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簡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p>
寫下這詩句的,是一位婦孺皆知的偉大作家。他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就很高——高到唐代文人生前享盛名者中,無人可比;對后代影響也很大,不僅對中國文學有突出貢獻,在世界文壇上也享有很高聲譽。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因晚年官太子少傅,謚號“文”,又稱白傅、白文公。祖籍山西太原,故寫詩作文署名時,往往自稱“太原白居易”。
他的曾祖父時代,舉家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他的祖父白锽“幼好學,善屬文,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在白锽任官河南時,白家寄居在新鄭(今屬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這里。他的父親白季庚,明經(jīng)出身,先后做過彭城縣令、徐州和襄州別駕。白居易兄弟四人,其中一個弟弟白行簡(776—826),官至主客郎中,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詩人和小說家。
白居易從小聰穎過人。六七個月大時,乳母指著“之”“無”二字,讀給他聽,他口未能言,但心已默識,以后無論誰讓他指認,他都能明辨無誤。三歲時,母親手把手地教他寫字。五六歲時,開始學做詩,九歲時已懂得聲韻。十五六歲時,知道了可以通過考進士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苦節(jié)讀書。二十歲前后,白天學習做賦,夜里讀書,稍有空閑則學習做詩,無暇寢息,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終于通過宣州府鄉(xiāng)試。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第一次到達長安。第二年正月,他向給事中陳京寫了一封信,同時獻上雜文二十首、詩一百首,以求賞識。貞元十六年二月,白居易一舉登進士第(第四名),是登第十七人中最年少的。不過,和唐代其他知名的文人相比,是比較遲的。那一年他二十九歲。
貞元十九年,白居易再登書判拔萃科(第三等),被授為秘書省校書郎,為朝廷校勘和整理圖書典籍,從此踏上仕途。制舉考試是皇帝下詔甚至親臨主持以選拔人才的特殊科目,名望較高,加之登科后不但可以立即授官,升遷較快,而且還能授以所謂美職、清要之官。于是,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辭去校書郎的職務,和元稹相約,共同應制舉。元、白二人退居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時事,在如切如磋的備考中,彼此交誼進一步加深。白居易在此期間撰寫的《策林》七十五篇,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文化等重大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應對方案。
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元稹同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稹中第三次等(也就是實際上的第一名,因為唐代制科照例無第一等、第二等)。白居易則因為對策語直,屈居第四等。登科后,白居易被授為盩厔(今陜西周至)尉。元和二年秋,白居易被朝廷調(diào)任為進士考官。考試完畢后,又被添補為集賢院校理。同年十一月五日,他奉敕試制、書、詔、批答、詩五首,六日正式充任翰林學士。這是白居易仕途生涯上具有轉折性的一次任職。
元和三年(808)四月,白居易被任為制策考官。四月二十八日,遷左拾遺,依前充翰林學士。元和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要。這段時間,白居易的政治熱情很高,經(jīng)常上書朝廷,直陳時弊,如請降系囚、蠲租稅、放宮人、絕進奉、禁掠賣良人等,可謂“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他還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大量諷諭詩,進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
這一時期,元稹、白居易以及李紳,以新樂府詩歌為軸心,初步形成傾向、內(nèi)容乃至風格相近的創(chuàng)作群體,后人為表彰其成就和意義,稱之為一場“運動”,即“新樂府運動”。元和五年(810),元稹貶官江陵,白居易卸任拾遺,新樂府創(chuàng)作作為一場“運動”,很快就趨于消歇了。
元和六年至十年,白居易因丁母憂而罷官返鄉(xiāng),服除回朝后,授太子左贊善大夫(東宮屬官,負責陪侍太子讀書,諷諫太子過失)。
就元白新樂府創(chuàng)作來說,元和五年已是一個過渡。盡管此后元稹有《古題樂府》,仍繼承著新樂府創(chuàng)作的精神,但就元白詩派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向而言,已從元和五年開始轉變到“元和詩”了,至于對這一“運動”在理論上予以回憶性的系統(tǒng)總結,則又要等到白居易元和十年(815)所寫的《與元九書》的出現(xiàn)。
元和十年六月,兩河的藩鎮(zhèn)聯(lián)合叛唐,派人刺殺了當時力主討伐藩鎮(zhèn)的宰相武元衡。時年四十四歲的白居易,第一個作出快速反應,他上疏請求限期嚴緝兇手。不料,當朝宰相韋貫之等,以白居易身為東宮官,卻先于臺諫“越職言事”,不免嫌惡。一些素來對白居易沒有好感的人又趁機誣告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墜井而死,他還作《賞花》及《新井》詩,其行為有傷名教。于是,當年八月,奏貶白居易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中書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說白居易不宜任地方長官,于是又追貶為江州司馬。
這次打擊非常沉重,因此成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線。從此他由“志在兼濟”,迅速而全面地轉為“獨善其身”,決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并未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閑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游,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閑靜恬淡境界、抒發(fā)個人情感的閑適詩和感傷詩,便開始多起來;前期那種戰(zhàn)斗性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少見了。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改任忠州(今屬重慶)刺史,仕途有了轉機。他一方面率州民西澗植柳,東坡種果,深得百姓擁戴;另一方面則繼續(xù)采取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tài)度。元和十五年,他被召還長安,拜為尚書司門員外郎。唐穆宗長慶元年(821),遷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又轉上柱國。此時,朝中朋黨傾軋,國事日非。為避免卷進政治斗爭的漩渦,長慶二年,白居易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浚城中的六口井,以利飲用;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離任之時,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塘湖石記》,刊于石上,使繼任者知曉。據(jù)說,離開杭州時,他把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白居易為官認真,深得百姓愛戴,在任滿離蘇州時,郡中父老涕泣相送十里。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白居易改任秘書監(jiān)(秘書省的最高長官),又回到長安。大和二年正月,授刑部侍郎(司法部門的副長官)。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了。他深感年老體衰、宦途多險,乃決意徹底引退。大和三年春,他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從此長別帝都長安。在洛陽,他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中隱”生活,既穩(wěn)保富貴,又遠禍全身。這一時期,“詩豪”劉禹錫成為白居易在元稹逝世后的新詩友。二人“朝觴夕詠”,相互唱和,時稱“劉白”。唐武宗會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書退休。
會昌四年,白居易四處游說,籌募資金,開鑿龍門八節(jié)險灘,為他人生旅途留下燦爛的一筆。會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這位七十五歲的文壇巨星在洛陽殞落。遵其遺囑,家人將他葬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北側琵琶峰頂。詩人李商隱為他撰寫了墓志。
在唐代文學史上,白居易是一位高產(chǎn)作家。他各體兼善,取材廣泛,加之精勵刻苦,文學活動持續(xù)的時間長,所以作品數(shù)量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白居易還是唐代詩人中較早有意識地整理和編集自己作品的詩人,他的集子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詩文別集。
白居易在去世前一年所作《白氏集后記》中說:“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苯翊嫔⑽?50余篇,詩歌2830首。白居易文集中,除“檄”外,當時的詩、賦、策、論、箴、判、贊、頌、碑、銘、書、序、文、檄、表、記這十六種文學體式皆有收錄。《文苑英華》中有三十八種文體分類,竟錄有白居易的二十五類作品,這是絕無僅有的。白居易在各種文體中都能大展身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作為文人官僚,有大量執(zhí)筆公案文牘的機會。不過,白居易的散文盡管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后人眼中,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無疑更為深遠。
在質(zhì)量上,白居易也堪稱大家,生前和身后的影響都很大。這既與精勵刻苦、作品高產(chǎn)有關系,也與他的早慧、出道較早,深受前輩提攜有關系,還與他年壽長、地位高、創(chuàng)作時間久、精品多,并且有意識地把作品整理后分藏多處有關系,更與他追求通俗平易的風格,善于團結同道,引領后學形成元白詩派有關系。
晚唐批評家張為的《詩人主客圖》稱他為“廣大教化主”,可謂恰如其分。所謂廣大教化,從詩歌創(chuàng)作上來看,首先是指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表現(xiàn)領域,有重大的開掘和擴展。正如明人江盈科所說:白居易詩“前不照古人樣,后不照來者議;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并包囊括入我詩內(nèi)。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擴多少。較諸秦皇、漢武,開邊啟境,異事同功,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其次是指,白居易詩歌體貌與手法的多樣性。關于這一點,長慶四年(842)元稹為《白氏長慶集》作序時,就曾指出:“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以諷諭之詩長于激,閑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弊詈螅彩亲钪匾囊稽c,是指白居易詩歌風格通俗平易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廣遠的社會價值。陳毅元帥曾有詩云:“吾讀樂天詩,曉暢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誰能繼?”白詩在當時廣泛流傳于宮廷和民間,歌伎唱他的詩,寺廟、旅舍貼有他的詩,僧侶、官人、寡婦、少女讀他的詩,宮中妃嬪甚至以誦得他的《長恨歌》而自負。相傳寫有白詩的帛可以當錢用。荊州市民葛清文身,在身上刻滿白詩,稱為白舍人行詩圖,圍觀的人十分羨慕。四明人胡抱章作《擬白氏諷諫五十首》,行于東南;后孟蜀末楊士達亦撰五十篇,頗諷時事。晚唐五代的羅隱、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黃滔、杜荀鶴、貫休,宋代的晁迥、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元代的王惲,明代的宋濂、吳寬、唐寅、文徵明、袁宗道,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yè)、趙執(zhí)信、俞樾、黃遵憲等等,都是受到白居易影響很深的文人。其他許多作家,也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啟示。此外,元、明、清三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詩歌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取自《長恨歌》的白樸《梧桐雨》、洪昇《長生殿》,取自《琵琶行》的馬致遠《青衫淚》、顧大典《青衫記》、蔣士銓《四弦秋》、趙式曾《琵琶行》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不過,相對于白居易其詩而言,其人格范式同樣有著不愧為“廣大教化主”的巨大影響和當代價值。詩品出于人品,故“廣大教化主”更為重要的一個含義,是指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海納百川、無所不容的“廣大”性。白居易前期主張為政治為人生的文學觀,是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后期樂天知命,對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加以實踐、發(fā)揮和改造,成為后代知識分子重要的思想財富,其人格范式滋養(yǎng)了中國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園。宋人早有“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人才絕”的說法。樂天型人格范式,上承陶淵明,下啟蘇東坡,是中國文人三大人格范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白居易曾自比“異世陶元亮”,其實陶淵明,晉代之白樂天也;蘇東坡,宋朝之白居易也。
白居易不僅對中國文學有深遠影響,其聲譽更遠播海外。白詩當時就傳至新羅(韓國和朝鮮)、日本、越南、暹羅(泰國)。在新羅,宰相以百金換白居易的一首詩,而且能辨明真?zhèn)?。在東瀛,白居易更負盛名,被譽為“一代之詩伯,萬葉之文匠”,世代傳誦,歷千年而不衰,對日本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平安文士大江唯時編輯的《千載佳句》,共收集唐代153位詩人的1110首詩作,其中白居易詩就占535首,近乎半數(shù)。平安時期藤原公任(966—1041)編纂《和漢朗詠集》,精選當時日本人欣賞推崇的和歌216首和漢詩588句,后者有234句錄自中國古代詩作,而其中139句都出自白居易一人之手,大部分為被貶江州后的詩作。號稱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的《源氏物語》,其作者紫式部,不僅作為后宮女官給一條彰子皇后講授《白氏文集》,更在其作品中引用白詩106處之多。清少納言(966?—1024?)所著《枕草子》中,活用《白氏文集》之處亦不在少數(shù)。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藤原岳守“出為太宰少貳,因檢校大唐人貨物,適得《元白詩筆》,奏上。帝甚耽悅,授五位上”。這是見于日本正史的最早記載。而據(jù)《江談抄》卷四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786—842,810-823在位)時,已有“白氏文集一本詩渡來,在御所尤被秘藏”,白詩傳入時間,以弘仁六年(815)前后可能性最大。平安朝還絕無僅有地開設了《白氏文集》講座,由大江唯時為醍醐天皇(897—930)、村上天皇侍讀。此后,數(shù)代天皇都參與了這個講座。村上天皇還開了御前舉辦詩會之先河,詩會的詩題大都參照白氏七律。因為鐘愛《白氏文集》,嵯峨天皇、醍醐天皇都有以白詩考對臣工的佳話傳世。
日本平安時代前期,都良香(834—879)有《白樂天贊》云:“有人于是,情竇虛深。拖紫垂白,右書左琴。仰飲茶茗,傍依林竹。人間酒癖,天下詩淫。龜兒養(yǎng)子,鶴老知音。治安禪病,發(fā)菩提心。為白為黑,非古非今。集七十卷,盡是黃金。”在這位號稱“文壇奎星”的學者兼文學家的推尊下,白居易在日本詩壇廣受青睞。有日本文圣之稱的漢學家菅原道真(845—903)也特別尊崇白居易,自稱“得白氏之體”。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詩集后,以《見右丞相獻家集》為題,作詩大加贊賞,夸菅原道真“更有菅家勝白樣”,并在詩后自注:“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睋?jù)統(tǒng)計,《菅家文草》引用化用《白氏文集》達80余次500多首。菅原道真的恩師島田忠臣(828—892)《吟白舍人詩》曾云:“坐吟臥詠玩詩媒,除卻白家馀不能。應是戊申年有子(唐大和戊申年白舍人始有男子,甲子與余同),付與文集海東來。”唐太和戊申年即公元828年,白居易始生一子,而島田忠臣也生于828年,言外之意自己心愿成為白舍人之子,同時將《白氏文集》稱為引發(fā)詩興的“詩媒”,這無疑是對白居易極表傾倒之語。
進入十世紀,禮部侍郎高階積善有《夢中同謁白太保元相公》。對此,村上天皇第六子后中書王具平(964-1009)《和高禮部再夢唐故白太保之作》詩云:“古今詞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詠歌。思任天然沉極底,心從造化動同波。中華變雅人相慣,季葉頹風體未訛。再入君夢應決理,當時風月必誰過。”第三聯(lián)自注云:“我朝詞人才子以《白氏文集》為規(guī)摹,故承和以來言詩者,皆不失體裁矣。”紫式部的父親藤原為時,亦有和詩《和高禮部再夢唐故白太保之作》:“兩地聞名追慕多,遺文何日不謳歌。系情長望遐方月,入夢終逾萬里波。露膽雖隨天曉隔,風姿未與影圖訛。仲尼喜夢周公久,圣智莫言時代過?!钡谌?lián)自注道:“我朝追慕居易風跡者,多圖屏風,故云。”充分表達其敬仰和思慕之情,也可見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
白居易也是西方國家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在歐洲,他與大藝術家貝多芬齊名?!队⒆g文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對幾乎所有英譯中國文學作品加以統(tǒng)計,在“中國文學譯介”這個獨立的單元中,中國歷代作家作品里,唐代詩人占了一半,依目錄排次有:白居易、杜甫、韓愈、寒山、李白、李商隱、王維。也就是說,在英譯唐代詩人作品中,白居易名列前茅。白居易詩歌英譯的第一人是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1845—1935),他在1883年自費印刷、1884年公開出版的《古文選珍》里選譯了白居易的10首詩。最早介紹和評價白居易的西方學者也是翟理斯。在兩卷本《古文選珍》中,每個詩人均有簡介,其中《古文選珍》散文卷的介紹是:“白居易(772—846):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一生豐富多彩的政治家。升至高位后他突然被貶謫,放逐到偏遠之地,使他從此開始厭倦政治生涯。結香山九老會,與詩酒為伍。后來他被召回,官至兵部尚書?!痹姼杈韯t介紹說:“白居易,中國最偉大、最多產(chǎn)的詩人之一,一位仕途上有過正常起伏的成功的政治家。孩提時代很早熟,17歲就得到最高學歷?!贝撕?,漢學大家亞瑟·韋利(Arthur Waley, 1889—1966)英譯有兩百多首白居易詩歌,因其流暢優(yōu)美和著名的“跳躍韻”而成為英美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他還撰有《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不僅是西方最著名的白居易研究著作,也堪稱是一部有影響力的西方漢學研究經(jīng)典著作。1971年至1978年,美國漢學家霍華德·列維(Howard S. Levy, 1923—)陸續(xù)出版有四卷本《英譯白居易詩歌》,其中后兩冊與詩人威爾斯(Henry W. Wells, 1895—1978)合譯。目前來看,白居易詩歌英譯總數(shù)是中國詩人里最多的,影響也最大。因此,白居易不愧為世界級文化名人。
拙著《元白詩派研究》曾從流派角度探討白居易文學集團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涉及元白詩派的組成人員、形成過程、文學特征和發(fā)展狀況等。此后為了系統(tǒng)梳理這位世界級文化名人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又編撰有《白居易資料新編》,盡可能全面地收錄中唐至近代關于白居易的全部評述材料,條目達六千余則,涉及2600家作者,參考書籍3000余種。另有《元白研究學術檔案》,則收集評述20世紀以來海內(nèi)外的研究成果,意在貫穿古今,系統(tǒng)總結白居易的影響史、接受史和研究史,以期拓寬和加深對白居易的認知。
當今社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信息化速度飛快,但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資源破壞,個體的孤獨、焦慮、困頓等負情緒,日益蔓延;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疏離、對立的張力,日益加大。因此,對閑適安寧的渴望與追求,相應更為強烈。在白居易經(jīng)歷了人生的宦海浮沉之后,還能以超然之志來淡然相對,人如其名其字,樂天知命,安閑順世,其處變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善于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處世之道,其中所獨具的詩性智慧富于啟迪,令人深思;其人其詩所含蘊的知足保和的人生觀念、閑靜適世的志趣選擇、和光同塵的哲學思想,正愈來愈顯現(xiàn)出奪目的當代價值。正所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柳濃風軟燕雙飛》 近現(xiàn)代·陳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