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子儀——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大將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作者:劉曉菲 編


郭子儀——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大將

】姓名:郭子儀

】生卒年:697—781

】籍貫: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

郭子儀從小喜武,研讀兵書,年輕時以武舉進入仕途,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郭子儀憑借杰出的軍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恢復唐朝中央政權(quán),安定社會,穩(wěn)定邊境,交好少數(shù)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很快攻陷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避禍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國事危難,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擔負收復洛陽、長安兩京,抗擊安史叛軍的重任。郭子儀先在恒陽城下大敗史思明以及安祿山的援軍,奪取了潼關(guān);然后他又率領(lǐng)唐朝15萬人馬以及從回紇借來的5000名精銳騎兵,分三路直取長安。這時,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趁叛軍內(nèi)亂,一舉收復了被叛軍占領(lǐng)1年零4個月的京師長安。隨后又在新店擊敗安慶緒,收復洛陽。

收復洛陽之后,肅宗對郭子儀贊譽有加,稱其為大唐的再造者,并封郭子儀為司徒、代國公。

758年10月,郭子儀等9個節(jié)度使又率兵進攻退守相州的安慶緒,安慶緒走投無路,向史思明求援。由于監(jiān)軍太監(jiān)魚朝恩不懂軍事,貽誤戰(zhàn)機,唐軍大敗。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讒言,把相州失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一個人的身上,免去他的官職,召他回京,命李光弼接替他的職務。

史思明聽說郭子儀被解職,立即帶領(lǐng)大軍進犯洛陽,洛陽再次失守。河東一帶的節(jié)度使駐軍聽說洛陽失守,都騷動起來。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任命他為河北諸州的節(jié)度使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并封他為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肅宗臨死時把河東的一切軍政大權(quán)都交給了郭子儀。郭子儀一到任,就殺了40多個為首作亂的人,穩(wěn)定了河東的局勢。

史思明死后,他的兒子史朝義繼續(xù)盤踞在洛陽。即位的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副帥,出兵討伐史朝義。郭子儀認為單憑唐軍的力量,難以消滅叛軍,于是向回紇借來10萬精兵,一舉攻占了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為禍8年的安史之亂終于被郭子儀平定了。

安史之亂平定后,郭子儀又多次平定節(jié)度使仆固懷恩等人的叛亂,并多次擊退吐蕃軍隊的進犯,保證了關(guān)中和長安的安全。

郭子儀戎馬一生,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尉兼中書令,聲望極高。德宗即位,尊為尚父,罷兵權(quán)。781年,郭子儀病逝,德宗下令將郭子儀陪葬肅宗建陵,并破例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以示表彰。

成才啟示

每個人必須根植于祖國的土壤里。

一個人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純潔。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小時候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李白25歲以后“辭親遠游”,一度入朝為官,后因遭權(quán)貴讒毀,一年后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李白為永王李璘幕僚,后獲罪遠謫夜郎,中途遇赦返還。他晚年曾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不久卒于當涂,葬于龍山。817年,按照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他的墓被遷至青山。李白的著作多收入《李太白文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