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莎士比亞的全球異常:《麥克白》之“人類”摹本、影視化以及滅絕時代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30 作者:


英國文學

莎士比亞的全球異常:《麥克白》之“人類”摹本、影視化以及滅絕時代

湯姆·科恩著 程孟利譯

內(nèi)容提要:曾經(jīng)幾乎滅絕的“weird”一詞,經(jīng)由《麥克白》重新回歸并融入氣候變化的經(jīng)驗,即“全球異?!?。本文通過對莎士比亞經(jīng)典作品的重新闡釋,指出莎士比亞已經(jīng)揭示了“人類紀”之人類的本性,而德里達召喚《哈姆雷特》中的幽靈用以解讀馬克思與社會問題,卻是通過遮蔽氣候變化接近這一主題。隨后作者以希區(qū)柯克的作品為例分析電影的“幽靈”屬性,并在洞察技術(shù)與電子媒介時代特征的基礎(chǔ)上,剖析人類的認知麻木狀態(tài)與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忽視,呼吁構(gòu)建當下滅絕時代所急需的一種認識論批評理論。

關(guān)鍵詞: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影視化;滅絕

Abstract:Rescued from extinction by Shakespeare with Macbeth,the word“weird”fuse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climate chaos and becomes the“global weirding”.By reinterpreting Shakespear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Shakespeare has already exposed the nature of the“anthropos”,and Derrida,by conjuring the ghost in Hamlet,expresses his concern with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comes close to the motif of climate change only by occluding it.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ghost”feature of cinema with the works of Hitchcock and people's cgnitive numbness and their neglect of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through which the author appea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tical epistemography which is required yet absent in the era of extinction.

Key words:global weirding;climate change;cinematization;extinction

從詞源學來看,weird一詞來自中世紀英語中的werde、wierde、wirde、wyrede、wurde,古英語中的wyrd、wurd(指“發(fā)生的事、命運、偶然、運氣、宿命、天命、命運女神、天意、事件、現(xiàn)象、交易、事實、行為”),原始日耳曼語中的wurdiz(“命運,宿命”),原始印歐語中的wert-?(“轉(zhuǎn)動,纏繞”)[...],到16世紀時,weird這個詞在英語中已經(jīng)滅絕。莎士比亞借用這個詞來命名三個女巫時才又將weird一詞引入英語,從那時起,該詞在蘇格蘭幸存下來。通過重新闡釋三個女巫的意義,weird這個詞具有了“怪異”、“奇怪”等意。自此之后,weird就被賦予了這層意思。(維基字典)

為中國讀者構(gòu)思一篇有關(guān)莎士比亞的發(fā)言是這篇文章的初衷。這么做的好處并不僅僅在于想象怎樣將吟游詩人關(guān)于字母的文字游戲或諧音游戲轉(zhuǎn)換為漢字,確切地說,更加重要的是去想象:如果莎士比亞是個中國人,如果英語是他所習得的第二語言,從不是字母的文字轉(zhuǎn)化而來,一開始就受到象形文字組合、筆畫、線、點、變體語法復(fù)合句等的影響,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理論思考?我完全贊同一個“中國版”的莎士比亞,但他的作品不能被原汁原味地譯出——不能完全譯成漢語,也無法被譯成我們自認為已經(jīng)熟悉的英語——或者像荷爾德林的風格,或多或少充滿詩意地譯出,而在今天,恐怕詩意只可能更欠缺一些。無論如何,這種方法使我們接近諸如“命運”、“宿命”或者一些“復(fù)雜詞語”的詭異性時帶著這樣一種感覺:它們根本不是想當然意義上的“詞語”。比如matter一詞在《哈姆雷特》中反復(fù)出現(xiàn)、跳來跳去,最終超出了任何語義框架之外。我們不能把它帶回語義框架之內(nèi),并為其指定一個名稱,好像它就是非物質(zhì)或幽靈本身。你可以把這稱為怪異式解讀(weird reading),當然也可以反對我把漢語稱作以字母與一神論敘事為特征的西方飛地之外的文字,這塊飛地屬于西方以及它對人或“人類”(anthropos)的規(guī)定,而針對“人類”一詞,它最近又創(chuàng)造了“人類紀”(anthropocene)這個詞,這么做似乎是用來普及他對于“人”的規(guī)定,然而那種確立領(lǐng)主的訴求碰巧與人類滅絕的暗示相重合。我們不會把這個觀念中的時代叫做中國紀,中國人也不會想要擁有大毀滅結(jié)局的所有權(quán)。

我腦海中的詞語之一就是怪異(weird)這個詞,我會對此進行一番我所認為的中國式解讀。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為什么這個超詞(paraword)或非詞(non-word)被莎士比亞從滅絕中挖掘出來之后,仍然保持了后者的印記(是誰或什么從“滅絕”中返回?),并且繼續(xù)像病毒般蔓延、盛行于整個世界,甚至出現(xiàn)在當今的T恤衫上(我最近看到一件T恤上寫著:“怪一點!”)。此外,它現(xiàn)在還融入了氣候混亂的經(jīng)驗,揭示出技術(shù)預(yù)先已經(jīng)棲居在之前所謂的“自然”中,包括威脅“全新世”(Holocene)生命形式的21世紀織錦般的物質(zhì)暴亂(the insurgencies of matter),以及自然天氣或氣候的混亂狀態(tài)。也就是說,這個曾經(jīng)差點滅絕的詞語,通過莎士比亞,像回旋鏢一樣返回,并迅速蔓延至整個世界或地球,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全球異常。

好了,我已經(jīng)通過以上與中國的關(guān)聯(lián)考驗了諸位的耐心,它們頂多是猜測性或機會主義的,所以我不會再用一些愚蠢的預(yù)測來試探我的運氣了,比如,預(yù)測莎士比亞在一定意義上導(dǎo)致了全球變暖,或者通過在文本中嵌入“怪異”一詞使全球異常變得不可避免。我覺得也可以提出這樣的論點,不過我們先暫且放下不論。然而,我會冒險指出,在對麥克白的命名演示中,莎士比亞已經(jīng)在沿著事實追蹤人類紀概念中的“人類”。為了說明這一點,我會依次通過電影、德里達的幽靈學,來提問為什么要在氣候混亂的時代呼吁對“怪異”(weird)一詞進行(非)物質(zhì)主義的解讀。

我一直關(guān)注語言與詩學怎樣再現(xiàn)氣候變化,這在當下意味著大規(guī)模滅絕事件,而且一旦越過臨界點,生態(tài)滅絕便會加速。為此,我們發(fā)起了一個名為“氣候變化批評理論”的項目。它的出發(fā)點是思考“氣候變化”如何暗示了“生命”的突變,這似乎老生常談,但卻要求相應(yīng)的批評認識理論的轉(zhuǎn)向,換句話說,也就是解讀方式的轉(zhuǎn)向,這正是目前理論界十分缺乏的。語言與詩學“關(guān)聯(lián)”氣候變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它們會遮蔽、生產(chǎn)、改變認知規(guī)則,會制定綱領(lǐng)以及改變解讀本身。這種批評理論的對象不僅僅是所謂的當代氣候變化小說,也包括滲透文化圈的整套準則,其中蘊含著當今的滅絕幽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氣候變化給人們帶來一種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引導(dǎo)人們關(guān)注怪異性,進而揭露之前被認定為暫時的、人工的或完全偶然的自然更迭現(xiàn)象的真相。盡管這樣的解讀還是未知之地,在今天卻是必需的,因為這些傳統(tǒng)主題以及它們在當下的指示對象似乎被社會—認知話語切斷與阻塞了。因此,我們需要據(jù)此邏輯重讀經(jīng)典文本,把它們解讀為預(yù)見性或參與式的,要關(guān)注那些沒有被20世紀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方法所注意到的對象。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jīng)被此種方式給予了積極的重讀,這最初源于對索??死账沟闹刈x:比如,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導(dǎo)致干旱的原因正是他自己以及他所觀看的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