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苦寒行》屬樂府《相和歌·清調曲》。本篇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高干時。高干是袁紹的外甥,原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牧,建安九年曹操奪取冀州后,高干投降曹操,曹操仍讓他做并州刺史。但不久,他又叛離曹操,據守壺關。建安十一年春,曹操自鄴城起兵,取道河內,北越太行山,征討高干。詩中描寫了這次出征時的行軍苦況。時值正月,天寒地凍,大雪紛紛,一路艱難險阻,人饑馬困。詩的最后流露了作者希望盡早實現統(tǒng)一、罷兵休戰(zhàn)的愿望。
北上太行山[1],艱哉何巍巍[2]!羊腸坂詰屈[3],車輪為之摧[4]。樹木何蕭瑟[5],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6],虎豹夾路啼。谿谷少人民[7],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8],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9],思欲一東歸[10]。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11]。迷惑失故路[12],薄暮無宿棲[13]。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14]。悲彼《東山》詩[15],悠悠令我哀。
【翻譯】
北征登上太行山,
山高嶺峻多艱難!
羊腸坂路真崎嶇,
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
北風呼嘯發(fā)悲號。
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
虎豹夾道發(fā)威狂嚎叫。
谿谷荒涼人煙少,
大雪紛紛漫天飄。
抬頭遠望長聲嘆息,
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悶,
真想東歸返回故鄉(xiāng)。
水深橋斷難前進,
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
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了又走一天天遠,
人疲馬乏又渴又饑。
擔著行囊邊走邊砍柴,
鑿冰煮粥充饑腸。
想起那篇《東山》詩,
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注釋
[1] 太行山:山名。起自河南濟源市,沿山西、河北邊避連綿北延折入河北北部。高干屯兵壺關(今山西長治),曹操自鄴城起兵征討,必北經太行山。
[2] 巍?。焊呔臉幼?。
[3] 羊腸坂:地名,在今山西長治東南。坂(bǎn板):斜坡。詰屈:盤旋紆曲。
[4] 摧:損壞,折斷。
[5] 蕭瑟:風吹樹木聲。
[6] 羆(pí皮):獸名,又稱人熊,體有黃白花紋,是熊的一種。
[7] 谿谷:有溪水的山谷。山中居民多聚居在山谷有水處。
[8] 延頸:伸長脖子眺望。
[9] 怫(fú伏)郁:心中憂愁不安。
[10] 東歸:回到東邊的故鄉(xiāng)。曹操是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所以說東歸。
[11] 中路:中途,行軍的半路上。
[12] 故路:舊路,原來的路。
[13] 薄暮:傍晚。宿棲:住宿睡覺的地方。
[14] 斧:用作動詞,鑿的意思。糜(mí迷):稀粥。
[15] 《東山》:《詩經·豳風》篇名,是一首描寫遠征軍人在還鄉(xiāng)途中思親念家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