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三個字,竟是章士釗起的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一生中名字不斷出現(xiàn)變化。
孫中山一出世,父母為其取乳名帝象,原來村民因信奉北帝,所以很多人家在給子女取名時,中間取“帝”字。后根據(jù)族譜,取名孫德明,上學后,改名孫文,字載之,寓意“文以載道”。清朝檔案中故意把孫文的“文”字,寫成“汶”字,帶有貶義?!般脬搿?,表示昏暗不明、玷污,以貶低孫文是“國賊”“海盜”。孫文,又號日新,取自《大學》里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廣州話里,“日新”常被誤讀為“逸仙”,久而久之,“逸仙”取代了“日新”,號也喧賓奪主變成了名字,孫逸仙在西方更廣為人知。至今,廣州的中山大學的英文名字翻譯的也是Sun Yat-sen University,而非Zhong Shan University。
“孫中山”這三個字也是“意外的收獲”。中山是日本的姓氏,明治天皇的母親姓中山。孫文在日本期間,為便于秘密開展活動,曾為自己取日本姓“中山”,又取了一個很謙虛的名字叫“樵”,樵夫的樵。自此,孫文的日本友人都稱他為“中山樵”。
章士釗無意在朋友王慕陶那兒見到了孫氏親手寫的一封長信,見其“字跡雄偉”,才對“海賊孫汶”心悅誠服。此時,恰好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所著《三十三年之夢》一書在日本出版。這是宮崎寅藏的自述,其中不少記載自己參加孫文革命活動的內容。章士釗將這書中有關孫文的段落翻譯為中文,書名為《大革命家孫逸仙》。原書中注明:“孫文即中山樵先生?!闭率酷撘皇韬?,譯成“孫文即孫中山先生”。因為章氏只在武昌學堂里學過一點日語,對日文一知半解。因不知日本姓氏的規(guī)矩,便貿然以“中山”綴于姓氏“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后來《大革命家孫逸仙》再版,更名《大革命家孫中山》,從此,有了“孫中山”這個新名字。
王慕陶知道他擅自為孫文起了個不倫不類的名字后,勃然大怒,覺得怎么能把兩個姓(孫、中山)摞起來用了?不通!想不到此書刊印后,“一時風行天下,人人爭看”!因章氏的大力宣傳,“孫中山”這個似是而非的名字竟成了那個時代最為響亮的大名,一直流傳開來。
參考文獻
張港:《孫中山名字考》,《文史天地》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