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調整讓位條件保全民國前途
1912年1月23日,有關孫中山讓位事宜的南北談判依然膠著,孫中山在這一日,鄭重地復電給南方代表伍廷芳,命其將讓位的五項條件正式通告給袁世凱,并表示“個人名位非所愿爭,而民國前途豈可輕視”。他對民國前途的擔憂日甚一日。為了鉗制袁世凱,以保證得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不致因他的上臺而遭傾覆,孫中山在讓位條件方面仔細斟酌,耗費了大量心血,這可從孫中山的兩次發(fā)電中看出。
第一次是在1912年1月18日,孫中山致電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后推讓袁世凱的五個條件:一是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權同時消滅,不得私授于其臣。二是在北京不得更設臨時政府。三是北京方面通電各國:清帝退位,要求各國政府承認中華民國。四是孫中山即向參議院辭職,宣布定期解職。五是請參議院公舉袁世凱為大總統。此電文反映孫中山力圖對袁世凱進行鉗制,通過迫使清帝退位,割斷袁世凱與封建政權的政治聯系;袁世凱需從孫中山手中接任總統,而不是由清政府授權,即將袁世凱置于南京臨時政府這部新國家機器之中;袁世凱必須公開宣布擁護共和的政見,也就是用中外輿論的力量促使袁世凱履行諾言。
時隔數日,孫中山于1月22日再致電伍廷芳及各報館,說明提出讓位條件無非鞏固民國之基礎,并發(fā)布調整后的五個讓位條件:一是清帝退位。二是袁世凱宣布政見,絕對贊同共和主義。三是孫中山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辭職。四是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五是袁被舉為臨時總統之后,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才能授予他實權。孫中山還鄭重交代以上條件,若袁不能實行,則意味著他不愿贊同民國,不愿和平解決。則戰(zhàn)爭復起,天下流血。
22日電文與18日電文相比較,措辭上尖銳和激烈得多,加大了對袁世凱鉗制的力度,提出袁世凱必須公開表示贊成共和。而此時,袁世凱倚仗內有清政府的授權,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撐腰而有恃無恐,似不獨去清朝政府,還欲取消民國政府。更讓孫中山擔心的是革命陣營內部此起彼伏的一片妥協之聲。在這種情形下,孫中山表現出非凡的革命堅定性。他嚴肅表示辭讓與承接不是無條件的,袁世凱必須做到逼迫清帝退位和宣布共和才行。
雖然后來在內外巨大壓力下,孫中山陸續(xù)做了一些妥協和退讓,但他認為有些退讓并未危及民主共和制度的根基。對于“清帝遜位”“袁世凱宣布政見絕對贊成共和”等基本條件,無論壓力多大,無論處境多么困難,孫中山始終堅持不放棄,其高度的革命原則性又一次顯現出來。
然而,即使孫中山耗費心血設計了這套辦法,仍阻止不了袁世凱顛覆共和制度,復辟封建專制。政治力量的博弈波詭云譎,有太多的因素在制約著時局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91年。
2.謝冰:《孫中山與南北議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