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伙伴和回憶
貓媽
作為古典語言學(xué)者的貓爸爸,經(jīng)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孩子到底要不要學(xué)古詩詞?背了那些,有什么用?”
學(xué)古詩詞似乎確實沒有能立刻看見的用處,它既不能蓋房子,也不能造飛船。但作為人,除了吃飯睡覺、蓋房子、造飛船,我們還有其他需求。比如,我們希望表達自我,也希望能通過表達自我,從茫茫人海中尋求心靈的小伙伴。
我們腦子里大多有過倏忽而逝的一點靈光,它是那樣的悸動人心。然而閃念只是一瞬,我們的描摹能力又貧乏得可憐,無法用精確的文字來捕捉。我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卻說不出來。
可就有那么多的天才,把這些細微的感受用五個字、七個字就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們看到這些句子,簡直感動得要落淚。原來那個時候的那個人,他也有過我這樣的感受,不但有過我這樣的感受,居然還說得那么簡單清楚,那么美。
這些偉大的作品,在千載之后的我們讀來,竟然如遇知音,如逢故人,簡直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穿越時空,窺探過我們的小心靈。
這就是詩詞的作用,它是和我們心意交通的小伙伴。
它廣博而慷慨,千年的明月清風(fēng)、春花秋草,情人怨遙夜,征戰(zhàn)幾時回,君自故鄉(xiāng)來,但見丘與墳,我們總能找到最渴望的那一份慰藉。
它還忠誠,只要背下來,就永遠、全部屬于你。
那么,要怎么才能背下來呢?有一個訣竅:
準(zhǔn)確理解字詞。
離開理解,字詞和句子就只是一些無意義的音節(jié),記憶很難,也無法長久。我們家貓貓就是這樣的典型。
貓貓在北京上一年級時,一本《小學(xué)生必背75首詩詞》出現(xiàn)在她的書包里。老師每天帶著早讀,日積月累,她也背了不少篇目。但到了東京,敞放了一個月,我們再拿一些句子問她,她卻毫無記憶。問她知道這些詩的意思嗎?她說,老師沒有講過。她不太知道那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字,那些字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她只背下了組合在一起的音節(jié)。
翻開她的75首課本,我們發(fā)現(xiàn),字詞的解釋基本是沿用古人舊注,這些注釋中有的是古人注錯了的,后世學(xué)者已經(jīng)修正;而有些字詞則完全沒有注釋,因為古人常用,他們覺得不需要解釋,但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聽過那些詞,需要詳細的講解。
于是我們試著自己一首一首去給貓貓講解這些詩詞。先從那些沒有講明白的字詞開始。
字詞疏通是貓爸爸無可爭議的強項,從訓(xùn)詁學(xué)的角度搞明白了字詞,簡直就像掌握了通關(guān)寶典,一通百通,以后再學(xué)新的詩詞或者文言文,一般來說,就不用時時去翻字典了,看到別人的注釋,也能分辨那些注釋是對的還是錯的。
舉個例子。
李嶠的《風(fēng)》里,有“解落三秋葉”一句。這個“解”字,我們看到注釋說可以解釋為“能”。但為什么“解”是“能”的意思呢?這很有些沒頭沒腦。沒頭沒腦,自然就很難記明白。
貓爸爸用訓(xùn)詁學(xué)的知識講解了它的源流?!敖狻边@個字,本義是用刀把牛角從牛身上割開,引申為凡是分開什么都可以說“解”。比如解開衣服,解開鞋帶,解脫束縛,解放思想。搞清楚一個數(shù)學(xué)題,叫“解題”;講清楚一句古文,叫解釋。別人給你解釋問題,你看見那個問題一點點分開,于是豁然開朗,好像解開了心中的死結(jié),這叫“解悟”。
所以,解,可以引申為懂得了,理解了。懂得了,當(dāng)然就會做,于是又引申為“能干”“能夠”。唐玄宗把楊貴妃稱為“解語花”,就是指“懂得說話的花朵”“能夠說話的花朵”,因為一般的花朵雖然美麗,卻不會說話,但楊貴妃能。這句詩里的“解”,也是“能”的意思,“解落三秋葉”,就是能吹落深秋的葉子。
理解到這個程度,再考背誦,實在很難出錯。
因為真正理解了、真正懂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刻在腦子里,想忘記都難。譬如歡樂和痛苦,也是因為我們真實地經(jīng)歷過,完全地理解和懂得,所以難忘。
然后,我們講詩詞作者的性格、經(jīng)歷、趣聞軼事,以及當(dāng)時的歷史細節(jié)。這些都和詩詞的內(nèi)容本身有關(guān)系,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理解和記憶。這些內(nèi)容,也可以幫我們走得更遠。
比如講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我們會給大家講講龔自珍這個人。龔自珍其實是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在史書上的名氣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從他的外公段玉裁開始,就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段玉裁是清朝最偉大的語言學(xué)家之一,尤其在《說文解字》的研究上,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權(quán)威,他積三十年時間寫的《說文解字注》,是研究古漢語繞不開的經(jīng)典。龔自珍的媽媽從小受到父親熏陶,很有才學(xué),龔自珍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才華橫溢的母親親自教授的。因此他很早就嶄露頭角,二十出頭寫的政論文章,段玉裁看后都非常驚喜,說:“寫得太好了,我沒想到自己死掉之前,還能看到這么有才華的外孫。”
這樣的情節(jié)與故事,就是歷史的細節(jié)。我們實在是很有必要去了解這些歷史的細節(jié),只有了解古人們在不同時代里生活的不同細節(jié),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詩詞。
這是一個把單首詩詞加上更宏大背景的過程。我們把作者放回到他們的時代,配上他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還有朋友與親人的模樣。我們試著去走一遍他們走過的路。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為什么他在那個時候,在那個地方,會寫出這樣的一首詩。我們才能知道,他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在寫這樣的一首詩。我們知道了這些,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里,原來也有那樣的一首詩。
所以,真正給貓貓講起來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可講的東西太多了。依照這些想法,我們把貓爸爸對這75首小學(xué)生必背詩詞的解讀都寫了下來,講給貓貓聽。她覺得很好聽,還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又把這些問題的解釋也加了進來。
七歲的貓貓能聽懂,大家一定也都能聽懂。
字詞意思明白了,故事搞清楚了,更進一步的是學(xué)會審美。文學(xué)審美不能盲從,雖然這75首詩詞被選出來讓孩子們背誦,但同時代還有很多一樣好甚至更好的詩詞,這些選到課本里的,不一定就是最美最好的。
我們不能因為解讀這75首詩詞,就一定把它們夸得天花亂墜,舉世無雙。審美的習(xí)得要靠比較,比較的基礎(chǔ)是積累。所以,在課程中,我們會列舉一些同樣主題的詩詞進行對比講解,讓大家可以聽到更多的聲音,日積月累,總有助益。
有了積累和審美,孩子們再寫作文,可能就不再只用“結(jié)冰的小河慢慢地融化了,發(fā)出嘩嘩的流水聲,鴨子在水里歡快地游泳”來寫春天了。
所以,這門課,它不僅僅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詩詞課,它還可以是歷史課、審美課、寫作課。
考慮到孩子們的課業(yè)負擔(dān),我們也盡量把講解寫得短。讀一篇文章,只要十分鐘。這十分鐘,可能是在上下學(xué)的路上,可能是在晚餐溫暖的燈光下,也可能是在周末早上賴床的被窩里。不僅給孩子們看,爸爸媽媽們也可以一起看。
我們看看詩的標(biāo)題,隨意地翻開一首,沖破字詞的障礙,來看看這些熟悉的詩詞更清晰的樣貌。我們可以回溯小時候背詩的情形,我們可以和孩子聊聊在這個歲數(shù)聽到這些詩詞的感受。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們想起詩詞,除了從詩詞中得到的感動,還能想起那個時候青春的父母們與自己交流心意的樣子。
在山海一樣的考試和作業(yè)之外,這一定是異常溫暖美好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