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逋

彩圖全解宋詞三百首 作者:[清] 朱孝臧 編


林逋

點絳唇

◎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

【譯文】

金谷年年(生青草),亂生的春色誰是它的主人?殘花落下的地方,滿地和著煙雨。

又是離歌,一首長亭過后日暮已經(jīng)降臨。王孫離去,芳草萋萋,生滿南北東西路。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中的主體是春草,詞人借歌詠春草來抒發(fā)離愁別緒。

上片寫暮春景致?!敖鸸饶昴辏瑏y生春色誰為主?”西晉石崇那繁華富麗的金谷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生、蔓草遍地,荒涼無主了?!皝y生”二字描繪出了雜草叢生的荒涼狀。“誰為主”暗含世事滄桑之嘆。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這是一番多么凄涼的暮春景象呀。春色凋零,花朵紛紛墜落,枝頭稀疏的余花,也被疏雨打落在地。末兩句飽含著詞人無限傷春之情懷。

下片抒寫離情。“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長亭”,古代為親人送行,常于長亭設(shè)宴餞別,吟詠留贈;“暮”字暗示了離別之人難舍難分的心情。由于別意綿綿,依依不舍,不知不覺暮色已經(jīng)降臨。

“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yuǎn)游之人。寫離情,大抵都要與芳草相聯(lián)系,芳草象征著親人對遠(yuǎn)行之人的思念。末三句以茫茫無涯的芳草作結(jié),寫出了送行之人的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

薛礪若在《宋詞通論》中評這首詞道:“林逋的《點絳唇》為詞中詠草的杰作,詞境極冷絕凄楚,與歐陽修的《少年游》,梅堯臣的《蘇幕遮》,都為詠春草的絕唱?!笨芍^中肯。

⊙作者簡介⊙

林逋(967—1028),字君復(f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不仕,長期隱居西湖孤山,以種梅養(yǎng)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卒謚“和靖先生”。擅行書,工于詩。有《林和靖詩集》。詞作僅存三首。

長相思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

【注釋】

①“羅帶”句:古時女子常將羅帶打成心形的結(jié),送給自己的愛人以示永不分離之愿,此句是說同心結(jié)未打成,愛人就要離去了。

【譯文】

吳山青翠,越山青翠,兩岸的青山迎送(船行的游子),它們誰又明白離別的悲傷呢?

你眼淚盈眶,我也眼淚盈眶,絲帶未能打成同心結(jié),江頭的潮水已經(jīng)平息。

【賞析】

這首詞采用樂府民謠的歌調(diào),以一女子的口吻,抒發(fā)婚姻的不幸與離別的悲哀。

上片寫景,借風(fēng)景抒發(fā)感情?!皡巧角?,越山青”,這兩句詞人巧借地名,描畫出一片色彩鮮明的江南勝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浙江省是吳國的一部分,越國的所在地,兩國以錢塘江為界,北面屬吳國,南面屬越國。所以,“吳山”為錢塘江北岸的山;“越山”指錢塘江南岸的山。

“兩岸青山相送迎”,自古以來,錢塘江兩岸的青山不知道迎送過多少人?!罢l知別離情?”青山無情,亙古不變,而它迎送之人卻是心含無限離別情意的。此處用擬人手法,向青山發(fā)怨,借自然的無情反襯人生的有情。

下片抒情,并以景寫情。“君淚盈,妾淚盈”,承前片“離別情”而來,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女主人公與心上人即將分離,兩人淚眼相對,哽咽無語?!傲_帶同心結(jié)未成”,他們是情投意合的,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外力的阻攔,使得兩人不能長相廝守?!傲_帶同心結(jié)”,古代男女定情時,往往用絲綢帶打成一個心形的結(jié),叫作“同心結(jié)”?!敖Y(jié)未成”,喻示他們的愛情遭到破壞。

“江頭潮已平”,錢塘江漲潮了,潮水同堤岸相平,意謂船兒就要起航了。這最后一句以景作結(jié),含無盡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