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離伍珀河谷太近了
伍珀河谷的自然風光歷來是引人入勝的:并不太高的山巒,有的傾斜作態(tài),有的峭然壁立,披著翠綠的外衣,嵌入碧綠的草地;天氣晴朗的時候,蔚藍的天空映在伍珀河里,它那鮮紅的染料顏色便淡了許多,甚至完全消失……
19世紀30年代末期,愛北斐特有一個由博物館改建而成的賭場。這是一座建筑風格獨特的灰色大廈,大廈的圓柱柱基堅固,沒有柱腳柱頭等多余的東西,粗粗的石柱直挺挺矗立,頂端再戴上拱形圓頂,氣勢雄渾古樸。
大廈的入口處鋪著一張褐色的巴伐利亞熊皮,門旁的角落里站著一名身穿盔甲的萊茵騎士。穿過不太長的門廊進入大廳,大廳里人聲嘈雜,一堆一堆的人在那里慢吞吞地喝著用大杯子盛的啤酒。中廳的一張大桌旁圍坐著六七個紳士模樣的人,他們正激烈地爭論著什么,場面顯得特別喧鬧。一位戴金絲邊夾鼻眼鏡、穿筆挺高領衣服的先生正在侃侃而談:
的確,巴黎這個浪蕩城市離伍珀河谷太近了。那里一放槍,這里就可以聽到扣扳機的聲音。
尊敬的先生們,在這危險的處境下,普魯士國王的馬刀根本無助于我們愛北斐特。柏林本身也非常需要馬刀,那里的青年比我們這里更無節(jié)制。
一個月前,我在柏林看到了多么可怕的場面:一群大學生竟然向皇家教授謝林吹口哨,一批士兵在參加工人的集會,詩人們被馬拉的演說所陶醉,一些窮人要求的居然不是面包,而是自由!
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我遇見一大批失去理智的有才華的人,他們在“青年德意志”的招牌下聯(lián)合起來,正在把普魯士的首府變成無政府主義的心臟。
這位慷慨陳詞的先生叫漢契克,哲學博士,皇家教授,時任愛北斐特中學代理校長。這所中學是當時全普魯士最好的學校之一。漢契克博士作為伍珀河谷的博學之士,顯然已經(jīng)清楚地意識到,盡管巴門教堂的鐘聲仍日復一日地在伍珀河谷上空回響,愛北斐特染坊的紡紗機還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同一個節(jié)律,可革命的浪潮正沖刷著整個歐洲,洶涌澎湃。
1815年的維也納秩序,并沒有能夠熄滅拿破侖戰(zhàn)爭點燃的革命火種。神圣同盟信心十足掘出的墓坑,很快便被時代的巨輪碾平。亞歷山大一世、威廉三世、路易十八這幾個自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君主萬萬沒有想到,拿破侖的士兵們,這些穿上軍裝的愛好和平的法國農(nóng)民,不僅一度在軍事上占領了幾乎整個歐洲,而且創(chuàng)下了更偉大的業(yè)績:隨著遠征的風塵和戰(zhàn)斗的榮光,他們也給歐洲各國人民送來了愛好自由的思想。在復辟的年代里,這種思想成了歐洲復興的靈魂。復辟王朝一遇到自由思想的鋒芒,就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了,未來畢竟不屬于他們。
盡管神圣同盟磨刀霍霍,張牙舞爪,可歐洲已經(jīng)跨過了封建的樊籬,不可能再向后退了。伏爾泰的聲音,盧梭的著作,以及斷頭臺上法國國王的哀鳴,已經(jīng)洗亮了人們的眼睛,鍛造了人民的靈魂。硬要給19世紀穿上中世紀的銹盔爛甲,哪怕再有10個梅特涅這樣“能干”的帝國首相,也是徒勞的。
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德國誕生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這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是“革命的代數(shù)學”;法國出版了圣西門、傅立葉的社會主義著作,雖然他們的理論還有很多空想的成分,但社會主義理想的根須已經(jīng)牢牢扎進了豐潤的土壤;英國工廠主歐文,則身體力行地進行了大量否定舊經(jīng)濟秩序的試驗。
與此同時,詩人海涅在柏林像歡慶勝利一樣贊頌革命思想,作曲家柏遼茲和畫家德拉克洛瓦在巴黎公開表示對革命思想的同情,科學家達爾文在倫敦深沉地思考革命進化論,作家赫爾岑在彼得堡辛勤地創(chuàng)作革命檄文……
一大批天才人物在革命的洪流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知識成為革命的進攻武器。在同知識進行的這場斗爭中,敵人是軟弱無力的。無論是書報檢查機關嚴厲的檢查措施,還是才華橫溢的謝林為專制王朝所作的捉襟見肘的哲學辯護,都無法挽回他們失敗的定局。實行恐怖的武器馬刀不管有多么鋒利,在同知識這把巧劍的搏斗中,都只能甘拜下風。
除了智慧的革命以外,也許更有力量的還是生產(chǎn)力的革命。瓦特的發(fā)明徹底改變了舊的經(jīng)濟秩序,蒸汽機盡管還很粗糙簡陋,但它永遠埋葬了封建貴族的幻想?,F(xiàn)代大工業(yè)逐步取代工場手工業(yè),并建立了由于美洲的被發(fā)現(xiàn)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yè)的擴展。
冷冰冰的現(xiàn)代化車床的每一次轉動,要比拿破侖的任何一個炮兵團隊更有助于革命的進步。隨著工廠的煙囪在一個又一個城區(qū)冒出滾滾濃煙,資本的無限權力受到頂禮膜拜,進步的鐵掃帚眼看要把封建地租和貴族特權一掃而光。
新的經(jīng)濟政治秩序就這樣頂開層層硬甲,破土而出。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以其嚴密的科學論證,給新秩序頒發(fā)了理論上的“出生證”。
思想的革命和經(jīng)濟的革命已然星火燎原,政治的革命也已經(jīng)勢不可擋。1830年的巴黎七月革命只是一場預演,緊接著是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長達12年的英國憲章運動,以及1844年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最后匯集成1848年席卷整個歐洲大陸的滾滾革命洪流……
革命的浪潮同樣撼動著伍珀河谷。正如漢契克博士所說,伍珀河谷離“浪蕩”的巴黎實在太近了。舊秩序被撕裂蛻變的喘息聲和新生命脫穎而出的陣痛,它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與英、法等國相比,德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總體上是相當落后的。普魯士王朝統(tǒng)轄的大多是農(nóng)業(yè)地區(qū),只有萊茵省是一個例外。萊茵省一度作為拿破侖的戰(zhàn)利品,接受了法國經(jīng)濟關系的改造。在這里,封建秩序和封建賦稅已被廢除,教會和貴族的特權不復存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獲得了較為自由的發(fā)展空間,一批新興工業(yè)中心正在崛起。
巴門和愛北斐特,是1815年新加入萊茵省的。伍珀河谷的這兩個著名城鎮(zhèn),是當時歐洲大陸資本主義紡織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有“德國的曼徹斯特”之稱。
1840年左右的愛北斐特
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素來是與冷酷和災難并行的。機器大工業(yè)摧毀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摧毀了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和家庭作坊。
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fā)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mào)易自由代替了無數(shù)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伍珀河谷大批的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被迫涌上街頭,走進骯臟的工廠,接受資本主義的剝削。企業(yè)主為了同占優(yōu)勢的英法同行競爭,對雇傭工人進行著極其殘酷的剝削。工人的工資低微,勞動條件極為惡劣。他們被迫在低矮的廠房和混濁的空氣里勞動,幾乎沒有任何勞動保護,大量吸進煤煙和塵土,肉體和精神遭受雙重折磨,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患上肺結核死去了。
由于面臨大機器工業(yè)的競爭,個體手工業(yè)紡織工人也同樣感受到殘酷的生存威脅。他們只得從早到晚蹲在自己家里,躬腰曲背地坐在織機旁,或在炎熱的火爐旁烤著自己的脊背。
還有那些無辜的孩子們,也成為工廠主壓榨的對象。僅僅在愛北斐特,2500個學齡兒童就有1200人不能上學,而是在工廠里長大的。雇用童工,工錢要比雇用成年工人便宜一半。對此,大腹便便的工廠主們自是輕松愉快的,他們只要每逢禮拜日去教堂懺悔一兩次,靈魂便可高枕無憂了。
生活的苦難摧殘著下層階級人們的身體,也摧殘著他們的精神。在伍珀河谷,酗酒、賭博、梅毒和肺結核蔓延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宗教神秘主義盛行。
那些道貌岸然的傳教士,不遺余力地扮演著“上帝仆人”的角色。他們竭力散布天堂地獄的說教,聲稱貧困和痛苦皆因自己的罪孽造成,勸誡窮人們只有通過勤勞、節(jié)儉、默默忍受苦難,才能贖清自身的罪惡。
美麗的說教并不能替工人們消除勞累和貧困,許多人只好借酒消愁,或者浪蕩街頭。既然必須在酒店老板的塵世燒酒和傳教士的天堂燒酒中二者擇其一,工人們兩害相權,自然愿意選擇那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燒酒了。頹廢的精神狀態(tài)與伍珀河谷迷人的自然景觀極不協(xié)調(diào),健康的朝氣蓬勃的生活方式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久遠的回憶了。
每天晚上,快樂的閑游漢都在街上蕩來蕩去,大聲唱著他們的歌曲,但都是一些不知什么時候從醉漢嘴里唱出來的最庸俗最下流的歌曲;你在這里永遠也不會聽到一支往往傳遍整個德國并且我們可以引為驕傲的民歌。所有的酒店都擠滿了人,特別是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到晚上11點鐘,酒店關門的時候,醉漢們才成群結隊地從酒店擁出來,其中大部分都是掉到路旁的水溝里酒才醒過來。他們當中最墮落的就是所謂Karrenbinder,即頹廢沮喪、沒有固定住所和工資收入的人;這些人天蒙蒙亮就從自己的棲身之所——干草棚、馬廄等處——爬出來,如果不是在糞堆或樓梯上度過整個夜晚的話。
窮人們的日子過得讓人不忍卒睹,發(fā)了財?shù)娜擞诌^著怎樣一種生活呢?他們除了做生意和賺錢,就是尋歡作樂,對政治和社會進步毫無興趣,除了從傳教士那里得到一點點可憐的宗教知識外,對科學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
在巴門和愛北斐特,誰能玩惠斯特或打臺球,能談一點政治和說幾句恰當?shù)目吞自?,誰就算是受過教育的人了。這些人過著可怕的生活,但還覺得蠻不錯。白天他們埋頭做生意,而且是那么專心致志,簡直令人難于置信;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三五成群,打牌消遣,討論政治和抽煙,直到鐘打過九點以后,才各自回家。他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生活下去,沒有絲毫變化,而且誰要破壞這種生活方式,誰就會倒霉;他也許會相信,這個城市所有的殷實戶都不會饒恕他。父親熱心地把兒子引到這條道路上去,兒子也希望步父親的后塵。他們的話題非常單調(diào):巴門人喜歡談馬,愛北斐特人喜歡談狗,當沒有東西可談的時候,就開始品評漂亮女人的外表……
一面是革命的電閃雷鳴,一面是道德的腐敗墮落;
一面是大工業(yè)的火熱,一面是人情的冰涼;
一面是無產(chǎn)者的苦苦掙扎,一面是有錢人的醉生夢死……
歷史正處于空前的裂變和陣痛之中,時代呼喚著偉大的智慧和思想,人間鍛造著無畏的普羅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