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謫仙下凡,文武兼修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作者:柳夏 著


第一章 少年意氣與春爭

謫仙下凡,文武兼修

打開歷史長卷,穿越時光的洪流,望紅塵煙云過處,數(shù)殘紅點點。那清冷箏琴,那月輝皎皎,那西山殘陽,那潺潺溪流……

沏一壺香茗,品百態(tài)人生,墨香描畫,撥開繁華,尋君一生路。

相逢紅塵內(nèi),高揖黃金鞭。

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

開元盛世,民間一派祥和,圣皇的光輝照耀著五洲四海,也照耀著偏遠寧靜的青蓮鄉(xiāng)。青蓮鄉(xiāng)是山清水秀的地方,與山糾纏,和水交頸,是這繁華盛世里的一葉青蓮。

開元,是繁盛的一個頂點,葡萄美酒醉了漢宮秋,夜夜燈宵美如晝,小民藏米萬擔,國家?guī)齑嬉髮崳饺藗}庫也豐足。社會安穩(wěn),每一天都是吉日。

杜甫《憶昔》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边@就是歷史上的“開元之治”,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璀璨繁華的記憶。

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結(jié)束了多年的戰(zhàn)爭,百姓也開始新的和平生活,唐太宗李世民開辟了“貞觀之治”,唐朝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輝煌的頂峰。

盛世,圣主,亦多圣賢。

唐玄宗李隆基用人不拘一格,敢于起用前朝老臣姚元之,并對其青睞有加。在這樣的朝代不會有人再擔心是否有用武之地,而是要充實自己的學識,為這太平盛世獻上一份力。

圣皇的恩澤普照著青蓮鄉(xiāng),青蓮鄉(xiāng)有一少年,躊躇滿志,也要立于朝堂之上,振威于四海之內(nèi)。朝廷激辯,文采飛揚,為皇上分憂,為百姓造福。

這少年即是后世傳誦的“詩仙”李白。

人生百轉(zhuǎn),愿望會與現(xiàn)實異路,他當時不會料想到,他的詩詞會流傳千古。他也沒有想到,盛世流年沒有成全他的一腔熱血,他的未來懷才不遇痛了千年。

微風徐徐,傷了夢,浸了酒,是什么讓回憶可以這么甜、這么美,卻讓現(xiàn)實充斥著無所不在的骨感。

溪水潺潺,漫了草,繞過山,在這個安靜祥和的小山村里緩緩地流淌,伴著李白的青蔥光年。

我們了解一個人,總習慣追根溯源,在殘夢中牽著先祖的碎影。李白何許人也?

對于家世,古代文人極為看重,它被看作是一種隱形標志。出身鐘鳴鼎食之家的,自然是殊榮;出身貧寒微末的,也總要追根溯源,找出一點兒華麗的牽念。

此種風氣,李唐時期為盛,李白也未能免俗。他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自己與李唐天子的宗親關(guān)系。天子,是天命的尊者,帶了天子的光暈,底氣總是會強半分的。這件事真實與否,卻留下了諸多疑惑??稍绞菬o法定論的東西,越是令人著迷。

李白,在生命之初,就留下了不可參透的謎。

據(jù)唐朝李陽冰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乃五胡十六國之一的西涼國創(chuàng)建人武昭王的九世孫。隋朝末年,李白顯赫的家族發(fā)生了一次變故,他的某一位祖先犯了罪,一家人只好背井離鄉(xiāng)流落到西域的一個小鎮(zhèn),隱姓埋名,客居他鄉(xiāng)。

多年的流浪終于盼到了歸期。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李白一家才從西域返回內(nèi)地,在西蜀綿州的昌隆定居下來,并恢復李姓。

歷史細節(jié)已經(jīng)淹沒在時光中,無從考證,只能留待后人兀自思量。

李白的父親名客,有客居之意,說不清道不明的,有些悲傷的意味。定居昌隆以后,李客始終過著不求仕進的隱逸生活。遠離紅塵,也就鮮為人知,有了些神秘的色彩。

李客賦閑在家,他常常教孩子們讀書,李白后來還回憶起父親令他誦讀《子虛賦》的情景。李白這位曠世奇才,大概就是在這位神秘的鄉(xiāng)間隱士手中發(fā)蒙的。

關(guān)于李白的母親,現(xiàn)在各種史料中唯一提到其母親的,就是說李白出生時,她夢見長庚星墜入懷中。因此李白取名白,字太白。

這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給李白母親的身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世代流傳,卻無人可以捕捉真相。諸多謎題,等待著世人的追尋。而我們要追尋的,依舊是這位詩仙的傳奇人生。所有看透,都是在迷惑里沉淪后的懂得。因此,當時當處當執(zhí)著。

李白正是在淪陷紅塵后,在世事的旋渦里打轉(zhuǎn)掙扎,才得以讓靈魂羽化成仙,練就詩骨仙風。

詩情畫意的文人的生活夢想,卻是緣分才能使然。是什么樣的仙風傲骨造就了李白的一生?又是什么讓他郁郁不得志?是那美麗的夢想還是那驚艷的時光?縱然一路拼搏得到的是苦痛與失望,他亦無悔于曾經(jīng)血脈僨張地執(zhí)著過。

他記得,某個驟雨的傍晚,天空像被蒙了一層灰白色的布,本是只能聽見那窗外暴雨的聲音,卻被那映在窗紙上的身影吸引。

一陣風吹過,燭火一晃,剎那的昏暗后更加明亮。

他持劍揮舞,雖不是江湖大俠之風,卻也如游龍戲海,翩若驚鴻,一翩翩佳少年,面若秋月,眉目疏朗,身軀亦不高大強壯,也不瘦小文弱,轉(zhuǎn)身回首亦是顧盼生姿。

那一時,他是火山迸發(fā)后的熔巖,等待著淘盡人世悲歡后的涅槃。

明日繞著涼秋,他時而在口中滔滔吟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那聲音清晰流暢,高低音停頓錯落,聲音不濃不淡,如莊子那般逍遙自在。

少年時的李白對科舉這種制度算不上排斥,卻也是不屑的。他覺得“貼經(jīng)”是靠著死記就能寫得好的,算不得什么學問,更是束縛人的個性,哪會有什么上乘之作。

這也正是他的父親發(fā)愁的一點,兒子不屑于“進士”,又怎么食得君王祿,伴君左右尋個一官半職。

正思索著這些煩心事的李客感到院中有清明悅耳的舞劍聲,他微笑著推開窗,見兒子正在練習劍術(shù)。兒子的劍術(shù)雖不高明,卻有一股子神采在其身姿中幻彩發(fā)光。

一招一式間能見到少年眉眼中的英氣。李客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子,不僅僅是因為讀書刻苦的李白小小年紀就能作得好詩,五歲識字,十歲便能通讀《詩經(jīng)》《尚書》,還因著兒子的思想與眾不同,頗有大家風范,更是遂了父親的心意。

自從李客隱居至此,便將劍術(shù)荒廢了,直到整理家中雜物的時候?qū)⒆约旱囊槐鎮(zhèn)鲗殑Α褒埲狈顺鰜?,便一時心癢練了幾招幾式,不料被李白看了去,此后便每日纏著父親教他練劍。李客沒有理會兒子,不想?yún)s被李白這個精靈古怪的少年偷學了去。

漸漸地,李白得知了當今圣上求賢若渴的愿望,便萌生了位列朝臣的念頭,這也是少年李白初次萌生的對于未來的夢想。

理想的種子漸漸在李白的心中發(fā)了芽,生了根。但是現(xiàn)實總歸是現(xiàn)實,它和理想有著距離。

就這樣,“位列朝堂之上,為吾皇分憂,與三公同朝”,成了李白最初的愿景,卻也成了他最終的傷痛。

天資聰穎,才華初綻

時光讓生命老去,也會賦予生命非同一般的意義。每一個生命的開始,也是一段未知命運的開端,或許當時的李客并沒有想到,“李白”這兩個字,會在歷史的光陰流轉(zhuǎn)中傳承下來,成為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名字。他成了錦繡盛唐中一個璀璨的標識,成了民族魂里永遠活著的“謫仙”。他為后世子孫,造就了無數(shù)浪漫仙逸的夢境。而他的人生,更是一段浪漫而真實的傳奇。

李白在詩中從未提及自己的母親,所以他母親的身世也就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蟄伏在每一個關(guān)注李白的思想里。

謎,是一朵有靈性的花,會在人們的思索里,展現(xiàn)各色美態(tài)。人們不禁會想,是否就有這樣的一位女子隨了李客,然后孕育出了半個盛唐的見證人呢?李白的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又是否來自他的母親?然而歲月埋葬了諸多真相,留下了諸多亙古的謎題。這一切的一切,唯有時間才知曉。

李白的兄弟姐妹很多,其中有一個名叫“月圓”的妹妹。

李月圓比李白小兩歲。相傳她是個貌美嬌俏的才女,兒時月圓和李白一起跟父親讀書,平時自己也喜歡吟詩作對。偶爾妹妹月圓還會比李白略勝一籌。

相傳李月圓年輕時,為代哥哥李白盡孝,雖許配人家,但留而未去,于是李白為妹妹建造了粉竹樓作為繡樓。

李月圓死后,就埋在隴西院后的山坡上。《彰明縣志》記載:“李氏月圓墓,縣西十五里天寶山隴西院旁,道光八年培修?!?/p>

在墓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方石刻,上面的詩句讓人回味:

阿兄文壇早蜚聲,妹冢亦存輸社名。

讀并傳民意重,太白月圓共長生。

縱使今生不復相見,兄妹情意長生于天地。

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才子,而他的母親似乎毫不遜色。那是在李白只有三歲時的春天,一家人坐在院中正觀賞著滿園的春光美景,李客隨口說出了“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而李白的母親則微笑起來:“火燒葉林紅霞落?!痹诶顦湎峦嫠V欢浒咨罨ǖ睦畎姿剖菬o意地舉起白花:“李花怒放一樹白?!蹦菚r的李白只有三歲。時光流逝,李白慢慢長大了。盡管他沒有表現(xiàn)出比其他小孩更加突出的才能,但是父親還是把早就準備好了的?;∨钍笒煸诹宋萸?,希望李白他日可以大展宏圖,不要像自己一樣隱居在這里過一生。

任何事物都像是有著既定的軌道,井然有序地走向自己的繁華、衰敗,抑或是平凡。

盛唐皎潔的月光照耀著一寸寸光陰里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然后陳釀出獨特的歷史味道。

孩童的世界里總會充滿奇異和浪漫。小時候,李白聽到大人關(guān)于神仙的談話,他說:“月亮就是神仙的鏡子,那些神仙還時常會照鏡子。”

聽到月亮中有月兔在搗藥,李白就會馬上問那些藥是給誰吃的,還自言自語地說:“給我吃哩!蜜蜜甜!”說著還咂咂嘴。

母親笑著摸摸這個調(diào)皮的孩子的頭發(fā),嗔怪他又在扯謊了,但是在旁邊的奶媽卻說:“我?guī)У耐尥迯牟怀吨e。小孩家多半說起風就是雨,長大懂事了,自然就不會這樣‘神說’了?!?/p>

但是,隨著時間一年一年地流逝,李白的“神說”卻完全沒有停止。

當父親教會了他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就會說自己看見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夢大澤。他還能夠清楚地說出那里的山石花草是什么樣子,恍如那夢境,是他真實到過的地方。而讀過《楚辭》和《莊子》以后,他就更加“神神叨叨”了。

每當李白遠眺群山的時候,總會說從霧靄中看見了“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而當他漫步在波光瀲滟的江邊,他又會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想法。年幼的李白,迷戀在一個又一個古老而仙逸的幻境里。

父親李客對李白的幻想感到不解,可是他卻沒有想到,正是他教給兒子的那些古人典籍為兒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兒子有了各色古怪的幻想。

兒時這樣的經(jīng)歷,也正契合了后來李白創(chuàng)作的大氣磅礴、想象豐富的詩篇。是性格與環(huán)境的造就,亦是命運使然,他注定要背負起一段盛唐繁華時光。

李白是受后世矚目的星光耀眼的才子,幼時,他同樣和其他孩提一般,有爛漫活潑的童年。

小時候的李白很淘氣,和很多小孩子一樣,不喜歡大人們強加的學習任務,更喜歡自由地去游戲。但一次非同尋常的見聞,卻讓他有所頓悟。

一次,李白偷偷地從無聊的課堂溜出來到河邊玩耍,他看見一位老婆婆在石板上磨著一根粗大的鐵杵。李白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便興致勃勃地跑上前去問婆婆在做什么。

然而婆婆的答案卻是令人費解,她竟要將這樣的一根鐵杵磨成繡花針!

在李白難以置信的眼神中,婆婆輕輕地說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p>

這件事觸動了李白的心靈,讓他有所頓悟。

李白收起到河邊戲耍的想法,對婆婆道了謝之后,就跑回了學堂。

功到自然成!這故事在光陰里傳承了下來。今時揭開,我們看到了神秘之下的奇光異色,有人說那位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界來點化李白的。

且不論傳奇的真實與否,這個故事揭示的是一個樸素而永恒的道理,那就是堅持。

正是這樣的一個契機,讓李白真正明白什么叫作恒心、什么叫作堅持。這才有了李白后來的刻苦讀書,潑墨成詩。

在李白十五歲的時候,遠方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這位客人在青蓮鄉(xiāng)的這一個多月,李白幾乎是每天都緊隨左右。在這些日子里,李白似乎忘記了他平時喜歡的那些游戲和玩樂,整日纏著他還嫌不夠。

這位客人究竟有哪些地方如此吸引李白呢?自然是見多識廣的心胸和滔滔不絕的文采。他不僅見識了開元盛世的崛起,更有著精忠報國的決心。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李白總是感覺籠罩在一種綺麗的華光中。

這樣一位文采斐然、見識廣博的客人,更是讓李白的心思開闊了許多。本來就愛幻想的李白找到了更多源源不盡的靈感。漸漸地,他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更加深切。他仿佛能聽到心底強烈的撞擊聲,他渴望去見識一個繁華而錦繡的世界。

明明是一堵墻,墻角長滿了青苔和未知名的花朵,可是他的心中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墻的另一邊廣闊天空和壯美山河,即使他仍不知道那種花的名字。

繁華的京城長安,古香古色、蔓延著云翳的東都洛陽。萬籟俱寂的夜晚,螢火蟲和暖暖的夜光帶來的浪漫,肅靜幽寂的山鄉(xiāng),奏著《秦王破陣樂》的驍勇戰(zhàn)士……那里,是如仙如幻的繁華境地;那里,富貴遍地開花,盛景在流年里不曾衰頹。

當訪客告別時,他激動地對李客說道:“令郎絕非池中之物?!崩羁托χ鸬溃骸扒嗌忇l(xiāng)或許對他來說真的有些小了?!泵\是個神奇的東西,也許從生命的開始便為傳奇埋下了伏筆。

縱使山水波折,每一個人,都將到達屬于自己的彼岸。貝多芬是為音樂而生的,即使命運多舛的他喪失了聽力,但他還是孜孜不倦地在音樂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天空;凡·高因為不受人們的賞識,最終走向了自殘的道路。但是后人卻無法否定,他那獨有的細膩狂野的筆觸和色彩的配合,并不是僅僅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他的生命開始之時,涓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的,便是藝術(shù)。

李白的生命中,無疑是被嵌入了詩的靈魂,還有一個朝代的氣魄。命運鍛造了他放浪不羈的性情,而豁達與經(jīng)歷,無疑是造就了他的詩文與眾不同的原因?!笆逵^奇書,作賦凌相如?!崩畎椎牟湃A,絕對是擔得了此言。強烈的渴望呼之欲出,李白知道,是時候出去見識一下在這個小村莊里他所見不到的風景了。

于是,隨著歲月的風雨交替,李白便開始了生命的流轉(zhuǎn)。其實從幼時,李白就有了舉家遷移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許多人仍舊不明所以,不知道幾代生活在碎葉城的李家為什么會東歸回內(nèi)地?;蛟S是因為李客早就知道自己的兒子會大展宏圖,這也算是神說了。

那是一次艱辛的遷徙,旅途中滿是馬蹄和駱駝的聲音。碎葉城雖然是李白的出生地,但青蓮鄉(xiāng)卻是李白的故鄉(xiāng)。那里承載著李白成長的記憶,連地名都帶著李白式的浪漫——漫坡渡。這里的水是那樣清,遠遠地看去似云氣蒸騰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霧,天和水是不大分的……舉目是一片淡黃色的樹,夾雜著一些青竹,有些縹緲,有些空虛。

雖然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但是李白好像天生就能適應這樣的生活,那時的艱苦沒有帶給李白任何不好的回憶,他反而是那樣的興奮,再次萌生了遠游的愿望。一開始,他先是在附近的一些小州縣逛了逛。隨后又去了錦州州治所在的巴西、龍州州治所在的江油、劍州的“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劍門……就這樣,漸漸地,李白走過很多地方,尋過一些故事,也經(jīng)歷了真實的人生。在風風雨雨的人生路上,他漸漸地豐滿了自己的羽翼。隨之,他生命的疆界,便更加廣闊了。

別師遠游,風光盡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春色總是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柔暖。微風吹拂著水面,漾起細細的波,聲聲犬吠,在春色里撒歡兒,露珠在春光里晶瑩閃耀了一下,便倏地滑過了桃花粉色的蕊,帶走半片芬芳,留作回憶。

這清美的詩,是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本是一處幽寂的湖光山色,卻被帶上一層模糊的傷感。幽幽的,帶著春光笑意,又帶著半抹憂愁。正如他彼時的青春韶華。

又是一年春好處,十八歲的李白聽聞便在綿州東南部的梓州,拜會了一位叫趙蕤的人。

趙蕤,字太賓,居住在梓州郪縣城外的長平山上,人們稱其為“趙處士”。趙蕤年輕時立志要經(jīng)國救世,曾訪察民情到過很多地方,但是在應試屢次不第后便放棄了這個愿望,從兼濟天下變?yōu)楠毶破渖怼?/p>

趙蕤在隱居后,最大的樂趣就是著書。在李白拜會之際,他剛剛完成了關(guān)于王霸之道的《長短經(jīng)》。開元盛世,正是唐朝繁盛之際,趙蕤曾多次受邀回朝廷做官,但是年過半百的趙蕤已經(jīng)自由慣了,便沒有接受。于是便有了“趙征君”這個稱號。許久以來,李白對這位盛世中的隱客十分仰慕,然而李白拜會過趙蕤后,對其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才華,他的品學,他的情操……都讓李白十分敬佩。

趙蕤的院子中養(yǎng)了上千只五顏六色的鳥。鴿子、鸚鵡、喜鵲、畫眉應有盡有。他對待鳥兒,就如同老朋友一般親切。他還給每一只鳥兒取了名字,每次叫出名字,就有鳥兒前來啄食。可見他對這些鳥兒的喜愛。趙蕤久處山林中,心思已與這自然中的萬物生靈融合在一起了。也或許因此,高官厚祿對于他來說,已在這可愛的鳥兒面前失色,人世喧囂,淹沒在了鳥兒的啁啾里,難有半分入襟懷。

趙蕤不僅性情灑脫、隨和,劍術(shù)也著實不錯。而且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甚至是麻衣神相他都無所不知。互相賞識讓他們彼此更為默契。趙蕤非常欣賞李白這個灑脫不羈的弟子,他甚至可以預見李白非同凡響的作為。

趙蕤開始教授李白學習《長短經(jīng)》,而李白漸漸成為他訓練珍禽的得力助手。

閑暇時,他們臨風對月,把酒問天,好不自在。時光倏爾劃過,歲月悠然靜好,一段時間過后,兩個人就成了忘年之交。

趙蕤的《長短經(jīng)》共有六十三篇,合為十卷。書中主要是以謀略為經(jīng),歷史為緯。陳述了國家興亡、權(quán)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個方面。

李白師承趙蕤一年多,趙蕤將自己的文韜武略悉數(shù)傳給了李白。趙蕤的傳教方式也很不一般,他不是找些書叫李白死記硬背,而是兩個人坐下來研討一些人物歷史,品評那些歷史的興衰和歷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們都喜歡歷史,更愛那些英雄,喜歡那種豪氣。

時間久了,李白自然就記下了那些賢人輔士的事跡和名字,心中也沉淀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漸漸地,李白便在心中為自己勾勒好了未來:功成、名遂、身退。正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正如不辱使命的程嬰,帶著趙氏孤兒報仇;正如張良為劉邦決勝千里之外;正如諸葛亮鞠躬盡瘁保蜀國……

這些成功的名士是李白心中最真實的夢??墒?,該如何讓夢想走入現(xiàn)實呢?

趙蕤用自己的經(jīng)歷真實地驗證了,若想要嶄露頭角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對考取進士這種事情也是嗤之為“賺人術(shù)”。進士這種尷尬的地位,雖然謂之“白衣公卿”,但難有似錦的前程。且不論考取進士有多么艱難,就算考上了,也是將自己的文采性情都隱藏,然后循規(guī)蹈矩、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一輩子,多少風流不羈的才子敗在了進士腳下,到那時,所有的激情和文采,便都淹沒在功名的浮華里。

李白并不想在他激情滿懷的時候,被阻斷了夢想,所以他向師傅請教除了科舉以外的方法,希望可以功成名就。

趙蕤清楚現(xiàn)在的世道,開元盛世,天子的開明也是需要人來輔佐的,招賢納士一定并不局限于科舉這種制度。只要有五品以上官職的人賞識并看重李白的才情,那么他出人頭地的未來便有了保障。

而如何贏得舉薦呢?李白搶過老師的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遍干諸侯,歷抵卿相?!?/p>

師徒二人相視一笑,便作為餞別又痛飲了一番。酒,讓他們忘記了不悅,充滿了豪情。

趙蕤教給李白的不僅是他的滿腹睿智,更是給了他希望的種子。他讓李白帶著自己年輕時未實現(xiàn)的夢,去闖出一片天地來。他的儒家風范和豪俠性情都深深地影響著李白。那時,人們還對其二人冠以“蜀中二杰”的稱號,人稱:“趙蕤術(shù)數(shù),李白文章?!?/p>

那夜,李白在夢中,化作大鵬,展翅飛向了浩瀚的天空。

開元八年(720年),盛世太平,盛唐一片錦繡和繁華。那一年,李白二十歲,正是青春韶華,他意氣風發(fā)地來到了成都。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也是劍南道大都督府所在地。劍南道有三十多個州,岷江從岷山出來,分成了內(nèi)外兩江。

流經(jīng)成都平原的岷江活像是系在腰間的兩條飄帶,恣意蜿蜒,又格外壯美。峨眉山就矗立在成都的正南,像是一道美麗的屏風橫亙在華夏大地上。就如同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中所描摹的一般,“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晉傅玄《琴賦序》中講到過:“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p>

山水在詩人的筆下,點染成了一片仙境。而讀過詩的人,對蜀山更加向往,“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大氣磅礴,就像李白的心胸。那位名叫濬的蜀僧為李白彈奏的樂曲,帶著李白進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云氣繚繞、霧靄重重,遠處似有七色光芒閃爍在天際。在這勝景里,李白被迷醉了,也許,這就是仙境吧!

耳畔的琴聲仍舊綿延不絕,帶著凈滌的情懷容納了每一位有緣的萍客。深山被夜色染上了濃墨,古剎中傳來聲聲鐘響,寧靜悠揚,在深山中回蕩。

一曲終了,不見了蜀僧。萬物來去,都是一種緣分,所以李白并不急迫,只是自顧自地欣賞這蜀山的風景。蜀山是仙山,最出名的當數(shù)峨眉山,而關(guān)于這座山上的神明之說更是不可勝數(shù),從小便摯愛神仙之說的李白更想與騎羊子同游仙山。騎羊子是傳說中的神仙葛由。據(jù)說葛由喜歡雕刻木羊,而那些木羊再經(jīng)他吹口氣后又都變成了真正的羊羔,但是當有人想要向他學習仙術(shù)時,他卻不見了。

李白來到這蜀中,他渴望在這仙隱之地追逐他們曾經(jīng)的氣息,亦渴望能如名士一般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成都的歷史悠久是僅次于長安的,號稱“天府”的成都不只是個稱號而已。沃野千里,橫亙古今,人才輩出。司馬相如以他的經(jīng)國大略讓帝王青睞;楊子云也以他貫古博今的才華名垂青史;嚴君平的術(shù)數(shù)更是令他成了神一般的人物。

成都的氣候溫和,四季花開不敗,翠樹常青,山巒要么高聳入云,要么溫秀仙名。那山間長青的松柏和高大浮云的楠木,漫山遍野猶如心中的桃花源。

春天,柳樹枝條垂入水中,隨水逐流;夏天,荔枝、桂圓成熟,南國風光并無任何違和感,怒放在這滿季的繁華里;秋天,桂子飄香,直達千里外,樹上的果實用嬌艷欲滴的顏色告訴人們它的美麗;冬天,梅花爭先欲開,一開就是一片片,不像油菜花般漫山遍野,但也似美人一般“猶抱琵琶半遮面”。

成都的奇珍異獸也是不在少數(shù)的,翡翠鳥嬌小可愛,錦雞則艷麗高傲,畫眉聲聲婉轉(zhuǎn)動人,犀象和猩猩并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見到的,甚是珍貴。傳說古蜀國始祖望帝化作了一只杜鵑鳥,每到暮春季節(jié),便從午夜叫到天明:“快黃快割,快黃快割……”直到口中流出鮮血,化作了漫山遍野艷麗紅艷的杜鵑花。

那些美麗凄婉的傳奇,讓蜀中山水更顯奇美。

唐代的長安有一百余坊,而成都同樣也有一百余坊。長安分有東市和西市,成都亦然。只不過成都的西市叫作少城,也就是小城的意思,大致是城中之城吧。這里像是山川峰巒一般層層疊疊,大街中有小巷,小巷中夾著大鋪檔和小攤位。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小吃、土特產(chǎn),更是有奇珍異怪的各種各樣說不上來的東西,總會吸引人們駐足觀賞。

集市上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有西域來的商人,也有從番邦來的侍女。成都這樣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觀,濃郁的人文風情,怎能不吸引李白前來游玩駐足?

這個神往已久的歷史古城果然與眾不同,也不枉李白從梓州辭別趙蕤之后特地繞路前來游歷。

許多人想行云流水過一生,卻總是風波四起,勁浪不止。

滿腹才華,比肩相如

生命中的每一個契機,都是不可多得的緣分。

相距成都這座古都還有四十里的時候,正巧遇到禮部尚書蘇颋,其正前往成都上任,出任益州大都督府上的長史。李白聽說后,興奮溢于言表,對于這個蘇颋他早有耳聞,他不僅是朝廷要員,敕封許國公,更是著文無雙。蘇颋和兵部尚書燕國公張說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

結(jié)識朝廷命官的良機,李白怎么能夠錯過呢?這時李白完成《明堂賦》《大獵賦》沒多久,剛好帶在身上,正好求見這位長史大人。

他走到驛亭求見并呈上二賦,等了片刻,便聽見一人叫他:“長史大人有請!”李白到了驛亭,看見一人坐在亭中最中間的位置,綾羅綢緞、威而不猛,頗有大家風范,而他的手中正拿著李白剛剛呈給他的文章。

李白行過禮以后便被邀請坐下來,蘇颋面帶微笑簡單地問了李白幾句,便對他的下屬說道,這個年輕人十分有才氣,看他下筆不休,洋洋灑灑,千有余言。通過祭明堂,獵渭濱,將我大唐國威寫得有聲有色。蘇颋對李白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與相如比肩也?!崩畎茁牶蠛苄老?,謝過蘇颋后便謙虛道:“那司馬相如只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漢武帝也不過是以俳優(yōu)畜之。晚生不才,竊以為大丈夫志在經(jīng)國濟世,進不能為管、葛,退亦當為魯連。詩文乃余事耳!”

言外之意,李白雖欣賞司馬相如的文采,但是卻更希望做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詩文歌賦只是娛樂而已。

蘇颋聽到這樣的豪言壯語更是欣賞,只覺得這個年輕人意氣風發(fā),將來必成大器。便告訴他,當今天子任人唯賢,需要的就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等到自己上任后便上表舉薦李白,讓李白先在成都的驛館住下,等候消息。

蘇颋的嘉獎算得上是對李白的肯定。李白的才學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對他也是一種激勵,讓他更加努力。

“設(shè)太白不經(jīng)蘇颋之賞識,或?qū)⒔K其身不出夔門,蟄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以詩鳴。經(jīng)颋之鼓勵,太白方自覺為可造之才,而志氣益加恢廓。于是‘以為士生則?;∨钍福浜跛姆?,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p>

才情兼?zhèn)涞睦畎椎玫节w蕤和蘇颋的賞識之后成長了不少,不像以前那般目中無人、自大狂妄,而是成長為一個胸懷經(jīng)國之才、以輔佐天子為理想的有志青年。不論是漫坡渡的寧靜,還是成都的繁華,都已經(jīng)束縛不了他那不羈的靈魂了。他從不專屬于何處何人,他永遠都是天地之間最灑脫的詩人。

李白已經(jīng)在為他的雄心制訂計劃和做準備了。他早就下了決心,要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才情過人的學識為大唐謀得更繁華的未來。

聽到蘇颋的話,李白自然是大喜,千里馬剛剛掙脫韁繩,就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一個光明的未來,正徐徐開啟。

高興之余,李白還想求蘇颋指點,忽見從僚屬中走出來一個人,說明來由,原來是來接即將上任的長史大人。

李白不好再追問,只好起身告辭。不料自己卻被來人叫住,經(jīng)問話知道李白是商人之子,其表情便呈現(xiàn)了濃重的鄙夷之色,隨即口吐粗鄙之詞。那聲聲辱罵像是一盆盆臟水,潑向李白,李白來不及辯解,便被兩個侍衛(wèi)架了出去。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姜尚輔佐周文王之前不還是朝歌的屠戶、渭濱的釣叟?傅說在輔佐殷高宗以前,不也只是個筑墻的工匠?……這些人不也都是“工商賤民”?

蘇颋是位大度量的人物,定能明白其中道理,李白也就沒做什么爭辯,翻身騎上馬兒,馳騁而去。

來到成都正逢二月仲春,到處是盛開的花朵和摩肩接踵的行人,好不熱鬧。繁華的勝景吸引了李白的目光,他決定好好地游歷一番,也不枉此行。

隋代的蜀王楊秀曾建了一所散花樓,就在成都的東北隅。金碧輝煌的樓亭高數(shù)十丈,登上最高的一層,大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情,眺目遠望,美景無限,美麗巍峨的山脈,波光粼粼的江河。無限壯美的景色盡收眼底,心中的煩憂便也在瞬間化成了碧空中的輕云,隨風而逝了。

《登錦城散花樓》中就真實地記載了李白登上散花樓之后所見到的美景和當時激動的心情。

這眼前萬物,激蕩于胸,隨著天地間的風云流轉(zhuǎn),便化成了芳馨墨跡。乘著快意的心境,李白又游訪了司馬相如的撫琴臺、揚子云的草玄堂、嚴君平的賣卜處,當然還有諸葛孔明的祠堂,其是他心中的楷模,自然是崇拜有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笔窬褪切腥f里路的起始,一個華麗的開端。李白望向未來的光明,卻依舊難以預料明日的路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今時腳下的每一步。年方二十的李白身著青衫、腰佩寶劍、仗義疏財,一諾千金的他一路上結(jié)識了不少豪氣的朋友。

峨眉山上的僧侶曾用一曲琴音給予李白天籟般的享受,那是一個契機,李白開始鉆研音律,迷上了音樂。它總能表達心中很多想說又說不出的心情,正如古琴的清遠悠揚,李白的心情也會隨著琴音凈滌干凈。

音樂,在李白的生命中標注了不同的音符。他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西域人都酷愛音樂,這不可能不影響到他。毫無疑問,蜀僧的琴音也帶給了他很多從未感受過的心境。李白后來琴藝大進也讓許多朋友為之折服,其也算是李白的一個很好的怡情的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