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外扮老夫人上開[2])老身姓鄭,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國,不幸因病告殂[3]。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年一十九歲,針黹女工[4],詩詞書算,無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許下老身之侄,乃鄭尚書之長子鄭恒為妻。因俺孩兒父喪未滿,未得成合。又有個小妮子[5],是自幼伏侍孩兒的,喚做紅娘。一個小廝兒[6],喚做歡郎。先夫棄世之后,老身與女孩兒扶柩至博陵安葬[7],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來到河中府[8],將這靈柩寄在普救寺內(nèi)[9]。這寺是先夫相國修造的,是則天娘娘香火院[10],況兼法本長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這西廂下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寫書附京師去[11],喚鄭恒來,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shù)百[12],今日至親則這三四口兒,好生傷感人也呵!
【仙呂】【賞花時】[13]夫主京師祿命終[14],子母孤孀途路窮,因此上旅櫬在梵王宮[15]。盼不到博陵舊冢,血淚灑杜鵑紅[16]。
今日暮春天氣,好生困人。不免喚紅娘出來分付他。紅娘何在?(旦俫扮紅見科[17])(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散心閑耍一回去來。(紅云)謹(jǐn)依嚴(yán)命。(夫人下)(紅云)小姐有請。(正旦扮鶯鶯上)(紅云)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閑耍一回去來。(旦唱)
【幺篇】[18]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19],門掩重關(guān)蕭寺中[20]。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fēng)。(并下)
[1]楔(xiē)子:古代戲曲、小說中的楔子指正文之外的內(nèi)容,多放置于篇首,也有穿插在文中的,主要用于引出或補(bǔ)充正文,使結(jié)構(gòu)更為完整緊湊。
[2]外:在元雜劇中,一般男主由正末角色扮演,女主由正旦角色扮演,外則為正末、正旦等正色之外所加的角色。此處指扮演老夫人的外旦。開:開場。
[3]告殂(cú):死亡。
[4]針黹(zhǐ)女工:女性所從事的縫紉、刺繡、紡織等手工勞動。
[5]小妮子:對年輕婢女的稱呼,亦可泛稱年輕女子。
[6]小廝兒:對兒子、男孩的稱呼,亦可用來稱呼年輕的男性仆人。
[7]扶柩(jiù):護(hù)送裝著尸體的棺材。博陵:唐代博陵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
[8]河中府:唐代河中府,即蒲州、蒲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濟(jì)市。
[9]普救寺:位于今山西省永濟(jì)市蒲州鎮(zhèn)。
[10]則天娘娘:唐高宗皇后武氏,自名“曌(zhào)”,死后曾謚“則天皇后”。
[11]壁:邊,面。一壁:一邊。
[12]食前方丈,從者數(shù)百:食物豐盛,仆從眾多,形容生活豪奢。
[13]【仙呂】【賞花時】:“仙呂”為宮調(diào)名;“賞花時”為曲牌名、曲調(diào)名,屬仙呂宮。元雜劇常用的宮調(diào)有九個,每一宮調(diào)下均有若干曲牌或曲調(diào)。一般而言,元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diào)。
[14]祿命:命運(yùn),運(yùn)數(shù)。
[15]旅櫬(chèn):寄放尸棺。梵王宮:原指大梵天王的宮殿,此處代指佛寺。
[16]血淚灑杜鵑紅:相傳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作杜鵑鳥,晝夜悲鳴,以致啼血。此處化用這一典故,喻指老夫人悲怨凄楚、思鄉(xiāng)盼歸的心境。
[17]俫(lái):一般指宋元戲曲中的孩童。旦俫:年紀(jì)幼小的旦角。
[18]幺篇:北曲中相同的曲調(diào)連用時,后曲一般不標(biāo)曲牌名,而是題作“幺篇”或“幺”。
[19]值:遇到,逢著。
[20]蕭寺:梁武帝蕭衍好造佛寺,以姓為題,后世因稱佛寺為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