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始皇嬴政

中國皇帝大傳(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夢宛 編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統一了六國,統一了度量衡,修筑了舉世聞名的長城,一生功績卓著。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暴君,實行暴政,秦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迷離身世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秦國秦莊襄王之子。但是,關于嬴政的身世,還有另一種說法。

公元前259年,秦國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的平原君向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求救。在魏、楚兩國的幫助下,趙國打敗了秦國。按照慣例,秦國必須從王子、王孫中選派一人到邯鄲做人質。這樣,秦國把異人送到趙國,異人到達邯鄲時,有很多人圍觀,其中一人看到異人后,說:“此奇貨可居!”說這話的正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商人呂不韋。

呂不韋像

時光倒回兩千年,中國有王而無帝;歲月逝去兩千年,嬴政統一天下,德高三皇,功蓋五帝,自稱始皇帝;其后兩千年,后人紛紛效仿稱皇帝。千百年歷史長河滾滾而來,秦始皇其人,婦孺皆知,老幼都曉,卻身世不明,撲朔迷離,是呂不韋,抑或是異人?太史公司馬遷為此而浩嘆,終未理清,遂成永久懸案!

呂不韋是衛(wèi)國人,后來在韓國經商致富,家累千金,這次是從陽翟來邯鄲,結果遇見異人。于是,呂不韋主動結交異人,并獻金五百以供異人生活之需。

此時,呂不韋府中有一美女趙姬,深得呂不韋寵愛,并已有身孕。在一次晚宴中,趙姬獻舞敬酒,被異人看中。呂不韋忍痛割愛,將趙姬獻給異人。

錯金云紋鼎 秦

此器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代表器,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器身通體用金銀片錯成幾何形的云紋,蓋頂上飾有蓮瓣紋,四周環(huán)繞有云紋,下腹部飾三角紋。既華麗高貴,又穩(wěn)重大方,是秦地風格和六國工藝的高度結合。

趙姬嫁給異人后,深受異人寵愛,但是對自己已有身孕一事,從未透露過半點。直到后來,趙姬生下一子,是為嬴政。

這種說法主要是來自于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列傳》。但是,有許多學者,如湯聘尹、王世貞、郭沫若等,都對這一看法提出質疑。因此,秦始皇的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

二、統一中國

公元前247年,做了三年秦王的莊襄王去世,13歲的嬴政即位。當時,呂不韋因為有莊襄王與趙姬的雙重關系而在朝中握有重權。因為嬴政年少,不能處理政事,致使呂不韋以相國身份專權,并被尊為“仲父”。秦王嬴政處于傀儡的地位。

四年呂不韋銅戈 秦

秦始皇在公元前247年即位時才13歲,政事由相國呂不韋執(zhí)掌,此戈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戈于1957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塘秦墓,戈內兩面有銘文,一面刻“四年相邦呂工寺龍丞”,另一面刻一“可”字?!跋喟顓巍奔辞叵鄧鴧尾豁f。

【1】平定內亂

公元前239年,嬴政命其弟成率兵進攻趙國,成趁機發(fā)動兵變,結果被嬴政派兵平定,并將成及其部下全部處死。嬴政初步鞏固了王位。

公元前238年,嬴政年滿22歲,已經長大成人,應該加冕親政,但是,朝中形勢卻對嬴政極為不利。嬴政即位時,其母趙姬不過30歲左右,而呂不韋又大權在握,加上嬴政年少無知,于是呂不韋與太后趙姬重溫舊情,時時出入宮闈之中。

陶跽坐俑 秦

此為秦代的圉人形象,圉人就是宮廷內的養(yǎng)馬人。馬是秦人忠誠的伴侶,秦人很早就學習北方少數民族善于騎射的特點,以騎兵代替車戰(zhàn),這也為消滅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呂不韋的最終目標是要竊取秦國的王位,而自己與趙姬的私情一旦泄露,將面臨滅頂之災。這樣,呂不韋經過深思熟慮,想出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為趙姬找一個能替代他的男人。于是,呂不韋找來一個名叫嫪毐的市井無賴,把他獻給太后。

銅帶鉤 秦

帶鉤為古代的束腰用具,材料多為銅制,也有用玉、鐵、牙、骨、石做的,此件為鎏金包銀嵌綠松石的級別很高的官用帶鉤,內側有一“官”字。

嫪毐身強力壯,精于房術,太后對他寵幸無比。不久,太后懷有身孕。為了避人耳目,太后借口避災,搬到大鄭宮居住。嫪毐的權勢也因太后的寵幸而日增,并被封為長信侯。

騎馬俑 秦

騎兵是戰(zhàn)國以來形成的新兵種,機動性強,富有殺傷力,至戰(zhàn)國末年,騎兵成為各國的主要兵種。秦國在六國中對騎兵的建制最為重視,不僅有優(yōu)良的馬種,而且有身材極為強壯的騎士。這是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騎兵陶俑,也是現在所知的最早的胡服。通常所說的胡服是指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輕便簡潔的一種適宜騎馬的服裝。

天長日久,嬴政也對太后淫穢之事有所了解。在加冕禮前,曾有人將此事密報于嬴政,嬴政密令追查,結果屬實。

嫪毐耳目眾多,得知秦王嬴政追查自己后,慌忙發(fā)動叛亂,企圖另立新君代替嬴政。但是嬴政早有準備,很快平定了叛亂,并加冕親政。

嫪毐一事使呂不韋受到牽連,公元前237年,嬴政免除呂不韋相國之職,剝奪了其軍政大權。第二年,呂不韋飲鴆自殺。至此,嬴政徹底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為其統一六國作好了準備。

【2】橫掃六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示意圖

嬴政在親政后,用了大約九年的時間,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對六國的斗爭也由先前的蠶食變?yōu)橥滩?。他根據李斯的建議,確立了“先取韓,以恐他國”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全面發(fā)動了兼并六國的統一戰(zhàn)爭。

戰(zhàn)國后期,七雄中只有趙國是可以勉強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是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zhàn),趙國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實力大損,其他國家更加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

嬴政親政,更把削弱趙國的軍事實力作為統一的重要一步,并于公元前236年和公元前232年先后兩次進攻趙國,但由于趙國大將李牧的英明指揮而沒有成功,不過也使趙國的實力大為削弱。

金柄鐵劍 秦

秦人對武力的崇尚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秦國更是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強國,金銀器的加工工藝從當時北方的大月氏、匈奴那里借鑒而來。這件高超的鐵劍以鑲嵌工藝制作而成。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令內史騰率領大軍轉而進攻韓國,韓國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被秦軍迅速攻下其都城新鄭,并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國在此設潁川郡。

第二年,即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率兵從上黨進攻趙國,趙國仍然由李牧率兵抵抗,雙方相持達一年之久。于是秦國使用反間計,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向趙王誣陷李牧,結果李牧被罷,后被處死。這樣,趙國無人可以統兵抗敵,于是,王翦在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并攻入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滅亡。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王賁進攻燕國,攻陷燕國都城薊,燕王逃往遼東郡。

銅弩 秦

弓是古代一種遠距離傷人的武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人利用弓箭原理發(fā)明了弩機,可以達到在瞬間發(fā)射的效果。秦人更是將這一工藝和技術發(fā)揚光大,不僅弩距加長,而且射程大增,射擊面更加寬闊,威力更猛。

銅盾 秦

盾是作戰(zhàn)中不可或缺的防御武器。秦人的盾,邊緣呈波浪形,盾表飾有云紋,不僅實用,而且美觀。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賁率兵將魏國都城大梁包圍。王賁采取水攻的策略,把黃河與大溝的水引入大梁。三個月后,大梁城墻塌陷,魏王出城投降,魏國滅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進攻楚國,俘虜楚王負芻,而楚國大將項燕又立昌文君為楚王。第二年,王翦、蒙武再次大敗楚軍,殺死昌文君,項燕自殺。

山東五國的先后滅亡,意味著齊國末日的來臨。公元前221年,剛滅掉燕王喜班師回朝的秦國大將王賁,奉嬴政之命率軍進攻齊國。同樣,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攻下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滅亡。

短短十年,秦王嬴政消滅了其他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三、確立皇權

【1】自稱始皇

秦朝以前,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商、周時君主都稱為王。后來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諸侯國君也相繼稱王。但是,經過十年左右的兼并,其他六國的國王都成了階下囚。秦王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伐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

秦始皇像

于是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與博古通今的博士們商議后,對秦王嬴政說:“以前五帝時,不過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而且周邊的少數部落只是時向時離,但是天子也沒有辦法。現在,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功業(yè),三皇五帝也沒法與陛下相比,所以請陛下尊稱秦皇,自稱為朕,命令稱為詔?!钡J為應采用上古帝位號,稱“皇帝”,并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決定自稱始皇帝,后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秦始皇就成為秦王嬴政的稱號,皇帝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為了神化皇權,秦始皇在議定帝號后,還規(guī)定了玉璽制度。由秦始皇下詔,李斯書寫,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璽,上面勾交五條龍,方四寸,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成為皇權的象征。

尚宮南浴 秦

高陵右尉 秦

【2】設立三公九卿

在確定皇帝的稱號后,秦始皇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長,它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秦丞相多設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別以隗狀、王綰為左、右丞相,后來則有右丞相馮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決定,而且各項政事的處理,也完全取決于皇帝,丞相并無決斷之權。

秦中央集權制度圖表

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職,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種官職,秦始皇為了牽制相權,加強監(jiān)察,于是改設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彩繪銅車 秦

這是出土于秦始皇陵的立乘駟車,車前駕四馬,形態(tài)矯健,頭部配有金銀絡頭。車輿上插高柄傘蓋,傘下為駕馭者。車繪有云紋等彩圖,富麗華美,車上裝備弩、盾等兵器,威武不凡。

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太尉在戰(zhàn)時有領兵作戰(zhàn)的權力,但是沒有權力調兵,軍隊的調動權只屬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還設有九卿(但是數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并直接聽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wèi)屯兵的衛(wèi)尉、掌輿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諸義外族的典客、掌親屬的宗正、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行政機構,是秦朝封建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絕對聽命于皇帝的最高權力機關。

【3】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在地方上的統治方式是推行郡縣制,不再實行分封制。

陽陵銅虎符 秦

此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扎陽陵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刻有“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陽陵”字樣。

始皇詔版 秦

這塊青銅的詔版,原置于宮廷重要的器具之上,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小篆體十二字磚 秦

這件顯示秦始皇開創(chuàng)強大帝國聲勢的秦磚,以陽文篆刻“海內皆臣,歲登成熱,道毋饑人”十二字,意思是秦朝統一天下,普天之下都是秦朝子民,希望國富民安。

在統一之初,秦朝曾經發(fā)生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眾臣贊同以分封制度實行統治,唯有李斯持異議,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是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根據李斯的建議,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上郡、巴郡、漢中、蜀郡、河山、隴西等三十六郡,后又隨著邊疆的開拓,增設了南海、桂林、象郡等,至秦滅亡,秦共設置過四十八郡。

金虎符 戰(zhàn)國秦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黃金制造業(yè)在諸侯國中居于最高水平,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極佳,這得益于秦國邊境的匈奴人。這件虎符工藝高超,紋飾清晰,虎巨目大耳,齜牙咧嘴,長尾上卷,雕刻生動,造型極為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為研究當時的兵符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郡是秦朝在地方設置的最高行政機構,主要官吏有郡守、郡尉、監(jiān)察史??な厥且豢さ男姓L官,其職責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司法、監(jiān)察乃至財政、軍事等,以及維護地方統治秩序??の据o助郡守并分管一郡的軍事,監(jiān)察史負責監(jiān)察百姓及地方官吏。

縣是秦朝在郡之下設置的第二級行政機構??h的官吏主要有縣令、縣丞、縣尉及戶“史”??h令是一縣的行政長官,負責治理全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縣設縣丞??h丞主要負責司法,縣尉則負責軍事。在縣令、縣丞、縣尉下設的令史、丞史、尉史,則是其下屬的辦事小吏。

秦時期全圖

郡縣制的推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郡守、縣令的任免仍須由皇帝決定。

四、焚書坑儒

為加強皇權,秦始皇加強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中舉行盛大宴會,慶祝壽誕,參加宴會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七十人。

壽字蟲鳥篆書

秦統一文字為小篆,這個“壽”字既有篆體工整、簡潔的特點,又以蟲鳥為書,形象、生動,同時反映了秦始皇渴望長生不死,統治直至萬世的心愿。

山東曲阜魯壁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世孫孔鮒將孔子的書藏于孔宅墻壁中,使大量珍貴文獻得以保存。

天盡頭

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山東榮成市的成山頭,因位于成山山脈盡頭而得名。三面環(huán)海,如龍首垂天。秦始皇曾兩次東巡登臨此處,其峰巔有碣石一塊,字跡漫漶不可辨識,據考為秦始皇東巡遺物。

宴會上,博士們都向秦始皇祝壽,仆射周青臣首先祝頌道:“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對于周青臣這番歌功頌德之辭,秦始皇十分高興。這時博士齊人淳于越則奏道:“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边@樣,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問題。于是秦始皇命眾臣對淳于越的觀點進行討論。此時已擔任丞相的李斯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闭J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統治方法,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得百姓的思想混亂。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矢鶕钏沟慕ㄗh,下令在全國“焚書”。第二年,秦始皇又進行了坑儒。

秦坑儒谷遺址

秦始皇坑儒是由幾個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隨著統一大業(yè)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長生的欲望越來越強。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來到齊國故地,齊地的方士徐福投秦始皇所好,告訴秦始皇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宣稱只要挑選數千名童男、童女,乘幾十艘大船,帶足禮物,便可入海求見仙人。秦始皇竟信以為真,隨即按徐福所說的去做,結果徐福率船東渡,卻一去不回。

秦始皇焚書坑儒圖

這件清代的帛畫以想象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的情形,圖中在朝堂之上秦始皇巍然高坐,腐儒戰(zhàn)戰(zhàn)兢兢求命于下,朝堂之外已有許多儒士被系,或被殺入坑中,或被押在坑邊。

后來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盧生去尋找仙人及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盧生仍舊是空手而歸,盧生還以謊言蒙騙秦始皇說:“臣等尋仙求藥,因為有妨礙的東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時常秘密出行,居地無人知曉,真人就會到來,長生之藥便可求得。”秦始皇對盧生的話信以為真,并說:“朕十分仰慕真人!”還按照盧生的話去做。但是盧生等人還是沒有找到仙藥,他們知道不可能永遠隱瞞欺騙下去,于是便四處散布流言,說仙藥求不得是因為秦始皇獨斷專權,性格暴躁。然后盧生等帶著騙取到的錢財偷偷地逃離咸陽。

秦始皇見盧生等人尋求仙藥長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為尋求仙藥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稱“真人”,所以仍希望會找到仙藥??墒?,盧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陽百姓議論紛紛,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說:“朕先前收盡天下不用的書,盡毀去;然后召集天下方士儒生,優(yōu)待他們,以求太平,煉尋仙藥,可是徐福等人竟一去不回,盧生等人還在背后誹謗朕,妖言惑眾,朕要一一查問盧生在咸陽的同伙。”于是秦始皇下令審訊儒生,這些人互相告發(fā),共查得四百六十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陽城外的驪山溫谷。所以,驪山溫谷也叫坑儒谷,據說到現在這個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紅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然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是,對于中國文化來說,則是一次嚴重的摧殘,標志著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到來。

五、統一規(guī)制

秦國是消滅其他六國而統一起來的,但是由于七雄并立時間長久,各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秦統一六國后,為加強統治、維護統一,實行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

【1】統一文字

李斯像

李斯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十二字瓦當 秦

此瓦1953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陽文篆書十二字:“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狈秩胸Q列,行間及四周為乳釘和四葉紋。篆有方圓兩種,蜿曲剛勁,秀整可愛,布局協調,紋飾隨圓形當面而變化。表達了秦始皇“天命”、“神授”及“千秋萬歲”永恒不變的思想。

漢字產生后,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急劇變化,各地文字的形體和讀音都有所不同,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當時,同樣的字,不同的國家往往寫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馬”的諸多字形:在齊國有三種寫法;在楚、燕國有另外兩種的寫法;在韓、趙、魏,還有兩種不同的寫法。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發(fā)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而且給秦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于公元前221年發(fā)布“書同文”的詔令,規(guī)定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與小篆不同者全都廢掉。為了在其他六國推廣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寫《乏頡》、《爰歷》、《博學》三篇,作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書的小篆字范,其實是對中國幾千年來文字自然發(fā)展的一次總結,盡管上述三篇范本早已失傳,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時的紀事石刻中。據記載,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筆,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稁F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臺刻石》尚存八十六字。這些小篆字形結構有較大的變化:字體整齊劃一,布局緊湊,筆劃勻稱,很明顯地糾正了六國文字結構繁雜、難寫難認的缺點。

嶧山刻石 秦

始皇統一全國后的十余年中,共進行了五次遠途巡行,這是第二次巡行途中留下的刻石,相傳為丞相李斯手書,內容歌頌始皇帝的豐功偉績,是秦代篆書極品。

秦統一文字示意圖

義渠新安陶文 秦

在秦兵馬俑坑發(fā)掘的過程中,發(fā)現在陶俑、陶馬身上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每件一般有兩個字,最多的有十一個字,除了編號的數字外,都是陶工的名字,目前共發(fā)現二百九十四個,去掉重復的實際是八十個,這是最草率最古樸的隸書。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隸書。這種字體,以前認為是程邈創(chuàng)造的,但是實際上是人們在抄寫公文獄訟時,倉促中用不規(guī)則的草書篆體,漸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種“草篆”最初主要由獄吏使用于德隸,所以叫隸書。秦始皇對隸書也進行了整理,經過整理后的隸書,筆劃直線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不僅民間使用甚廣,而且各級政府的官方文體也多用隸書,只有少數重要詔書除外。

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

【2】統一貨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不同的國家,鑄幣也往往不同。但是,銅幣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里的主要貨幣,各國的銅幣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單位上卻有很大差異。從形狀上看,當時各國的銅幣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四類。布幣的形狀類似金屬農具(布),主要在趙、魏、韓等國使用。刀幣的形狀象刀,主要在齊、燕、趙國流通。圓錢,分為外圓內有方孔和圓孔兩種,主要是在秦、東周、西周以及趙、魏的黃河沿岸地區(qū)使用。銅貝,形狀類似海貝,俗稱“蟻鼻錢”,主要是在楚國使用。

半兩錢及錢范·秦

布幣·戰(zhàn)國·魏(韓、趙)

郢爯·戰(zhàn)國·楚

刀幣·戰(zhàn)國·齊

宋子三孔布·戰(zhàn)國·趙

布幣·春秋·晉

銅貝幣·戰(zhàn)國·楚

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著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后,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于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guī)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于上幣,銅錢屬于下幣。銅錢為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銖;再次是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各種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qū)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tài),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兩千多年。

【3】統一度量衡

始皇銅權 秦

兩詔橢量 秦

量體1982年出土于陜西省禮泉縣南晏村,呈橢圓形,敞口深腹,方柄中空,可裝柄,外側刻有“北私府半斗”。量體外壁兩側均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四十字詔文,外底為秦二世元年詔文。北私府半斗量原為戰(zhàn)國秦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器上加刻詔文,統一度量衡。秦二世繼位,又在器上加刻秦始皇與秦二世詔文,仍確定為秦國標準器。此量多處鑄刻銘文,為研究古代度量衡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銅量 秦

為便于國家征收糧帛、物資及土木工程的計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決定把秦國的度量衡標準,作為全國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這兩件銅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四十字詔書,均為當年秦統一量器的標準器具。

秦統一前,各國的度量衡十分混亂,計量單位不統一。單以長度而論就有數種傳世銅尺可以為證,如長沙楚國銅尺兩邊長度分別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壽縣楚銅尺長為22.5厘米;洛陽金村銅尺長22.1厘米。1尺的長度相差多達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國的差異更大,齊國自田氏以來,實行以升、豆、登、種為單位,即“五升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為種”。而魏國則以益、斗、斛為單位。至于衡制方面則更加混亂,單位名稱差別更大。楚國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銖、兩、斤為單位;趙國則以鎰、為單位;東周、西周以孚、為單位。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準。秦統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具體措施是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標準器上。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標準器,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六、開疆拓土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先秦時就存在著眾多的民族。秦朝統一后,秦始皇南伐越族,北擊匈奴,并通西南夷,不斷開疆拓土,創(chuàng)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南征百越

百越人銅俑 戰(zhàn)國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云南一帶,很早就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即越族。越族部屬眾多,而且部落差異很大,又稱作“百越”。依據其分布地區(qū)不同,可分為于越、閩越、甌越、南越、西甌等八部分。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后,隨即進行大規(guī)模征服嶺南的軍事行動,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兵分五路,統率五十萬大軍進攻南方。兵達南嶺后,遭到了南越和西甌的頑強抵抗。越人利用對地形熟悉的優(yōu)勢,逃入林中,與秦軍周旋,秦軍習慣于在中原開闊地區(qū)作戰(zhàn),不習慣于在密林中作戰(zhàn),因而傷亡較大。

廣西靈渠 秦

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開拓嶺南地區(qū),派屠雎率軍南下;為了運送軍糧,派監(jiān)御史祿率領士兵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運河,即靈渠,以通湘江、漓江、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靈渠工程除了促進水路交通,在水利灌溉工程中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歷代均有疏通改建。

比這更嚴重的是秦軍的后勤補給,南方河流縱橫交錯,秦軍面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這給糧草供應造成了極大困難。

為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監(jiān)御史祿負責開鑿靈渠,這條靈渠開鑿于今天廣西自治區(qū)的興安縣,因此也被稱作興安運河。靈渠是由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梁和北梁等工程構成的。鏵嘴是用巨石疊砌而成,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壩,是靈渠的關鍵。南北梁長34公里,是靈渠的主體部分。靈渠的開鑿,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大約在公元前219年,靈渠修建完工,從而解決了秦軍的軍糧運輸問題。秦軍攻勢猛烈,很快于公元前214年攻占嶺南,并在這里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統一了嶺南。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將中原五十萬罪犯流放到嶺南地區(qū),與越族雜居。另外,還一再大批遷徙刑徒和內地人民到嶺南屯戍墾殖,這對于開發(fā)嶺南、促進民族融合有極其積極的意義。

【2】北擊匈奴

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勇猛善戰(zhàn)。他們主要游牧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陰山、北抵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隨著匈奴的逐漸強大,再加上中原地區(qū)七雄紛爭,所以匈奴貴族常率兵南下侵擾、掠奪財物。至秦朝建立時,匈奴已占領了自陽山至“河南地”的廣大地區(qū),并繼續(xù)南下侵擾。這對秦王朝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狩獵紋金帶板 匈奴

雙羊銅飾 匈奴

匈奴源于北方,在戰(zhàn)國初年開始騷擾北方的燕趙秦各國,這才使得趙、燕、秦三國于其國境北部筑長城以抗敵。秦朝初年,大將軍蒙恬曾與匈奴大戰(zhàn),西漢王朝更是長期與匈奴為敵,東漢初年,匈奴族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匈奴雄踞漠北,堅持與漢朝為敵,后在東漢軍隊的強大攻勢下遠遁西逃,從此在中國古代史上消失。南匈奴則入居邊郡,成為漢帝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這件銅飾作雙羊佇立狀,羊首低俯,雙目圓睜,長角盤曲,短尾上翹,顯得活潑可愛,為南匈奴遺物。

在完成統一六國的戰(zhàn)爭后,秦朝初創(chuàng),國力不足以應付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于是,秦始皇采取了積極防御的策略,命蒙恬、王離加強對北邊的屯戍。公元前215年,經過五六年的準備,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當時匈奴的首領是頭曼單于。蒙恬的第一個目標是收復“河南地”,他采用集中兵力、速戰(zhàn)速決的作戰(zhàn)方法,很快收復了“河南地”和榆中。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渡過黃河,大規(guī)模進攻匈奴,頭曼單于難以抵擋,只好北移,蒙恬乘機率軍占領了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秦政府一方面在這些地區(qū)設置了44個縣,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還大量遷徙刑徒,并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

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匈奴貴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使河套地區(qū)的廣大人民在很長時間內有了安定的環(huán)境。這對于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邊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鞏固抗擊匈奴取得的勝利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負責修建了秦長城。

【3】修建長城

長城,最初在戰(zhàn)國時即已開始修建,當時,趙、魏、燕、齊、秦等國都曾修建過長城,以作為防御工事。對于長城的防御功能,秦始皇深有體會,因此,為防御匈奴再次南侵,他決定繼續(xù)修建規(guī)模更大的長城。

秦朝的長城是在連接了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增筑的。公元前214年,蒙恬在奪回“河南地”及榆中后,就開始在北邊沿黃河修筑長城。此后,大規(guī)模的修筑完全展開,經過數十萬民夫的日夜勞作,歷時幾年之久,長城終于建成。

戰(zhàn)國時期趙長城遺址

秦長城主要由三段構成。西北段,西起臨洮,即今甘肅岷縣,東至九原,即今天的包頭市西北。北段,從高闕至代郡,即今河北蔚縣。東北段,從代郡到遼東碣石,總長達五千余公里。長城作為古代軍事建筑工程的杰作,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排水簡瓦 秦

此瓦為泥質陶制,呈半圓狀,是秦長城排水系統所用的建筑材料。

長城的修建在當時給勞動人民造成了沉重的徭役和負擔。因此,民間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姜女石

傳說秦代,孟姜女為尋找筑長城未歸的丈夫,不遠萬里來到海邊長城腳下,哭倒長城見丈夫骨骸,后投海自盡,海中遂長出巨石。實際上,這里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遺址。

秦萬里長城第一臺遺址

在秦代修筑長城時,榆林這個地方是當地地勢最高、烽火臺最大、里面駐軍最多,也是兩路長城匯合的地方。自秦以后,歷代均以此臺為鎮(zhèn)守北方的重要軍事要地,號稱鎮(zhèn)北臺。

孟姜女的丈夫杞良在當時被秦政府強行拉去修長城,杞良不堪承受沉重的勞役折磨,于是冒死逃跑,結果被抓回,活活打死,尸體被筑在長城城墻中。孟姜女千里尋夫來到長城,聽說丈夫已死,于是痛哭十天,結果長城城墻倒塌,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無法辨認,于是刺破手指,將血滴在白骨上,并說:“若是杞良的骨頭,血就滲入。”這樣,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并帶回安葬。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反映了修建長城帶給人們的深重災難。

太陽紋瓦當 秦

這件瓦當與其他紋飾的瓦當一樣,都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六國大業(yè)的思想在建筑藝術中的反映。

七、始皇暴政

強大的秦王朝從建立到滅亡不過幾十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暴政,這主要體現在賦役和刑罰兩方面。

【1】賦役沉重

秦始皇時期,征收的賦稅十分沉重。秦朝的賦稅可分為田稅、口賦兩種,據漢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賦稅“二十倍于古”。

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規(guī)定:一般人民從15歲開始服役,至60歲。一生中須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還要更卒一個月。

阿房宮圖卷  清

此圖所繪依山殿閣,傍水樓臺,山水相連,花木并茂,并有龍舟、游艇、宮人等點綴。

秦始皇不斷大興土木,在咸陽及別的地方修建宮殿,其中以阿房宮的修建為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仍感到已有的宮殿太小,于是決定修建阿房宮。阿房宮規(guī)模龐大,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宮中可容納萬人,其宮殿之高,可以將高五丈的旗桿豎于其中。在南山上的山峰之頂還建筑了門闕,這是建在宮殿之前的建筑物。另外,還要修建復道。所以后來唐代詩人杜牧在其《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的規(guī)模作了較詳細的描繪:“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涪,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卑⒎繉m作為秦始皇舉行朝會、慶典、議決國家大事的場所,其設計自然要體現其身為皇帝的尊貴。

秦始皇陵外景

彩繪銅車 秦

此為秦代的銅車,出土于秦始皇陵,前駕四馬,單輿雙輪,頂上有橢圓形車蓋。秦始皇出游時乘坐即是此種車。

秦始皇不僅活著要享盡人間富貴,而且死后仍要窮奢極侈。他為自己在驪山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陵墓。在他即位之初,就開始為自己修墓,統一六國后,更役使數十萬人繼續(xù)營造,其陵高120多米,周長2167米,陵下則“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宮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也”。除陵墓主體外,還有許多作為陪葬的工程。兵馬俑和銅赤馬的出土即可作為明證。至今已發(fā)掘了三個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兵俑與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動、神態(tài)逼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始皇兵馬俑 秦

據統計,秦朝人口約有兩千萬,每年服徭役的就達二百多萬人,由此可見秦朝徭役之重。

【2】嚴刑苛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山東六國的貴族與百姓,特別是原來六國的舊貴族,反秦情緒尤為強烈。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始皇采用嚴厲的鎮(zhèn)壓手法,實行嚴峻的刑罰。其名目繁多,可分為死刑、肉刑、徒刑、連坐等十二種,并且秦朝法律規(guī)定,各種刑罰可以重用、單用、合用。

鐵鉗和鐵桎 秦

鐵鉗和鐵桎正是刑徒所戴刑具,兩桎環(huán),一環(huán)上有一鐵鎖一把。

秦朝的種種刑罰,主要是針對農民和奴隸的,對農民和奴隸往往是輕罪重處。例如,服役的刑徒在生產中,若稍稍損壞器具,就會遭到很重的鞭笞??傊?,秦始皇稱帝后,秦朝的法律更為嚴苛了。

八、病亡沙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中于沙丘宮病死。

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出巡各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巡行隴西、北地。第二次出巡則在公元前219年,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是東撫東土、封祀泰山。秦始皇登臨泰山封禪時,于半山坡曾遇暴風驟雨,不得不避雨于一棵大松樹下,雨過天晴后,秦始皇稱贊此松樹遮雨有功,于是當即封之為五松大夫,百官則高呼皇帝萬歲。現在泰山山腰的五松亭,據說就是秦始皇當年封禪的避雨處。第三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東出函谷關巡行東方,當其車駕行至河南陽武博浪沙時,在道旁的雜草樹叢中突然跳出一個人,此人將手中的兇器擲向安車,但是秦始皇坐在安車后面的專車中,因此沒有受傷。這個刺客為張良所選派,他以120斤的大鐵椎襲擊秦始皇,沒有成功。始皇十分憤怒,下令搜遍天下,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走。第四次出巡則是巡行碣石和北邊。

秦代交通示意圖

公元前212年,有一隕石落在東郡,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說后,便派人到東郡調查此事,但沒有結果,于是秦始皇便下令把隕石落地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掉。此后,秦始皇一直不高興。到秋天,朝廷使者在一天夜里路過華陰平舒時,突然有人持著一塊玉璧,攔住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正待查問,那人則放下璧,轉身逃走。秦始皇聞聽此事,召使者詢問,并不解其意,退朝后,方想到祖龍就是指人的祖先。于是命人仔細查看玉璧,這玉璧竟是秦始皇幾年前不慎掉入江中的那塊。秦始皇更加覺得不可思議,于是命人占卜,依據占卜的結果,秦始皇遷徙北河榆中三萬家,并決定于公元前210年再次出巡。

時間:公元前218年

巡視地:燕國、韓國舊地

大事:韓國貴族后裔張良招募刺客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

時間:公元前210年

巡視地:楚、越、吳、齊和燕國舊地

大事:秦始皇在途中患重病,死在少丘平臺(今河北廣宗西北)。

秦始皇這次出游,本來是打算隨行官員只帶左丞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隨從,秦始皇也應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從咸陽出發(fā)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游云夢,登廬山,過會稽,游興正濃,因此,并沒有感覺到陰冷潮濕的江南天氣給他的身體有什么不良影響。然后他們渡江北上,后沿海濱尋仙求藥,在海上捕殺大魚。秦始皇非但沒有求得長生不死之藥,而且海風的侵襲,使得秦始皇因長期巡行而下降的體質,已無法抵御病魔。當皇帝的車駕到達沙丘平臺時,秦始皇已經病入膏肓,只好在沙丘宮住下來,不久病死于沙丘宮。

據記載,秦始皇在病危期間,曾留下遺詔賜于扶蘇。但是遺詔落在了趙高手中。面對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李斯決定秘不發(fā)喪,知道秦始皇死訊的只有胡亥、趙高、李斯及秦始皇身邊的幾個宦者。為不引起人們的懷疑,李斯等人決定將秦始皇尸體放在車中運至咸陽,但是時值七月,天氣炎熱,不幾日,秦始皇的尸體便發(fā)出臭味,他們只好命令隨后的車載一石鮑魚,用魚的臭味掩蓋尸體的臭味,所以,沿途臣民并不知秦始皇已死。

另一方面中車府令趙高則利用這一時機,勾結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并以“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的罪名賜死扶蘇。

不久,皇帝車駕回到咸陽,先宣讀改過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然后胡亥以太子身份主持秦始皇的葬禮,并繼皇位,是為秦二世。

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并確立了郡縣制,對后世影響深遠??墒?,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是一代暴君,后期的暴政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