǒng)帥、殺害無辜的兇手;夏洛克一方面是個兇殘吝嗇的高利貸者,一方面又是個虔誠的教徒、慈愛的父親。劇作還寫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時期的性格發(fā)展軌跡,如哈姆雷特從一個抱有崇高信念的快樂王子到對人與社會悲觀失望的憂郁王子,這樣使人物更加真實可信。莎士比亞還善于在人物的對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雷歐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對待復仇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的鮮明對比,突出了哈姆雷特作為先進人文主義者的特點。哈姆雷特與霍拉旭同樣都是人文主義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靜,哈姆雷特熱情深沉,更加反襯出哈姆雷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莎士比亞也擅長用內心獨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豆防滋亍分泄防滋氐闹匾毎子辛幹?,每次都推動劇情發(fā)展,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關鍵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場的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獨白,表現了他對人生的思索、苦悶與彷徨。這種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使《哈姆雷特》成為心理分析劇的經典作品。

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具有個性化、形象化的特點。莎翁是語言大師,他的詞匯特別豐富。據統(tǒng)計,他劇中用到的詞匯量達29000個,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他的人物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貼和人物當時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和人物的戲劇動作相襯相依。如哈姆雷特清醒時是典雅的語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裝瘋時用的是邏輯混亂、晦澀難解的語言,符合瘋子的特點。他還善于使用恰當的比喻、雙關語、成語和諧語,不僅豐富了表現力,而且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戲劇誕生四百多年來,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至今仍以各種形式在各地上演。關于莎士比亞的評論與研究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研究莎士比亞的“莎學”成為一門顯學。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莎士比亞亦可作如是觀,真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19世紀中葉,莎士比亞的名字被西方的傳教士介紹到中國。他是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的一位國外作家。中國現代戲劇的主要奠基人曹禺、田漢、郭沫若、老舍等都深受莎士比亞劇作的影響。莎士比亞作品的中文翻譯版本眾多,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譯文各有所長,其中天才的翻譯家朱生豪先生耗盡生命的精華完成的不朽譯作最為流行。他那流暢的譯筆和華贍的文采,生動還原莎翁筆下浪漫純真的愛情,鞭撻丑陋的人性,探討了關于愛情、友情、婚姻、家庭、人生等深邃主題,以率真而充滿靈性的文字,帶領我們追隨著莎士比亞的足跡,去領略莎翁的藝術魅力。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譯本超過朱生豪的譯本,這是學界與讀者公認的事實。此次出版的《莎士比亞悲劇》《莎士比亞喜劇》,精選了莎翁的代表作,在1947年世界書局版的朱生豪譯本基礎上,力求保留朱譯的完美譯筆,同時有所編輯、校訂,尤其是對一些人名地名按照當今的通譯而有所修正,以便于適應今天讀者的閱讀習慣。

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奧秘何在?為什么它具有永不衰退的藝術魅力?還是請讀者諸君展卷閱讀,到文本中去一探究竟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