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特快專遞”
飯后的黃昏常常令人遐想,腦中會閃現(xiàn)曾經看到過的優(yōu)美景致。不經意間,我與周有光先生聊起蘇州的小橋流水,揚州的瘦西湖以及紹興的烏篷船、黑氈帽……
周先生說古代文學作品中,常有“小橋流水”、“大漠孤煙”的描寫,這和當時人文環(huán)境有關。那時人類活動和自然界更貼近、更直白、更融洽。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是概數(shù),表示橋多的意思。過去江浙一帶水道密集,船只繁多。填河修馬路,是民國初年開頭的。馬路,就是寬闊能跑馬的路,雖然現(xiàn)在不跑馬匹跑汽車,仍然叫馬路。
江南建造房屋和北方不同,南方造房子往往利用河流的便利條件。周家禮和堂就是前門臨街,后門傍河,叫“枕河人家”。前門上街出行,或坐轎,或騎馬;后門有水碼頭,既可以乘船遠行,又作為“運輸線”,柴米油鹽都從這里搬運進門。河道上除了載人運物的客貨船,也有張網(wǎng)捕魚的漁船,還有快如穿梭的腳劃船。這種腳劃船,現(xiàn)在幾乎看不見了。它的長度比烏篷船長,寬度卻比烏篷船窄,只有一人寬,狀似飛梭。小船中部兩側有長槳,船夫不用手操作,而用雙腳劃船,速度飛快。
信息傳遞方式,古代有驛站,有郵亭。一八四○年英國發(fā)行世界上第一枚郵票,二十多年后(一八六六年)清政府在海關總稅務司下設郵務辦事處,一八九六年成立郵局。清朝最早(一八七八年)發(fā)行的郵票因票面有龍的圖案,所以稱郵票為“龍頭”或“郵花”。
周先生說,以上這些都是官方信息傳遞機構,腳劃船是民間的流動郵局。從前在常州老家,時常聽到有人一邊拍打后門,一邊大聲喊“信來啦!”隨即有家人打開后門接過信件或物品并付清“郵費”。腳劃船送來的有家書,有親友饋贈的板鴨,也有江陰七姑媽剛剛燒好的河豚。河豚味道鮮美,但是烹飪不當,吃了會中毒。過去,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產。江陰七姑媽燒的河豚最好,而“響蛋拌嫩豆腐”只有常州人會做。
一百年前的腳劃船,相當于時下的“特快專遞”。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用它傳遞信件或小件物品,便利、迅捷,但在今天就落后了。如今交通工具發(fā)明層出不窮,汽車、火車、飛機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隨著計算機的出現(xiàn)與普及,不但老式四碼電報已絕跡,手寫的、貼著各式各樣郵票的信件也將成為“古董”。取而代之的是有線電話,移動電話,電子信箱……
再過一百年,又會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