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明詞總論

明詞史(增訂版) 作者:張仲謀 著


第一章 明詞總論

由于明詞向無專門研究,一般讀者對明詞缺乏總體認識,故而在論述明詞發(fā)展史程之前,有必要從宏觀視野對一些基本問題作出梳理與說明。

第一節(jié) 明詞中衰的歷史原因

與宋詞之高峰或清詞之中興相比,明詞的衰蔽應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正如探討唐詩、宋詞、元曲興盛的歷史原因一樣,追索明詞中衰的原因,也是明詞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課題。關于這一點,前人說法甚多,然而推敲起來,往往多舍本逐末、似是而非之論。

晚清文廷式《云起軒詞鈔序》云:“詞家至南宋而極盛,亦至南宋而漸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也:其聲多啴緩,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則風云月露紅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邁往之士,無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詞遂亡,亦其宜也?!?sup>[1]這里把元明詞的衰落追溯到南宋,然所謂“其衰之故”,實際全是“其衰之象”,是衰落的表征,而不是衰落的原因。

又近人蔣兆蘭《詞說》云:“至‘詩余’一名,以《草堂詩余》為最著,而誤人為最深。所以然者:詩家既已成名,而于殘鱗剩爪,余之于詞;浮煙漲墨,余之于詞;詼嘲褻諢,余之于詞;忿戾謾罵,余之于詞;即無聊酬應,排悶解酲,莫不余之于詞。亦既以詞為穢墟,寄其余興,宜其去風雅日遠,愈久而彌左也。此有明一代詞學之蔽。成此者升庵、鳳洲諸公,而致此者,實‘詩余’二字有以誤之也?!?sup>[2]按“詩余”之名,實昉于宋代。黃庭堅《小山詞序》說晏幾道詞“嬉弄于樂府之余,而寓以詩人之句法”[3];關注《題石林詞》稱葉夢得“翰墨之余,作為歌詞,亦妙天下”[4]。如此等等,已開“詩余”之先聲。然彼時雖視詞為詩人之余事,卻正是詞體大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霸娪唷敝?,甚或是表達與詩教傳統(tǒng)相悖的題材內容之掩護?!恫萏迷娪唷穯柺烙谒涡⒆谇溃?165—1173)至淳熙(1174—1189)間,同時或稍后又有王十朋《梅溪詩余》、廖行之《省齋詩余》、林淳《定齋詩余》等。其時正是辛稼軒在詞壇上龍擲虎跳之時,稍后姜夔、史達祖等才登上詞壇??梢姟霸娪唷敝⑿兄畷r,詞固未嘗衰。蔣兆蘭所謂“有明一代詞學之蔽,……實‘詩余’二字有以誤之”,乃風馬牛、莫須有之論也。

更多的詞人和詞學家,把明詞衰蔽的原因,歸結于《花間集》和《草堂詩余》等詞籍的影響。朱彝尊《詞綜·發(fā)凡》稱,古詞選本多種皆佚不傳,“獨《草堂詩余》所收,最下、最傳。三百年來,學者守為免園冊,無惑乎詞之不振也”[5]。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8云:“《花間》、《草堂》、《尊前》諸選,背謬不可言矣。所寶在此,詞欲不衰,可乎?”[6]吳梅《詞學通論》第9章曰:“論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探其根源,有數(shù)端焉。開國作家,沿伯生、仲舉之舊,猶能不乖風雅。永樂以后,兩宋諸名家詞,皆不顯于世,惟《花間》、《草堂》諸集,獨盛一時。于是才士模情,輒寄言于閨闥;藝苑定論,亦揭橥于香奩。托體不尊,難言大雅,其蔽一也?!?sup>[7]陳聲聰《讀詞枝語》亦云:明代“二百余年之天下,所為詞,舍誠意伯、高青丘一二人外,皆《花間》、《草堂》之殘渣余瀝耳”[8]。類似的說法在清代詞話及今人論述中所在多有,隱然已成為一種共識或定讞了。

關于這種觀點,首先要澄清兩點模糊認識。首先,《草堂詩余》確是明代最為流傳的詞籍,而《花間》、《尊前》無與焉。毛晉《草堂詩余跋》云:“宋元間詞林選本,幾屈百指,惟《草堂詩余》一編飛馳。幾百年來,凡歌欄酒榭絲而竹之者,無不拊髀雀躍。及至寒窗腐儒,挑燈閑看,亦未嘗欠伸魚睨,不知何以動人一至此也。”[9]毛晉為晚明人,朱彝尊為清初人,他們都只是說《草堂詩余》而未及其他,后來王昶《明詞綜序》才加上了《花間集》,晚清陳廷焯又踵事增華地加上《尊前集》。考諸集之明代刊本,《花間》、《尊前》,刊行既晚且少。湯顯祖《花間集敘》稱:“《花間集》久失其傳,正德初,楊用修……始得其本,行于南方?!?sup>[10]《尊前集》的明刊本則僅見萬歷十年(1582)嘉興顧梧芳刊本。而《草堂詩余》的明刊本,見存的即不下數(shù)十種。由此可見,《尊前集》在明代稱不得流行,《花間集》之行世亦在明代中期以后。故追索明詞衰蔽之由,與這兩種詞籍并沒有多少關系。其次,《花間》、《尊前》,均為晚唐五代時詞之總集,歷來被視為倚聲填詞之祖,于宋詞且有先河后海之意。故學詞者從此二書入手,亦猶學詩者先擬漢魏古詩,入門不可謂不正。后來陳子龍及清初諸名家亦均從《花間》入手,卻成就了另一番氣象,故亦不可謂“托體不尊”。

這種現(xiàn)象及其所反映的認知方法的根本問題,在于只見現(xiàn)象,未及實質;或者說是將流作源,以果為因。明人能夠看到或可供選擇的詞籍很多,為什么他們不選《樂府雅詞》、《花庵詞選》、《絕妙好詞》等等,卻偏偏選中了編選旨趣不甚高的《草堂詩余》呢?應該說,是明人主動選擇了《草堂詩余》,造就了《草堂詩余》的流行。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明人之所以選擇《草堂詩余》,是因為該書所體現(xiàn)出來的詞品風格滿足或適應了明人的口味。它分調或分類編排,給原本無題的詞都加上一個“春思”、“春恨”之類的題目,使原來的“無標題音樂”與世俗的感情生活對應起來,這不僅取便歌者,也為試圖學習填詞而又貪圖省力的明人提供了一個速成讀本。至于其選篇在題材內容上偏重男女風情,語體風格上偏于淺俗切近,當然也更合于明人的口味??傊恫萏迷娪唷返牧餍幸仓皇敲髟~衰蔽的一種表征,而不是原因。

以今觀之,明詞中衰的歷史原因,或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從文體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詞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故不可復現(xiàn)。和植物、動物的生長周期相類似,每一種文體都有大體相似的發(fā)展邏輯。以詩言之,葉燮《原詩》曾云:

譬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則其根,蘇、李詩則其萌芽由蘗,建安詩則生長至于拱把,六朝詩則有枝葉,唐詩則枝葉垂蔭,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自宋以后之詩,不過花開而謝,花謝而復開。[11]

我們且不管葉燮對詩史階段的劃分是否得當,他以草木作比以說明詩自有其生長周期,其基本精神是合乎實際的。清代詩人蔣士銓又有《辯詩》詩云:“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變出不得已,運會實迫之。格調茍延襲,焉用雷同辭。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一代只數(shù)人,余子故多疵。敦厚旨則同,忠孝無改移。元明不能變,非僅氣力衰;能事有止境,極詣難角奇?!?sup>[12]葉燮是借助于比喻,蔣士銓則是以詩論詩,都是說明一種文體(詩)在發(fā)展過程中必有其鼎盛時期。鼎盛時期一過,即使有才子挺生其后,也很難再鑄輝煌了。

詩如此,詞亦如此。早在明代前期,陸深即已認識到這一點。其《中和堂隨筆》有云:

陸務觀有言:“詩至晚唐、五季,氣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長短句獨精巧富麗,后世莫及。”蓋指溫庭筠而下云然。長短句始于李太白《菩薩蠻》等作,蓋后世倚聲填詞之祖。太抵事之始者,后必難過,豈氣運然耶?故左氏、莊、列之后而文章莫及,屈原、宋玉之后而騷賦莫及,李斯、程邈之后而篆隸莫及,李陵、蘇武之后而五言莫及,司馬遷、班固之后而史書莫及,鐘繇、王羲之之后而楷法莫及,沈佺期、宋之問之后而律詩莫及。宋人之小詞,元人已不及;元人之曲調,百余年來,亦未有能及之者。但不知今世之作,后來亦有不能及者果何事耶?[13]

所謂“事之始者,后必難過”,是陸深嘗試提出的一條文學藝術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下則是他所舉以為證的實例。這里所謂“事之始”,不是初始之意,而是指某種文體或藝術形式的“黃金時代”。這種說法后來演變?yōu)椤耙淮幸淮鶆佟保ń寡Z),或“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王國維語),遂成為廣為傳誦也被廣泛認可的文學史定律。但陸深強調的是文體發(fā)展規(guī)律,后人強調的是時代特色,雖說法類似而旨趣有別。

因為詞在詩后,又號為“詩余”,所以前人對于詞史的認識,往往借助于已有的詩史框架。尤侗《詞苑叢談序》所謂:“詞之系宋,猶詩之系唐也。唐詩有初、盛、中、晚,宋詞亦有之。”[14]正是這種比附思維的產物。同時的劉體仁亦采用“初、盛、中、晚”的框架說詞,卻超越了朝代的局限。劉體仁《七頌堂詞繹》中云:

詞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牛嶠、和凝、張泌、歐陽炯、韓偓、鹿虔扆輩,不離唐絕句,如唐之初,未脫隋調也,然皆小令耳。至宋則極盛,周、張、柳、康,蔚然大家。至姜白石、史邦卿則如唐之中。而明初比晚唐。蓋非不欲勝前人,而中實枵然,取給而已,于神味處全未夢見。[15]

這里論詞史的初、盛、中、晚,因為超越了朝代概念,也就排斥了王朝興衰的所謂氣數(shù)問題,而是詞體自身的發(fā)展邏輯使然,因而與前面所述文體發(fā)展周期是相通的。

當然,以此種觀點解釋明詞的中衰,會遇到一個麻煩。熟悉清詞的人會自然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明詞已當詞史之末,那么又何以解釋清詞中興的事實?回答應是,凡事有規(guī)律,亦有例外。既不能因為規(guī)律而否定例外,也不能因為例外而否定規(guī)律。按照一般的文體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清詞走向衰頹沒落應是必然趨勢。而明清易代前后的巨大刺激,不僅激活了文人的才思,也使詞這種近于僵化的抒情文學樣式重又煥發(fā)出生機。葉恭綽《廣篋中詞》卷1于陳崿《大酺》詞后論清初詞有云:“清初詞派,承明末余波,百家騰躍。雖其病為蕪獷,為纖仄,而喪亂之余,家國文物之感,蘊發(fā)無端,笑啼非假。其才思充沛者,復以分途奔放,各極所長。故清初諸家,實各具特色,不愧前茅,遠勝乾嘉間之膚庸淺薄、陳陳相因者?!?sup>[16]清詞之所以能夠改變詞體自身的發(fā)展趨勢,力挽衰頹而趨于中興,與這種特定的滄海桑田的易代刺激大有關系。

其二,從文學發(fā)展的總趨勢與文體互動規(guī)律來看,明代俗文學的崛起加速了傳統(tǒng)雅文學的衰頹與變異。雅俗文學的遞變,是考察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命題。早在宋代,小說、戲曲、講唱文學等通俗文學形式,已漸呈上升趨勢,至元明時代則已形成雅文學衰落而俗文學崛起的局面。值得強調的是,雅俗文學的興衰嬗變,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具體文體的興衰,而是兩種文化的代興。前人論明詞中衰之因,有人說是詞的曲化所致,有人說是《花間》、《草堂》流行的結果,是“托體不尊,難言大雅”。實際這些都是表象,根源在于整體文化氛圍的轉移,其中包括思想觀念、創(chuàng)作精神與審美趣味。在這樣一個俗文化流行的時代里,古典詩詞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市場。如白居易詩流傳四夷或“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明代則是凡有井水處都在聽說書,看傳奇,街面上流行的也是《山坡羊》、《鎖南枝》。詞一旦失去了讀者與聽眾,也就不會再有人愿意拋擲心力精益求精了。而詞在格調上的俗化與語體風格的曲化,不論是有意改造以適應時尚,還是受時尚的浸染無意而變,都是由明代特定的文化語境所決定的。

其三,明詞的中衰,與詞的地位下降相關。在明代文人心目中,詞仍未脫小道末技之嫌。所謂小道末技,是從兩種視點來看待的。一是從經濟文章的角度來看,宋元時科舉考試分“經義”與“辭賦”二科,明代則棄辭賦而專考經義,又由經義考試演變?yōu)榘斯扇∈?,而八股文的寫作與詞的創(chuàng)作不僅毫無關系,甚且相悖相損。周琦《東溪日談錄》(刊行于嘉靖十六年)卷16“文詞談”曾云:“唐宋元皆以詞章取士,故嚴于韻。我國家黜詞章為末學,而其崇正學,不尚夫小技也,無逾于是時也?!?sup>[17]又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卷3“錢侍御”一則后跋語曰:“詞曲,金元小技耳,上之不能博功名,次復不能圖顯利,拾文人唾棄之余,供酒間謔浪之具,不過無聊之計,假此以磨歲耳,何關世事?”[18]晚明人錢允治《國朝詩余序》云:“我朝悉屏詩賦,以經術程士。士不囿于俗,間多染指,非不斐然,求其專工稱麗,千萬之一耳?!?sup>[19]吳梅《詞學通論》云:“明人科第,視若登瀛,其有懷抱沖和,卒不入鄉(xiāng)黨之月旦。聲律之學,大率扣槃。逮夫通籍以還,稍事研討,而藝非素習,等諸面墻。”[20]都是講科舉制度對詞的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二是從詩文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明人重復古、講格調,以為詞托體不尊,有損詩文格調,故鄙棄不為,偶爾染指亦以游戲態(tài)度出之。清人丁宏誨《衍波詞序》云:“向人謂詞能損格,故近代何、李諸大家,并有闕如之憾?!?sup>[21]亦揭示了明人重詩文輕詞曲的心態(tài)??傊瑥氖送窘洕?,小詞不可作;從詩文創(chuàng)作來說,小詞不必作。在這兩種正統(tǒng)觀念的剪伐之下,小詞的生存空間就相當有限了。

其四,詞樂的失傳,也是明詞中衰的原因之一。詞樂究竟何時失傳,是詞史研究值得探索而目前尚無結論的一個課題。我們現(xiàn)在只能說,元人去宋未遠,于生活在宋末元初的周密、張炎諸詞家尤近,故詞樂尚能薪火相傳,不絕如縷,入明之后,則漸次失傳了。杜文瀾《憩園詞話》卷1云:“元季盛行南北曲,竟趨制曲之易,益憚填詞之艱,宮調遂從此失傳矣。有明一代,未尋廢墜,絕少專門名家,間或為詞,輒率意自度曲,音律因之益棼。”[22]這是說詞樂失傳于元季。又明代陸深曾云:

鄭漁仲謂“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又謂“古之詩,今之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誦其文而說其義,可乎?不幸世儒義理之說日勝,而聲歌之學日微”。馬貴輿則謂“義理布在方冊,聲則湮沒無詞”。其言皆有見。而朱文公亦謂“聲氣之和,有不可得聞者,此讀詩之所以難也”。夫樂之義理,詩詞是也;而聲歌,猶后世之腔調也。兩者俱諧,乃為大成。漁仲又謂:“樂之失自漢武始?!鄙w言亡其聲耳。漢世樂府如《朱鷺》、《君馬黃》、《雉子斑》等曲,其辭皆存而不可讀,想當時自有拍節(jié),短長高下,故可合于律呂。后來擬作者,但詠其名物,詞雖有倫,恐非樂府之全也。且唐世之樂章,即今之律詩,而李太白立進《清平調》,與王維之《陽關曲》,于今皆在,不知何以被之弦索。宋之小詞,今人亦不能歌矣。今人能歌元曲、南北詞,皆有腔拍,如《月兒高》、《黃鶯兒》之類,亦有律呂可按。一入于耳,即能辨之,恐后世一失其聲,亦但詠月詠鶯而已。[23]

陸深這一段文字不只是論詞,而是論樂詩,或者說是音樂文學,其說相當有見地,而歷來似無人拈出。鄭樵(漁仲)所謂“義理之說日勝,聲歌之學日微”,可以說是歷來各種音樂文學次第失傳的重要原因。這其間當然不排斥新樂代興而舊樂遂亡的內因,但后人偏重文詞與義理,忽視音樂的背景作用,確實是歷代研治音樂文學之人的通病。漢樂府的曲調失傳,后人所作擬樂府,只是模仿其文辭節(jié)奏風格,得其形而遺其神,這種樂府詩也就失去了精神與活力。詞亦是如此。王世貞所謂:“詞興而樂府亡矣,曲興而詞亡矣;非樂府與詞之亡,而調亡也?!?sup>[24]所說的也是這種道理。當然,這里也有互為因果的問題。先是詞衰而詞調遂亡,然后是詞調既亡而詞益衰而不可振。

關于這一點,也許會有人提出疑問,清代詞樂失傳更久,何以清詞又能中興?此則不可一概而論。一是明代詞樂失傳,南北曲猶盛行,故人們棄詞而趨于傳奇與散曲。至清代則曲之調亦已難尋墜緒,故無可揀擇。二是清人之詞,已只是作為別一種格律詩來寫,只是純文學而稱不得音樂文學,與唐宋詞已迥然有別了。

第二節(jié) 關于明詞曲化的認識

就明詞史而言,詞的曲化現(xiàn)象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首先,詞曲不分,籠統(tǒng)言之,是明代詞論與曲論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陳霆《渚山堂詞話》卷1稱:“劉伯溫有《寫情集》,皆詞曲也?!本?論朱淑真,稱“其詞曲頗多”。又卷2比較高啟、楊基詞風異同,曰:“他詩文未論,獨于詞曲,楊所賦類清便綺麗,頗近唐宋風致;而高于此,殊為不及?!边@幾處所講的“詞曲”,都是專指詞,并非兼詞曲二體而言之。又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評諸家散曲,稱“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張小山之詞,如瑤天笙鶴”。何良俊《曲論》稱“馬之詞老健而乏姿媚,關之詞激厲而少蘊藉”;“康對山詞迭宕,然不及王蘊藉”。王驥德《曲律》卷3云:“元詞選者甚多,然皆后人施手,醇疵不免。惟《太平樂府》系楊澹齋所選,首首皆佳。蓋以元人選元詞,猶唐人之選《中興間氣》、《河岳英靈》二集,具眼故在也?!?sup>[25]沈寵綏《弦索辨訛·自序》:“昭代填詞者,無慮數(shù)十百家。矜格律則推詞隱(沈璟),擅才情則推臨川(湯顯祖)?!?sup>[26]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徐渭《翠鄉(xiāng)夢》云:“邇來詞人依傍元曲,便夸勝場,文長一筆掃盡,直自我作祖,便覺元曲反落蹊徑?!?sup>[27]以上曲家所說的詞、詞人、填詞等等,或指散曲,或指劇曲,實皆指曲。

明人又有南詞、北詞之分,其實前后期概念所指亦不同。前期南詞與北詞分指詞、曲,后期則分指南戲(傳奇)與雜劇(有時亦指散曲)。如陳霆《渚山堂詞話》卷2曰:“瞿宗吉,號山陽道人,有《余清》及《樂府遺音》等集,皆南詞也?!本?曰:“張靖之有《方洲集》,中載南詞逾二十篇?!庇衷唬骸坝鑷L妄謂我朝文人才士,鮮工南詞?!边@幾處所謂南詞,實皆指詞而言。雖未提及“北詞”,而“北詞”概念隱然在焉。這個“北詞”,當然只能是指散曲。明中葉以后,曲論家廣泛使用南詞、北詞之說,而所指已別。徐渭《南詞敘錄》稱:“如馬、貫、王、白、虞、宋諸公,皆北詞手?!贝怂^“北詞”兼指散曲與雜劇而言。又王驥德《曲律·雜論》曰:“客問今日詞人之冠。余曰:于北詞得一人,曰高郵王西樓……;于南詞得二人:曰吾師山陰徐天池先生,……曰臨川湯若士?!蓖跷鳂羌赐跖停瑸槊鞔衅谥⑶骷?。至于徐渭和湯顯祖之南詞,顯然是指其南戲或傳奇創(chuàng)作。

其次,在明人創(chuàng)作實踐中,詞曲相亂的現(xiàn)象亦十分突出。有人以曲為詞,也有人以詞為曲,詞的曲化與曲的詞化同時并存。在明清人看來,以詞為曲尚可,以曲為詞則不可。晚明人張慎言《萬子馨填詞序》云:“故填詞者,入曲則甚韻,而入詩則傷格?!?sup>[28]即是此意。況周頤《蕙風詞話》卷1謂詞“稍涉曲法,即嫌傷格”,也含有這層意思。但從詞、曲的本色論來說,以詞為曲與以曲為詞都是不足肯定的。王驥德《曲律》一方面也說:“宛陵(按指宣城梅鼎祚)以詞為曲,才情綺合,故是文人麗裁?!钡鼉A向于嚴詞、曲之辨。其說曰:

詞之異于詩也,曲之異于詞也,道迥不侔也。詩人而以詩為曲也,文人而以詞為曲也,誤矣,必不可言曲也。

曲與詩原是兩腸,故近時才士輩出,而一搦管作曲,便非當家。汪司馬曲,是下膠漆詞耳。弇州曲不多見,特《四部稿》中有一《塞鴻秋》,兩《畫眉序》,用韻既雜,亦詞家語,非當行曲。[29]

當然,同樣是強調詞曲之別,嚴詞曲之辨,有人(如今之多數(shù)人)是以為詞雅曲俗,詞品高而曲品低,故力反以曲為詞;有人(如王驥德等明代曲家)則以為詞曲各有其文體個性,不容相亂,以曲為詞固不宜(此似乎不待論),以詞為曲亦非當行。

這里就涉及到文體演進規(guī)律的認識問題,同時也關系到對明詞的曲化如何評價的問題。錢鍾書先生《談藝錄》曾援引外國文藝理論,力斥“詩文相亂”之說為皮相之談。其說曰:“文章之革故鼎新,道無它,曰以不文為文,以文為詩而已?!?sup>[30]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文體嬗變中的“破體出位”乃是常見現(xiàn)象。如楚辭流為漢賦,漢賦又一變再變至唐宋而為文賦,即是顯例之一。雖然歷代文論中論詩文常常是先論體制后論工拙,然而那些體制不純或曰兩種詩文體“雜交”而成的名篇仍然備受稱道,甚至正因為“出格”才見其新穎別致,所謂“格外好”是也。

當然,這里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如同“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一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變化,而不可無視規(guī)范,廝踢蠻做。以曲為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取散曲清新淺切的特色,然而必須仍然是詞而不是曲;若只是用詞調而作散曲,則徑為散曲可也。相對于這個虛擬而實存的“度”來說,過則為缺點,不過則為特色。因為一般人由于宋詞的先入為主,已在心目中形成了詞的審美規(guī)范,所以評價宋以后詞正如評價唐以后詩,以似宋詞者為佳,不似宋詞者為拙,所以把詞的曲化視為發(fā)展或特色,頗難為世人認可。實際上,既然人們樂于稱道蘇、辛等人的“以詩為詞”,為什么就不能容忍明人的“以曲為詞”呢?關于這一點,嚴迪昌先生曾經指出:“詞曲混淆,固是明詞一弊,然而以散曲某種自然清新、真率大膽的情韻入詞,實在是別具生趣,不得視以為病的。文體相淆,無疑會消解特定文體,容或不倫不類;從情韻上以新濟舊,應是可喜的出新手段之一種。利弊每共生,會轉化,全看高手的能耐,平庸者不能掌握火候,就難望其項背。讀明人詞,似須認識這一特點,始能發(fā)見其佳處。”[31]這是對于明詞深有體悟的通變觀。

當然,這只是對明詞之曲化現(xiàn)象的大判斷。具體來看,明詞的曲化又有多種多樣的構成要素或表現(xiàn)形式。有直白淺切的語體風格,有依隱玩世的心態(tài)旨趣,有滑稽詼諧的藝術趣味,還有的帶有某種戲劇化的情境。有些詞你很難指出它在哪一點上似曲,卻在總體上給人曲化的感覺。另外還有一些詞,雖然讀起來不像詞,但也并非曲化的結果。明代前期的如葉盛《長相思·憶弟妹嫁娶》:

才殺羊。又殺羊。丈人勸酒我敲糖。木瓜的六郎。 酒也香。飯也香。須勸哥哥醉一場。竹墩的小娘。

明代后期如卓人月《如夢令·去問》:

娘問為何不去。爺問為何不去。背地問檀郎,難道今朝真去。郎去。郎去。打疊離魂隨去。

像這種別具風致的小詞,應是詞人向民歌學習靠攏的結果,客觀上顯出詞向原初真樸風調回歸的態(tài)勢,與散曲并無干系。

總之,明詞的曲化現(xiàn)象在詞的演進史上是一種客觀存在,既不可回避,也不可像前人那樣總體否定,而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第三節(jié) 明詞的發(fā)展與分期

前人論及明詞,往往只是檢點一二名家,向無系統(tǒng)觀照。于明初則稱劉基、楊基、高啟,明中葉則提楊慎、夏言,明季則推陳子龍。這些人于明詞史上固可稱名家,然而若僅如此論列,則不足以見出明詞發(fā)展脈絡。這里試根據(jù)明代社會特點、文化背景之轉換,以及詞體自身的發(fā)展、詞壇名家的相對集中諸因素,把近三百年的明詞史劃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明初詞壇

時間約當元明易代之際及明朝開國之初的洪武年間(1368—1398),主要詞人有劉基、楊基、高啟以及瞿佑等人。這是一個天下擾攘、風云激蕩的歷史時期。元末的大動亂固然使文人身心不寧,而朱元璋開國之初的血腥屠戮更使文人感到如被圍獵的鳥兔。這一時期的重要詞人,除了不問政治優(yōu)游度日的瞿佑得以壽終正寢,大多數(shù)詞人在洪武年間就死于非命了。

這一時期的詞作,大都具有深廣的社會內涵,充實的思想感情,而且個性鮮明,風格多樣。后來明詞中常見的輕浮淺薄之病,這時還未顯現(xiàn)出來。論者每謂明詞中衰,而此時固未嘗衰。因此,這里所謂第一階段,實際是元明詞的過渡時期,或可視為明詞的序幕,亦可視為明詞發(fā)展的邏輯起點。

二、明詞的衰蔽期——永樂、成化詞壇

相對于明初詞壇充滿生氣的局面,我們把永樂(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這八十余年間稱為明詞的衰蔽期。實際這是明初政治文化政策在文學領域造成的后遺癥,不過先前所受內傷,此時才顯現(xiàn)出來而已。被朱彝尊等人誤作明代后期人的馬洪就生活在這一時期,而且是這一時期唯一的專力作詞的小名家。而在明清詞話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聶大年,只是浪得虛名而已。他既不以詞見長,存詞亦止有10首。詞話中雖然反復出現(xiàn),其實只是一二首,給人的感覺是管中窺豹,其實亦僅止一斑而已。就詞壇總體而論,明詞中的各種缺點,在這一時期幾乎都有表現(xiàn)。其中有以楊士奇、楊榮、朱有燉為代表的詞中臺閣體,有以文章知名的葉盛、丘濬這些文壇大老為代表的順口閑吟的打油體,有以姚綬、周瑛等人為代表的以談釋論道為旨趣的理學體。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經過開國之后數(shù)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文學本該呈現(xiàn)繁盛局面,而在明代,這個本該產生“初唐四杰”或北宋的歐、梅、曾、王的時代,詞壇上卻是一片萎靡。

三、明詞的中興期——弘治、嘉靖詞壇

弘治(1488—1505)至嘉靖(1522—1566)時期,明詞在詞的創(chuàng)作與詞學建構兩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相對于前一時期詞壇的委靡氣象,或可稱為明詞的中興期。如果說,前一個時期的詞確實會使人有“明詞實不足道”之感,而這一時期的詞則使人感到“明詞不盡可非”或“明詞亦不可小覷”了。

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詞人。其中有被時人推為“當代詞宗”,清人亦或視為“明人第一”的狀元詞人楊慎;有當時聲名顯赫,后人亦視為明代有數(shù)詞家的達官詞人夏言;有詞風“豪邁激越,猶有蘇辛遺范”的陳霆;有被況周頤譽為“全明不能有二”的陳鐸;有專力為詞追步秦觀的張;有詞風雅潔的畫家詞人文徵明。他們以其創(chuàng)作實績,使這一時期的詞壇呈現(xiàn)出生機勃發(fā)的中興氣象來。

這又是一個遠紹前哲復興詞學的時代。明人有詞話,有詞選,有詞譜,皆自此期始,亦以此期為多。舉其要則有陳霆《渚山堂詞話》、楊慎《詞品》、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和張《詩余圖譜》。另外還有十余種詞的選本。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相互映發(fā),使得宋元以來近乎失傳的詞學又呈薪盡火傳之勢。

四、明詞的蛻變期——明代后期詞壇

隆慶(1567—1572)、萬歷(1573—1620)以至崇禎初年,是詞學空前普及的時期。盡管杰出的詞人不多,詞人的數(shù)量卻是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詞譜、詞選的大量印行,又進一步推動了詞的普及與提高。明清之際詞的崛起,當然和易代的刺激有關,但也和晚明時期的普及與積淀不無關系。尤其應當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詞人,如俞彥、陳繼儒、王微、吳鼎芳、董斯張、施紹莘、顧同應等,主情性,多艷詞,風格纖艷諧俗,文字清新雋逸,共同體現(xiàn)了“明體詞”的特色。如果說“明體詞”在楊慎詞中已初見端倪,那么直到萬歷時期,“明體詞”的蛻變才基本成型。另外值得稱道的是。這一時期還涌現(xiàn)出一大批較有成就的女性詞人,為詞史別開生面。本書為了論述的方便,將女性詞人專列一章,但從生活時代來說,她們大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五、明季詞壇

考察詞史的發(fā)展,明清易代前后應該視為一個特殊的時期。從歷史或人格評價來說,這一時期既有陳子龍、張煌言、夏完淳這樣的抗清英烈,也有吳偉業(yè)、陳之遴、李雯、曹溶、龔鼎孳這樣的貳臣詞人,還有金堡、余懷、王夫之、陸嘉淑等大量的遺民詞人。盡管出處有別,而事實上他們處于同一個共時性的詞壇上。這一時期的詞人創(chuàng)作與風會變遷,既為近三百年的明詞構成了輝煌的終結,又為清詞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明詞的起始與終結,都在血與火的背景映照之下,客觀上使得明詞的一首一尾,都顯示出瑰奇多姿的風采。

第四節(jié) 關于明詞特色

關于明詞的價值判斷,從一開始就指向一個頗為棘手的學術命題:即明詞在二百七十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是否形成了上不同于唐宋、下不同于清代的自家面目或自家特色?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認定明詞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下,確實形成了堪稱特色而不僅僅是缺點的“異量之美”,那么其內涵又當如何界定與分說?這是一個極具學術含量與學術難度的課題,即使是在從事明代詞學研究十余年后的今天,要想對這一問題給出準確的答案,仍屬不易。這里且嘗試作一簡單勾勒。

一、何謂“明體詞”

回溯明詞的研究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清人對明詞的否定與批評之外,已有學者對明詞特色作過一些思考。其中至少有兩個人的說法,是我們在做相關學術清理時所不能忽視的。

其一是《明詞匯刊》的編者趙尊岳。在其《惜陰堂匯刻明詞紀略》中,第3節(jié)就是在專門論列“明詞之特色”。趙尊岳縷述的明詞特色共有8條,茲作摘引或撮要,以明其大概:

(1)明代開國時,詞人特盛,且詞亦多有佳作。

(2)明代亡國時,詞人特多,尤極工勝,以視南宋末年,幾有過之,殊無不及。

(3)明代大臣,多有能詞者。

(4)明代武職,多有能詞者。

(5)明代理學家中,亦多有能詞者。

(6)女史詞在宋之李、朱大家,昭昭在人耳目。元代即不多,《林下詞選》,幾難備其家數(shù)。而明代訂律拈詞,閨襜彤史,多至數(shù)百人,《眾香》一集,甄錄均詳。

(7)道流為詞,明代有張宇初。

(8)盲人治詞,明季有盛于斯。

趙尊岳在列舉諸條之后曰:“凡上所陳,雖不足盡明詞之概要,然其特色所在,亦足供研精者考索之資,掇其崖略,知不免掛漏之失也?!?sup>[32]實際趙尊岳先生所開列的只是一些“詞學現(xiàn)象”,殊不足以言特色。其中第1、2、6條,與此前各代詞相比,均較為突出,或可視為特色;而其余5條則為個案式現(xiàn)象,故不足以言特色。

更值得關注的是肖鵬博士久負盛名的大作《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中的相關論述。在該書增訂版第八章《唐宋人詞選的明代傳播》中,肖鵬博士第一次提出“明體詞”的概念。他說:

自永樂而下,至明代中葉成化、弘治年間,前后約百年,為明詞的沉寂和醞釀時期?!诖似陂g,明人的詞最終舍棄了元詞的成分,真正蛻變和凝定為“明體詞”:體尊小令,格尚香軟,思致淺鄙,語言爛熟。基本特征體現(xiàn)為“淺、小、艷、俗”四字。淺者才識淺薄、意境淺露、語言淺淡,小者觀念上詞為小道、體裁上崇尚小令、境界上格局狹小,艷者題材內容上追求情色愛欲、藝術風格上追求淫艷香軟,俗者詞體混淆于曲體、情調鄙俗、語言爛熟、文人俗氣。[33]

這一段話文字不多,卻基本揭示了他對“明體詞”的看法。在其后的文字中,“明體詞”的概念還多次出現(xiàn)。如他認為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至萬歷(1573—1620)四朝100多年,“為詞壇的繁榮期,也是明體詞的成熟期?!保?99)又如在論及清初詞的時候,提到朱彝尊等浙派詞人“對明體詞病象的無情和冷峻”(頁453),又說陽羨詞人和浙西詞人一樣,“都是明體詞的反對黨”(頁460);又稱彭孫遹、董以寧等都是“花草”的苗裔,“沒有跳出明體詞的基本格局”(頁474);又稱“被云間詞人群修正放大的明體詞,仗著人多勢重,盤踞清初詞壇不肯退位”(頁474)。一直到《詞綜》完成的康熙十七年(1678),才共同宣判了“花草”時代的徹底終結。“至此,明體詞宣告壽終正寢,清詞開始使用自己的正朔,開始書寫自己的宏大編年史”(頁478)。

應該說,肖鵬具有很強的學術敏感性和判斷力,盡管他并不專門研究明詞,但應該說他對明詞的特點或缺點的指認大致準確,對明清之際詞壇風會轉移的描述亦基本合乎實際。我們愿意采用他所拈出的“明體詞”的概念,而對于他的判斷與論述,則有3點修正意見。其一,明體詞應該是明詞特色的載體性標識。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到明體詞時,我們是在強調明詞的特色而不是缺點。而肖鵬在闡釋明體詞的基本特征時,曰淺薄、曰狹小、曰鄙俗、曰俗氣,嗤點揶揄意味是非常明顯的。其次,關于明體詞的形成時間,肖鵬認為自永樂而下,至成化、弘治的約百年間,為明體詞的蛻變與凝定時期。而我們認為,永樂至成化的近百年間是詞壇的衰蔽期,弘治、嘉靖時隨著詞的復興,明人才開始探索明體詞的自家面目;只有到了萬歷年間,明體詞才算真正形成。概括來說就是,“明體詞”興于嘉靖,成于萬歷。其三,明體詞的消歇與清詞的復興,不是朱彝尊等浙派詞人反對或挑戰(zhàn)的結果,當然也不是《詞綜》取代“花草”的結果,而是明清易代的刺激激活了詞體的生機與活力,是時代精神促成了詞壇風會的根本轉變。

二、“明體詞”形成的歷史軌跡

明體詞的濫觴與形成,主要體現(xiàn)在弘治、嘉靖之后的百余年間,此前洪武時期為宋元詞風的沿襲期,永樂至弘治以前的近百年間,則可以說是詞史上的停滯期。一方面是萎靡不振的詞壇乏善可陳,另一方面是詞壇上仍以“似宋不似宋”為評價優(yōu)劣的標準,這種詞學觀一直持續(xù)到弘治時期,而陳霆《渚山堂詞話》可以作為這種詞學觀的代表。從具體詞人來說,生活在洪武、永樂年間的瞿佑因為游走于雅俗文學之間,不僅兼擅詩文與詞、曲,而且又有開風氣之先的文言小說集《剪燈新話》,所以盡管他并無領異標新的意識,其詞卻在曲化、俗化等方面,不期而然地顯示了明體詞的初步特征。此后經過近百年平庸漫衍的詞史低谷,至嘉靖年間,隨著詞壇的復蘇,明人才開始在有意無意間探索明詞的自家面目。楊慎是其間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3說:“明詞無專門名家,一二才人如楊用修、王元美、湯義仍輩,皆以傳奇手為之,宜乎詞之不振也。共患在好盡,而字面往往混入曲子。”[34]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亦云:“用修小令合者,有五代人遺意,而時雜曲語,令讀者短氣?!?sup>[35]楊慎詞既有保持宋詞風味的作品,如《浣溪沙》(燕子銜春入畫樓),《浪淘沙》(春夢似楊花)之類,同時又有淺俗而曲化的明體詞濫觴之作,如《長相思》(雨聲聲)、《天仙子》(憶共當年游冶樂)之類?!端膸烊珪偰刻嵋氛摳邨姟短圃娖穮R》有云:“寒溫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楊慎詞中“宋調”與“明體”的參互雜揉,也正表明他是詞壇風會變遷中的代表人物。即使是其廣為傳誦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乍讀之或覺其感慨由衷,細品則既淺且俗,其實也是明體而非宋調了。

由隆慶以至崇禎的晚明時期,是明體詞的成熟期。一方面是淺顯通俗、輕快活潑、纖艷婉媚等明體詞風的構成要素已經得到統(tǒng)括整合,各種分子均勻分布而呈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風格;另一方面是這種風格已由原來的瞿佑、楊慎等詞人的個性別擇而演進成為晚明詞人的共同追求。具體考察當然仍有差異。如以詩文創(chuàng)作為主的王世貞、陳繼儒,其詞淺顯輕快,雖有曲化意味仍略帶矜持;而以戲曲名家的高濂、汪廷訥等人的詞則更多世俗氣息與戲曲意味。當然,更典型的明體詞作者應該是那些以艷詞為擅場的詞人,如吳鼎芳、董斯張、施紹莘等人。王世貞所謂“宛轉綿麗、淺至儇俏”,所謂“香而弱”,在王世貞來說是心向往之而未至,但在晚明艷詞派諸家中則有了出色的藝術實踐。

三、明體詞的基本內涵

1.明詞之艷。與宋詞相比,明詞的題材與功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泛化傾向。即詞不再只是抒寫相思、別離等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而是談詩、論學、題畫、紀游、評戲曲、評小說、寫人物、論時事,無施不可。然而,“明體詞”的特色,還是在艷詞中表現(xiàn)得比較集中而突出。如果與宋代愛情詞相比,明代的艷詞沒有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貞不渝,沒有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樣的深情追尋,沒有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樣的超凡脫俗,更沒有蘇軾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刻骨銘心。明代的這一類詞,只能稱艷詞而不宜用愛情詞。這是在晚明思想解放和主情文化的語境下,同時又受民歌和戲曲浸潤影響的產物。它們所表現(xiàn)的往往是男女的相悅相戀,艷冶輕俊,尖新儇側,風流調笑,情事如見。代表人物為吳鼎芳、顧同應、董斯張、施紹莘諸人。如吳鼎芳《惜分飛》“紅界枕痕微褪玉”;董斯張《虞美人》“君情倘得似春流,也有玉奴眉眼在心頭”;顧同應《浣溪沙》“曾戲囑卿卿莫憶,憶儂儂不憶卿卿”。至于施紹莘《滿庭芳》“檀紐全松末扣,影微微一線酥胸”;《念奴嬌》“暗地里、一種溫柔偷入,困住佳人腰肢”,則不免落于色相了。這些詞中的主體形象,不再是美貌矜持、憂郁凄婉的多情女子,而一變成為明眸善睞、有趣有韻的小家碧玉或秦淮河畔的女校書了。身份的平民化,情調的嘻樂化,情境的戲劇化,遂成為明代艷詞的基本特征。

2.明詞之淺。古人謂,好音以悲哀為主,惟詞亦然。宋詞中的夕陽、殘月、落花、流水意象,以及淚、愁、恨、怨等字眼,共同渲染著詞的綺怨特色。宋詞之所以能夠在揭示人性心理方面達到如此深度,與這種對無端哀怨的捕捉與描摹有關,其藝術魅力亦與此有關。明詞則由彌漫的感傷一變而為嘻樂風調。明代鄭汝璧有《嘻樂歌》,每首均以“嘻,樂哉”開頭。竊以為“嘻樂”二字,頗能代表明詞的精神面貌。明代文人本不乏擔當精神,但如于謙、海瑞、沈煉、左光斗一流人物,往往與艷冶婉媚的小詞無緣。只有到了明清易代之際,家國之感才與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綰合為一。所以在大多數(shù)明詞中,明代人拋開了宋詞中常見的感傷情調,所表現(xiàn)的無論是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曠達,或者是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都顯得輕快瀏亮而乏深沉,更由于散曲的浸染而帶有一種抹不去的俳諧意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曰:“有明三百年中,習倚聲者不乏其人,然而以沉郁頓挫四字繩之,竟無一篇滿人意者,真不可解?!?sup>[36]其實,陳廷焯引后證前,以晚清的詞壇風會去繩衡明詞,即使不說是南轅北轍,至少也是方榫圓鑿,其觀點與方法均有問題。

3.明詞之俗。明詞之俗是由多種因素疊加起來的效果。有的俗在詞調。如《一剪梅》,宋代李清照、蔣捷之作均為傳世名篇,而入明之后,此調愈來愈俗。從凌云翰的“蒼顏白發(fā)稱烏紗”,到瞿佑的“水邊亭館傍晴沙”,唐寅的“雨打梨花深閉門”,到王世貞的“小籃輿踏道場山”,一方面是本來的“七四四七四四”節(jié)奏反復重疊而不免松滑,明人又把前后相連的四字句變成疊句態(tài)勢,所以均有俳諧打油氣味。其他詞調如《西江月》、《漁家傲》、《臨江仙》等,亦往往漸趨俗化。明代話本小說中好用《西江月》詞調,與此不無關系。有的俗在句法。如瞿佑《桂枝香》“幸則幸才名莫數(shù),喜則喜清閑造物曾許”;楊慎《天仙子》“他也錯,我也錯,好段煙緣生誤卻”;王九思《燭影搖紅》“休論參辰卯酉,嘆英雄、等閑白首”;施紹莘《江城梅花引》“久矣久矣到如今”之類,皆為曲家句法。有的俗在腐熟。如陳繼儒《霜天曉角·警世》“紅顏雖好、精氣神三寶,卻被野狐偷了。眉頭皺,腰肢裊,濃妝淡掃,弄得君枯槁……”;馬樸《鷓鴣天·嘆世》“窮與貴,利和名,熱心到底作么生”。另外,明代有不少人在虞集影響之下所寫的《蘇武慢》和《無俗念》,亦與此相類。此類詞把元散曲的嘆世主題引之于詞,雖然大加慨嘆,無奈其主題既無新意,又沒有特殊的表現(xiàn)力,故因其熟而更覺其俗。

除了散曲化之外,還有因戲劇化而造成的俗。如王世貞《更漏子》“蘭口蹙,雪牙攢,一聲春月寒”;吳承恩《蝶戀花》“忽地一聲聞寶釧,隔簾彈出飛花片”,皆有人物,有對話,而頗像戲曲片段。還有因民歌化而造成的俗。如王世貞《長相思·閑情》、朱翊《疊疊金·風情》、高濂《浪淘沙·題情》、俞彥《如夢令·離別》,以及王屋《兩同心·和晏幾道詞》等,或用諧聲雙關,或直接用民歌改造,與馮夢龍所輯時調民歌幾無二致。

一代有一代之詞,一代詞有一代詞之審美特質。比起敦煌曲子詞的樸拙之美,花間詞的秾麗之美,宋詞亦可謂別具風采。清人能識同體之善,而譏明詞為淺薄俗艷;實際清詞的方正典雅,比宋詞相去更遠。明人雖不免淺俗,尚極力追步宋人,若清人則著意與宋人異趨。清代詞學家正襟危坐論詞,講意內言外,講比興寄托,講沉郁頓挫,講重拙大,試圖以種種藥石來救治詞之軟媚婉約的“缺點”,其意在尊體,卻導致詞體個性與審美特質的消解。試仿李東陽《麓堂詩話》則可云,明詞淺,去宋詞卻近;清詞深,去宋詞愈遠。[37]明人不甘于匍匐在《花間》、《草堂》的籠罩性影響之下,采擷唐宋詞中常用的語匯意象重新排列組合,寫出一些看上去酷似宋人實則了無新意的“格式化之詞”,而是自出手眼,拋開傳統(tǒng)套路,把詞置于新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吸收晚明文化的時新元素,從而完成詞體風格的轉型與重塑。這種努力與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或曰:探討明詞特色,應以此前歷代詞尤其是宋詞為參照,如本文中所說的艷情趣味、喜劇情境云云,宋詞中亦有,并非“人無我有”,如何能判定為明詞特色?對此我的答辯是,以上諸種因素,在宋詞是或有、偶有,吉光片羽,旁見側出;而在明詞中是往往而然,比比皆是,是大面積、大概率的普遍現(xiàn)象。又宋詞中雖有類似篇什,作者、讀者亦或忍俊不禁,但不過視為輇才小慧,非主流現(xiàn)象;而就明人來說則如清言小品,已由六義附庸蔚為大國,由偏嗜別裁化為詞壇宗風。何況諸種因素在晚明文化時空中彼此乘除,已隱然統(tǒng)合為一種清淺俊快的詞風,這就不是某些個案特例所能比附或推翻的了。

“明體詞”的流風余韻,一直持續(xù)到明清易代之后的清初詞壇。成書于順、康之際的《倚聲初集》,實際仍是“明體詞”影響下的產物。況周頤《蕙風詞話》就曾說過:“詞格纖靡,實始于康熙中,《倚聲》一集,有以啟之。集中所錄,小慧側艷之詞,十居八九?!?sup>[38]謝國楨《江浙訪書記》著錄《倚聲初集》,即徑稱:“《倚聲初集》一書是選明清之際詞人所作的側艷之詞。”[39]而清初詞家對明人詞風的清算,亦在康熙初年??滴跏辏?671),陳維崧為《今詞苑》作序云:“今之不屑為詞者固亡論,其學為詞者,又復極意《花間》,學步《蘭畹》,矜香弱為當家,以清真為本色。神瞽審聲,斥為鄭衛(wèi)。甚或爨弄俚詞,閨幨冶習,音如濕鼓,色若死灰。此則嘲詼隱廋,恐為詞曲之濫觴;所慮杜夔左驂,將為師涓所不道?!?sup>[40]與此相應,朱彝尊在其為聶先、曾王孫編《名家詞鈔》中吳綺《藝香詞》所寫《題詞》中寫道:“詩降而詞,取則未遠。一自詞以香艷為主,寧為大雅罪人之說興,而詩人忠厚之意微矣?!?sup>[41]朱彝尊、陳維崧雖然未點名,但朱彝尊所謂“一自詞以香艷為主,寧為大雅之說興”,陳維崧所謂“矜香弱為當家”,以清及“閨幨冶習”云云,均可見其矛頭所向,正是《藝苑卮言》的作者王世貞。風起于青蘋之未,明清之際的詞壇風會,到這時才開始真正轉向了。


[1]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下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03頁。

[2] 蔣兆蘭《詞說》,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631頁。

[3]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頁。

[4] 同上,第201頁。按《石林詞》為葉夢得詞集,此處誤為葉適。

[5] 朱彝尊、汪森編《詞綜》,李慶甲校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卷首第11頁。

[6]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8,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70頁。

[7] 吳梅《吳梅全集·理論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03頁。

[8] 陳聲聰《填詞要略及詞評四篇》,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頁。

[9]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頁。

[10] 同上,第341—342頁。

[11]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卷2“內篇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頁。

[12] 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箋校》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86頁。

[13] 陸深《儼山外集》卷27《中和堂隨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尤侗《詞苑叢談序》,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227頁。

[15]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18頁。

[16] 葉恭綽《廣篋中詞》卷1評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頁。

[17] 周琦《東溪日談錄》卷16“文詞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卷3,《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19] 錢允治編《類編箋釋國朝詩余》卷首,明萬歷四十二年翁元泰刻本。

[20]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21] 王士禛《衍波詞》卷首,《清名家詞》本。

[22] 杜文瀾《憩園詞話》卷1,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51—2852頁。

[23] 陸深《儼山外集》卷18《停驂續(xù)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 王世貞《藝苑卮言》,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5頁。

[25] 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4冊,第148—149頁。

[26] 沈寵綏《弦索辨訛》,《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5冊,第19頁。

[27] 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6冊,第141頁。

[28] 萬惟檀《詩余圖譜》卷首,趙尊岳《明詞匯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888頁。

[29] 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4冊,第159頁、162頁。

[30] 錢鍾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30頁。

[31] 嚴迪昌師《元明清詞》,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頁。

[32] 趙尊岳輯《明詞匯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33] 肖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399頁。

[34]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3,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61頁。

[35]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3,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24頁。

[36]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3,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25頁。

[37] 李東陽《麓堂詩話》云:“宋詩深,卻去唐遠;元詩淺,去唐卻近?!币姸「1]嫛稓v代詩話續(xù)編》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71頁。

[38]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5,唐圭璋輯《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510頁。

[39]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189頁。

[40] 馮乾校輯:《清詞序跋匯編》,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頁。

[41] 馮乾校輯:《清詞序跋匯編》,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