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此處“冷雨”且“熱風”

2017中國最佳雜文 作者:王侃


序此處“冷雨”且“熱風”

王侃

談及雜文,大多數(shù)人都會不自覺地將其與“罵聲”聯(lián)系到一起,當下的許多雜文創(chuàng)作更是以“罵”為樂。“罵”固然是雜文的重要特質(zhì)之一,然而,“冷言冷語”背后的“滾滾熱流”才是雜文真正的可愛之處。批判是雜文的生命力,“冷水”潑得多了,總不免會讓讀者心寒起來。但閱讀優(yōu)秀的雜文作品卻能讓人在經(jīng)歷“瓢潑大雨”的洗禮之后,還能感受到被陣陣“熱風”輕撫的溫情。這“熱風”或源于文章的思想深度,或源于作者的赤誠真情,始終激蕩在雜文的字里行間。雜文的文字或許是冷的,甚至可能寒冽到令人發(fā)抖,但雜文作者的心一定是炙熱的,一個冰冷、麻木之人定寫不出這般充滿戰(zhàn)斗性的文字。即使被喻為專門報告壞消息的“烏鴉”,雜文家們依然不辭辛苦地投身于雜文創(chuàng)作中,因為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寒冷”,他們的心里始終留有“溫熱”。正是雜文家們的這份執(zhí)著,使雜文變得“可恨”又“可愛”。

文學藝術(shù)是時代的晴雨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是如此,雜文亦是如此。相比于其他文體,雜文對于社會動態(tài)的反映更為敏感、迅速,思想表達更為直接、簡練,因而雜文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處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里的人們需要“經(jīng)典長篇”,也需要“投槍”與“匕首”,因為這“投槍”“匕首”發(fā)揮著傳遞時代聲音的奇效?;诖耍s文的大膽、潑辣、犀利,正好投合了人們的喜好,成了當仁不讓的“急先鋒”。然而,當下的雜文創(chuàng)作或許是太“急”了,只知道抓起“投槍”“匕首”胡亂地投刺,卻忘了對我們身處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做一番深入的考察,結(jié)果只能是傷人傷己。這樣的雜文既已脫離了“感應(yīng)的神經(jīng)”,自然也就難以成為“攻守的手足”。還有些雜文創(chuàng)作,僅僅是為了發(fā)聲而發(fā)聲,只為奪人眼球,卻無營養(yǎng)注入,更毫無善意和熱情可言,成了名副其實的冷嘲之作。更有甚者,利用雜文的辛辣、犀利,將“銀針”當成“暗器”,拿起“解剖刀”就停不下來,看起來冠冕堂皇,實際卻惡意中傷他人,以達成自己的私利。

當然,雜文是時代的號角,應(yīng)當起到激濁揚清、匡正人心的社會效果,萬不可淪為個人發(fā)泄、炫耀甚至復(fù)仇的工具。倘若徒有其表卻無內(nèi)里的“冷嘲”之作都能大搖大擺地登堂入室,恐怕雜文早晚是要從“高尚的文學樓臺”里被趕出來的。我們的雜文需要“冷雨”,更需要“熱風”。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我們確實是需要雜文的,我們需要它來為我們窺探時代風貌、樹立社會正氣。而雜文的日趨繁榮,也說明了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誠如魯迅所言:“我以為凡對于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癤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證明著病菌尚在。”(魯迅:《熱風》)在“細菌”滋生的困境下,我們需要雜文強大的殺傷力來為我們清除那可惡的“細菌”。但如果雜文自身都被“細菌”侵蝕,那雜文的意義何在?我們的歷史又該如何前進呢?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洋洋大觀、經(jīng)緯萬端的雜文浩海中,編者還是驚喜地遴選出了許多令人拍手稱快的佳作。雜文可以是對歷史的深沉反思,或是對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厲聲撻伐,當然也可以是家長里短的娓娓道來,但它們都應(yīng)當有一個共同的品格:真性情。魯迅曾坦言:“我以為如果藝術(shù)之宮里有這么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還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nèi)ヅ闵勘葋喅渣S油面包之有趣?!保斞福骸度A蓋集》)編者在編選這本《2017中國最佳雜文》時,不是盲目地“以名取文”,而是將是否具有“真性情”作為第一評選標準。認真閱讀并仔細感受本書所選雜文的讀者定會發(fā)現(xiàn),這些雜文不僅有著文學的情趣、理趣,更透露出作者洞悉世事的練達和昭告世人的警醒。本書收錄的雜文題材廣泛、樣式眾多,與廣大群眾的甜苦相牽、哀樂相連,充分體現(xiàn)了雜文的靈活多樣?;蛟S一篇雜文只能剖析生活的某一片段、某一局部,但是眾多佳作匯合起來,定能讓讀者從中窺探出時代的風貌,把握到時代的脈搏。

倘若深究,雜文,首先講究一個“雜”字。雜文的“雜”不僅在于內(nèi)容的廣博、作家隊伍的龐雜以及寫作筆法的縱橫捭闔,“還”有降等意味,用“更關(guān)鍵”修飾不妥還在于雜文作者的博學多聞。雜文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和洞悉世事,才能直擊問題的核心,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否則,隔靴搔癢的“冷嘲”之作,也只能是無關(guān)痛癢的旁敲側(cè)擊,“冷雨”再栗,卻無“熱風”。其實,每一篇雜文都代表著當下發(fā)生的一件件特殊的事件,在那些鮮活的文字里記錄了很多特別的事情,關(guān)于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或者關(guān)于人與社會的共同發(fā)展,抑或上升到關(guān)于整個世界的前行方向,等等。但是在這些特殊性之下,這些雜文又營造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文學場域,尤其在選編的過程中雖然它們僅僅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雜文的視角還是越來越開闊的,在各種文體的多樣發(fā)展下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針對今年這些被編入選集的文章,雖然有缺憾,但是更多的還是驚喜。具體而言,想在雜文中吹起“熱風”,光靠作家的知識儲備當然是不夠的,還得有根“定海神針”,即文章的思想情感。雖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但若文章雜而無感,則失去了雜文的靈魂。池莉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從簡單的養(yǎng)花一事,卻體悟出“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夠可以了”的人生哲理,且明確地知道自己這一生要做的就是“寫作”這件事。可是,有多少人是用去一生,也沒有搞好一件事的??!劉誠龍的《路之緣》,以“路”作為文章的線索,為自己的特殊情感穿針引線,在他細膩卻飽含情感的敘述中,讀者也會沉潛其中,跟著作者去思考:“一生看來貌似漫長,你走過的路,又有幾條?拿著掃把與簸箕,從幾條路上掃過,便把在人間的足跡,掃了個干干凈凈,不留一點痕跡?!表n浩月的《懷念楊潔,為什么》,則是用情真意切的文字將《西游記》導演楊潔的敬業(yè)與藝德書寫出來。的確在當下,身處新媒體浪潮裹挾中,人們多少都面臨著經(jīng)典沉沒、精品缺失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慌,楊潔去世所帶來的話題,為這種焦慮與恐慌提供了一個釋放點。我們懷念楊潔,其實也是在懷念她的時代,懷念敬業(yè)與藝德。知名小說家畢飛宇在雜文領(lǐng)域也頗有建樹,在此選編的這篇《膽怯的意義》,表達出了他對“膽怯”的另一層認識,但作者的真知灼見在于認識到“既然每個生命都是有局限的,那么,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一個好的社會,應(yīng)該動用一切社會的資源,讓它的人民免于恐懼,而不是無視恐懼并藐視恐懼”。而翟杰的《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逸茗的《心靈素簡才不慌亂》以及劉江濱的《讓“我”消失一會兒》等都展現(xiàn)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

雜文之所以吸引人,想來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獨特的“雜文味”。優(yōu)秀的雜文不僅明快懇切,而且能在海闊天空地恣意縱談之下,透露出一股談笑風牛的幽默。趙汀生在《“波瀾”與“淡定”》一篇中,用從容淡定的言語對人生是否該“知足”做了另一番風味的解讀。劉誠龍在《國學的走樣與走樣的國學》中巧用閑筆,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鞭辟入里地刻畫了某些人學習國學的種種丑態(tài)。陳魯名的《遭遇“著名”》,僅有千把個字,卻出現(xiàn)了近50次“著名”,既然這么多的“著名”,那看來“著名”也就不一定那么“著名”了。路來森的《風雅“毛邊書”》,將閱讀毛邊書的悠閑自在和盤托出,讓人看了實在是有些心癢難耐。其實何止閱讀“毛邊書”是一種享受呢?或許真正愛讀書之人都是一拿起書就難以放下的吧!艾莜薇的《我想嫁給愛情,請不要嘲笑》,關(guān)注的是普通個體的當下遭遇。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問題已經(jīng)變得很普遍,但作者也恰恰在這樣的平凡視角中展現(xiàn)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反思和思考。當然,同樣的以輕快的筆調(diào)傳達人生趣味的文章還有介子平的《理工男》、張金剛的《粗糙生活,也是一種智慧》,以及韋祎的《你的寢室有幾個微信群》等。這些作家沒有用雜文展現(xiàn)寬廣的生活和豐富的視角,而是在煙火氣十足的平常生活里發(fā)現(xiàn)了妙趣橫生的現(xiàn)象,并且真正地深入進去,得出了一些發(fā)人深省的結(jié)論。

雜文作為文學的“輕騎兵”,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并且常常與時事熱點相結(jié)合,流露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劉瑜的《要守住內(nèi)心的火焰》通過品評電影《末日危途》,“直指人類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道德虛空”。在真正的生存困境面前,善和惡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人“內(nèi)心的火焰”又來自哪里呢?作者雖未做出解答,卻也足以令人深思。林永芳在《“王者”限玩:“紙老虎”擋得住“中山狼”?》這篇文章中,精準地將焦點放在了近來大熱的《王者榮耀》游戲上,并對游戲制作團隊推出的“以‘限玩’為主的‘防沉迷措施’”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在林永芳看來,這款游戲的制作團隊,有制作游戲的能力,卻沒有能力提出真正管用的“防沉迷系統(tǒng)”,面對斥責,還有什么資格大叫“委屈”呢?趙貝佳的《“限塑令”別淪為“賣塑令”》,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對“限塑令”勢行不動的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深切關(guān)懷。嚴峰的《令人揪心的兩分鐘》,關(guān)注的是一女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向死亡的兩分鐘,殘忍的畫面或許只是令人揪心一時,那一個個看客的冷漠卻令人長久揪心。劉雪松的《給巴黎19區(qū)華人抱團的姿勢挑挑“毛病”》,也是從時事熱點切入現(xiàn)實生活,對當下社會出現(xiàn)的這一類現(xiàn)象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他認為“中國在強大,在進步,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應(yīng)該把群體進步提升的素質(zhì)同步跟進。華人法治的素養(yǎng)硬,才是真的硬”,這話著實發(fā)人深省。此外,張東鋒的《吃穿山甲吃出來的何止炫耀》、梁曉聲的《大學生都變成手機黨是一種悲哀》以及江雪的《〈二十二〉,為歷史留住證人》,都是對時事熱點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觀察分析。

大部分雜文都把“矛”擲向他人、投向遠方,但高明的作者卻會時不時地搬起“石頭”,砸一砸自己的“腳”。雜文作家若是能在拔出“毒瘤”的過程中,還能記得時不時地警醒自己,定能成就一篇有溫度的好文。司馬牛的《慎己所好》通過“皇帝吃菜不許過三匙”“公儀休愛吃魚卻拒魚”等故事指出慎己所好的重要性??墒侨艘嬲P(guān)注自己怕是有些困難吧,作者對此想必也是深有體會,才會如此苦口婆心地寫下此文,用以警醒他人和自己。王天定的《并非每個人都能逃離霧霾》,表面看上去就是一篇有關(guān)環(huán)境保護的雜文,但實際上卻是對于公民責任和義務(wù)的探尋。的確,逃離是一種選擇,但當我們無法逃離時,讓我們選擇用行動尋求改變。我們不期速成,但相信恒能生金,每個人的覺醒,都是對霧霾最有力的抵抗。王志鋒的《向“洗稿式原創(chuàng)”說不》,則是對當下流行的一種“洗稿式原創(chuàng)”現(xiàn)象進行的鞭辟入里的剖析。在一個知識共享的時代,如作者所言,“信息越是豐富,資訊越是多樣,人們對于原創(chuàng)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需求就越強烈,這就需要從技術(shù)識別、法規(guī)約束和行業(yè)自律等各方面著力,堵住洗稿和抄襲的漏洞,為原創(chuàng)寫作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環(huán)境”。的確,對于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以及學術(shù)的求真態(tài)度,作者直抵問題的核心,也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當然,李洪興的《儲備不貶值的人生財富》、劉兆林的《慢點生活》以及袁方的《人生也需要留白》等都善于剖析自身,帶著一把刀子直擊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得出很多關(guān)于人生的感悟。

其實,任何一種文體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軌跡。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在這背后都會涉及一種文化話語或者說歷史話語。它們不僅為文學的寫作提供了語境和氛圍,而且那些特定的精神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也使得文學關(guān)注的對象得以延伸出去。在這次編選的雜文中便有一些這樣的文章,向歷史故事或者文化傳統(tǒng)領(lǐng)域進行挖掘,使得文章呈現(xiàn)出了一種別具風味的基調(diào)。鄒世奇的《“揚釵抑黛”的人是怎么想的》便是從經(jīng)典名著《紅樓夢》出發(fā),意在對其中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的人物形象和評價進行新的思考,新意在于作者從一個復(fù)雜而引人注目的文學現(xiàn)象,反觀其中的深刻哲理,認為這個世界除了現(xiàn)實與當下,還應(yīng)該有愛、有美、有詩、有夢想。鄭勁松的《年味,為什么淡了》,意在從文化傳統(tǒng)的視角去探討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其中還涉及當下在西方文化沖擊下我們?nèi)绾伪A糇约簝?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有必要重建一些文化儀式,對傳統(tǒng)、對天地萬物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期待,多一份溫馨。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吳相洲的《古詩詞永遠是生活的高尚元素》,其實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談?wù)撐幕瘋鹘y(tǒng)問題,具體而言作者是從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熱播入手,從當下的視角去評析古詩詞的再激活和再繁榮。如作者所言:“中國是文明古國,號稱‘禮儀之邦’,從誦讀經(jīng)典開始,從文明言說開始,自覺抵御低俗言說,可以提升國人形象,對精神文明建設(shè)有益,對民族文化復(fù)興有益。”在這個角度上,無論何時何地,對文化的敬仰和傳承都需要積極付諸實踐。楊自強的《白居易為何不買房》則是用幽默的語言將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展現(xiàn)出來。雖然作者的敘述中對當下的“買房熱”只是一筆帶過,看似輕松,想必還是會引起讀者對這一熱點現(xiàn)象的深刻思考。吳澧的《背詩詞是國人的標配》、董宏君的《正被“改造”的中文》以及劉誠龍的《國學的走樣與走樣的國學》等文章,都果斷地從原本的窠臼中掙脫出來,用自己的歷史解讀權(quán)去敲打文化的方方面面,為讀者提供了別樣的價值標準與審美境界。

現(xiàn)如今,雜文在我國已經(jīng)日益茁壯成長,呈現(xiàn)出一派空前繁盛的景象。面對燦若繁星、浩如煙海的雜文佳作,編者實在是有些應(yīng)接不暇,在編選的過程中難免會與一些經(jīng)典之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但本書所編選的很多篇章,都曾以其鞭辟入里的剖析和風趣幽默的言語打動過編者,每一念及皆如數(shù)家珍。但愿這部《2017中國最佳雜文》能如一位親朋摯友,受到讀者的喜愛。如若讀者能時常翻閱并細細品讀,定能在其中察出智慧之光,聞到浮動的暗香。

若是本書的出版能夠稍稍挪移那些“冷嘲”之作的“霸屏”地位,讓它們不再如此公然地招搖過市,那將是編者最大的欣慰。畢竟還是有那么多的熱心人士依然毫無畏懼地在雜文領(lǐng)域里赴湯蹈火。我們依舊堅信,當代雜文創(chuàng)作的隊伍必將在今后更為壯大,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新銳力量參與進來。不僅僅投出自己的“矛”,不僅僅亮出自己的“盾”,更會在“冷雨”和“熱風”的交匯中永葆初心。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懷疑未來會出現(xiàn)更多的雜文經(jīng)典傳世之作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