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套裝上下冊) 作者:云葭,青黎 著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誰能聽懂我的弦外之音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边@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nèi)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小時候聽《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山中撫琴,樵夫鐘子期偶然路過,竟然能領悟曲中深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從此這兩個地位懸殊之人成為好友。鐘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世上唯一的知音之人已經(jīng)不在,對于俞伯牙來說,琴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我一直無法理解,鐘子期一介樵夫,照理說應該沒念過什么書,縱使他能聽懂伯牙的琴音,又怎么能脫口便說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這樣文縐縐的句子?難道他和五柳先生陶淵明一樣,是位幽居山中的隱士?又或許可以用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句話來解釋:高手都在民間。

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些聲音在知音之人耳中是天籟,于其他人而言,或許就是對牛彈琴了?!段鞅庇懈邩恰愤@首詩所表達正是這樣一種“無人知我心中愁苦”的心理,就像是高樓聽曲,真正能聽懂的又有幾人呢。

西北方矗立著一座高樓,它高聳得能與浮云相齊。

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窗,樓閣建在有三層階梯的高臺上。

樓上飄下了弦歌之聲,這聲音讓人如此悲傷!

誰能彈奏這樣的樂曲?莫非是哭倒長城的杞梁妻那樣的人。

清商悲切之音隨風飄蕩,樂曲旋律徘徊不止。

琴聲中夾雜著嘆息聲,撫琴之人感慨不已。

不嘆惜琴聲中的苦楚,更悲痛的是對知音者的呼喚。

愿我們化作結伴的鴻鵠,一起展翅高飛在藍天之上。

念著詩,浮現(xiàn)在眼前的仿佛是一位林妹妹般蹙眉不語,憂傷撫琴的絕代佳人。纖纖十指在琴弦上輕攏慢捻,心中的哀傷隨著清音飄散出來,久久不能散去。她為什么而悲傷?是思念遠行的心上人?還是因為高處不勝寒的寂寞?這些我們都無從猜測,只有她的知音之人才能從琴聲中聽出來吧。

作者寫高樓聽曲,心中所想的和那撫琴的佳人一樣,是知音難求的悲哀。他渴望有一個能知他懂他的人,就像俞伯牙有鐘子期一樣。這恰好印證了韓愈《馬說》中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睕]有人賞識我的才學,我該如何舒展抱負,報效國家?

詩的作者正是一位在政治上失意的人,高樓聽曲或許是真事,或許只是他想象的情形。聽著琴聲,他油然而生一種和高樓上撫琴佳人惺惺相惜的感覺:撫琴者需要知音,他需要伯樂。借著聽曲之事,引出了他滿腔愁怨無人傾訴的惆悵。這也是為何詩中的曲聲如此悲傷的原因,其實,悲傷的不是樂曲,是撫琴者的心,更是聽者的心。

能彈奏出如此悲傷樂曲的人是誰呢?換句話說,什么人才能有這樣的悲傷呢?大概是像哭倒長城的杞梁妻那樣的人吧。

知道杞梁妻的人或許不多,但是這位杞梁妻還有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稱呼——孟姜女。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齊國的大夫杞梁出征莒國,戰(zhàn)死在莒國城下,他的妻子悲痛不已,在城墻下連著哭了十天十夜,連城墻都因此倒塌了。時間一長,這個傳說漸漸演變成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連城墻都為之動容,這哭聲該是有多么的悲傷!

既然提了孟姜女,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和聲音有關的故事。古代有一個特別擅長唱歌的人,名叫韓娥,她是韓國人,路過齊國的時候,因為盤纏用光了,只能用她的一技之長換取食物。她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聲音悠揚動聽,吸引了很多人。她走了之后,歌聲的余音仍然繚繞在房梁之間,久未散去,很多人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后來韓娥經(jīng)過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欺辱她,她就在店門口哭,那悲傷的哭聲連附近整條街的老人小孩都為之動容,跟著她一起傷心流淚,三天不吃飯。

就因為歌聲動人,《論曲》把韓娥列為古代最擅長聲樂的五個人之一,其余四人分別是秦青、薛譚、沈佑之、李存符,其中秦青和薛譚是一對師徒。和韓娥相比,這些人的知名度稍稍遜色,因為我們常用的成語“余音繞梁”就出自韓娥的典故。韓娥賣唱的故事看似有些夸張,但完全能理解,孔子聞韶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足以見得聲音的感染力。就好比一位絕色美女,完全能讓旁人看得移不開眼睛。

那琵琶女彈奏的樂曲太過清脆哀婉,如珍珠落玉盤,白居易因此而淚濕青衫,感嘆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優(yōu)美的曲聲有時候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能讓人聞之泣淚,能讓風云為之停留,恰如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中所寫的:“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p>

王勃這句詩引用的正是薛譚向他師父秦青學唱歌的典故。秦青雖沒有韓娥來得名氣大,但他唱歌也是一絕,《列子·湯問》中記載,秦青唱歌的時候,歌聲振動了林子里的樹木,天上飄著的云也徘徊不前。

不過,無論琴聲和歌聲有多么動聽,那都是次要的,再動人的曲子也得有懂得欣賞它的人。有人欣賞的美,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美。和氏璧在被重視之前還不是被當做一塊一文不值的石頭?

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再聰明也不會有人知道他。毛遂可以自薦,卻不是人人都有毛遂這樣的勇氣和機遇。作者覓知音,也覓伯樂,他的滿腔抱負縱有天時地利,尚缺一個人和,他所等的,無非是一個被人認可和賞識的機會罷了。然而有太多像他那樣的有識之人被朝廷拒之門外,不能一展所長,心中愁怨也找不到人傾訴。

茫茫人海,知音難求,怕是沒人理解我心中的苦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