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點贊
幾十年來,王曉君默默致力于散文創(chuàng)作,以人物特寫為主。他善于和描寫的對象交朋友談心,深挖其軼事,并用洗煉的筆墨和獨到的風格寫人寫物。文筆優(yōu)美,情深意濃。
高莽 《世界文學》原主編
收到新出的大著,從早晨到午間,從頭到尾認真閱讀了一遍。覺得無論是敘事、抒情與議論都事例得自然流暢,吸引人。文字也好,有美感與親切感。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寫人的,有史料價值,寫景的,能引起讀者審美趣味,寫自己的,也極令人回味與思索,無疑這是一次新的收獲。
林非 中國散文學會原會長
余之識曉君,蓋自20年前始。20世紀80年代初,文藝復興,被禁錮多年的“文藝言談”、“藝文故實”類文字亦活躍一時,海內(nèi)外報刊竟相刊載。當時,多從《人民日報》海外版、《羊城晚報》及海外華文報端常讀王曉君之大作,頗欽服其新聞敏感,采寫深入,常有“獨得之秘”廣人見見聞。
谷葦 原《解放日報》高級編輯
君子有成,不只是個“勤”,我想更重要的還有一個“誠”字,以誠相見,金石為開,此非虛語也。
鄭重 原《文匯報》高級編輯
王曉君先生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很多年,著作頗豐,對歷史文化人物的研究廣泛而有深度。
趙麗宏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當今文壇風氣不佳,要發(fā)表些文章也實在很難,沒有記者身份,又不會發(fā)電子郵件投稿,全靠滯后的填格子式手工寫作后的投稿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曉君的新作卻能在主流媒體上頻頻見報,這也是曉君文體獨特價值的有力證明,有人說他是繼鄭逸梅、谷葦之后的掌故補白大王,曉君是受之無愧的。
施建偉 同濟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中心名譽顧問、林語堂研究專家
閱曉君先生《斜陽半城》,覺頗有晚明小品文的韻味。
朱義祿 同濟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藝術掌故寫作這種文體短小精悍,但要求言之有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描繪人物及事件,只擇其涉筆成趣的精彩部分加以渲染,其他背景簡略帶過,但從文藝中見人,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曉君兄做到了。
林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