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嚴母掌上明珠
辛西婭,真實姓名:艾米·索普,1910年11月22日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斯堪的納維亞與愛爾蘭血統(tǒng),母親是法國與加拿大并摻有德國巴伐利亞血統(tǒng),一個小丫頭降生的大聲啼哭,給全家?guī)怼昂狻钡臍g樂。
明尼蘇達,印第安語“乳藍色的水”,是1858年5月1日加入美利堅合眾國聯(lián)邦的第32個州,地處美國最北端,與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和安大略省接壤,美國大陸極北點北緯49度23分,就落在該州,因此它擁有一個別稱“北星之州”。
當(dāng)?shù)厝擞幸环N傳統(tǒng)思維,男孩子生在這寒帶地區(qū),使本該強硬的筋骨更加剛烈,而女孩子應(yīng)是柔軟之軀,讓她們骨子里注入寒帶嚴酷,令人心疼,至少老天讓“寒女”穿裙子的日子要比別的地區(qū)同性少得多,所以女孩子成為家家備受關(guān)愛呵護的寶貝,似乎人們都有一種應(yīng)替上帝對“生不逢地”的女孩子多給些補償?shù)男睦怼?/p>
辛西婭不僅生在寒區(qū),且降在冬天雪日,哥哥姐姐都比她大十幾歲,是個單獨被甩在最后的“老疙瘩”。老索普夫婦十幾年后又重溫有嬰兒的感覺,歡心異常,哥姐也都覺得家里像添了個“下一代”一樣,對兄妹行列又多了個“小不點兒”歡喜得不得了。于是,這個姍姍來遲的小丫頭命里注定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成為大哥大姐隔輩兒般喜愛的小幺妹。家里人都叫她乳名“貝蒂”。這個小名跟隨了辛西婭一生,“貝蒂·索普”基本取代了大號“艾米·索普”。
貝蒂的父親喬治·賽勒斯·索普少校,早年參加過19世紀西班牙與美國戰(zhàn)爭,是海軍陸戰(zhàn)隊一名初級軍官,被派赴世界各地作戰(zhàn),所以孩子的出生年齡差異很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老索普在古巴住過一段時間,剛幾歲的小貝蒂在哈瓦那留下一段童年時光,并在那里學(xué)會了西班牙語。1921年索普少校又調(diào)往夏威夷,擔(dān)任珍珠港海軍陸戰(zhàn)隊中級指揮員,后來一家人搬到華盛頓,他先被派往國外使館任武官,后出任美國海軍高級職務(wù)。
貝蒂出生后,父親非常喜歡這個比其他兒女小很多的小女兒,不管工作多忙,回到家里總要逗逗襁褓中的她?!皝?,貝蒂,讓爹地抱抱!”他把頭探得很低這樣說,可兩只手卻不伸出來,習(xí)慣性地背在身后。偶爾妻子把孩子遞給他,他又連忙躲閃,“不行不行,我怕把她抱壞了。”于是便會遭到妻子的白眼。
辛西婭的母親早年留學(xué)法國,知書卻不甚達理,是一個絕對依從常規(guī)的守舊女人。她十分喜愛小女兒,但與丈夫的愛法完全不同。丈夫常說:“你甭太管貝蒂,一個小孩子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嘛,上不了天的。”而作為母親的她,則喜歡逼迫女兒像自己一樣循規(guī)蹈矩,維持一種完全正統(tǒng)的生活模式,讓女兒“將來做一個相夫教子安分過日子的女人”是她對女兒最大的愛。
父親的愛還體現(xiàn)在一個特點上:經(jīng)常送給女兒讓她驚喜的各種各樣小禮物。這些禮物不全是買來的,還有他自己親手做的,有炮彈皮做的小水勺、小鏟子,有子彈殼做的小玩具。有一次,父親從院子里的樹上折下一根樹杈兒,用母親不穿的裙子腰帶的橡皮筋,做了一個精巧的小彈弓,剛兩歲多的女兒本想跟母親顯擺顯擺爸爸的杰作,可沒想到,被母親一把搶了過去,緊接著她聽到的是媽對爸的一陣數(shù)落。
父親常赴外地出差,在小女兒出生前,他就有個習(xí)慣:每到新地方總帶樣?xùn)|西做紀念。家里偌大的住房空間,到處擺放著他從國內(nèi)外帶回的物品,琳瑯滿目,好不壯觀,成為親朋好友來家里聚會的觀賞內(nèi)容和談?wù)撛掝}。父親尤喜歡收藏石頭,理念是“人無石不壽,家無石不安,國無石不泰”;信念是“與石相伴,為之坦然,以石為友,和其筋骨”。
父親認真對貝蒂說過:石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只不過在野外是一種活法,默默無聞;被人帶回家后,又有了新的活法。從此與人朝夕相處,只要人不拋棄它,它會永遠存在,做人的忠實伙伴,不離不棄。
父親的藏石不追求體大壯觀,以小巧玲瓏適于股掌把玩為主,數(shù)量不在多少,品種豐富為佳,有巴西蟲化石、哥倫比亞煤石、俄羅斯隕石和木化石、蒙古恐龍蛋化石、中國壽山石和靈璧石;還有非洲鐘乳石、澳洲熔巖石、英吉利海峽礁石,阿爾卑斯山滑坡石、波羅的海鵝卵石、東南亞熱帶雨林石、沙漠骨化石、北極飛流石及美國各地礦物石、晶體石等。他說:藏石玩石,只要喜愛,哪怕一塊就夠一輩子。
他藏石還有一大特點是不以貴賤為準(zhǔn),而以“象形石”為主,偏愛大自然巧奪天工生成的、未經(jīng)人工動手的原石原形,于是,有的看上去像個小烏龜、小兔子、啄木鳥、蝙蝠、老虎、小猴小狗,有的呈現(xiàn)“云海蕩舟”“雄鷹展翅”“情侶依偎”“淑女倩影”之類畫像景觀。他常對來客自吹自擂:自然生成的“象形石”不會像人為雕琢的那么逼真,要靠“三分相像、七分想象”來感悟那種“似像非像、不像又像、貌非神似、越想越像”的微妙品相,這才有一搭眼就拔不出來的看頭,有百看不厭的興頭,有妙不可言的品頭,有日思夜想的嚼頭。本來,小貝蒂原先只當(dāng)一塊塊奇形怪狀的石頭擺著好玩,經(jīng)爸爸一說,還真悄悄用心體會過,確實感到是那么回事!所以,她從小養(yǎng)成了愛聽爸爸話的習(xí)慣。
索普夫人不懂石趣,老叨叨“左一塊右一塊把家里擺得好亂,連打掃衛(wèi)生都好難”,可男人愛好這一口,只能愛屋及烏。她去埃及旅游大老遠帶回一小塊“獅身人面”象形瑪瑙石,贏得丈夫一個異乎尋常的大吻,其實她“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地攤兒上一堆原石堆里隨意挑選,便宜買到的。攤主若發(fā)現(xiàn)其中奧妙,會心疼得肝兒掉,這便是“黃金有價石無價”的道理。
小貝蒂從父親那認識了石頭的妙趣橫生,又從石頭認識了父親的博大精深,父親也通過石頭讓“仰著頭撲閃水靈靈大眼睛急欲想知道一切”的小女兒了解世界、社會和人生的許多。父親對小女兒鄭重地說:家鄉(xiāng)土地最早居住的奧吉布瓦人、達科地人和印第安人,主要以游獵和采集為生,歐洲人來開采資源后,原始生活發(fā)生變化,落后而沒有記載條件,年過久遠,唯一能證明這里原住民歷史的只有當(dāng)?shù)爻鐾量逃泄糯鷼W洲文字的一塊石頭。
自家的“紀念品石藏館”是貝蒂孩提時代對父親和對家庭最完整、最完美的記憶,也是她從小擁有的、他人鮮有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貝蒂出生后,父親把為自己買紀念品的嗜好轉(zhuǎn)向給她買禮物,有時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比如,買一對自己喜歡的犀牛角,回來高興地說送給女兒??赡遣皇峭娴难?!當(dāng)然,他心里想的是以后留給孩子的“財產(chǎn)”,但在女兒心里,從看見的第一眼,就記住了這是爸爸給自己的禮物,每當(dāng)來客欣賞和贊美時,她會自豪地聲明:“那是我的!”哥哥姐姐都讓著這個小妹妹,更使她感到自己可以得到一切?;蛟S,這也是她當(dāng)間諜后對情報獲取的心理基因。
于是,小貝蒂收到父親的禮物往往不是專為女孩子玩的一類東西,常是又奇特、又貴重的新鮮玩意兒,什么軍刀、炮彈殼、各國硬幣郵票、高爾夫球具等等,而這又恰是她很喜歡很珍惜的,因為別的小朋友沒有嘛!所以,她從小在心里就形成一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有我特”的欣賞感和高追求欲。后來她又跟爸爸學(xué)會橋牌,很懂“勝值最大化”道理和意義。當(dāng)然,父親也有送小女兒專屬的玩具——周歲時的生日禮物布娃娃,后來辛西婭一直保留在身邊。
從姍姍學(xué)步起,父親的石藏品、紀念品天地便成了“老疙瘩”女兒的自由王國。
小時候的辛西婭非常愛與父親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紀念品為伴,與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為伍,在石頭群里鉆來鉆去,蹦蹦跳跳,享受最無憂無慮的自在和快樂。每每父親興致勃勃講解時,小小的她雖然理解有限,但想象很多,無數(shù)的夢游浮想對大千世界的朦朧感覺,腦海里一次次留下深深烙印。
后來辛西婭曾回憶父親說:“我不太記得爹地多么親熱地抱過我,可又總覺得從沒離開過他溫暖的懷抱?!?/p>
貝蒂剛記事起,母親就灌輸傳統(tǒng)的貞潔烈女思想,生怕她將來不自重、不自愛、不小心被男人占了便宜。那時候,母親給女兒貝蒂講過一則寓言故事《珍珠白兔》,故事的梗概是:小白兔媽媽出門前,交給小白兔一顆亮晶晶的珍珠,說這是上帝恩賜的,如果小白兔聽媽媽的話,珍珠就可以按小白兔的心愿變兩樣?xùn)|西,一樣是火,一樣是水。小白兔問媽媽:什么時候變火呀?媽媽說:狼來的時候,變火。小白兔問:為什么呢?媽媽答:狼想吃你,變火,就能把狼嚇跑。小白兔又問:什么時候變水呢?媽媽答:山火來的時候,變水,這樣就燒不到你了。
于是母親就問女兒:知道怎么變火嗎?她搖搖頭,母親就給她做示范:臉色一變、眉毛一豎、眼睛一瞪、嘴巴一歪,顯出一副火氣沖天的樣子。哦,貝蒂明白了,原來是發(fā)火的“火”。母親又問女兒,知道怎么變水嗎?貝蒂想了想,往地上仰面一躺,兩腿一伸,雙臂一攤,說就這樣。母親大吃一驚,忙問為什么?貝蒂答:這不是像一汪不動的水嘛!母親急了,趕緊把女兒從地板上拉起來,認認真真地告訴她:山火來了,意味著危險,而水是流動的,象征著跑,千萬可不能當(dāng)死水不動??!那樣山火會把一潭死水燒干的……
后來,貝蒂問母親:要是反過來,狼來了,變水;山火來了,變火,又怎么樣呢?母親嚴肅地告訴女兒:狼來了,必須火起來,只顧像水一樣溜,要想不被狼追上,不可能!山火來了,還是躲遠點好,想用小火吞過山火,不可能!
母親連續(xù)用了兩個“不可能”,做出寓言故事結(jié)論,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告誡孩子“防范歹人和規(guī)避風(fēng)險”的道理。其實,母親的結(jié)論本身無可厚非,但她想不到的是,自己慣用的表達方式和說一不二口吻,卻在無意中刺激了女兒潛意識中積壓已久的逆反心理,無形中使女兒幼小心靈里隱約形成的不大不小“心結(jié)”又鎖緊一扣,“不可能?哼!”小女兒心里立刻出現(xiàn)一種反彈?!霸趺淳筒豢赡埽吭囋嚳绰?!”打那時起,小貝蒂這種執(zhí)拗的心理感覺成為長大后的辛西婭一個常有心態(tài)。
貝蒂是個混血兒,有著與生俱來的美貌麗質(zhì),是一個自然催發(fā)的早熟女孩。她十三四歲時,身體就已早早發(fā)育,一頭棕紅色的頭發(fā),一雙深綠色大眼睛,豐潤而堅實的嘴唇,加上窈窕的身段,雖不是動不動就“咯咯笑”類型的女孩,卻給人一笑千金的感覺,若不知她實際年齡,看上去則像待嫁姑娘的年齡段,走到哪里都會引來男人們垂青的目光。
母親見小女兒一轉(zhuǎn)眼出落成大姑娘,又喜又怕,怕大于喜。于是,貝蒂耳朵里常傳來母親的嘮叨聲——“別跟男孩子單獨在一塊兒”“絕不要讓男的碰你身子”“穿裙子坐著要把兩腿合上”“上衣不要穿得緊箍身”“褲子不要穿得緊勾屁股”“走路穩(wěn)當(dāng)點,不要把胸脯蕩來蕩去”“不要接受男人任何禮物”“遇到看你不順眼的男人,要像《珍珠白兔》那樣,變火、變火!”
母親對小女兒從小就滲透個人意識,極力想把自己的所有一股腦兒傳給孩子。小貝蒂剛幾個月大時,母親就把她抱到鋼琴前表明決心:多看鍵盤!熟悉它、擺弄它!讓它飄出動人旋律!后來她手把手教老閨女彈鋼琴、拉小提琴,小女兒的手指柔軟細長,大拇指和小拇指隨意一展便可觸及多位按鍵,小下巴與肩頭一夾,就能把成人小提琴托住,孩子天生的優(yōu)越令她喜不自禁。
不過,母親教琴不覺難,讓貝蒂練琴很費勁。每當(dāng)丈夫建議不要勉強孩子、要順其自然時,她立即表明:不可能!學(xué)琴練琴不是吃飯睡覺,怎么順其自然?一個小不點孩子,能指望她主動學(xué)、主動練嗎?不可能!根本不可能!老索普一臉無奈,小貝蒂自然覺得爹地向著自己說話真好,媽咪上句 “不可能”、下句 “不可能”真討厭,不由得小嘴巴噘起來。
每當(dāng)小貝蒂很想聽爸爸講石頭、看新紀念品時,母親常會橫眉立目逼著練琴,使她覺得練琴總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天敵。不過,貝蒂絕頂聰明,母親一教,快速接受掌握,以便趕緊了事去玩,可母親老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沒完沒了,唉…… 有時,她可憐巴巴問媽媽:“彈好這段兒能完嗎?”得到的回答總是“不可能!想玩?不可能!”
老索普建議妻子少說為佳,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要尊重女兒個人的自主權(quán)利?!斑@不可能!貝蒂她還不是個大人,不可能有什么判斷力!她是一個女子,不可能有什么自主權(quán)!要不跟她勤說著點,她不可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可能知道怎么做個女人!不可能知道男人的鬼心!”母親又是連續(xù)幾個“不可能”,把女兒的逆反心理一步又一步推向深淵。
從此,貝蒂在幼小的心靈里對“不可能”表述,很敏感。
不知從哪一天起,小貝蒂開始既恨琴又愛琴,恨它總跟自己作對,總跟自己爭奪玩的樂趣;愛它是在被母親逼得最無奈時,琴又成了她最可愛、最親近的伙伴和心靈寄托。不過,也正是這種一次次的“與伙伴心靈寄托”,使她帶著一種“與高級琴師母親較勁”的感覺,獨自暗下決心“一定彈出個樣來”,潛心對琴技深入揣摩、理解、練習(xí)……上小學(xué)時,貝蒂以一曲《獻給愛麗絲》鋼琴獨奏,獲得州政府為兒童綜合人才頒發(fā)的特別獎。母親親自參加了那場演奏會,回家對丈夫平靜地說了一句:“她超過了我?!?/p>
超過的何止如此!也許正是母親那種嚴酷家教意識的反作用,辛西婭從小就形成了一種自有主見的反叛性格,在情商和智商上都遠遠超越了母親,只遺傳了她的美貌和本質(zhì)的純真。
誰都知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地方出生長大的人,尤其是地區(qū)反差較大,如熱帶與寒帶、內(nèi)陸與濱海、山區(qū)與平原、單一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混居地區(qū)等,在原始性情特點和表現(xiàn)習(xí)慣上,都具有明顯的區(qū)別。所以。人的秉性形成取決于三方面:血統(tǒng)基因、家庭環(huán)境、地區(qū)差異。
辛西婭出生在素有“北星之州”的明尼蘇達,由于這里地處美國本土最寒區(qū)域,是印第安人最早的居住地,因而明尼蘇達州人在外界心目中是“抗寒耐力強、生存能力強、剛烈秉性強”的品質(zhì)與形象化身,這“三強”的硬骨頭特點,在貝蒂父親和家族眾親友身上素有體現(xiàn)。越嚴寒越不懼戶外活動的個性、越艱難越頑強而樂觀的態(tài)度、越是面對強手強勢越剛直不阿的性格,使貝蒂與代代繁衍生息的家鄉(xiāng)人一樣,天生就打骨子里被自然而然滲透了當(dāng)?shù)仫L(fēng)土人情的傳統(tǒng)基因。
明尼蘇達人有一些典型特征:崇尚信義、好客、喜歡吃滾燙的熱菜,說話富有悠揚的斯堪的納維亞口音。這里土著文化奠定了當(dāng)?shù)厣鐣拿骰A(chǔ),一些土著民族部落經(jīng)營的賭場長盛不衰,至今仍是美國最盈利的賭場之一。后來最早到這里開發(fā)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法國人、德國人等大批歐洲探險創(chuàng)業(yè)者,在掠奪資源的同時,又給當(dāng)?shù)匚幕鎏砹诵碌幕盍Τ煞?,一些法國人等歐洲人種與土著人的混血兒相繼誕生。貝蒂從小接觸法語環(huán)境,使用程度相當(dāng)于母語。
打獵和釣魚等戶外運動是許多明尼蘇達人一生最重要的業(yè)余愛好。冰釣是當(dāng)?shù)匾环N特別釣魚方式,在嚴寒中冒著刺骨冷風(fēng)、頂著滿天飄雪,長時間守在冰窟窿旁靜靜盯著漁漂等待上鉤,被視為是一種享受樂趣和挑戰(zhàn)意志的檢驗。早期的斯堪的納維亞移民尤喜歡這種運動,并帶動了當(dāng)?shù)仄渌用瘢纬傻貐^(qū)特有文化現(xiàn)象。
辛西婭家鄉(xiāng)明尼蘇達在美國幾十個州中特色突出:“民眾抱團、一呼百應(yīng)”風(fēng)氣根深蒂固,“抗上不媚上、敢作敢當(dāng)”氛圍蔚然成風(fēng),“越是艱險越向前”作風(fēng)和素質(zhì)具普遍現(xiàn)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州男女老少,無論世代土生土長的,還是外來移民融入的,一撥撥不管在本國闖蕩,還是遠涉重洋,個個都到處散發(fā)故土特色的人文氣息。
辛西婭從小形成的“反叛性格”除了母教嚴厲因素,難道與地區(qū)人種特色無關(guān)嗎?
當(dāng)然,如果從最初的影響和熏陶來看,貝蒂更多還是繼承了父親的軍人性格,至少跟父親在世界各地的隨軍生活,使一個女孩子從小就喜歡新奇、刺激、冒險,總是努力表明,別人不敢做的,她敢做,也能做。
在軍人父親眼里,小女兒是個“聰明好動”的小精靈;在傳統(tǒng)型母親眼里,“老疙瘩”閨女是個“調(diào)皮搗蛋”的小刺兒頭;在哥哥姐姐眼里,小妹妹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大人;在外人眼里,這個小丫頭好像“做事不管后果”,是個敢想敢干、敢作敢當(dāng)?shù)?“冒失鬼”。
母親似乎早看出小女兒不是個“省油燈”,盡管她這當(dāng)媽的對每個兒女都喋喋不休,以身作則,但在老閨女身上好像總難看到自己的規(guī)范影子,不由得越來越有提心吊膽感覺,生怕不多加約束,會惹出什么亂子,甚至招來丟臉的麻煩。于是她向丈夫提出,該把貝蒂送出去接受正規(guī)、嚴謹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