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應(yīng)試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著;張振玉 譯


第四章 應(yīng)試

蘇東坡兄弟年二十歲左右,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去趕考之時,不可免的事——婚姻問題也就來臨了。他們?nèi)羰俏椿檫M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兒長成之家托人向他們提親。那時有求婚的風(fēng)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著考試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舉子提親。所以科舉考試舉行的季節(jié),也是婚姻大事進行得活躍的季節(jié)。在父母的眼光看來,讓兒子娶個本地姑娘,他們對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按照當(dāng)年的風(fēng)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為安排,蘇東坡年十八歲時,娶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時十五歲,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鎮(zhèn)南約十五里,靠近河邊。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歲,妻子比他小兩歲。當(dāng)然算是早婚,但是并不足為奇。

從根本道理上看,早婚,當(dāng)然并不一定像蘇氏兄弟那么早,在選擇與吸引合意的配偶時,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時間的浪費和感情的紛擾。在父母看來,年輕人若能把愛情戀愛早日解決,不妨礙正事,那最好。在中國,父母自然應(yīng)當(dāng)養(yǎng)兒媳婦,年輕的男女無須乎晚婚。而且一位小姐愛已經(jīng)成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愛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還不是一樣?不過在拼命講浪漫風(fēng)流的社會里,覺得婚前相愛更為驚奇可喜罷了。無論如何,蘇家兄弟婚后都很美滿。但這并不是說由父母為兒女安排的婚姻不會出毛病,也不是說這樣的婚姻大多都幸福。所有的婚姻,任憑怎么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天下畢竟沒有具有先見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預(yù)知自己兒女婚姻的結(jié)果,即便是完全聽從他們的安排也罷。在理想的社會里,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進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之間,然而只要當(dāng)?shù)厣鐣惱砗蜕鐣钍职捕?,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許還是一樣。男人,十八歲也罷,五十八歲也罷,在挑選配偶時,仍然是以自然所決定的性優(yōu)點為根據(jù)的,幾乎沒有例外。他們?nèi)匀皇橇D做明智的選擇,這一點就足以使現(xiàn)代的婚姻不致完全墮落為動物的交配?;橐鲇筛改赴才诺拈L處是簡單省事,容易成就,少廢時間,選擇的自由大、范圍廣。所有的婚姻都是締構(gòu)于天上,進行于地上,完成于離開圣壇之后。

次子子由成婚之后,父子三人啟程赴京。他們先要到省會成都,拜謁大官張方平,后來張方平對蘇東坡幾乎如同嚴(yán)父。為父的仍然打算求得一官半職。他現(xiàn)年四十七歲,但自上次科舉名落孫山之后,一直苦讀不懈。在那期間,他已經(jīng)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論為政之道、戰(zhàn)爭與和平之理,顯示出真知灼見,此一著作應(yīng)當(dāng)使京都文人對他刮目相看。當(dāng)時只要有名公巨卿有力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職。蘇洵把著作呈獻給張方平,張方平對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為成都學(xué)官。但是,老蘇意猶未足。最后,張方平在古道熱腸之下,終因情面難卻,乃寫信給文壇泰斗歐陽修,其實當(dāng)時張與歐陽相處并不十分融洽。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寫了一封推薦信,力陳老蘇有“王佐”之才。懷有兩封致歐陽修與梅堯臣的書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萬里,要穿劍閣,越秦嶺,為時需兩月有余。

在仁宗嘉祐元年(一〇五六年)五月,三蘇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廟,等待秋季的考試。這是禮部的初試,只是選擇考生以備次年春季皇帝陛下親自監(jiān)督的殿試。在由眉州來京的四十五個考生之中,蘇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內(nèi)。當(dāng)時除去等候明春的殿試之外,別無他事,父子三人乃在京都盤桓,在城內(nèi)游覽,參加社交活動,與社會知名人士結(jié)交。蘇洵將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呈上。歐陽修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兩耳長而特別白皙,上唇稍短,大笑時稍露牙齦。歐陽修看來并非美男子,但是一見這位文壇盟主而獲得他的恩寵,卻足以使天下士子一慰其夢寐之望。歐陽修之深獲學(xué)術(shù)界敬愛,是由于他總是以求才育才為己任。他對蘇洵熱誠接待,并經(jīng)他介紹,老蘇又蒙樞密韓琦邀請至家,又轉(zhuǎn)介紹認(rèn)識一些高官顯宦。不過蘇洵的冷淡、自負(fù)的態(tài)度,在朝廷的領(lǐng)袖人物心目之中并未留下什么好印象。

《清帝迎親圖》

中國畫 清

在我國古代,婚姻幾乎完全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jié),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幾乎都由雙方父母包辦,真正婚姻的當(dāng)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在這個方面,即使是處于統(tǒng)治頂端的皇帝也不例外。

蘇氏兄弟則游逛華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飯館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羨慕的心情注視大官在街上乘坐馬車而過。宋朝共有四個都城,河南開封為首,稱為東京。開封有外城內(nèi)城。外城方十三里,內(nèi)城七里,城周有城門十二座,入城處有兩層或三層的城圈,用來圍困進犯的敵軍。城墻上筑有雉堞,供發(fā)炮射箭之用。因為國都地處一低下之平原,無險可守,只有北部黃河綿延約有二百里(今日之隴海鐵路即沿河而行),可以拱衛(wèi)國都,因此擬定了一個設(shè)想極為周密的軍事防御計劃。

在西部洛陽,距開封約一百三十里,建立西京,用以扼制經(jīng)軍事要隘潼關(guān)自西北而來的進犯。在東部約八十里以外的商丘,設(shè)立另一軍事重鎮(zhèn),是為南京。并不怕有敵人自南部而來。在另一方面,唐朝末年,蠻族已自北方侵入中國。當(dāng)時有一軍閥,由于向北番異族一霸主效忠,在其卵翼之下,遂成立朝廷,對抗中國。石敬瑭向契丹王以兒子自稱,但自謂深愛中國并關(guān)心國家之太平與百姓之幸福。他自稱“兒皇帝”,稱契丹王為“父皇帝”。他在世時使中國開始分裂,獲取外族之贊美。因此,國家應(yīng)當(dāng)慎謀嚴(yán)防有此等情形出現(xiàn)。因為,不論古今,在中國總是有打著愛國旗號的漢奸,只要自己能大權(quán)在握顯赫一時,便在救國救民的堂皇名義之下,甘心充當(dāng)異族的傀儡。石敬瑭后來以“兒皇帝”之身,為“父皇帝”剽奪權(quán)柄,羞憤而死,此一事實并不足以阻止十二世紀(jì)時另一傀儡張邦昌之出現(xiàn)。而張邦昌在失去利用價值后,立即被推翻,棄如敝屣,并不足以阻止十七世紀(jì)另一個漢奸吳三桂向關(guān)外借兵,進入長城,讓滿洲人毀滅了中國政府。宋朝因此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制北方異族的南侵。

開封是中國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偉壯麗,財富之厚、人才之廣、聲色之美,皆集于朝廷之上。城外有護城河圍繞,河寬百尺,河的兩岸種有榆樹、楊柳,朱門白墻掩映于樹木的翠綠之間。有四條河自城中流過,大都是自西而東,其中最大者為汴河,從安徽河南大平原而來的食糧全在此河上運輸。河上的水門夜間關(guān)閉。城內(nèi)大街通衢,每隔百碼設(shè)有警衛(wèi)。自城中流過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橋相通。最重要的一座橋在皇宮的前面,乃精心設(shè)計,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筑成?;蕦m位于城市之中央。南由宣德樓下面的一段石頭和磚建的墻垣開始,皇宮的建筑則點綴著龍鳳花樣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閃爍的殿頂,是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瓦建成的。宮殿四周是大街,按照羅盤的四角起的街名?;蕦m的西面為中書省和樞密院。在外城的南部,朱雀門之外,有國子監(jiān)和太廟。街上行人熙來攘往,官家的馬車、牛車、轎子——轎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另外有由人拉的兩輪車,可以說是現(xiàn)代東洋車的雛形,這些車轎等在街上川流不息。坐著女人的牛車上,簾子都放了下來。在皇城有個特點,就是必須戴帽子,即使低賤,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個讀書人。

殿試的日子到了?;实廴蚊鼩W陽修為主試官,另外若干飽學(xué)宿儒為判官。在讀書人一生這個緊要關(guān)頭到來之際,大家心中都是緊張激動,患得患失。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xué),都是為了這一時刻??忌仨毎胍蛊鹕?,天甫黎明就要來到皇宮之外,身上帶著涼的飯食,因為沒考完是不許出考場的。在考試時,考生要各自關(guān)閉在斗室之中,有皇宮的侍衛(wèi)看守。朝廷有極嚴(yán)厲的規(guī)定,借以防止納賄或徇私??忌脑嚲碓诮唤o考試官之前,先要由書記重抄一遍,以免認(rèn)出試卷的筆跡。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檔冊里??忌诳纪攴懦鲋畷r,判官則被關(guān)入宮中闈場,嚴(yán)禁與外界有任何接觸,通常是從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試卷閱畢呈送給皇上為止??忌紫瓤?xì)v史或政論,次考經(jīng)典古籍。最后,錄取者還要在皇帝陛下親自監(jiān)察之下考詩賦,然后再考策論。宋仁宗特別重視為國求才,對這種考試極為關(guān)注。他派貼身仆臣把題目送去,甚至有時為避免泄露,他還在最后一剎那改變題目。

蘇氏兄弟都以優(yōu)等得中。蘇東坡的文章后來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shù)日。那篇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xué)。不過,不幸有一個誤會。歐陽修對此文章的內(nèi)容與風(fēng)格之美十分激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寫的。為了避免招人批評,他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結(jié)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年)四月八日,蘇東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時才二十歲,成為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項榮譽,于是以全國第一流的學(xué)者知名于天下。

蘇東坡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這次引用歷史事例,卻失之疏忽,而且在試卷上杜撰了幾句對話。他發(fā)揮文意時說,在賞忠之時,寧失之寬厚,在罰罪之時,當(dāng)惻然有哀憐之心,以免無辜而受戮。他寫道:“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边@幾句對白讀來蠻好,顯示賢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長才之日,這種史實頗可證實明主賢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閱卷至此,對堯與皋陶有關(guān)此事之對白,不敢公然提出查問,因為一經(jīng)提出,即表示自己對年久湮沒的古籍未曾讀過。蘇東坡因此才得以混過??荚囘^去之后,梅圣俞一天問蘇東坡:

“可是,堯和皋陶這段話見于何書?我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p>

蘇東坡這位年輕學(xué)者承認(rèn)說:“是我所杜撰?!?/p>

梅圣俞這位前輩宿儒大驚:“你所杜撰!”

東坡回答說:“帝堯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p>

主考官錄取一學(xué)生,即表示自己恪盡其職發(fā)現(xiàn)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間即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生不渝的關(guān)系??贾械拈T生要去拜謁主考老師致敬,并修函感謝恩德。歐陽修為當(dāng)時文學(xué)權(quán)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即足以關(guān)乎一學(xué)人之榮辱成敗。當(dāng)年一個作家曾說,當(dāng)時學(xué)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但怕歐陽修的意見。試想一想,歐陽修向同僚說的話,那該有何等的力量?。∷f:“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dāng)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這種話由歐陽修口中說出,全京人人都知道了,據(jù)說歐陽修一天對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后,無人再談?wù)摾戏??!彼脑捁粦?yīng)驗,因為蘇東坡死后的十年之內(nèi),果然無人再談?wù)摎W陽修,大家都談?wù)撎K東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之時,有人還暗中偷讀呢。

蘇東坡的宦途正要開始,母親病故。根據(jù)儒家之禮,這當(dāng)然是極其重大之事,甚至官為宰相,也須立即退隱,守喪兩年三個月之后,才能返回復(fù)職。東坡的姐姐已于數(shù)年前去世,因此蘇家全家三個男人進京應(yīng)試之后,家中只有母親和兩個兒媳婦。母親死時還沒聽到京都的喜訊。蘇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只見母親已去,家中一團紛亂,籬墻傾倒,屋頂穿漏,形如難民家園。

正式辦完喪禮之后,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挑選一處作為蘇家的塋地。這個泉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當(dāng)?shù)厝苏f月明之夜,可見一白發(fā)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時,老翁則消失于水中。后來蘇洵也埋葬于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蘇洵在祭妻文里說:

非官寔好,要以文稱?!涤枥弦樱暮R簧?。自子之逝,內(nèi)失良朋?!粲枭倌?,游蕩不學(xué)。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jié),以至今日?!畜雌淝?,唯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覛w舊廬,無不改移?;曩馕淬蝗諄須w。

居喪守禮之下的兩年又三個月的蟄居生活,是蘇東坡青年時期最快樂的日子。兄弟二人和年輕的妻子住在一起。東坡常到青神岳家去,青神位于美麗的山區(qū),有清溪深池,山巔有佛寺,涉足其間,令人有游仙尋異超然出塵之感。東坡常與岳家叔伯表兄弟等前往廟中游歷,坐在瑞草橋附近的堤防上,以野外餐飲為樂。在夏季的夜晚,他坐在茅屋之外,吃瓜子和炒蠶豆。岳家為大家庭,有岳父王方,兩個叔叔及其妻子兒女。在岳家約三十個人之中,有一個小姐,名喚“二十七娘”,是命定與蘇東坡一生不可分的。

歐陽修手跡

書法 歐陽修 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世稱歐陽文忠公?!疤扑伟舜蠹摇敝?。其于政治和文學(xué)方面都主張革新,又喜獎掖后進,蘇洵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chuàng)作實績亦粲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

這時,老蘇正在等待京中的任命消息。這時他接受官職并無不當(dāng),因為妻喪和母喪不同。京師已經(jīng)有巨官顯宦答應(yīng)提拔他,但是他已等了一年有余,尚無消息到來。最后,終于有圣旨降臨,要他赴京參加一種特殊考試。這一來,此翁著了慌。因為這時他已經(jīng)有了一種懼怕考試的心理。他給皇帝上一奏折,謝絕前去,以年老多病為辭。但是在給朋友的信里則說:“仆……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仕者?!慰嗄艘运ゲ≈恚跃陀兴局畽?quán)衡,以自取輕笑哉!……向者《權(quán)書》衡論《幾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進而進之。茍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茍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倉卒之言,又何足信邪?”給梅圣俞的信里說:“唯其平生不能區(qū)區(qū)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运忌倌陣L舉茂才,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據(jù)案。其后每思至此,即為寒心……”

第二年,仁宗嘉祐四年(一〇五九年)六月,他又接到朝廷的圣旨,仍是上一次的內(nèi)容,并未言及免除任何考試,自然不能饜足老泉之望。朝廷主其事者當(dāng)對他前所呈奏信而不疑才是——相信固好,否則即擱置亦可。他是不肯像學(xué)童一樣去接受考問的,所以他再度辭謝。他的奏折上說他已年近五十。五十之年又何以能報效國家?身為讀書人,之所以愿居官從政,欲有以報效國家也,否則為一寒士足矣。倘若他此時再入仕途,既無機會以遂報國之志,又不能享隱逸賢達之清譽。他最后結(jié)束說,時已至夏季,下月其子之居喪期將滿,他將隨子入都一行。屆時當(dāng)一謁當(dāng)?shù)?,?xì)敘情由。全信之語氣顯示他在五十之年,實已無意入朝為官,除非有力人士能使他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試。

事實上,蘇洵的妻子已死,他已準(zhǔn)備遠(yuǎn)離家鄉(xiāng)而不復(fù)返。非常明顯,他是適于住在京都的。他的兩個兒子既然已中進士,下一步就看朝廷何時有缺可以派兒子去任職,他自己倒也罷了。在居喪期滿之后剛過兩個月,父子三人又再度啟程入京,這一次有兩個兒媳同行,出發(fā)之前,已經(jīng)把亡母之靈柩安排妥當(dāng)。蘇洵使人請了六尊菩薩像,安放在兩個雕刻好鍍金的佛龕中,供在極樂院的如來佛殿里。那六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天藏王、地藏王、解冤王者、引路王者。出發(fā)之前,蘇洵正式把這些佛像供在廟里,并且去亡妻靈前告別。祭文的結(jié)語是:“死者有知,或生于天,或生于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無系云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