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和王屋山〕方七百里,〔縱橫七百里〕高萬仞,〔仞,古代七至八尺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冀州,古地名,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省一帶〕河陽之北。〔黃河以北。河陽,河的北岸(古人以河北岸為陽、南岸為陰)〕
北山愚公者,〔山的北面有個老翁〕年且九十,〔年紀已近九十歲〕面山而居。〔他住房正對著太行、王屋二山〕懲山北之塞,〔苦于門前被大山阻擋,道路堵塞。懲,受苦〕出入之迂也,〔進出繞彎行遠。迂,曲折〕聚室而謀曰:〔聚集全家人商量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我與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汝,你們〕指通豫南,〔出門直通豫州南部。指,直〕達于漢陰,〔達到漢水南邊。漢陰,漢江南岸〕可乎?”〔可以嗎〕雜然相許。〔家人紛紛贊成他的意見。雜,紛紛。許,贊同〕其妻獻疑曰:〔獻疑,提出疑問〕“以君之力,〔憑您的力量〕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連魁父那樣的小丘也削不平。損,挖毀???,小山名,在今河南陳留縣〕如太行、王屋何?〔又能將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樣呢〕且焉置土石?”〔況且又怎么置放削山的土石呢〕雜曰:〔大家紛紛獻策說〕“投諸渤海之尾,〔把土石扔到渤海邊上〕隱土之北?!?span >〔隱土,傳說中的地名〕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于是率領(lǐng)能挑擔的子孫三個人。荷,挑,擔重〕叩石墾壤,〔鑿石挖土〕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畚箕運(土石)往渤海邊?;╦ī)畚(běn),裝土用具〕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遺腹子。京城氏,姓京城的人。遺男,丈夫亡故前妻子懷孕的兒子〕始齔,〔剛換牙(才七八歲)。齔(chèn),換牙齒〕跳往助之。〔也跳跳蹦蹦地去幫助他們〕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了。易,變換〕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的一個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河曲,黃河轉(zhuǎn)彎處,此指山西芮城一帶〕“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萃盎邸薄?/span>以殘年余力,〔像你這樣年老力衰〕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恐怕連山上的一棵草木也拔除不了。毛,地面的草木〕其如土石何?”〔又能將山石怎樣呢〕北山愚公長息曰:〔息,嘆〕“汝心之固,〔你思想頑固〕故不可徹,〔頑固到了不通事理的地步。徹,通達〕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比不上寡婦和小孩。曾,竟然〕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有子存焉;〔還有兒子活著呢〕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窮盡〕而山不加增,〔而山不會更增高。加,更〕何苦而不平?”〔何愁鏟不平呢??啵睢?/span>河曲智叟亡以應。〔河曲智叟沒有話回答。亡同“無”。應,答〕
操蛇之神聞之,〔山神聽到這個事。(神話中山神手里拿著蛇,故稱操蛇之神)〕懼其不已也,〔怕他們挖山不止。已,止〕告之于帝。〔便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派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這兩座山。負,背〕一厝朔東,〔一座放在北方的東部。厝(cuò),放置。朔,北〕一厝雍南。〔一座放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冀州的南部〕漢之陰,〔至漢水南岸〕無隴斷焉。〔無山崗阻隔了。隴,山崗。斷,阻絕〕
作品 作者
《列子》相傳由戰(zhàn)國時的列御寇所作。列御寇,戰(zhàn)國前期道家人物,鄭國人。今本《列子》系魏晉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寫而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題目是后加的。
品讀
這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抱負和理想。故事描寫愚公率領(lǐng)子孫艱苦奮斗搬掉兩座大山的情形,贊揚愚公“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毛澤東語)的堅毅精神,批判智叟的短淺目光和因循守舊的思想,很有教育意義。文章短簡精謹,人物描寫生動;尤其是大量運用對話,使人物神態(tài)栩栩如生。
妙語警言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