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法國漢學先賢的治學脈絡,鐸爾孟參與創(chuàng)建了中法漢學研究所。他喜歡在北京新鮮胡同的家里工作,常常在這里和同事們工作到凌晨。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我寫《鐸爾孟的紅樓夢》,是為了這段不該忘卻的歷史。我寫他,是為了把這段難忘的歷史帶入21世紀;我寫他,是因為我崇敬那些在科學文化園地里辛勤耕耘、默默播種的人,是他們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欣賞,是他們架設了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他們揮灑出世界的多彩絢麗。
他們像山谷中的幽蘭,沒有炫耀,萬般激情被包裹在沉靜的外表里,藏而不露,卻散發(fā)出迷人的清香,久久不散……
1925年鐸爾孟在北京新鮮胡同寓所。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1981年11月,《紅樓夢》法譯本由法國著名的伽利瑪(Gallimard)出版社列入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叢書《七星文庫》出版,社會上頓時掀起一股“紅樓熱”,把沉浸在文化自我欣賞中的法國,著實攪了一下。該書的出版結束了法國長達兩個世紀對這部東方巨著令人痛心的愚昧無知狀態(tài),人們好像突然發(fā)現(xiàn)了塞萬提斯與莎士比亞。熱評,跨越了時空與國界的局限,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與法國人心中的文學巨匠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巴爾扎克的作品并駕于《七星文庫》。報紙文章鋪天蓋地,巴黎眾多的大、小書店在醒目的位置擺放著這套精美圖書:書分上下兩冊,鮮紅色函套,正面印著一幅大觀園的水墨畫,側面是黑色中文字草體書寫的“紅樓夢”,紅、黑相襯既華麗又非常中國味,書脊深藍色羊皮面上醒目的燙金字“紅樓夢”(Le Rêve dans le pavillon rouge)又非常法國味。
這一年正巧是鐸爾孟誕生100周年,在他100歲的時刻夢圓紅樓,這也許是蒼天對癡情人的悲憫。當時,并沒有人提到鐸爾孟這個名字。逝者如斯夫,他也許并不以為意,正叼著他“智慧的煙斗”瀟灑地享受著“一覺安眠風浪俏,無榮無辱無煩惱”的寧靜。
中法大學校董 (貝熙業(yè)收藏)
1931年1月,貝熙業(yè)(二排左一)、鐸爾孟(三排右三)、李麟玉(前排右四)等中法大學同事招待法國公使韋禮德(前排右五)等嘉賓。
中法大學同事合影 (貝熙業(yè)收藏)
鐸爾孟(二排右二)、李石曾(二排右三)、貝熙業(yè)(三排右一)。
20世紀初,李石曾、蔡元培、沈尹默、吳稚暉、鐸爾孟、貝熙業(yè)等聯(lián)合向法國政府申請,利用庚子賠款的余額建立“中法大學”培養(yǎng)人才,經(jīng)過多方努力,1920年終于正式成立北京中法大學。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鐸爾孟(前排左五)、蔡元培(前排右十)。
1920年中法大學成立后,鐸爾孟(第二排左二)在校園內(nèi)與師生們合影。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為了幫助更多的中國人赴法留學,鐸爾孟參與了中國朋友們組織的留法儉學與勤工儉學運動,自愿成為即將留法學子的法語教員。圖中鐸爾孟(二排坐者右六)、圣–瓊·佩斯(右十)。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提供)
1921年,李治華全家在北京合影,李治華(右一)、父親李香谷(右二)、母親(左二)及弟妹。
1942年,李治華為雅歌拍的第一張照片。
1937年9月4日,李治華乘法國輪船“獅身女首”號赴法國留學。
1938年全體留法學生在中法大學的合影,李治華(后排右六)。
1943年,李治華與雅歌在里昂舉行婚禮。雅歌手牽著小表妹,旁邊是姨母,父母因反對這樁婚事而未出席。
從1954年到1965年,十年間鐸爾孟從未離開華幽夢一步,運用優(yōu)美的本國語言,把這部東方巨著《紅樓夢》準確地傳遞給讀者,這就是他的使命。
1985年,李治華偕夫人雅歌在長城。
2014年,舒乙、于濱、鄭碧賢、張文大在西山貝家花園。
華幽夢全景
鐸爾孟回法國后,命運之神把他安排在華幽夢,最終與《紅樓夢》結緣,終了他完滿的一生。鐸爾孟臥室(右一)正對這片樹林。
2002年,我在華幽夢采訪。
2002年,我在里昂圖書館拍攝到鐸爾孟1919年書寫的《說帖》和《中華民國立法院組織私議》。這兩份文獻對研究鐸爾孟思想有著積極重要的價值。
2003年,我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有幸見到法譯《紅樓夢》手稿。
2005年10月,李治華把法譯《紅樓夢》手稿捐獻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它凝聚了鐸爾孟、李治華、雅歌27年的心血。全部手稿每一頁的每一行都留下了鐸爾孟的修改痕跡。第一次修改是用紅色筆,第二次修改是用藍色筆,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令人震撼。
1957年6月,貝熙業(yè)一家來華幽夢探望,這是鐸爾孟和老友的最后一面。 (吳瑞華提供)
華幽夢修道院建于1228年,18世紀大革命期間被毀,殘存下這座鐘樓滿腔悲憤地直指藍天,好像有好多話要向上帝傾訴。
貝熙業(yè)和吳似丹在北京。 (貝熙業(yè)收藏)
1954年10月9日,貝熙業(yè)和吳似丹從香港返回法國的船票。 (貝熙業(yè)收藏)
1956年,貝熙業(yè)84歲喜得貴子。吳似丹抱著兒子讓·路易在奧維涅家鄉(xiāng)。 (吳瑞華提供)
1979年10月,吳似丹和兒子在法國。(吳瑞華提供)
鐸爾孟和貝熙業(yè)準備在西山共建一座養(yǎng)老房,希望此生能夠終老西山。兩張圖紙是他們繪制的養(yǎng)老房。
每到周三,朋友們都會聚集到貝家花園,喝酒、聊天、爭論。
鐸爾孟手繪貝家花園圖紙。
北京西山的貝家花園。
1919年,法國雪鐵龍汽車公司,巴黎—北京汽車拉力賽,隨團來的法國著名畫家亞科萊夫先生。
亞科萊夫先生簡單幾筆,一個智慧、瀟灑的鐸爾孟,便躍然紙上。
位于北京皇城根的原中法大學校址。
鐸爾孟在北京新鮮胡同的舊居。
2003年,我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完成《紅樓夢在法蘭西的命運》。