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與詩詞(代序)

詩詞自話 作者:鄧云鄉(xiāng) 著


我與詩詞(代序)

詩,是什么?我說不清楚。什么是詩?我也說不明白。這都是老實話,自然,讓我東拉西扯瞎吹,我也能吹出不少。但那只是瞎吹,窮聊,亂侃,那不是老老實實的真話,實話……但是我雖然說不清楚,說不明白,卻似乎有時偶然有那么一點感覺,居然也會寫出一些似詩非詩的東西,有時還刊登在報紙上,而且現(xiàn)在居然編成一本《詩詞自話》準(zhǔn)備出版,是自己過去很少想到的,卻成為現(xiàn)實,自己也感到有些奇怪。因而編完了,先想在前面作個說明。說說我與“詩”——這個說不清楚、說不明白的“它”的關(guān)系。

前年我偶然接到遠(yuǎn)在山西雁北、大同古城的一位不相識的青年朋友韓府的來信,信中附了一個書目,問我與所附書目中的作者是否有宗親關(guān)系,因為他從讀我的一些書中,了解到我原籍是山西靈丘縣,就寄來靈丘鄧氏一些古人的書目,內(nèi)開:

鄧克劭,字如許,清靈丘人,著有《自適集》。

鄧克昭,字晉德,克劭弟,歲貢生,著有《月令拾遺》、《燈余草》。

鄧贊清,字少參,號梅亭,克劭子,恩貢生,著有《梅亭詩草》。

鄧永清,字曉村,克劭子,乾隆丁酉拔貢,著有《南阜山房集》。

我得著這封信十分珍貴,因為我知道鄧永清這個名字,小時在老家東河南鎮(zhèn)北街戲臺正面大匾,黑地金字:“霓裳羽衣”,上下場門小匾,白地黑字“今演古”、“假作真”,署款就是鄧永清。我記得十分真確,而且直到五六十年代回北京,父親說起家族舊事,還常常說“永清爺長……永清爺短……”等等,而且也知道他是“拔貢”。清代“拔貢”是沒有考中舉人的秀才,每隔十二年才考一次,一縣只取一名,再到京中朝考,一等也可外放知縣,也是很不容易的。是舉人、進士而外,仕途中的一種特殊功名。一看這位老祖宗父子兄弟居然都有著述詩集流傳下書名來,也是極為可喜的。而且我長期因聽父親說起,便誤記這位老祖宗是我高祖父,但一看科甲年份是“乾隆丁酉拔貢”。乾隆丁酉是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而我曾祖父鄧飛熊,是同、光時代的人,往前數(shù)二三十年,離開一七七七年還差半個世紀(jì)以上呢。我甚至懷疑乾隆丁酉是道光丁酉,即一八三七年,但又想材料雖是抄的,且十分清楚,如抄自古書不大會錯,為此一直懷疑著。去年河南有家《尋根》雜志,讓我寫文章,我很感慨,又因老家祖居全部被地方拆光了,只剩一口井了,祖墳也被鏟平改建車站了,小小老百姓生逢亂世,流浪在外,能保住一條命就很不錯了,什么“根”?如何“尋”?早被連根拔了,還談什么“尋根”呢?又一想,居然又有不相識的朋友,輾轉(zhuǎn)寄來祖宗的書目,而且十分清楚,是詩集,這是多么可珍的“祖德”呢?但是“高祖”永清爺和曾祖飛熊公年代相差太遠(yuǎn),接不上代,如何辦?過去家中有《亡疏折》,由遠(yuǎn)祖直到近三代,記得清清楚楚,逢年過節(jié),即使在異地他鄉(xiāng),也可以按折上所記,書寫“亡疏”,祭祀各代祖宗,但這個《亡疏折》,“文革”時,早被抄家的“革命家”們當(dāng)反動罪證抄走,不知哪里去了。這樣我的高祖是誰?名諱是“某某”,就成永遠(yuǎn)的“?”了。但又有峰回路轉(zhuǎn)之趣,最近山西文化廳廳長好友成葆德兄寄來一本《靈丘縣志》,我才弄清了曾祖父鄧飛熊的父親、亦即我的高祖父名鄧紹宗,曾祖的祖父名鄧景元,亦即我的五世祖了。由曾祖往上數(shù),再接兩代,一般以六七十年計,才能接上十八世紀(jì)的乾嘉盛世,接上乾隆丁酉拔貢的永清公,那就是六世祖了。因而地面上的根,祖墳雖然掘了,祖宅雖然鏟平改建糧倉,似乎“連根拔”,無處可尋了。而各種文獻還在,從文獻記載上尋根,居然找到六世祖、七世祖,不但各代清清楚楚,而且還有各種著述,所以“根”尚是可尋的。“連根拔”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我寫給《尋根》雜志那篇短文,迄未登出,大概是編輯或者錯會我意,感到我的話說的不中聽,所以冷處理了。其實這是歷史,我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在任何時代,既無力抗拒歷史,也無心改變歷史,“尋根”也者,也只是一句話,說說而已……“逝者如斯夫”,又真能尋到什么?不過遺憾的是,永清公以上那么些遠(yuǎn)祖輩著述了什么《自適集》、《月令拾遺》、《燈余草》、《梅亭詩草》、《南阜山房集》等等,我卻一部也沒有見過,多么引人思念呢!

過去有句古諺:“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以遺子孫?!敝钡浇裉?,“積德”仍舊是一句普通話,也常常聽人們在爭吵時說:“積點德吧……”德是什么?自然科學(xué)上沒有辦法解釋,但遺傳學(xué)上的遺傳基因,現(xiàn)在成了世界尖端科學(xué)。

先父漢英公一生也歡喜作詩,曾有兩句詩道:

五百年來宅滱陰,綿綿累世盡儒林。

這是一首律詩的起句,可惜原詩我背不出來了。滱水是唐河的古名,中國古地名習(xí)慣,山北謂之陰,水南謂之陰,如淮陰,在淮水南岸,江陰,在長江南岸,故鄉(xiāng)東河南鎮(zhèn)在唐河南岸,故稱“滱陰”。我祖父鄧邦彥,字選青,是舉人出身??贾信e人的人,都會作試帖詩,所謂五言八韻,形同連在一起的兩首五言律詩,且限韻。但祖父去世過早,且又有大煙癮,不照相,不知什么樣子,也未見過他寫的詩文,更不要說詩集了。年輕時聽父親說,老家有祖父兩箱日記,其中或記有詩文,不過從未見過。而父親卻很喜歡讀詩作詩,而且都寫近體詩,一部《十八家詩鈔》,老年時,一直放在桌子邊,反復(fù)詠誦。晚年六十年代前期,還和北京幾位老先生時相唱和。寫過一本系統(tǒng)的《京華紀(jì)事詩》,一百二十首,有詩有注,我曾替他小楷抄過一個復(fù)本,用的是朵云軒的豎格紙,他十分高興。前面有序,后署“序于不食馬肝之廬”。用《漢書·轅固傳》“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xué)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典,以寄托其感慨。原稿留在北京,所抄復(fù)本裝訂好放在上海我家中,“文革”抄家抄走了,北京原稿掃“四舊”時燒了。自然都沒有了。至于他平日的詩,都未留稿(自然留稿也留不?。胰滓皇滓灿洸蛔?,只記得一些斷句。如:

來時烽火地,歸路藕花天。

一九三六年晉南打仗后,我姑丈賈理宣被任為某縣縣長,只數(shù)月至夏日即被撤換,他寫了三首五言律詩去安慰他。他曾講給我聽,我只記住這兩句。另有“撮土補創(chuàng)痍”句,另一句也忘了。

亂世猶聞弦誦聲,與君重見不勝情。

劫歷紅羊傷國脈,變同蒼狗亦天心。

一望家山見忽明……

這是淪陷時期一九四三年冬,他冒險回故鄉(xiāng)探望時寫的三首七律的斷句。第一聯(lián)是在縣城見一親戚教私塾時贈詩的起聯(lián)。第二聯(lián)是另一首感事七律的頸聯(lián)。第三是近靈丘縣境見某山七律的起句。

偶過正陽橋下望,驚心不是舊腰圍。

這是五十年代他送一同鄉(xiāng)回老家時二首絕句一首的結(jié)尾二句。

窗前正讀高士傳,門外忽停長者車。

一九六二年間,他北京老年詩友中,有位洪老先生,做過天文臺長,早期留日,年已八十余。坐三輪車到里仁街家中去找他,他寫一首七律答謝,這是中間一聯(lián)。但可能我記錯,因平仄失粘,“士”、“者”二字都是仄聲字,對不上。記得“文革”前我也曾替老人家抄了一本,雖然不多,也有幾十首,也是用朵云軒那種素雅格紙抄的,只可惜當(dāng)時沒有復(fù)印機,能復(fù)印幾份保存多好……真是歷史的遺憾,現(xiàn)在無處尋覓了??课夷X子記憶儲存畢竟有限。我真佩服二千多年前的伏生,能夠背出《論語》、《孟子》、《詩經(jīng)》、《書經(jīng)》等許多書,連用孔子家廟魯壁中拆出來的竹片《論語》核對都不錯,可見伏生背誦的功夫,所以《論語》又叫《魯論》。但是中國兩三千年的背誦的讀書方法,自從五四運動以后,都為洋鬼子教育方法所代替,老的“背功”,沒有人講求了,所以我這一代就差多了。連老爺子的詩,只記得一些斷句,整首的一首也背不出了,真是不肖子孫。有什么話說呢?

北大老教授羅膺中先生《鴨池十講》中有一篇《詩人》中曾說道:

近二十年來,新詩發(fā)生,由外國詩的影響,詩人一名,才又在新文壇上出現(xiàn)。于是,凡有一兩本詩集出版者,大家便群以詩人呼之。詩人一名,幾乎代替了當(dāng)日的騷人墨客。

我不知道在外國是否應(yīng)當(dāng)如此,若在中國,詩人一名,是不應(yīng)該如此濫用的。

所以,詩人這個題目,有重講一次之必要。

羅文前面還引了《楚辭·九辯》:“竊慕詩之遺風(fēng)兮,愿托志乎素餐?!逼鋵嵾@位羅老先生太認(rèn)真,當(dāng)年那些男女學(xué)子,能哼兩句“妹妹我愛你……”或“熱血沸騰了……”的新詩,以及哼兩句“薛蟠體”的平平仄仄的打油句,誰不想戴一頂詩人的桂冠呢?我作中學(xué)生時也曾上過這個癮,也寫過新詩,也學(xué)過平仄。自然多少也受點老太爺?shù)挠绊?,也受點學(xué)校老師的影響。在我讀高中二年級時,國文老師名陳斐然,魯迅先生住磚塔胡同時,他常去看望,《魯迅日記》中多次記到。也是苦雨齋座上客,而且還請知堂等名教授?!吨茏魅巳沼洝芬痪哦拍暌辉率娜沼浽疲?/p>

又往忠信堂應(yīng)斐然招宴,到者玄同、劭西、幼漁、子鶴、檢齋、鳳舉、淑孫、祥×女士及陳君夫婦共十一人,九時回家。

錢玄同、黎錦熙、馬幼漁、黎子鶴、吳檢齋、張鳳舉等當(dāng)時師大、北大經(jīng)常來往苦雨齋的名教授都到了,可見陳斐然先生當(dāng)時的身份,也可能新婚不久請老師,總之不同于一般老師,可是當(dāng)時我并不知道。那是淪陷八年的中期,一九四一年,陳先生教我們國文,講唐代時期,講唐詩,一次作文,就以貧富生活的反差對比,讓我們擬一聯(lián)七言律詩對句,簡單說就是七言對子。而且讓回家先想,我回家在父親的幫助下擬了三副,現(xiàn)在只記得其中聯(lián)是:“一派弦歌舞狐步;幾家風(fēng)雪泣牛衣?!睂W(xué)生初學(xué),用字較為粗俗。第一句前四字,我原是“一陣弦歌”。陳先生說這一聯(lián)對仗不錯,只是“陣”字不好,改為“派”字?;氐郊抑?,父親也說改得好。這樣我對舊詩有了一些體會。但平時讀了些古今人的詩,平仄懂了些,自己卻不會作整首的詩,也沒有想作過。

一九四三年春,在和平門外師范大學(xué)旁聽夏枝巢先生講詩詞,時清明節(jié)近,忽有所感,寫了四首絕句,現(xiàn)在只記得一首:

陶家庵畔草初生,一路春禽送好聲。

只是有家歸未得,年年客里過清明。

當(dāng)時這四首絕句自然十分幼稚,只是陶家庵是故鄉(xiāng)祖墳,童年在家鄉(xiāng)時,年年清明,必伴隨父親去上墳祭祖,自到北京后,過了兩年,就“七七事變”,再不能回老家去上墳了,所以感慨,寫了四首小詩。因感情真摯,送給枝巢老人修改,老人改得十分細(xì)微。記得第三首結(jié)尾兩句原來是“弱弟不知愁況味,聲聲頻喚疊金錢”。枝巢老人把這兩句都改了,前一句如何改,忘了,后一句改為“紙灰白袷曉風(fēng)單”,回家父親看了說,不如原來句子真切??箲?zhàn)勝利后,我在北大上學(xué),和陸語冰先生在《新民報》“北海”版上唱和七律,疊韻至七八次之多。首唱是我的,用“微”、“灰”韻《游陶然亭》二律。語冰先生和章用《江亭》題,用“微”、“灰”韻。后來三疊四疊,越和越多,題目就記不清了。

由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六年這十年間,忙于找門路混飯吃,忙于交女朋友找對象,忙于交待歷史、改造思想,忙于寫交待、寫檢查、寫檢討,忙于聽報告、開會……空下來也讀讀古人詩詞,至于自己寫,那就再無此閑情逸致了。一九五六年正式調(diào)到上海,安頓了家,已經(jīng)三十來歲,教書生涯,看書就多起來了,思想也細(xì)了,靜了,有時偶有真情實感,便觸動了詩的思致。有一次看報,見到一則救濟民間藝人的新聞。我認(rèn)識一些民間藝人,知道他們的一些身世,看了新聞,的確感慨系之,感到社會安定的好處。當(dāng)時正是一九五七年初,形勢很好,便寫了兩首七律,投寄當(dāng)時《新聞日報》“人民廣場”副刊,很快就登出來了。黃炎培老先生在北京見了寫了一篇為《有感》的雜文,文章一開頭就寫“因他有感,使我有感”如何如何,這樣等于捧了我的場,從此我又向報紙投稿,寫短文,也寫舊詩詞,當(dāng)時稿費高,物價低,足以補貼生活了。一直拖延到六十年代前期。這一期間,舊詩詞寫了不少,但發(fā)表的很少,大多是沒有發(fā)表的,有的是自己有感隨意寫的,如自然災(zāi)害饑餓時期,想起舊時什么吃的東西都發(fā)饞,什么烤白薯、芝麻醬燒餅、一和湯面、豆腐腦等等,都仿知堂老人回憶詩寫法,寫了不少首散文式的五言古詩:現(xiàn)在只記得《烤白薯》起句為“長夏種山蕷,牽藤日壯足”兩句,其他都忘光了。三年自然災(zāi)害后,一九六三、六四兩年,稍得豐足安定,也和友人寫了不少唱和詞,這些當(dāng)時都有雜稿,后來抄家都散失光了。

在上海安家后,北京舊時師友,只有知堂老人偶然通通信。關(guān)于詩詞,老人曾用我寄贈的綠色毛邊稿紙小楷抄了兩首《往昔詩》送我,一首是《東郭門》,一首是《炙糕擔(dān)》,這都是老人在南京老虎橋監(jiān)獄里寫的,共三十首,現(xiàn)收在《知堂雜詩鈔》中,而四十多年前知者甚少,我收到十分珍貴,給幾位好朋友看過,并未裱褙,與老人的信放在一起,被抄家者抄走,早已沒有了。我寫的《聞救濟民間藝人有感》七律等詩,也抄給老夫子看,并說長江大橋一首有一個平仄失粘的字,不改文字順,改了用字稍差,但平仄葉調(diào)了。老夫子回信說應(yīng)該改,初學(xué)作律詩,格律要嚴(yán)格遵守。并要我平時多讀《十八家詩鈔》。這是曾國藩編選的。父親兩函放在案頭,成年翻閱,與知堂老人信中教導(dǎo),正好相合,而我一直不大重視。深信老一輩的踏實功夫,是一脈相承的。

一九六四年暑假期間我回北京,常到陶然亭游覽,其時正讀《吳梅村集》,于歌行稍有體會,就是把平仄互換韻的七言絕句有組織地串聯(lián)起來,便寫了一篇《陶然曲》,發(fā)表在《光明日報·東風(fēng)》,十分成功。父親看了十分高興。逐句寫了一篇長評,說明詩中內(nèi)容及音韻在起承轉(zhuǎn)合上如何工整嚴(yán)密,如何顯現(xiàn)功力,我自己寫時憑感情,意會不到的地方,父親都一一指出了,對我教育啟發(fā)很大??上н@篇長評的手澤,也在抄家時失散了,在此只憑記憶,略作說明,以為紀(jì)念吧!

“文化大革命”,一晃又是十年,不過在此十年中,思維并未停止,詩思并未消失,偶然在一個人勞動中,比如掃院子,我曾較長時期一個人掃學(xué)校大院子,由校門口一路掃到后面校園及學(xué)生宿舍等處,一邊掃,一邊思考一些感觸,便與詩思連起來了,我在一些小文中,曾經(jīng)談到過,在此就不多說了。在“文革”后期,白日勞動之余,晚間又可以看看借來的書,新買來的書,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之后,福州路舊書店又能買到一些破書了……這樣晚間讀讀書,其詩詞情思便不絕如縷了。

后來又有了暑假,可以回北京,便因老朋友、老同學(xué)之介,到天壇茶座上與京華各位詩老見面,回到上海,又與“文革”前幾位詩友見面,唱和投贈又多,本來積習(xí)難除嘛,這樣便寫的多起來了。十年災(zāi)難之后,改革開放,不少報刊約稿,也時登舊體詩詞,這樣寫的便又多了起來。不過存稿不及時,不少寫了都丟了,甚至報紙上發(fā)表過的也忘了,也找不到了,這次將這些叢殘零星舊作,匯編在一起。因有不少是紀(jì)事詩,有詩有解說,所以名之為《詩詞自話》,蓋不敢自稱什么詩集、詞集也。這正如前引羅膺中先生的文章所說,也不敢自稱“詩人”,只是像過去中國讀書人一樣,懂得一點平仄,讀過一些古人的詩詞,偶有感觸,隨口遣興。或用這些小詩小詞的形式表達(dá),較為便當(dāng)。只不過是這些形式,表達(dá)一點個人的思致感情而已,哪里敢言詩、稱詩人呢?前面略述祖上詩集書目及父親在苦難的生活中也戀戀于吟誦的情況,倒不敢自表是家學(xué)源淵,也只不過說明一點吾家的文化傳統(tǒng)而已。現(xiàn)在講科學(xué),或也有一點遺傳基因乎?倒也是十分有趣的問題……編輯既了,略記前言于卷首。時在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晨,亦即戊寅八月初四,水流云在之室南窗下秋光正好,遷于此室匆匆近十年,亦即吾妻蔡時言去世四周年忌日之前二日也。云鄉(xiāng)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